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的新恐龍》中出現(xiàn)的古生物考據(jù)科普(下)

?作者:永恒之鏡? 來源:NGA玩家社區(qū)(授權(quán)轉(zhuǎn)載)
上篇:cv8820810

今年是《哆啦A夢》系列作品連載50周年。作為50周年紀(jì)念作品,并且也是系列的第40部劇場版,《大雄的新恐龍》已經(jīng)于8月7日在日本上映了,并且在國內(nèi)也將于12月11日上映。這對于童年看哆啦A夢長大同時又是恐龍迷的我來說真是雙份的快樂。我也正好借此機(jī)會,結(jié)合已有的預(yù)告信息給大家科普一下出場的古生物。由于本人只是一名古生物愛好者,難免會有疏漏,如發(fā)現(xiàn)錯誤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哆啦A夢系列和恐龍相關(guān)的劇場版之前有過3次,分別是《大雄的恐龍》《大雄與龍騎士》與《大雄的恐龍2006》,而這次《大雄的新恐龍》并不是前作的重制,而是擁有全新的劇情。這次劇場版中也出現(xiàn)許多亞洲甚至中國的恐龍。下面就由我給大家一一道來。
下篇:旅途中所見的各種古生物

大雄和他們的伙伴在回到白堊紀(jì)冒險的時候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古生物:有劍龍的近親沱江龍、產(chǎn)自四川的永川龍、吃魚長有尾鰭的棘龍、俗稱隔壁綿羊的原角龍和它的死對頭伶盜龍、長著華麗頭冠的扇冠大天鵝龍、因為古生物學(xué)家的錯誤背了幾十年罵名的偷蛋龍、出現(xiàn)在各種影視作品里的大明星無齒翼龍、還有從之前的劇場版里客串來的蛇頸龍。說起來,這其中有兩只是侏羅紀(jì)的恐龍喲,大家能提前猜出來是哪兩只嗎?還有為什么他們會和大雄他們碰見呢?答案就要到電影院里去尋找了喲。
1、沱江龍

預(yù)告中的沱江龍
屬名:沱江龍屬?Tuojiangosaurus?源自化石發(fā)現(xiàn)地沱江
種名:多棘-沱江龍?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字面意思好多棘刺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1977年,我國四川省自貢市[26]
生活年代:晚侏羅世 約牛津期 距今約1億6730萬年到1億6350萬年[2]
體長:6.5米,體重:2.8噸[2]

古地理分布圖[1-2]

三種不同的復(fù)原[2-3,27]
四川自貢被譽(yù)為中國恐龍之鄉(xiāng),大名鼎鼎的馬門溪龍就來自這里。沱江龍也同樣來自這里,沱江龍同時也是亞洲發(fā)現(xiàn)的第一具完整的劍龍科成員[26]。它和永川龍一樣都生活在侏羅紀(jì)中期的茂密叢林之中。沱江龍是劍龍的近親,不過比劍龍小一些,劍龍可以長到7米,3.8噸[2]。與劍龍在體形上的區(qū)別主要在于肩部的棘刺(劍龍沒有)和背上成對排列的骨板(劍龍是交錯排列的),骨板的大小也比劍龍小得多,形狀也主要是三角形(劍龍為五邊形)。劍龍科的防御手段主要在于尾部的尖刺,它們骨板其實非常薄并不能作為武器來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起展示、威嚇和調(diào)節(jié)體溫的作用。
細(xì)心的你應(yīng)該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科學(xué)家復(fù)原出來的沱江龍差異基本集中在有沒有肩刺和第三對尾刺。這也不怪復(fù)原的藝術(shù)家,因為沱江龍的標(biāo)本中即有包含肩刺的也有沒有的,不過根據(jù)和它親緣關(guān)系比較近的劍龍科成員推測它應(yīng)該是帶肩刺的,但是還不能下定論,所以才會有好幾種不同的復(fù)原。而如果你沖著沱江龍的肩刺想去博物館參觀的話多半就要失望了,大部分的博物館中的沱江龍裝架標(biāo)本都是沒有尖刺的,大部分甚至連第三對尾刺都沒有。而且裝架的時間十分久遠(yuǎn),尾部基本都是拖地的狀態(tài),和最新的復(fù)原有很大的差距。

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左)和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右)中陳列的沱江龍裝架標(biāo)本
2、永川龍

預(yù)告中的永川龍
屬名:永川龍屬?Yangchuanosaurus?源自化石發(fā)現(xiàn)地重慶市永川區(qū)
種名:上游-永川龍?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紀(jì)念其發(fā)現(xiàn)于修建上游水庫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1978年,四川省永川縣修建上游水庫時發(fā)現(xiàn)(現(xiàn)重慶市永川區(qū))[28]
生活年代:晚侏羅世 約牛津階 距今約1億6730萬年到1億6350萬年[2]
體長:11米,體重:3噸[2]

古地理分布圖[1-2]

