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M5坦克殲擊車,美國也有拖拉機改裝的武器,就是防護太差
二戰(zhàn)爆發(fā)時德軍的裝甲大軍把世界都驚呆了,尤其是美國這樣的頂級工業(yè)國家,審視了一遍自己的現(xiàn)有裝備,居然拿不出一款合適的裝甲武器,于是一系列的裝甲武器建造計劃相繼出爐,其中坦克殲擊車成為發(fā)展的重點,因為暫時缺少合適的裝甲底盤,殲擊車的研制以輪式底盤、半履帶底盤為主,如M6自行反坦克炮,另外還有一款用拖拉機改裝而來的M5坦克殲擊車。

M5的設計工作始于1940年12月,并于次年10月基本設計定型,不久后被軍方放棄,整個研制計劃既沒有任何成果,在技術上也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地方。
它的底盤采用M2 Cletrac履帶式高速拖拉機底盤改裝而來,這種拖拉機并不是農(nóng)用機械,而是美國空軍用來牽引飛機的設備,承載力還不錯,自重約6.26噸,最大牽引力約3.2噸。

與普通拖拉機一樣,這款牽引拖拉機乘員艙靠后,車體前部大部分都被引擎艙占據(jù),因此改裝的坦克殲擊車顯得不倫不類,極大限制了改裝的空間。
原拖拉機長度只有約4米,寬約1.7米,改裝后的M5長度約4.6米,寬2.5米,這應該是適當?shù)臄U大了拖拉機尺寸,以便于安裝武器和成員。

殲擊車動力為增壓6缸直列引擎,輸出功率150馬力,使用5檔變速箱,最大行駛速度60千米每小時,履帶結構有適當調整,但沒有本質改變,只是為了給后方成員騰出空間。
裝甲防護方面聊勝于無,只在駕駛員位置有一個突出的裝甲盒加以保護,戰(zhàn)斗室也只有正面的炮盾防護,這防護力和M6自行反坦克炮相比沒什么差別。

M5的主炮為一門3英寸反坦克炮,為了抵消后坐力,炮口增加了一具扁平的多孔制退器;火炮水平方向有34°調整范圍,向左11°,向右23°,俯仰范圍-8°~15°。車上沒有標配輔助輕武器,實戰(zhàn)中需要士兵自帶輕武器。
對于M5這款改裝殲擊車,美國驅逐戰(zhàn)車指揮官安德魯·布魯斯準將并不喜歡,因為它不僅骨子里是拖拉機,更因為它不符合當時美國的驅逐戰(zhàn)車理念。以M3半履帶車為基礎研制的殲擊車更符合將軍們的心意,M5沒能順利量產(chǎn)。

以拖拉機為基礎的M5,僅從表面數(shù)據(jù)來看似乎還不錯,實則問題很多。拖拉機的零配件雖然和空軍牽引拖拉機通用度高,但這和陸軍裝甲部隊沒有關系,當時美國嚴格來說沒有獨立的空軍,只有歸屬到各兵種的航空兵,獨立的呼聲很高,在這種矛盾之下裝甲部隊需要自己解決后勤問題,若只為一款M5坦克殲擊車似乎不太劃算。
在具體性能上,M5值得稱道的只有最大60千米的時速了,其他方面如最小10米的轉彎半徑、聊勝于無的防護力、無法升級加強的火力布置等,都注定M5在二戰(zhàn)不斷升級的裝甲對抗中無法獲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