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解桃花源記:從漁人探尋桃花源的動機(jī),細(xì)說武陵太守的野心
《桃花源記》的故事在今年,有著各種各樣的解讀,其中流傳度最廣的就是靈異之說。

比如說漁人其實進(jìn)入了幽冥世界,桃花源里面的其實不是真人,而是逝去者的靈魂等等。
既然都是開腦洞,我個人是不任何這種說法的。
鬼神之說也必然不是陶淵明的本意。
但是這個故事的確有很多可疑之處:
比如武陵漁人為何突然沿著溪水亂走;他作為一個打漁的底層人,為什么能夠跟桃花源人講歷史故事;他為什么不守信用的去官府匯報?為什么最后又找不到桃花源了?
我今天就來說一下我個人的解讀。
1、漁人詭異的動機(jī):為何“緣溪行”?
其實整個故事最詭異的解讀點是什么?
最詭異的應(yīng)該是武陵漁人的動機(jī):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p>
剛開頭就是個大問題:
武陵漁人既然以捕魚為業(yè),那肯定經(jīng)常跟河水打交道,至少是熟悉當(dāng)?shù)厮方煌ǖ摹?/p>
那他為什么他這次打魚的時候,就需要沿著溪水瞎跑呢?以至于不知道忘了自己走了多遠(yuǎn)呢?
如果他以前經(jīng)常脫離熟悉水域瞎跑,那他必然不至于“忘路之遠(yuǎn)近”;如果這是他第一次瞎跑,那他為什么要跑到自己不熟悉的水域呢?以前怎么就不跑呢?
你說他沒有目的地的瞎跑吧?
那他還知道沿著溪水走,怎么著都看著是有備而去的;絕不是心血來潮的行動。
好,從后文的漁人的認(rèn)知看,這是他第一次走這么遠(yuǎn),因為這是他第一次被桃花林吸引。
如果他經(jīng)?!熬壪小?,那他必然看了N次桃花林,也就必然見怪不怪了。
那他肯定不會登岸,更不會還會產(chǎn)生“欲窮其林”的想法?這個想法也很詭異啊。
這是一個正常漁人的想法嗎?
如果這個武陵漁人,純粹就是一個漁人的話,那他不好好打魚,跑去看桃花林干嘛?。?/p>
這就回到“緣溪行”的問題了。
如果他真是一個純粹的漁人,那他肯定是在熟悉的水域打不到魚,所以要去其他水域打魚。
所以來到了桃花林。
注意,我在這里只是推測,他是位“純粹”的漁人,至于是不是,接下里慢慢說。
可是既然推測他是要來打魚,那到底是打魚重要,還是看桃花重要?
你不打魚而是跑去看桃花,等著回去喝西北風(fēng)嗎?
好,就算這片桃花林實在太美,漁人忍不住想去欣賞下,也不是不可以。
你上岸也行,看兩眼不就行了?實在不行,你采幾朵桃花也行。再不濟(jì)你弄兩顆樹苗回去也行。
但凡是個正常人,或者是一心打魚的人,他如果發(fā)生我上面設(shè)定的舉動,我都可以理解。
可漁人不按常理出牌。
“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哎嘛,這是個正常漁人該有的想法嗎?
他要走遍桃花林,這魚人要不是腦子有坑,就是別有用心。
魚也不打了,船也不要了,突然就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了。
還是那句話,完全沒有合理的動機(jī)做支撐啊。
如果是因為想打魚才“緣溪行”,這怎么放棄主業(yè)去刷副本了?
走到桃花林盡頭的時候,漁人又看到一座山,山里還有個小口。
如果是個正常人,會進(jìn)到這個口里嗎?我覺得八成不會。
因為鬼知道進(jìn)去會怎樣?萬一有毒蛇猛獸了咋辦?那不得以防萬一啊。
再說了,打魚啊,打魚啊,打魚啊大哥,咱不打魚了嗎?
咱“緣溪行”是來當(dāng)貝爺?shù)膯幔?/p>
結(jié)果不出所料,這個漁人是真有種,居然進(jìn)去了,然后就閃現(xiàn)到了桃花源。
“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漁人看到的是人間天堂,桃花源里面的景象,咱們就略去不說了。
2、漁人為什么知道歷史故事?
漁人進(jìn)到桃花源里后,被當(dāng)?shù)厝藷崆榻哟?,雙方還展開了深切的交流。
但詭異的一段對話是: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p>
你們看出來問題了嗎?
咱們翻譯一下:
漁人問桃花源人,知不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
桃花源人肯定不知道啊,他們是秦末遷過來的,壓根不知道有漢代,更不用說魏晉了。
所以漁人就把自己知道歷史故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
詭異的一點來了:
武陵漁人居然給他們科普起了歷史?。。?!