骨架圖和復(fù)原圖[2-3]
永川龍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化石完整度最高的大型肉食恐龍。永川龍生活在晚侏羅世的中國中部,那時的環(huán)境森林茂密,是恐龍的樂土[2]。同一地層中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馬門溪龍、峨眉龍、沱江龍等的化石,他們都是永川龍潛在的捕獵對象。永川龍的體形完全有能力捕獵這些對手,在預(yù)告片中兩頭永川龍捕獵的就是一頭落單的沱江龍,不過這頭沱江龍面對兩頭永川龍還差點(diǎn)反殺逃脫,應(yīng)該還是有所夸大了。在那個時代的華夏大地上永川龍是名副其實的侏羅紀(jì)之王,面對沱江龍這種體形的獵物應(yīng)該是很難失手的。
永川龍所在的中棘龍科與異特龍科同屬異特龍超科,在侏羅紀(jì)異特龍科統(tǒng)治著北美,中棘龍科統(tǒng)治著亞洲。他們的特點(diǎn)便是頭上有角狀的突起,永川龍相比于異特龍的突起更大更粗,電影里的復(fù)原還是很到位的。
至于為什么明明預(yù)告里是出發(fā)去白堊紀(jì),卻出現(xiàn)了侏羅紀(jì)的代表沱江龍和永川龍,就由大家自己來猜測了。
3、棘龍

預(yù)告中的棘龍
屬名:棘龍屬?Spinosaurus?源自背上標(biāo)志性的神經(jīng)棘
種名: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紀(jì)念其發(fā)現(xiàn)于埃及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1912年非洲埃及發(fā)現(xiàn),1915年描述[29]
生活年代:晚白堊世 早森諾曼期 1億到9500萬年[2]
體長:14米,體重:8噸[根據(jù)30估計]

古地理分布圖[1-2]

骨架圖和復(fù)原圖[3,30]
說到棘龍,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侏羅紀(jì)公園3里面一手扭斷霸王龍脖子那段了。雖然棘龍在1915年就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命名,但是直到登上大熒幕前都是默默無聞。這一段經(jīng)典的形象可以說是棘龍走進(jìn)大眾視線的開始。不過即使從當(dāng)時的化石來看那條棘龍也放了衛(wèi)星,更不要說現(xiàn)在棘龍已經(jīng)變成徹徹底底的漁夫了。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棘龍復(fù)原的歷史。
棘龍的正模標(biāo)本在1912就在埃及發(fā)現(xiàn)了,1915年被斯特莫先生描述命名[29],后來收藏于德國的慕尼黑古生物學(xué)博物館,可惜在二戰(zhàn)的時候盟軍轟炸的時候由于館長的固執(zhí)沒有轉(zhuǎn)移最后和博物館一起被炸毀了。

正模標(biāo)本圖[29]
正模被毀以后二戰(zhàn)后陸陸續(xù)續(xù)在埃及和摩洛哥都發(fā)現(xiàn)了許多棘龍的化石殘片,其中有的個體比正模還大。僅僅依靠正模的圖片標(biāo)本人們就已經(jīng)能看出這是一種與之前的恐龍完全不同的恐龍了,狹長的部吻和背椎上高大的神經(jīng)棘從未在恐龍中見過,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由于正模缺失了后肢和尾部,所以都是按照一般獸腳類恐龍的大長腿和尾巴來復(fù)原,這就是第一版的棘龍復(fù)原。這就導(dǎo)致了復(fù)原出來的棘龍長度和噸位甚至超越了霸王龍。
而后直到2014年,摩洛哥科學(xué)家Ibrahim的發(fā)現(xiàn)給棘龍的形象來帶了第一次大改。也就是俗稱的棘龍短腿形象的出現(xiàn)。在這次發(fā)掘中Ibrahim團(tuán)隊發(fā)掘了編號為KK-11888化石個體,這個個體包括了頸椎、背椎+神經(jīng)棘、股骨、脛骨、腳趾骨、小部分尾椎、背肋和頭骨殘片。已經(jīng)是一個完整度非常高的個體了。這個樣本的后肢相對于身體的比例比之前發(fā)復(fù)原小得多,這么小的比例說明棘龍根本不善于在陸地上奔跑捕食獵物[31]。再結(jié)合鱷魚狀的長吻,圓錐狀的牙齒,大于一般肉食恐龍的骨密度,活脫脫一個水中覓食的漁夫形象。而短腿的棘龍后置力量和身體重心的前移導(dǎo)致科學(xué)家們認(rèn)為棘龍在陸地上行動時更可能四足著地,前肢和大猩猩一樣指節(jié)承重保證爪子鋒利。新出的紀(jì)錄片恐龍大復(fù)活和本電影中的棘龍復(fù)原就是采用了這種形狀。

