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學考研【知行法學丨法理學入門筆記(一):如何學習法理學?】
溫馨提示
對于人大法學考研的初學者而言,經(jīng)常會因為法理學而頭疼,艱深晦澀的概念成為了考研路上的第一道攔路虎,通過此關者便會覺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結合班上同學在初試和復試學習中遇見的問題,為大家連載法理學入門筆記,希望對大家有益處。
法理學是法學之基,處于法學體系的基礎位置。《說文解字》講,“基,墻始也?!狈ɡ韺W就是法學殿堂的“墻始”。學習法理學,需要我們做一名閱讀者、觀察者、思考者,我們結合學習和考研的雙重角度,為大家提供以下四點建議。

一、首先了解法理學流派的基本脈絡
本科初入法門之時,大家基本都會先從馮象的《政法筆記》、蘇力的《送法下鄉(xiāng)》、劉星的《西窗法雨》等通俗讀本入手,初步領略法學門徑。同時可以做一些思想史的鋪墊,思想史有助于我們盡快形成古今思想的“知識樹”。例如閱讀薩拜因的《政治學說史》、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史》,以及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或者汪暉的《現(xiàn)代中國思想的興起》等;或者閱讀法律思想史方面的作品。
結合考研點評:學習法理學本無捷徑可言,雖然從教材的角度大家一般都是從“教科書”的順序從“法的概念”開始學習,但是思想史的梳理卻是法理學的基本功。當然,由于時間關系,大家不可能每個人重回大一而進行漫無邊際的閱讀,從考研角度出發(fā)我們提供如下建議:對于初入法門的同學而言,我們建議大家首先閱讀導論、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雖然這部分在考試中并非重點,但是對理解重點知識起到不可替代的前理解的作用),對法理學中的知識模塊、歷史脈絡、學派劃分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只有在這樣的基本功之上才能更加理解晦澀的概念。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長青。

二、具備問題意識,與部門法互動
將民法、刑法、訴訟法等多少有些堅硬的法律文本接受下來,并深掘法條背后的邏輯鏈,尋找到法律能夠自我融洽的“創(chuàng)制性智慧”。然后,你就可以帶著問題意識展開閱讀。當然,問題是,我們的“問題意識”從哪里來?這是很多同學都問過這個問題。這涉及第二個方面。
結合考研點評:法理學需要與部門法互動,因此我們在備考考研應用法學以及法考中所接觸到的大量案例和部門法理論都對于理解法理學有很深刻的意義。
舉兩個較為典型的例子:
一是法學院本科開設法理學(上)(下)兩門課程,分別安排在大一和大三,這樣安排的原因就在于學生們在大二學習了大量的部門法,大三安排更有深度的法理學有利于吸收,因此部門法在理解法理學的過程中不可或缺,如:法律關系一章與民法;
二是在人大法學考研法理學真題中已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了“結合法律實踐”“舉個例子”的題型,此時不僅要求我們有理論論述的功底,還需要有一些部門法的例子作支撐。如:2020年初試真題中“結合法律實踐,試論述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與法治的關系”中除了對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等法理學基本概念作答和系統(tǒng)論述,也需要對刑法中的類推、民法中的類推等有所分析,才能更好地回應題眼中的“法律實踐”,體現(xiàn)理論關切。

三、勤于思考生活中的法理學問題
法學研究者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思辨家,更不能冒充社會“先知”,而應當成為積極面向社會事實,投身于社會實踐,具備歷史和現(xiàn)實雙重擔當?shù)纳鐣茖W家。面向社會事實本身,應當以現(xiàn)實所展示出的問題為中心展開學術。學術自身不會產(chǎn)生問題,問題只會產(chǎn)生于社會。
結合考研點評:法律是一種價值判斷,但要依托于事實判斷,大家對于事情的分析和認識決定了法理學功底能有多深厚。比如在武漢紅十字會承擔的職能中,我們可以思考“法與社會自治的關系”;在楓橋經(jīng)驗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在清末禮法之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思考“法律繼承與法律移植的關系”等。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事實,而從事實到法律事實,需要我們有一雙眼睛去觀察。關注事實與規(guī)范,才能實現(xiàn)“目光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穿梭往返”。

四、在價值判斷中形成辯證思維
除了以上三點外,還要學會認真思考。法理學的學習是一種思想的操練,它讓我們理解法的精神,并進而理解人的真諦。
結合考研點評:在法學的論證中,經(jīng)常涉及到利益衡量和價值判斷,這就要求我們有辯證的思維。比如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關系、法制與法治的關系、法與社會自治的關系、科學立法與民主立法的關系、法律繼承與法律移植的關系等法理學常見的命題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辯證法的色彩,這是一種“妥協(xié)”式的價值判斷,也加深了我們理解人的真諦,很多觀點并非非此即彼和相互對立,更多的是需要我們結合實踐去進行具體的衡量。比如,在民主與法治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張力,民主也不總是會對法治產(chǎn)生有益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