立秋之后的風以及失衡
? ? ? ?立秋之后的風便不一樣了。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早晨總要站在窗口吹一會風的,如果有風的話。
? ? ? ? 對面人家窗臺上栽種的番茄不見了,森森綠綠的藤蔓大概死在了連日的雨里,繼而是早秋的韭菜樁子,陽光下已有一茬新綠。
? ? ? ?那段時間的雨水附帶潮濕令人難以忍受,即便沒有陽光的酷烈,還是需要在房間里打開空調,讓空氣干爽清涼起來。綿延無盡的雨聲,找不到呼吸的氣口,所以一直悶著?!?/p>
? ? ? ?夏日將盡,熬過來真不易……夏末倒讓人珍惜起來。今年夏天沒有吃葡萄。只吃了兩次西瓜。有好幾次在那一小片曠野上,看見了一種熟悉的植物,卻不知道它的名字。它的花朵是橙黃色的,小小的,掐掉花蒂,會有微微的粘性,小時候喜歡把它粘在耳朵上當耳飾。它的葉子有微微的絨毛,手掌大小,輕輕嗅聞有股奇異的味道,不討厭也不喜歡。
? ? ? ?怎樣在荒蕪的心田上種上花?掩飾無人知曉的失衡。
? ? ? ?表達欲日益變淡,突然想過一種更為實際,更為真實的生活,比如欣賞日出日落;看云朵被風吹散;凝望一株植物葉尖的水滴;學做一道菜;學會一種樂器,在明月清風夜用以遣懷。…
? ? ? ?這幾天在讀《夏摩山谷》,感覺她的文字仿佛越來越滯重,她的心跡,她的厭倦顯露無疑?;蛟S是過于沉溺自我,她所有的小說似乎都是這種調性。借書中人物所發(fā)的大量探討、議論,讓人覺得失真,那樣的對話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在現實中,雖然小說不是現實,但也絕不是孤零零地飄在半空中。就是這樣的矛盾感讓人極度不喜。她的小說不像小說,你幾乎很難期待精彩的情節(jié),故事性,以及某種閱讀節(jié)奏,那些冗長的論述顯得固執(zhí)而乏味,讓人失去耐心,文字里透出的厭世感讓人頹唐。
? ? ? ?作為小說,它自然是孱弱的,作者不可能意識不到。她早年的時候便說過,創(chuàng)作者首先應該取悅自己。
? ? ? ?正是這種不管不顧,不取悅任何的任性,具備一種粗曠的剛硬。它的氣質是獨特的,冰冷的。喜歡里面的人物凈湖,大概是因為他美而早逝 。
? ? ? ? 想了一個問題。若一個人還未取得所謂世俗的成功,或者未能過上安閑自在的生活,那么書中呈現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些觀點,難免讓人覺得無病呻吟,或者還會給人一種致命的幻滅。
? ? ? ?不得不承認人的生存狀態(tài)決定了他的所思所想,眼界以及精神維度。你對一個從未登上山頂的人說:其實山頂很無聊,還是別上去了下山去吧!前半句是表達者的自由,后半句便是某種傲慢的說教。但說到底,后半句也是表達者的自由。而且說的人也不會少。
? ? ? ?所以學會分辨太重要了,適用的,能帶給自己干凈的,正向的能量的便是好的。你的身體,你的頭腦會自動識別。
? ? ? ?誠如那個可愛的人所說:……我相信不會有人不顧尺寸硬去撐破一件大衣的,因為對合身的人它會是有用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