三種不同的復(fù)原方式[32-33]
本來棘龍的短腿四足漁夫形象就已經(jīng)非常令人震驚,顛覆認(rèn)知了。誰料就在今年上半年五一節(jié)的時候一個更勁爆的發(fā)現(xiàn)被發(fā)表了出來。易卜拉欣團(tuán)隊之后又回到化石點(diǎn),往尾部清理圍巖。這一清理直接搞出一個大新聞:原來棘龍的尾部脊椎和一般的獸腳類完全不同,斜向后長長伸出的神經(jīng)弓和人字骨簡直就是鰻魚和蠑螈的尾巴。這一發(fā)現(xiàn)直接把棘龍的親水性提高了許多,科學(xué)家們把尾部做成切片模型在水中模擬擺動尾巴,最后發(fā)現(xiàn)推力能達(dá)到棒狀尾巴的8倍,效率達(dá)到2倍[30]。這一演化特征可以說就是為了在水中捕獵而演化出來的。

尾部化石[30]

化石和人的大小比較
你以為這就結(jié)束了?8月份幾個疑似棘龍的完整前肢暗示棘龍的前肢根本不適合四足行走,這進(jìn)一步強(qiáng)化了棘龍的親水性:棘龍很可能絕大部分時間均在水中度過,上岸的時間少之又少。不過這個化石貌似是私人標(biāo)本,沒有地層信息和其他信息,不好判斷。
棘龍復(fù)原的變遷即為我們展示了生命演化的奇跡,最大的淡水捕食者竟然是一種特化的恐龍,而且能大到和最大的肉食恐龍比肩,也完美展示了化石資料的缺失會對復(fù)原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
4、原角龍

預(yù)告中的原角龍
屬名:原角龍屬?Protoceratops?意為第一張有角的臉(希臘語)
種名:安德魯-原角龍?Protoceratops andrewsi?紀(jì)念最早收集原角龍化石的探險家R. C. Andrews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1922年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和甘肅的戈壁沙漠,1923年描述命名[34]
生活年代:晚白堊世 坎潘期 距今約7500萬年-7100萬年(存疑)[2]
體長:2.5米,體重180千克[2]

古地理分布[1-2]

不同年齡段頭骨 成年骨架圖和復(fù)原圖[2-3]

原角龍骨架,右側(cè)就是偷蛋龍的蛋巢化石[16]
原角龍是一種較為原始的角龍類恐龍,沒有后期三角龍那樣的鼻角和眉角,頸盾也沒有花哨的邊緣結(jié)構(gòu)和翻折,相對于后期角龍類的頸盾來說非常樸實。不過原角龍的頸盾從小到大變化非常劇烈,有一個快速長大的階段,長大以后從前面看可以基本遮住整個身體。這個龐大的頸盾上面可能還會有花紋裝飾,用來種間識別和取悅異性。原角龍生活的地區(qū)在古時候也是荒涼的戈壁,但正是這種容易發(fā)生大量沙子快速掩埋的沉積環(huán)境反而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精美化石。不僅僅有從幼年到成年整個生長發(fā)育的序列,甚至還保存有原角龍和其他恐龍的沒有被壓碎的蛋巢化石,骨骼化石也能三維保存不容易被擠壓變形成二維平面。
這其中有一具非常著名的化石,名為“搏斗中的恐龍”。這具化石立體保存了原角龍和伶盜龍在生命的最后關(guān)頭互相搏斗直到力竭,最后被沙子掩埋的場景。這種能夠保存生前搏斗場景的化石即使在全世界也少之又少,如果考慮到?jīng)]有被擠壓變形完全三維保存那可能是唯二的化石了。所以這具化石也被蒙古國定為國寶,還在2010年世博會的時候送來上海展出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幸親眼目睹過這具化石呢?

搏斗中的恐龍[35]

搏斗中的恐龍細(xì)節(jié)[35]
可以看到伶盜龍后肢上的大爪子深深得插入了原角龍的脖子,而原角龍的喙牢牢得咬住了伶盜龍的前肢。雙方就這么糾纏在一起最后被沙子掩埋,到死都保存著生前的姿勢。
關(guān)于原角龍還有一個有爭議的故事:獅鷲的傳說很可能就是中亞的斯基泰人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整的原角龍也其他帶喙恐龍的骨骼化石之后慢慢改編流傳而來的,目的是為了嚇唬外人保護(hù)自己的金礦。比如化石鷹鉤狀的喙和鷹類似,帶爪的前后肢和獅子一樣,肩胛骨出土?xí)r外飄如果沒有生物解剖知識就容易腦補(bǔ)成翅膀的骨骼,頸盾和鷹獅子脖子后面長長的毛發(fā)可以產(chǎn)生聯(lián)系。當(dāng)然這個假說還有爭議,只能說是有趣的一家之言。
5、伶盜龍

預(yù)告中的伶盜龍
屬名:伶盜龍屬?Velociraptor?在拉丁語中意味迅速的盜賊
種名:蒙古-伶盜龍?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紀(jì)念發(fā)現(xiàn)地蒙古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1923年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和甘肅的戈壁沙漠,1924年描述命名[36]
生活年代:晚白堊世 坎潘期 距今約7500萬年-7100萬年(存疑)[2]
體長:2.5米,體重25千克[2]

古地理分布[1-2]

