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高考考點、金句、爭鳴、啟示
導言
《典籍里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牛年新春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chuàng)文化節(jié)目。節(jié)目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的經(jīng)典名篇,展現(xiàn)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節(jié)目綜合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設計出“歷史空間”“現(xiàn)實空間”,并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故事講述場”,生動演繹中華典籍精華的源遠流長。本節(jié)目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對于高考語文極具指導性。
《典籍里的中國》成春節(jié)又一文化盛宴,第一集《尚書》把我圈粉了
來源:一介書童? 2021-02-13大愛《典籍里的中國》,繼央視春晚獲得好評之后,昨晚,又一檔大型文化類電視欄目開播了!第一集解讀經(jīng)典《尚書》完美亮相,亮點頻閃,成功地把我圈粉了!
我說說這檔節(jié)目到底有多好吧!1、主持人和嘉賓預熱典讀會,太吸引人了!嘉賓都是重量級的人物,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尚書》學會的錢會長等。幾個人侃侃而談,提綱挈領,就把尚書的重要性提了出來?!渡袝穼τ谌A夏民族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構(gòu)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其中提到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說明了這是一本對全民和國家都有好處的書。
《尚書》是源頭,就連后來孟子所說的民為貴君為輕,以及荀子所講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都是由尚書中的這句話演變而來的。所以說,尚書重要,因為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搜索閱而優(yōu)語文關注2、多舞臺話劇場面演繹古代故事,太震撼了!演播室之外,表演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作班子令人震撼、中國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親自掛帥擔任藝術總監(jiān),倪大紅親自出演保護《尚書》一輩子的伏生,演繹了一個精彩的伏生救《書》圖。伏生,秦朝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伏生從圖書館里偷偷地把尚書運了出來,因為那時候是竹簡記錄,現(xiàn)在的一本書那時候得寫一車竹簡,所以老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甚至犧牲了孩子和老婆,才把《尚書》運回老家。
沒想到,家鄉(xiāng)也是戰(zhàn)亂不斷,為避戰(zhàn)亂,伏生就把尚書藏到了家中墻里,20年后,拿出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損毀大半,只剩下一小部分共28章內(nèi)容還算完整。故事雖簡單如此,但是用話劇表現(xiàn)出來就難了,可是央視和請來的藝術家門做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在牧野的故事,伏生傳書、伏生童年學《書》等幾個歷史場景,分別在搭建的多個舞臺上演繹,夢幻的燈光,場景的無縫切換,演員陣容的強大,精彩的表演,都令人贊不絕口。
3、撒貝寧和伏生上演穿越,太奇思妙想了!撒貝寧和伏生先后穿越2000多年的時空進入對方的生活空間并與對方進行對話,這個編劇編得太厲害了,把現(xiàn)代人的疑問提出來,讓伏生解答。節(jié)目的最后,再請伏生穿越到現(xiàn)在的圖書館,讓伏生知道現(xiàn)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想要看尚書唾手可得,因為人人都有手機,搜啥有啥,這樣也可以告慰為保護《尚書》傾其一生的付出和希望了!當然,書中對孔子修尚書,他的后人孔安國致力于推廣尚書,也有所提及。
總之,《尚書》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一,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傳承下來九死一生太不容易了,弘揚書中所講述的內(nèi)容和道理,就是《典籍里的中國》第一集的目的,而且央視做得非常完美,真正把這本上古文獻解釋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讓普通人也理解了這些古老的東方思想和古老智慧,相信這些知識一定會滋養(yǎng)更多人的心靈,并點亮他們的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開篇讀《尚書》,倪大紅版伏生彰顯先賢風骨神韻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wǎng)? 2021-02-13
2月12日農(nóng)歷牛年大年初一,由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jiān)的《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首播,央視頻、央視網(wǎng)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首期節(jié)目《尚書》中,飾演“護書人”伏生的倪大紅,以及“讀書人”錢宗武、蒙曼、王啟發(fā)、撒貝寧、王嘉寧帶領觀眾們一起識讀《尚書》,開啟一場兼具藝術熏陶和精神洗禮的文化之旅。《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經(jīng)典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chuàng)造傳媒聯(lián)手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國》,由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jiān),在《故事里的中國》成功創(chuàng)新經(jīng)驗之上繼續(xù)升級,將原有融合表達方式升級為“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呈現(xiàn)模式,通過沉浸式戲劇和古今對話的方式,為大家講述典籍故事,對話華夏先賢。《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尚書》《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經(jīng)典名篇,展現(xiàn)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尚書》劇本修改53個版本
