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臺山論道深度解析,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么?
《天道》中,丁元英幫王廟村扶貧,一招殺富濟貧,讓他心難安,于是他去五臺山拜佛,求教佛法造詣精深的大師開示。
丁元英和朋友韓楚風(fēng)拿5萬敲大師的門,換來非也,后又+上5萬的誠意,還是換來非也。于是丁元英亮出底牌,用他做的一首詞,終于換來求教機會。

?
丁元英的詞內(nèi)容如下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jīng)。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注定?
袈裟本無清凈,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鐘,
都是癡人說夢。}
雖然言辭有點激烈,滿紙一個嗔字。但確實勾起了大師的好奇
來看看這是什么狂人。
智玄大師:“敢問施主什么是真經(jīng)?修行不取真經(jīng),又修什么行呢?”

?
丁元英隨即回答:
“所謂真經(jīng),就是能夠達到寂空
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
修為成佛,在求。
悟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
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
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欲無不欲,
無戒無不戒,如是 涅槃。”
然后大師含笑又問:“不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
丁元英:“佛乃覺性,非人。
人人都有覺性不等于覺性就是人。
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
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
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
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
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從淺義說是導(dǎo)人向善的教義。
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
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p>

?
丁元英一通言論后,大師說:“施主不是佛門中人,自悟能達到這種境界已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jīng)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凈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br>

?
大師為什么說丁元英已經(jīng)踩到得道的門檻了呢?
因為丁元英已經(jīng)悟到真經(jīng)是一種智慧心得,而不是形式上的結(jié)果(不落惡果)
覺者要由心生律,以性施行,而不是為了成佛求真經(jīng)而以行制性,以律制心,導(dǎo)致心性被因果相所限制而不得涅槃。
那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么?
我們可以對比下大師幫丁元英修改后的詞就能找到線索。

?
丁元英的的整首詞基調(diào)是嗔怒,傲慢。而大師修改后詞的意境則從容豁達。
丁說的天命,是眾生無明之天命,先天,非人力可主宰的部分,
而大師說的天命是后天,即道天,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人力可決定的部分。

?
丁的意思是,悟道就不要談什么宿命論,修行也不要取真經(jīng),悲喜枯榮哪有什么命中注定?悟道后人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
大師的意思是,悟道后就會知曉自己的天命,并按道的規(guī)律來指引自己活出使命。悲喜,生滅,枯榮所有二元對立從中道的平常心來如實觀照并無分別,都有因緣注定,只需要隨心,隨力,隨緣即可。
為什么丁元英修行不取真經(jīng)?
丁元英把真經(jīng)定義的太高妙,高不可攀。
看成是能夠抵達究竟涅槃的究竟法門。
悟到即心得,不需要修一個果去證明
如果為了取真經(jīng)而修行就會背道而馳。真經(jīng)就不究竟了。
而大師把真經(jīng)定義為:能讓迷者進步的經(jīng)就是真經(jīng)。
如此真經(jīng)就是一種當下人人就可以獲得的觸及的東西。

?
丁覺得修行是一種有信無證的盲從,所以他不取真經(jīng),也不為獲得真經(jīng)而修行。
而大師覺得,就算為了不落惡果而去修行的人,雖有信無證,但無證有覺,也是一種進步,如此修行也是有意義的。
就像有人告訴你一個信條,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信了,于是為了怕落惡果而去布施去做善事,卻沒有得到好報,但挫敗的經(jīng)驗也能給你思考。沒證到善有善報,也會讓你有覺悟。
所以只要每個人各盡所能,就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就像大師說的:“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丁元英不取真經(jīng),也說明他沒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在道上,真經(jīng)并不是抵達涅槃后的結(jié)果,而是邁開第一步時,就已經(jīng)在得到了。因果是合一的,起點即終點。

?
所以丁元英差那一步,我個人理解就是他無法知行合一。
他對弱勢文化的嗔怒,對弱勢群體無法得救的恨鐵不成鋼,其實是基于強者的傲慢,嗔字背后其實是一種恐懼。他害怕面對自己的弱的一面。
所以在后面向大師咨詢王廟村扶貧之事時,大師問他:“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
他還在顧慮是否窮人會患上精深絕癥,
他顧慮他的行為是不是破壞性開采的開采市場。
他怕佛罵他,其實佛就在每個人內(nèi)心,他怕的是惡果后的自責(zé),雖然悟到了弱者得救之道,但他并不能行所當行。
所以大師告訴他,大愛不愛。
就是給了他一個定海神針,讓他更篤定地去修行,用行動去檢驗內(nèi)心悟到的真理,
當丁元英明白了大愛不愛,其實就放下了嗔心和恐懼,他就能用大愛去踐行自己內(nèi)心的信仰。
這段告訴我們什么啟發(fā)呢?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出發(fā)地,
也是自己的目的地,生命就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
人活一世,不要隨波逐流,而是要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大膽走在屬于你自己的道上,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要篤定且腳踏實地的去踐行你的使命,知行合一,全然的活出自己,才是對生命最大的不辜負。

每次看《天道》都會受益匪淺,但劇情有刪減,原著《遙遠的救世主》以及豆豆三部曲才是真的充滿隱喻高維智慧,耐人尋味。
豆豆三部曲也叫認知三部曲。幫你步步進階,升維生命高配版本。
《背叛》講生存法則,看山是山。
《遙遠的救世主》講的是覺悟,看山不是山,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天幕紅塵》講的是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
你的認知在哪個高度,格局就會在哪里,人生就會達到哪里。
我們生命的高度就是認知的變現(xiàn),想提升認知,拔高思想,了解文化密碼的朋友,別錯過這套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