骨架與復(fù)原[2-3]
伶盜龍有一個更為大眾熟悉也更上口的名字“迅猛龍”,迅猛龍只是伶盜龍的眾多別名中的一個。伶盜龍和霸王龍可以說是大眾知名度最高的兩種食肉恐龍了。而伶盜龍的經(jīng)典熒幕形象出現(xiàn)在侏羅紀(jì)公園系列中并且延續(xù)到了侏羅紀(jì)世界中。其實這個形象對大眾產(chǎn)生了極大的誤導(dǎo)。
首先是電影中的伶盜龍按照小說作者的說法其實是按照恐爪龍的骨骼放大后來復(fù)原的,只是冠了一個比較帥的伶盜龍的名字,可以說是張冠李戴。所以大眾才會產(chǎn)生伶盜龍和人差不多大的錯覺,實際上伶盜龍只有25kg,大概和哈士奇差不多大吧。在戈壁草原上也會成群結(jié)隊捕獵原角龍,前面搏斗中的恐龍的化石還有其他原角龍的化石上伶盜龍的咬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diǎn)。要是生活在現(xiàn)在還真說不定能像狼一樣馴化成狗。
其次就是隨著近年來帶羽毛恐龍的不斷發(fā)現(xiàn),身為馳龍科的伶盜龍也不再是一身光禿禿的鱗片形象了。除了在更原始的近親身上發(fā)現(xiàn)有羽毛印痕化石外,2007在伶盜龍本身的前肢骨上也發(fā)現(xiàn)了羽莖瘤的痕跡[37]。這說明了伶盜龍的身上也附著有羽毛,前肢有翅膀狀的結(jié)構(gòu)。而即使是作為電影原型的恐爪龍也有很大可能是身披羽毛的捕食者。電影中的伶盜龍一直保持著帶鱗片的狀態(tài)很可能是為了影視形象的需要,希望之后的侏羅紀(jì)世界3中會有帶羽毛的恐龍出現(xiàn)吧。

羽莖瘤附著痕跡[37]
關(guān)于伶盜龍所在的馳龍科,邢立達(dá)團(tuán)隊在2018年通過在我國山東發(fā)現(xiàn)的足跡化石確認(rèn)了它們中的小型成員群體行動的證據(jù)。以往的小型馳龍科化石無論是骨骼化石標(biāo)本還是足跡化石,均是單獨(dú)一只獨(dú)來獨(dú)往。而這次在山東發(fā)現(xiàn)的腳印化石中馳龍科的四條足跡互相平行,保持同步前進(jìn)[38]。這已經(jīng)可以說明這是一個共同行動的小團(tuán)體了。馳龍科真的和侏羅紀(jì)系列電影中一樣保持群體行動,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白堊紀(jì)狼群了。

T22,T23,T24,T25四條為典型的馳龍足跡[38]
6、偷蛋龍

預(yù)告中的偷蛋龍
屬名:偷蛋龍屬?Oviraptor?意為偷蛋的賊
種名:嗜角-偷蛋龍?Oviraptor philceratops?表明它特別喜歡吃角龍的蛋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1923年在發(fā)現(xiàn)于蒙古,1924年描述命名[36]
生活年代:晚白堊世 坎潘期 距今7500萬年-7100萬年(存疑)[2]
體長:1.6米,體重22千克[2]

古地理分布[1-2]

骨架與復(fù)原[3,39]
偷蛋龍也有另一個更為大眾熟知的名字竊蛋龍。而且偷蛋龍的屬名和種名都直接透露出了當(dāng)年被冤枉的來由。時間回到1923年,偷蛋龍和原角龍伶盜龍的化石一樣都是出自蒙古。偷蛋龍的化石被發(fā)現(xiàn)時正好趴在一窩恐龍蛋上,由于當(dāng)?shù)刈疃嗟目铸埦褪窃驱埩?,科學(xué)家想當(dāng)然的就以為這是原角龍的蛋,再加上化石并不完整,頭骨部分很破碎,所以也沒有直接反駁的證據(jù)。所以名字就這么定了下來,屬名Oviraptor中的raptor代表小偷盜賊,Ovi代表蛋,翻譯過來便是偷蛋龍;而種名philoceratops后半部分ceratops就代表有角的,意思便是特別喜歡吃帶角的恐龍蛋。不過隨著后續(xù)更多的化石發(fā)現(xiàn),其中包括多具同樣趴在恐龍蛋窩上的偷蛋龍類恐龍,還有保存完好的胚胎化石表明蛋的主人并不是原角龍反而就是偷蛋龍,這才真相大白[40]。可惜此時命名化石的科學(xué)家已經(jīng)去世,學(xué)界的規(guī)定是只有命名的人自己提出才能改名,所以偷蛋龍只能一直帶著這個名字了。
近二十年的化石發(fā)現(xiàn)為我們解釋了偷蛋龍家族的方方面面,總的來說偷蛋龍算是我國和蒙古的特產(chǎn),絕大部分完整的化石均出土自我國的廣西和蒙古的戈壁沙漠。它們長有巨大的喙和頭冠,沒有牙齒,身披華麗的羽毛,活脫脫一個中生代的大火雞形象。體形有大有小,小的能當(dāng)寵物養(yǎng)而最大的二連巨盜龍能長到8米,2噸[2],它的蛋就有0.5米長。而不管大小,這些偷蛋龍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好媽媽,它們像現(xiàn)在的鳥類一樣會孵蛋。它們下蛋一次下兩枚蛋并排排列,接連下十幾次到幾十次,轉(zhuǎn)圈排成一圈,自己就坐在中間的土丘上張開帶有羽毛的翅膀護(hù)住左右兩側(cè)的蛋保暖,不時得轉(zhuǎn)圈照顧到每一枚蛋。而且即使是沙塵暴來襲要將他們淹沒也不會離開自己的寶寶,這也是在蒙古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偷蛋龍趴在蛋巢上的化石的原因,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媽媽。