《典籍里的中國》選擇《尚書》作為節(jié)目的“開篇”,是因為《尚書》流傳了兩千多年,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美譽,它構(gòu)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也因此成為最早被譯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盡管這是一部被形容為“佶屈聱牙”的作品,但古今中外都無法忽視其珍貴的價值,熱衷于翻譯《尚書》的英國漢學家彭馬田就曾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卑压偶兂捎^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挑戰(zhàn)性極大,需要對典籍進行通俗化、生動化、藝術化的“電視轉(zhuǎn)碼”。主創(chuàng)團隊前后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醞釀、打磨,其間得到了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各大單位機構(gòu)、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并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嚴格把關,確保學術嚴謹性和表達準確性。第一期節(jié)目《尚書》共咨詢了65位相關專家,查詢了68本相關書籍和上千篇論文,整理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劇本前后修改了53個版本,將專業(yè)精神體現(xiàn)在了每一個細節(jié)。“護書人”“當代讀書人”對談
首期節(jié)目《尚書》中,由倪大紅扮演的“護書人”伏生成為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lián)人物?!渡袝酚涊d了幾千年前的中國,相傳孔子編《書》,伏生護《書》傳《書》,晁錯奉命學《書》。其中伏生生逢亂世,以命護《書》,歷經(jīng)大起大落,終將其傳于天下。倪大紅以身入戲、以心入情,生動再現(xiàn)了先賢風骨神韻。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這也是曾經(jīng)在北大劇社演了不少戲的撒貝寧時隔二十多年后再次出演戲劇,“在舞臺上和倪大紅老師對上戲的那一刻,仿佛真的是穿越千年。伏生對于《尚書》的崇敬之情,讓我的眼淚一下子就奪眶而出了?!痹诠?jié)目開辟的另一空間內(nèi),主持人王嘉寧和國際《尚書》學會會長錢宗武、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啟發(fā)三位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讓廣大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看得懂、聽得進。(原標題:倪大紅撒貝寧古今對話,《典籍里的中國》開篇讀《尚書》)
中國日記|典籍里的中國:從經(jīng)典中感悟中國精神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2021-02-13
歷經(jīng)磨難的《尚書》如何被一代代中國人保存至今?《詩經(jīng)》三百篇怎樣承包了我們今天大部分的口頭禪?為什么有人從《道德經(jīng)》里看到了兵書的影子?……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浩瀚中華留下典籍萬千,你或許在圖書館偶遇過它們,或許在課堂上與它們的碎片有過交集,但可曾了解過它們的身世流轉(zhuǎn),看到它們的熠熠光華?2月12日,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節(jié)目以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zhuǎn)的故事,實現(xiàn)“護書人”與“讀書人”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第一期和觀眾見面的,是被稱作“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節(jié)目組之所以選擇以《尚書》開篇,是因為它流傳了兩千多年,構(gòu)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也是最早被譯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熱衷于翻譯《尚書》的英國漢學家彭馬田就曾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說《尚書》佶屈聱牙,這部典籍究竟講了什么?據(jù)國際《尚書》學會會長錢宗武介紹,《尚書》記載著堯舜禹、夏商周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智慧。按照時間順序一共分為四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共五十八篇?!肮糯踝鍪裁词?,必定有史官記載。一個史官專門記錄君王講的話,另一個專門記君王的行動,這些材料編纂起來,就編了《尚書》?!?/p>
古今對話是《典籍里的中國》一大亮點?!肮糯o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lián)人物。鏡頭一轉(zhuǎn),主持人撒貝寧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垂?jié)目時,不少網(wǎng)友感動落淚:“華夏為何是一體?自古就是一體。這句話太戳淚點了。”“古今對話很有戲劇沖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薄叭A夏文明的歷史傳承要靠我們年輕人,從今天起多讀書,讓這些故事代代相傳?!薄钭層^眾動容的,是節(jié)目中伏生向晁錯講述自己和家人護書、用生命詮釋“薪火相傳”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間私藏經(jīng)書,儒學博士伏生冒死將《書》(后稱《尚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兒子為護《書》死于兵劫,妻子為護《書》病故。他們?yōu)楹文苡腥绱藳Q絕的力量?因為《書》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讓華夏文明在微小個體上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生命力。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這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原因。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看來, “‘中國’這個詞,在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里。” 蒙曼說,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也是中國……
把古籍變成觀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不僅靠舞臺硬件的升級,更依賴于背后詳實的史料支撐。據(jù)悉,僅《尚書》一期節(jié)目就咨詢了65位相關專家,查詢了68本相關書籍和上千篇論文,整理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劇本前后修改了53個版本,將專業(yè)精神體現(xiàn)在了每一個細節(jié)。據(jù)了解,《典籍里的中國》共有11期,介紹11部典籍,包括文學、科學、哲學、醫(yī)學等領域。在《尚書》開篇之后,將有《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典籍陸續(xù)與觀眾見面。(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沈東方 文字 王嬋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