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奇思妙想!第一彈!
2018年Dunning et al.提出利用累計降水異常定義干濕季。2022年樸世龍院士團(tuán)隊提出該方法僅考慮了降水變量。可以將Cd中的氣候平均降水換為潛在蒸散量和濕季蒸散量從不同的方面探究干濕季的變化。

由圖a和b可以看出,在干旱地區(qū)(降水量遠(yuǎn)小于潛在蒸散量),由P-E與P-P定義的干季長于P-Ep。由圖a可以看出,在濕潤地區(qū)(降水量遠(yuǎn)大于潛在蒸散量),由P-E與P-Ep定義的干季長度相似;由圖b和c可以看出P-P定義的干季更長。
圖三巧妙的地方在于(1)對比三個方法結(jié)論的不同;(2)蒸散受到溫度的影響縱坐標(biāo)巧妙設(shè)置成溫度。

該圖將總量和變化趨勢結(jié)合!?。?!很巧妙?。。。?!
接下來是我認(rèn)為好看的配色:

注:雖然縝密以及大眾關(guān)心的話題是一片好論文的基礎(chǔ),但是有趣好看的圖可以增加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xiàn):Xu, H., Lian, X., Slette, I.J.?et al.?Rising ecosystem water demand exacerbates the lengthening of tropical dry seasons.?Nat Commun?13, 4093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1826-y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