上圖為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葬火龍和她的蛋巢化石,這個化石個體被稱為大媽媽(Big MaMa) 左側(cè)是1994年發(fā)現(xiàn)的葬火龍胚胎化石和復(fù)原[40]

各式各樣的偷蛋龍類頭部復(fù)原[41]
7、扇冠大天鵝龍

預(yù)告中的扇冠大天鵝龍
屬名:扇冠天鵝龍屬?Olorotitan?拉丁語天鵝(Olor)與泰坦(Titan)結(jié)合
種名:阿爾哈-扇冠大天鵝龍?Olorotitan arharensis?紀(jì)念發(fā)現(xiàn)地阿爾哈區(qū)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1993年化石發(fā)現(xiàn)于中俄邊境俄國一側(cè)的阿爾哈拉區(qū),2003年描述命名[42]
生活年代:晚白堊世 晚馬斯特里赫特期 約6750萬年前直到大滅絕[2]
體長:8米,體重3.1噸[2]

古地理分布[1-2]

骨架與復(fù)原[2-3,43]
扇冠大天鵝龍是鴨嘴龍科中賴氏龍亞科的成員,也是就頭上長有華麗頭冠的一族。它生存在白堊紀(jì)末期,是活到最后的大滅絕的那一批恐龍中的一員。它的骨骼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是北美以外最完整的鴨嘴龍類的化石標(biāo)本了。賴氏龍亞科的華麗頭冠可能有兩個作用,其一是起到展示的作用,其二是連接鼻腔輔助發(fā)聲音。扇冠大天鵝龍的頭冠即大又是空心的,所以很可能同時具有兩種空能,表面覆蓋著皮膚,上面有華麗的紋飾用來展示,同時內(nèi)部連通呼吸道可以通過共鳴腔發(fā)出獨(dú)有的聲音來求偶和傳遞信息。

賴氏龍亞科下的各種頭飾[2]
鴨嘴龍科是恐龍家族最繁盛的科,那么相比于擁有龐大體腔和長脖子瘋狂進(jìn)食的蜥腳類、擁有裝甲的甲龍類、擁有尾刺防身的劍龍類和頸盾尖角攻防兼?zhèn)涞慕驱堫惖膬?yōu)勢在哪里呢?這個秘訣就在他們的嘴里,雖然跑不快也打不過,但是就是靠一口好牙讓鴨嘴龍科靠著超高的能量獲取效率繁盛起來??铸埐幌裎覀?nèi)祟愃诘牟溉閯游镆簧粨Q一次牙,它們的牙齒可以終生替換生長。鴨嘴龍嘴中的牙齒專門用來研磨植物,最上部的牙齒被磨損以后就被下部的牙齒替換,為此它們的下頜牙齒密密麻麻構(gòu)成齒列,不斷生長的新牙齒就像傳送帶一樣把上部被磨損的牙齒擠掉。而且它們咀嚼的方式也和我們大不相同,它們的下頜左右是分開的,咀嚼時下頜切入上頜就像碾磨機(jī)一樣碾碎植物[44]。

加拿大-短冠龍的咀嚼示意圖[44-45]
8、無齒翼龍

預(yù)告中的無齒翼龍
屬名:無齒翼龍屬?Pteranodon?源自希臘語pteron翅膀和anodon無齒兩字的結(jié)合
種名:長頭-無齒翼龍?Pteranodon longiceps?表征長長的頭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1870年發(fā)現(xiàn)于美國堪薩斯州
生活年代:晚白堊世 晚科尼亞克期至早坎潘期 約8500萬年前至7900萬年前[46]
最大翼展:6米

古地理分布[1-2]

骨架復(fù)原和最大個體比例[47-48]