你就說怪不怪吧,感情這個武陵打魚的,真不是一般的來路啊。
平心而論,您覺得一個打魚的,能知道秦漢魏晉的歷史嗎?
而且還說的那么有鼻子有眼。
既然能讓桃花源人聽的“皆嘆惋”,足見武陵漁人講的很成功、很認(rèn)真、很深刻,代入感很不錯。
他憑什么知道這么多的歷史故事?
是他經(jīng)歷的?
那不至于,這前后得有五六百年,除非他是老妖精;
是他聽別人說的?
聽別人說的,他再科普給桃花源人,還能讓別人聽得入戲。
那他沒事就去聽別人說書,難道不用打魚嗎?關(guān)鍵那時候也沒說書的啊。
他聽別人講的話,能聽到幾個故事啊?再說了他一個打魚的,誰沒事給他講歷史啊?
所以這種可能也是非常低的。
那是他自己在書上看的嗎?
如果他認(rèn)字、能讀書,還沒少看歷史書,那必然會對秦漢魏晉的歷史,能夠做到“張嘴就來”。
還能講的如此深刻,甚至不乏借古諷今,用東晉跟秦末搞聯(lián)動,才能讓桃花源人聽的“嘆惋”。
所以我個人傾向于:武陵漁人是個讀書認(rèn)字的人。
但疑點就有來了,這貨既然會讀書認(rèn)字,那他應(yīng)該有更好的前途???怎么就混成打魚的了?
既然他是個打魚的,他怎么就能認(rèn)字呢?家里有錢讀書?還是官宦子弟?
可如果他本身就有錢有勢,又是怎么去打魚的呢?
就很迷。
3、漁人為什么要出賣桃花源?
按下漁人身份的這個疑點不表,他在桃花源里蹭吃蹭喝幾天后,就要離開這里了。
桃花源人明確囑咐他:
“不足為外人道也?!?/p>
就是希望漁人保守秘密。
但關(guān)鍵時刻,陶淵明居然留白了,是的,陶淵明很刻意的留白了。
漁人到底答應(yīng)這個要求了嗎?
不知道。
如果漁人爽快答應(yīng),陶淵明為什么不明寫,又費不了幾個字。
如果漁人不答應(yīng)的話,桃花源的人能放他出來嗎?八成要做了他滅口!
可從后文看,漁人被放出來了,那就意味著他答應(yīng)了,但他肯定答應(yīng)的很敷衍。
甚至桃花源人已經(jīng)看出來他兩面三刀了。至少他的回答是讓人起疑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要聯(lián)系后文,尋找桃花源的結(jié)果去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p>
這貨出來之后,一路做標(biāo)記,生怕自己找不到這個地方。
他做標(biāo)記要干嘛?是以后還想來白吃白喝,還是別有用心呢?
做完標(biāo)記之后,這貨就直接去官府首告了: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p>
第一時間就去找太守報告了,完全不在意桃花源人的囑托,你還說他不是有備而來?
他做標(biāo)記,不光是要讓自己找到這里,而且還要官府能找到這里。
如果這貨就是個純粹的漁人,他為什么吃飽了撐的,來找太守報告呢?
明顯是不符合傻白甜人設(shè)的,不可能說想著隔三差五去竄門,去和桃花源人當(dāng)朋友。
直接就把人出賣了,而且是第一時間出賣的,而且出賣的非常干脆,任何后手都不帶留的。
他為什么就非得出賣桃花源人呢?
4、漁人跟太守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
好了,現(xiàn)在把視角切換到太守這里。
如果你現(xiàn)在是太守,有一個很普通的漁人,跑過來給你說桃花源里的奇怪事。
你會是什么選擇?以下有三個選項:
A、把他當(dāng)傻子看,聽他講完這些扯淡事,敷衍兩句讓他滾蛋;
B、壓根就不可能接見漁民,我踏馬一個太守,是你想見就見的?
C、完全相信漁民的說辭,并且派人跟著漁民去找!
咱們平心而論,一個腦袋瓜子正常的太守,是不是壓根就不能接見漁人?
你一個漁人想來見太守就能見,那太守一天天的不得累死?。窟@踏馬得多少人來找啊。
如果太守見都不見就讓漁人滾蛋,這是最正常的選擇,也是最符合人物設(shè)定的選擇。
你要是來說什么殺人放火的事,太守接見他也就算了了;這尼瑪過來說我發(fā)現(xiàn)桃花源人了。
指定是見都不能見,直接讓他滾蛋,就完了。
就算太守是個好官,為人和善好說話,這尼瑪他說發(fā)現(xiàn)桃花源里有人,說得離奇怪異。
這不是傻子是啥?你隔這糊弄洋鬼子呢?怎么可能相信他的說辭?
