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存在即被感知”到底是什么意思?貝克萊真的不是“主觀唯心主義”:理念

2-4-1-3 理念-精神二元論(Idea-Spirit dualism)
代表人物: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
貝克萊不是“主觀唯心主義”,因為在貝克萊理念I(lǐng)dea的地位低于精神Spirit,而在觀念論中Idea要高于Spirit。
場域論:2.形而下秩序vs形而上秩序
形而下秩序由感知者作保證,感知者包括人和YHVH,形而上秩序是一種隱匿的規(guī)則性Regularity。
本體論:4.Mind(Idea-Spirit)
Idea是被動知覺、被動反思,也就是反映活動Reflection,Idea和Spirit組成心靈Mind,Mind被動覺知Idea時是感知Understanding,Mind主動動員Spirit時是意志W(wǎng)ill/Volition。
認識論:1.Ideas
心靈只能感知Ideas,Spirit是回溯性確定的,不能表征化的。貝克萊反對表征主義的三元認識論,認為物質(zhì)與表征的因果關(guān)系既然不能被感知,就不能說成立,而相似關(guān)系必須體驗到物質(zhì)和表征兩者,但物質(zhì)無法直接體驗,也不成立,不如取消物質(zhì)的實體性,物質(zhì)就是理念的集合。所以科學的目的就從異質(zhì)的因果性(物質(zhì)和表征的關(guān)系)轉(zhuǎn)變成同質(zhì)的規(guī)律性(各個理念的關(guān)系)。
目的論:3.被動承受vs主動猜測——信任
波義耳的承受是拖延,洛克的猜測包含一種猜忌的不信任,而主體與大他者的相互信任調(diào)和了被動承受和主動猜測,這就是社會契約論的基礎(chǔ)。
- 在《希拉斯與菲洛努斯之間的三次對話》(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中,貝克萊表示自己并不是愛智慧,而是愛努斯(Philonous),而他的反對者就是物質(zhì)(Hylas)。
- “存在即被感知”(To be=To be perceived/esse est percipi),這句話是斷章取義,因為到最終存在是感知者,是Mind,貝克萊把笛卡爾、洛克批成物質(zhì)論者,因為他們預定了物質(zhì)的存在性,而貝克萊認為不存在物質(zhì)。如果按照教科書對物質(zhì)的定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那么貝克萊就成了唯物主義者,物質(zhì)應該是不以任何意志為轉(zhuǎn)移。
- 貝克萊認為并不是我們自發(fā)(Voluntary)產(chǎn)生理念,而是由另外一個Spirit,也就是YHVH來產(chǎn)生。Spirit具有本體論地位,而最終那個本體性的Spirit就是YHVH,在此貝克萊是馬勒伯朗士(Malebranche)主義者。馬勒伯朗士本人是1-2神創(chuàng)論。
- 本體性Spirit亦即YHVH不會體驗有限的理念,即人所感知的具有時空局限性的理念,而是遣出意志來維持秩序Order,保證感知者可以在時空框架內(nèi)感知事物,而不被感知的就暫時退場,用法令Decree保留存在的模態(tài)。(這部分建議直接看17:40-24:20)
- YHVH作為本體性Spirit可以支撐因果性,而Spirit作為人的意識亦可,因為意識的主動性也具有因果的激發(fā)力,可以自主能動地完成一些活動,在此意義上他是自由主義者。
- 貝克萊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本身是不可被感知的,它不是被動的Idea,是主動的Spirit,Spirit通過產(chǎn)生Reflection來生成自身,從而產(chǎn)生了知性、心理狀態(tài)等內(nèi)在的Ideas,鑒于這些Ideas,就可以反推有這么一個Spirit,也就是說在貝克萊主體即實體,這里可以短路到黑格爾,而在康德主體既不是現(xiàn)象也不是本體,如果是本體就相當于YHVH的傀儡,如果是現(xiàn)象則完全是被動的Idea,也沒有自由。
- 貝克萊反對第一屬性和第二屬性的劃分,因為兩者是互相依賴的,因為在洛克物質(zhì)的同一性在于時空同一性,但Mind感知的第一屬性和第二屬性都不具有直接的時空同一性,必須經(jīng)過中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