實體骨骼裝架和復(fù)原[16]
無齒翼龍得益于其在侏羅紀(jì)公園3中令人影響深刻的出場和與主角的互動還有各種玩具的推出,可以說是最出名的一種翼龍了。哥斯拉系列中的飛行怪獸拉頓也是以無齒翼龍作為原型,可見其影響力。不過雖然無齒翼龍是恐龍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員但是翼龍本身并不是恐龍。在無齒翼龍生活的時期全球海平面遠(yuǎn)比現(xiàn)在高,導(dǎo)致北美的中部被海水淹沒形成了橫貫?zāi)媳钡膬?nèi)陸海道將北美洲分割成東西兩塊,這片海域是生產(chǎn)魚類的淺海,其中活躍著滄龍、白堊刺甲鯊、劍射魚等恐怖的掠食者,而在飛在空中捕食魚類的便是無齒翼龍。
說道翼龍,這里就簡單科普一下翼龍和鳥類與蝙蝠的區(qū)別。首先是翅膀的構(gòu)造,鳥類主要依靠附著在前肢上的羽毛形成翅膀,蝙蝠則依靠手掌和手指支撐皮膜而翼龍僅僅使用一根無名指就撐起了翼膜。

翼龍、原始獸腳類恐龍、蝙蝠和鳥類的翅膀結(jié)構(gòu)(后期著色)[49]
上圖中A和F為無齒翼龍的翅膀解剖結(jié)構(gòu),E和H是現(xiàn)生的雞的翅膀解剖結(jié)構(gòu),D和G是現(xiàn)生的微型蝙蝠的翅膀解剖結(jié)構(gòu),B是一種叫埃雷拉龍的原始恐龍的手部結(jié)構(gòu),C是一種叫腔骨龍的稍進(jìn)步一些的恐龍的手部結(jié)構(gòu)。圖中著色的部分:紅色為肱骨(上臂骨)、藍(lán)色為尺骨和橈骨(前臂骨)、黃色為腕骨、綠色為掌骨、粉色為指骨。可見翼龍的其他四根手指都極端退化,只保留了些許抓握和行走的能力,某些特化的類群如夜翼龍甚至把另外四根手指完全退化只保留了一根無名指。

翼龍的氣囊和翼膜結(jié)構(gòu)[50]
翼龍的翼膜也絕非一層皮膜那么簡單,它們的翼膜是由皮膜,結(jié)締組織,肌肉纖維,血管網(wǎng)和肌動纖維復(fù)合而成,可以說就是肉體的延伸。翼龍可以像我們控制手臂一樣控制翼膜的外形,再配合上用來控制身體平衡的極端發(fā)達(dá)的小腦,用以減輕身體重量的中空骨骼,和鳥類一樣的氣囊呼吸系統(tǒng)帶來的大量氧氣,這些因素結(jié)合在一起早就了史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飛行類群。
9、蛇頸龍

預(yù)告中的形象
屬名:雙葉龍屬?Futabasaurus?源自發(fā)現(xiàn)化石的雙葉群(巖石地層單位)
種名:鈴木-雙葉龍屬?Futabasaurus-suzukii?紀(jì)念化石的發(fā)現(xiàn)人鈴木直(Tadashi Suzuki 鈴木直)
化石發(fā)現(xiàn)年代地點(diǎn):2006年發(fā)現(xiàn)于日本福島縣的雙葉群玉山組(福島縣內(nèi))
生活年代:晚白堊世 森諾曼期 約8630萬年前-8360萬年前[51]
體長:6.4-9.2米

古地理分布[1,51]

展示于東京國立科學(xué)博物館的骨骼裝架標(biāo)本和薄板龍科近親海霸龍的復(fù)原[52-53]
最后這次的預(yù)告中還出現(xiàn)了蛇頸龍,一提到蛇頸龍就想到了前作的主角皮皮。皮皮也是一只蛇頸龍,莫非這是在暗示這次會出現(xiàn)皮皮嗎?不過皮皮按照時間來看應(yīng)該是遇不到大雄他們了,不過畢竟是哆啦A夢也不是不可能的。就算不是皮皮,那情懷也滿滿的。說回蛇頸龍,在日本最有名的蛇頸龍非鈴木雙葉龍莫屬了。鈴木雙葉龍是在日本發(fā)現(xiàn)的第一種蛇頸龍,所以在日本的知名度非常高,不僅僅出現(xiàn)在了大雄的恐龍電影中還有其他一些涉及古生物的游戲影視作品中均出現(xiàn)有它的聲音。蛇頸龍其實也并不是恐龍家族的成員,它和恐龍的親緣關(guān)系還是比較遠(yuǎn)的。
與魚龍滄龍鯨魚這些動物使用擺動脊椎的方式尾鰭推進(jìn)不同,蛇頸龍選擇了和海龜一樣的四個槳狀肢劃水推進(jìn)。這樣的推進(jìn)方式其實非常慢,那么要怎么才能追上獵物呢?秘訣就在它的長脖子上,科學(xué)家推測蛇頸龍的長脖子可以讓他們的頭部快速的伸入魚群或者烏賊群中,而身體則在遠(yuǎn)處不容易被魚群發(fā)現(xiàn),這樣就能肆意取食而不用像其他捕食者一樣一靠近魚群就會被驚動然后散開機(jī)動了。不過雖然它們的脖子在水中靈活,要想讓脖子高高得伸出水面彎成天鵝的形狀還是不太可能的,沒有浮力的支持蛇頸龍的肌肉和頸椎結(jié)構(gòu)是支撐不了那種造型的。另外身為海洋爬行動物的一員,蛇頸龍很可能也是卵胎生的,也就是說很可能從不上岸,因為它們的四足形態(tài)和肩膀骨盆附著的肌肉很難讓他們在陸地上行動。所以前作電影中的形象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啦。