敷衍兩句讓他滾蛋就行。
這也是正常的選擇。
可太守也是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聽完漁人的回報后,第一時間就派人跟著他去找了。
我尼瑪啊。
對于這樣亮瞎人眼的操作,還有三種解釋:
A、太守也不是個正常人;
可他要不是正常人,他是怎么當(dāng)上太守的?不排除陶淵明是在諷刺時政。
B、陶淵明在尬編故事;
為了故事的結(jié)尾能進(jìn)行下去,強(qiáng)行對太守降智!但我不信陶淵明文學(xué)素養(yǎng)這么低!
C、太守跟漁人就是一路人。
漁人就是太守派出去的。
所以他才能不受阻攔的見到太守,太守也不做任何猜疑的相信他說的。
您覺得會是哪種?
那肯定是漁人就是太守派出去的,其實這個時候“漁人”,就可以加上引號了。
因為他根本就不是漁人。
只有他不是漁人,他就是太守派出去的,才能解釋這貨的詭異動機(jī)和行為。
為什么要“緣溪行”?
為什么想“欲窮其林”?
為什么敢“從口入”?
為什么要“處處志之”?
為什么能“詣太守”?
因為他就是太守派出去的,就是奔著找桃花源去的啊。
打魚?就是出去打了個寂寞。
也只有他就是太守派去的,所以他的歷史素養(yǎng)很高,因為他可能本身就是郡里的官員。
認(rèn)字讀書,學(xué)文通史,壓根就不是難事,而且還能講的繪聲繪色。
也只有他是太守派出去的人,他就是郡里的官吏,所以才能直接見到太守,太守才能對他不假思索的信任。
至于太守為什么要找桃花源。我這里有兩個推測:
其一、不接受秦末遷移說;
郡里的百姓因為避難,來到桃花源里躲避橫征暴斂等事,結(jié)果造成大批人口消失。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就是他們的說辭而已。
因為他們穿的衣服跟外人沒有區(qū)別:“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如果是自己治下的人口消失,那太守肯定會知道啊,知道之后肯定要去尋找啊。
這伙人無論是躲避稅賦,還是密謀造反,那總得有個交代啊。
所以他派人去找,“漁人”只是其中之一,可能還有其他人也在尋找。
其二、接受秦末遷移說。
桃花源人就是秦末遷過去的。
但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他們躲在山里幾百年,不可能沒有任何風(fēng)聲。
所以當(dāng)?shù)貞?yīng)該早有他們的傳聞,甚至是有人實錘過他們的存在,甚至?xí)锌浯蟮膫髀劇?/p>
比如這里如何富麗堂皇等等。
那太守肯定會饞這里。
無論是哪種原因,但如果真找到了桃花源,那必然意味著太守,能獲得大量的人力資源,以及財富資源,甚至還包括土地資源。
這對于太守來說,往小了能撈一筆;往大了說,鬧不好是政績一件;甚至再黑一點,如果太守有意亂世造反的話,這對于他來說簡直有如神助。
所以他迫切的想找到。
于是有了漁人開頭莫名其妙的“緣溪行”。
5、為什么就找不到桃花源了?
漁人跟太守通完氣后,太守立馬派人跟隨漁人去找了。
漁人所作的記號都在,但就是找不到地方了。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p>
結(jié)合上面的留白,漁人并沒有明確而且?guī)е\意的答應(yīng),自己會替他們保守秘密。
如果桃花源人也是正常人的話,您覺得他們會怎么辦?他們愿意把自己暴露出去嗎?
肯定不會啊。
殺死漁人是上策,因為只有死人不會說話,秘密才能永遠(yuǎn)爛在肚子里。
如果他們善良,不想殺死漁人咋整?其實也好說,只要修改標(biāo)記就行了啊。
漁人就來了這一趟,你動他一兩個標(biāo)記,我不信漁人就這能記住。
該往東的你給他整到往西,不就成了嗎?所以漁人帶路帶成了鬼打墻。
壓根就找不到了唄。
當(dāng)然更狠一點的,桃花源人把標(biāo)志修改了,修改到自己的埋伏圈了。
因為他們預(yù)料到漁人不簡單,鬧不好要帶官府的人來,所以決定干個大事。
八成就漁人,及其帶領(lǐng)官吏、官兵人等,全部都被做掉了。
之所以有這個猜測,主要還是劉子驥的下場,劉子驥莫名其妙的病死。
我覺得他肯定也沒找到桃花源,但是他大概率的找到了埋伏圈,里面都是慘死的官吏和官兵。
所以劉子驥回去就嚇?biāo)?,或者是在死尸堆里,感染了某種病癥,所以才掛掉了。
至于太守呢,自然也不會再找了,因為他肯定知道送了人頭,啥都沒撈到還干了賠本買賣。
自然也就不打注意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