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帶你見識木星大紅斑!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木星紅斑的變化,是一種奇怪的光和罕見的波紋
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木星全球地圖
包括《天文在線》在內,很多人都報道過,木星的瞳孔——標志性的大紅斑,數(shù)十年來一直在縮小。甚至收縮的頻率在穩(wěn)定地上升。
回到十九世紀末,你可以把三個地球擠在大紅斑里。那些日子已經(jīng)過去了。去年五月,它的直徑只有10250英里(16496公里),只夠容納1.3個我們。
哈勃太空望遠鏡傳來的新照片顯示,自2014年以來,木星腫脹的紅眼已經(jīng)又收縮了150英里(240公里),好消息是收縮的頻率似乎好轉。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來,人們一直在密切研究大紅斑的收縮問題;就在1979年,旅行者號飛船測出其直徑長14500英里(23335公里)。但警報在2012年拉響,業(yè)余天文學家們發(fā)現(xiàn)其以每年580英里(933公里)的速度突然增長,從橢圓形變成了近乎圓形。
目前看來,大紅斑保持穩(wěn)定,使得木星觀測季節(jié)比平時更有趣。十月的早晨,該大行星和金星一起統(tǒng)治了東方的天空。想要自己在未來幾個月探索斑點的變化,一個六英寸或者更大的望遠鏡和決心是你所需要的。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大紅斑在第一次旋轉(左幀)和十小時后(右?guī)┑膱D片展現(xiàn)了新發(fā)現(xiàn)的絲狀體或束狀體在其內的逆時針旋轉。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大紅斑在第一次旋轉(左幀)和十小時后(右?guī)┑膱D片展現(xiàn)了新發(fā)現(xiàn)的絲狀體或束狀體在其內的逆時針旋轉。圖源:美國航天局、歐空局、A.Simon(戈達德航天中心),M.Wong(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G.Orton(JPL-Caltech)。
來自 哈勃蛋白石(Hubble OPAL)項目的新圖像也顯示了大紅斑中心的一束奇怪的光線,幾乎跨越了颶風狀漩渦的整個寬度。這個絲狀流光在跨越整整十個小時的一系列大紅斑圖像中旋轉和交纏,并被335英里每小時(540公里每小時)的風吹走。顏色明艷,大紅斑保持橘色,而非紅色。當前,行星上最紅的點當屬北赤道帶和北半球偶爾出現(xiàn)的黑色橢圓形駁船(氣旋風暴)。
木星大氣中新發(fā)現(xiàn)的波位于氣旋普遍的地區(qū),它們看起來就像黑色的睫毛。圖像提供:
木星大氣中新發(fā)現(xiàn)的波位于氣旋和反氣旋普遍的地區(qū),它們看起來就像黑色的睫毛。氣旋是一個圍繞低氣壓地區(qū)旋轉的風暴或風系。反氣旋則圍繞高氣壓地區(qū)旋轉。圖源:美國航天局、歐空局、A.Simon(戈達德航天中心),M.Wong(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G.Orton(JPL-Caltech)。
這并非全部。這些照片發(fā)現(xiàn)了木星赤道以北的一種罕見的波結構,該波結構只在1979年被旅行者2號探測器發(fā)現(xiàn)過,過程也毫不輕松。一些科學家們,其發(fā)現(xiàn)登上最新一期的天文物理期刊,他們認為,該波結構類似一種叫斜壓波的地球大氣部分,是一種與形成中風暴聯(lián)系緊密的射流的大型曲流。
哈勃望遠鏡拍到的木星氣旋云,這些圖片早些時候也被旅行者2號拍到過。圖源:
哈勃望遠鏡在2015年1月19日拍到了木星的斜壓波,而我們唯一的另一張圖片是由旅行者2號在1979年拍攝的。圖源:美國航天局、歐空局、A.Simon(戈達德航天中心),M.Wong(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G.Orton(JPL-Caltech)。
木星的“洋流”經(jīng)過一片多氣旋和反氣旋風暴的區(qū)域。據(jù)調查研究,該波紋可能來自于木星云層底下的透明層,只有當它向上傳播到云蓋的時候才可見。盡管人們認為其與木星大氣層中風暴的形成有關,但它沒有被頻繁觀測到,這件事仍然是個謎。
蛋白石(OPAL)項目的重點是長期觀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層,直到土星卡西尼號以及之后所有的四顆行星任務結束。我們必須保持從地球上觀測,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去土星或其他行星的任務。到目前為止,相信被觀測到的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圖片很快就會出現(xiàn)在一份公共檔案里。
作者: universetoday
FY: Heni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fā)布后聯(lián)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