預(yù)告中的3d全家福
這部劇場版的第一部預(yù)告就是一群3d的巨龍從眼前走過,當(dāng)時看到這段真的是興奮不已。后續(xù)又放出了包含更多恐龍的片段,為了方便辨認(rèn),我專門把邊都描了出來并編了號。結(jié)合恐龍吧的同仁的辨識加上后續(xù)我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就放在下面了。

原圖:

我已經(jīng)把邊緣勾勒出來方便大家辨認(rèn):
1. 賽特-掠海翼龍?Thalassodromeus sethi
2. 諾氏-風(fēng)神翼龍?Quetzalcoatlus northropi?/費(fèi)城-阿氏翼龍?Arambourgiania philadelphiae?(存疑:風(fēng)神頭是有小冠的,但是圖太小看不清)
3. 扁鼻-鳥掌翼龍?Ornithocheirus simus
4. 皇帝-雷神翼龍?Tupandactylus imperator
5. 長頭-無齒翼龍?Pteranodon longiceps
6. 纖細(xì)-夜翼龍?Nyctosaurus gracilis
7. 中加-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
8. 高胸-腕龍?Brachiosaurus altithorax
9. 埃阿斯-迷惑龍?Apatosaurus ajax
10. 烏因庫爾-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
11. 哈氏-梁龍?Diplodocus hallorum
12. 至高-圓頂龍?Camarasaurus supremus
13. 帝王-埃德蒙頓龍?Edmontosaurus regalis(存疑:這么大的鴨嘴龍類頭都很長,頭短的個頭都小)
14. 龜型-鐮刀龍?Therizinosaurus cheloniformis?/ 戈壁·慢龍?Segnosaurus galbinensis?(存疑:從大小上看更有可能是后者,但是前者知名度更高)
15. 薩式-食肉牛龍?Carnotaurus sastrei
16. 平衡-恐爪龍?Deinonychus antirrhopus?(存疑:也可能是其他同體形馳龍科成員)
17. 脆弱-異特龍?Allosaurus fragilis
18. 君王-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
19. 魏氏-雙脊龍?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20. 衛(wèi)甲-包頭龍?Euoplocephalus tutus
21. 褶皺-三角龍?Triceratops horridus
22. 急速-似鳥龍?Ornithomimus velox
23. 猶他-鑄鐮龍?Falcarius utahensis
24. 查氏-激龍?Irritator challengeri
25. 沃克-副櫛龍?Parasaurolophus walkeri
26. 粗齒-埃德蒙頓甲龍?Edmontonia rugosidens
27. 狹臉-劍龍?Parasaurolophus walkeri
28. 懷俄明-厚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wyomingensis
29. 蒙古-伶盜龍?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存疑:也可能是其他同體形馳龍科成員)
30. 嗜角-偷蛋龍?Oviraptor philceratops(存疑:也可能是其他同體形偷蛋龍科成員)

