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上(全40講)閻步克〈史前-南北朝〉

很多人分不清“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
比如“希特勒是個壞人”是事實嗎?
非也,這不是事實陳述,這是個價值判斷。價值判斷事涉事物的美丑、善惡、好壞、進步或落后等,是主觀評價,因人而異;事實系客觀存在,不會因“評價”而改變。事實判斷只處理“真?zhèn)巍眴栴}。
不能清晰區(qū)分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具體到認識“制度”,就會發(fā)生糾葛。
一個制度“好”或“不好”,積極或消極、進步或落后,取決于各人的評價尺度。
比如,“科舉制度好不好?”
如果你的評價角度在于生產(chǎn)技能,科舉考試內(nèi)容基本與行政能力和科學技術無關,那這不是一個好東西。
但是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科舉制促進了社會流動,給底層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婆e制讓有文化教養(yǎng)的人優(yōu)先當官,促進了社會文教的繁榮。
當面對著類似的不同評價,甚至為評價而卷入爭辯時,應先行澄清各自的評價標準。若評價尺度未能澄清,就等于雞同鴨講。
事實判斷有終極答案,評價就不一樣了,它取決于各自的角度與角度。這時候?qū)τ谝晃粚W人,“理解”就比“爭辯”更重要。布洛赫說:“歸根結底,‘理解’才是歷史研究的指路明燈”(《歷史學家的技藝》)。當相互充分理解了對方是從哪個角度、用什么尺度做出評價的時候,交流的目的就已達到了。了解到一種與自己不同的角度與尺度,本身就是收獲;了解到有些什么人會持有什么角度與尺度,本身也是收獲。
愛因斯坦看到:“要對基本價值的判斷進行爭論,是一件沒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贊成把人類從地球上消滅掉作為一個目標,人們就不能從純理性的立場駁倒這種觀點。”(《自由與科學》)價值觀的分歧,無法在科學范圍之內(nèi)解決。
“大眾史觀”是“道德史觀”和“實用史觀”
公眾和初學者的歷史興趣,往往集中在善惡、忠奸、成敗、治亂上。談到一個歷史事象,人們首先想到的它是好不好,有沒有用,能不能“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