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龍團風(fēng)餅當(dāng)中的“研膏茶”和“榨膏茶”你真的知道嗎

西晉杜育“煥如積雪”。南朝陶弘景“茗有餑”。到明代文征明“淺甌吹雪試新茶”。這種飲用茶湯表面沫餑的飲茶習(xí)俗流傳千年。而這種沫餑產(chǎn)生,離不開一種茶品:茶粉。 茶粉:是各種形狀的干茶在外力作用下成為粉末狀態(tài)的一種茶品。 茶粉的生產(chǎn)最早見于陸羽《茶經(jīng)》:“末之上者,其屑如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碧粉飄塵,非末也”。當(dāng)時還是粗顆粒的
到宋代,隨著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茶粉的加工有了很大的改善。 1053年蔡襄《茶錄》:砧椎:砧椎蓋以砧茶;砧以木為之;椎或金或鐵,取于便用。 茶鈐: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喻石皆能生鉎,不入用。 茶羅: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投湯中揉洗以冪之。
1107年趙佶《大觀茶論》 羅碾 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掏揀捶磨所成,間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zhǔn)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羅必輕而平,不厭數(shù),庶已細青不耗。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 《茶錄》與《大觀茶論》是宋代的點茶專著,也是當(dāng)今“仿宋點茶”教學(xué)課程的必修課。從公元1053年至公元1107年這54年中,宋式點茶產(chǎn)生了一個飛躍。茶,通過茶粉,把生活茶實現(xiàn)了華麗轉(zhuǎn)生,成為琴棋書畫詩酒茶。
一,茶餅的質(zhì)量產(chǎn)生了一個飛躍。 1.《茶錄》中,茶餅浸潤需炙茶,然后刮去面上的膏,然后進行粉碎,制成茶粉。 其原因:《茶錄》用的是帶膏研制的“研膏茶”,又稱臘茶和臘面茶?!恫桎洝氛撌觯骸安枭F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去聲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安杌蚪?jīng)年,則香色味皆陳。于凈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以鈐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 2.《大觀茶論》中,已經(jīng)去掉了“炙茶”這一工序。用茶餅直接粉碎制成茶粉。因為宋徽宗點茶用的是“榨膏茶”。 《北苑別錄》記載:“……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水芽則以馬榨壓之,以其芽嫩故也。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揉勻,復(fù)如前入榨,謂之翻榨。徹曉奮擊,必至于干凈而后已。蓋建茶味遠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盡,膏不盡則色味重濁矣?!?
龍團鳳餅經(jīng)三榨后外觀是干竹葉色。 宋?馮山《再和》 恐塵竹葉微蒸過, 要細銀桿旋碾看。 宋?黃儒《品茶要錄》在制茶工序三榨后說:“榨欲去盡膏,膏盡則有如干竹葉之色”。 二,茶粉加工從繁到簡的飛躍。 1.《茶錄》的茶粉加工: 甲,把準(zhǔn)備用于粉碎的茶餅,浸潤。 乙,刮去茶餅表面的油膏。 丙以鈐箝之,微火炙干。 丁,把帶膏研制的“研膏茶”用紙包好,砧椎蓋以砧茶敲碎。 戊,把敲碎的茶餅投入碾槽,研磨成茶粉。 己,過篩。 2.《大觀茶論》的茶粉加工: 甲,將龍團鳳餅直接研磨。 乙,過篩。 三,《茶錄》和《大觀茶論》加工方法各異是由茶餅的加工工藝決定的。 1.研膏茶:茶葉蒸熟后,帶膏直接搗研后復(fù)模。 2.榨膏茶:茶葉蒸熟后,經(jīng)三次壓榨去盡膏汁然后反復(fù)搗研,《北苑別錄》記載:“研茶之具,以柯為杵,以瓦為盆。分團酌水,亦皆有數(shù),上而勝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揀芽之水六,小龍鳳四,大龍鳳二,其余皆以十二焉”。 3.表面看,是茶粉加工從繁到簡的飛躍,其實質(zhì)是“研膏茶”到“榨膏茶”生產(chǎn)工藝的一個飛躍。
三,石磨用于茶粉加工: 隨著石磨的使用,石磨終于出現(xiàn)在劉松年《攆茶圖》中,石磨也以實物形式出現(xiàn)。經(jīng)實際操作,茶粉細度以達到500目,其內(nèi)含物遇水瞬間淅出,出現(xiàn)了動態(tài)點茶,如《茗園賭市圖》及多動點點茶技法,如《羅漢供茶圖》。 從公元979年至公元1279年茶粉加工方法隨時代的變幻而變化。三百多年的宋茶文化脈絡(luò),經(jīng)歷了全方位的演變和發(fā)展,而點茶無論從茶品、點茶器具、擊拂工具、點茶手法以及以某個時點所集合出現(xiàn)的點茶方式,如同一幅幅歷史畫卷,以動態(tài)的形態(tài),在向我們舒展著宋茶文化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