參考文獻(xiàn):
[1] Christopher Scotese教授領(lǐng)導(dǎo)的Paleomap Project計劃?[https://www.youtube.com/user/cScotese]
[2]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2nd edition, GREGORY S. PAUL
[3] 藝術(shù)家cisiopurple的復(fù)原圖?[https://www.deviantart.com/cisiopurple/gallery]
[4] Maleev (1955). "Giant carnivorous dinosaurs of Mongolia".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04 (4): 634-637.
[5] Maleev (1955). "New carnivorous dinosau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04 (5): 779-783.
[6]?[https://www.dinosaur.pref.fukui.jp/]?,?[https://www.youtube.com/user/FukuiDinosaurs]
[7] Xu et al. (2010). "First ceratopsid dinosaur from China and its bi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 (16): 1631-1635.
[8] 藝術(shù)家JULIUS畫的角龍頭像?[https://fineartamerica.com/profiles/csotonyi/]
[9] 侏羅紀(jì)世界官網(wǎng)[http://www.jurassicworld.com/intel/dinosaur/sinoceratops]
[10] Lydekker (1877). "Notices of new and other Vertebratas from Indian Tertiary and Secondary rocks. Record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10(1): 30-43.
[11] Wilson and Upchurch (2003). "A revision of Titanosaurus Lydekker (Dinosauria Sauropoda), the first dinosaur genus with a “Gondwanan”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1(3): 125-160.
[12] Meyer (1861). "Vogel-Federn und Palpipes priscus von Solenhofen"
[13] Huxley (1868). "On the animals which are most nearly intermediate between birds and reptiles". Geol. Mag. 5: 35765.; Annals & Magazine of Nat Hist 2, 66-75; Scientific Memoirs 3, 3-13.
[14] Huxley (1870).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Affinity between the Dinosaurian Reptiles and Bird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6 (12): 12-31.
[15] Owen (1863). "On the Archaeopteryx of Von Meyer,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fossil remains of a long-tailed species from the lithographic stone of Solnhofe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153: 33-47.
[16] 本人攝于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
[17] Ji & Ji (1996). "On the diScovery of the earliest bird fossil in China (Sinosauropteryx gen. nov.) and the origin of birds". Chinese Geology. 10 (233): 30-33.
[18] Chen et al. (1998). "An exceptionally well-preserve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Nature. 391 (8): 147-152.
[19] Smithwick et al. (2017). "Countershading and Stripes in the Theropod DinosaurSinosauropteryx Reveal Heterogeneous Habitat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 Current Biology. 27 (21): 33373343.e2.
[20] Ji et al. (1998). "Two feathered dinosaur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 Nature. 393 (6687): 753761.
[21] Xu et al. (2003). "Four-winged dinosaurs from China". Nature. 421 (6921): 335340.
[22]?[https://www.deviantart.com/fredthedinosaurman/art/Microraptor-gui-for-Wikipedia-708931028]
[23] Zhang et al. (2010). "Fossilized melanosomes and the colour of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birds". Nature. 463(7284): 10751078.
[24] Li et al. (2010). "Plumage color patterns of an extinct dinosaur". Science. 327 (5971): 13691372.
[25] Li et al. (2012). "Reconstruction of Microraptor and the Evolution of Iridescent Plumage". Science. 335 (6073): 12151219.
[26] Dong et al. (1977), "On the stegosaurian remains from Zigong (Tzekung), Szechuan province",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5(4): 307-312.
[27]?[https://www.skeletaldrawing.com/ornithiscians]
[28] Dong et al. (1978). "A new carnosaur from Yong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Ke Xue Tong Bao. 23 (5): 302-304.
[29] Stromer (1915). "Ergebnisse der Forschungsreisen Prof. E. Stromers in den Wüsten ?gyptens. II. Wirbeltier-Reste der Baharije-Stufe (unterstes Cenoman). 3. Das Original des Theropoden Spinosaurus aegyptiacus nov. gen., nov. spec". Abhandlungen der K?niglich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 Klasse (in German). 28 (3): 132.
[30] Ibrahim et al. (2020). "Tail-propelled aquatic locomotion in a theropod dinosaur". Nature. 581 (7806): 67-70.
[31] Ibrahim et al. (2014). "Semiaquatic adaptations in a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 Science. 345 (6204): 1613-1616.
[32]?[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uk/science-and-technology/2020/04/reconstructing-gigantic-aquatic-predator]
[33]?[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20/04/first-spinosaurus-tail-found-confirms-dinosaur-was-swimming/]
[34] Granger&Gregory (1923). "Protoceratops andrwsi, a pre-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72: 1-9.
[35]?[https://www.flickr.com/photos/tamaiyuya/13446147213/]
[36] Osborn (1924a). "Three new Theropoda, Protoceratops zone, central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44: 112.
[37] Turner et al. (2007). "Feather quill knobs in the dinosaur Velociraptor". Science. 317 (5845): 1721.
[38] Xing et al. (2018). "Multiple parallel deinonychosaurian trackways from a diverse dinosaur track assemblag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Dasheng Group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90: 40-55.
[39]?[https://qilong.wordpress.com/2011/06/05/better-know-an-oviraptorid-the-first-egg-thief/]
[40] Norell et al. (1994). "A theropod dinosaur embryo and the affinities of the Flaming Cliffs Dinosaur eggs". Science. 266 (5186): 779-782.
[41]?[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Oviraptorinaeprofiles.jpg]
[42] Godefroit et al. (2003). "A remarkable hollow-crested hadrosaur from Russia: an Asian origin for lambeosaurines".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 (2): 143-151.
[43] Godefroit et al. (2012). "Oste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Olorotitan arharensis, a hollow-crested hadr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Far Eastern Russ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7(3): 527-560.
[44] Cuthbertson et al. (2012). "Kinetic Limitations of Intracranial Joints in Brachylophosaurus canadensis and Edmontosaurus regalis (Dinosauria: Hadrosaurida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Chewing Mechanics of Hadrosaurids". The Anatomical Record. 295: 968-979.
[45] Alex Tirabass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nDrNPU0g3o]
[46] Bennett (1994). "Taxonomy and systematic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pterosaur Pteranodon (Pterosauria, Pterodactyloida)". 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169: 170.
[47] PTEROSAURS, Mark P. Witton
[48]?[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teranodon_scale.png]
[49] Tokita (2015). "How the pterosaur got its wings". Biol. Rev. 90: 1163-1178.
[50]?[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pterosaurs-were-monsters-of-the-mesozoic-skies/]
[51] Sato et al. (2006). "A new elaSmosaurid plesi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Fukushima, Japan". Palaeontology. 49 (3): 467484.
[52] Dick Thomas Johnson攝于東京國立科學(xué)博物館
[53] by DiBgd
參考文獻(xiàn)中的論文我都放在度盤了,地址如下,自取即可:s/17t4A7Dra23fxkd5wYx-hew? 提取碼:kxfb

原文地址:https://ngabbs.com/read.php?tid=2455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