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黃帝外經(jīng)全文(中)

2021-08-11 04:23 作者:清霜染墨香  | 我要投稿


第三卷

膽腑命名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胡孔甲問于岐伯曰:大腸者,白腸也,小腸者,赤腸也,膽非腸,何謂青腸乎?

歧伯曰:膽貯青汁,有入無出,然非腸何能通而貯之乎,故亦以腸名之。青者,木之色,膽屬木,其色青,故又名青腸也。

胡孔甲曰:十一臟取決于膽,是腑亦有臟名矣,何臟分五而腑分七也?

岐伯曰:十一臟取決于膽,乃省文耳,非腑可名臟也。

孔甲曰:膽既名為臟,而十一臟取決之,固何所取之乎?

岐天師曰:膽司滲,凡十一臟之氣得膽氣滲之,則分清化濁,有奇功焉。

孔甲曰:膽有入無出,是滲主入而不主出也,何能化濁乎??

岐伯曰:清滲入則濁自化,濁自化而清亦化矣。

孔甲曰:清滲入而能化,是滲入而仍滲出矣。

岐伯曰:膽為清凈之府。滲入者,清氣也,遇清氣之臟腑亦以清氣應(yīng)之,應(yīng)即滲之機矣,然終非滲也。

孔甲曰:臟腑皆取決于膽,何臟腑受膽之滲乎?

岐伯曰:大小腸膀胱皆受之,而膀胱獨多焉,雖然膀胱分膽之滲,而膽之氣虛矣。膽虛則膽得滲之禍矣,故膽旺則滲益,膽虛則滲損。

孔甲曰:膽滲何氣則受損乎?

岐伯曰:酒熱之氣,膽之所畏也,過多則滲失所司,膽受損矣,非毒結(jié)于腦則涕流于鼻也。

孔甲曰:何以治之?岐

伯曰:剌膽絡(luò)之穴,則病可已也。

孔甲曰:善。

  陳士鐸曰:膽主滲,十二臟皆取決于膽者,正決于滲也。膽不能滲又何取決乎。

任督死生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雷公問曰:十二經(jīng)脈之外,有任督二脈,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經(jīng)之脈不可略也。以二經(jīng)散見于各經(jīng),故言十二經(jīng)脈而二經(jīng)已統(tǒng)會于中矣。

雷公曰:試分言之。

岐伯曰:任脈行胸之前,督脈行背之后也。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guān)元,至咽嚨上頤,循面入目眥,此任脈之經(jīng)絡(luò)也。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際,其絡(luò)循陰器合纂間,統(tǒng)纂后,即前后二陰之間也,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luò)者合少陰,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nèi)眥,上額交巔上,入絡(luò)腦,至鼻柱,還出別下項,循肩膊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zāi)氈醒?,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督脈之經(jīng)絡(luò)也。雖督脈止于齦交,任脈止于承漿,其實二脈同起于會陰。止于齦交者未嘗不過承漿,止于承漿者未嘗不過齦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于前,循環(huán)周流彼此無間,故任督分之為二,合之仍一也。夫會陰者,至陰之所也。任脈由陽行于陰,故脈名陰海。督脈由陰行于陽,故脈名陽海。非齦交穴為陽海,承漿穴為陰海也。陰交陽而陰氣生,陽交陰而陽氣生,任督交而陰陽自長,不如海之難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經(jīng)之脈絡(luò)予已知之矣。請問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經(jīng)氣行則十二經(jīng)之氣通,二經(jīng)氣閉則十二經(jīng)之氣塞,男則成疝,女則成瘕,非遺溺即脊強也。

雷公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腎之氣必假道于任督二經(jīng),氣閉則腎氣塞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絕矣。然則任督二經(jīng)之脈絡(luò),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論也。請載《外經(jīng)》,以補《內(nèi)經(jīng)》未備。

  陳士鐸曰:任督之路,實人生死之途。說得精好入神。

陰陽二蹺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司馬問曰:奇經(jīng)八脈中有陰蹺陽蹺之脈,可得聞乎?

岐伯曰:《內(nèi)經(jīng)》言之矣。

司馬曰:《內(nèi)經(jīng)》言之,治病未驗或有未全歟。

岐伯曰:《內(nèi)經(jīng)》約言之,實未全也。陰蹺脈足少陰腎經(jīng)之別脈也,起于然骨之照海穴,出內(nèi)踝上,又直上之,循陰股以入于陰,上循胸里,入于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于目下鳩,屬于目眥之睛明穴,合足太陽膀胱之陽蹺而上行,此陰蹺之脈也。陽蹺脈足太陽膀胱之別脈也,亦起于然骨之下申脈穴,出外踝下,循仆參,郄于附陽,與足少陽會于居髎,又與手陽明會于肩髃及巨骨,又與手太陽陽維會于臑俞,與手足陽明會于地倉及巨髎,與任脈足陽明會于承泣,合足少陰腎經(jīng)之陰蹺下行,此陽蹺之脈也。然而蹺脈之起止,陽始于膀胱而止于腎,陰始于腎而止于膀胱,此男子同然也,若女子微有異。男之陰蹺起于然骨,女之陰蹺起于陰股;男之陽蹺起于申脈,女之陽蹺起于仆參。知同而治同,知異而療異,則陽蹺之病不至陰緩陽急,陰蹺之病不至陽緩陰急,何不驗乎。

司馬公曰:今而后,陰陽二蹺之脈昭然矣。

  陳士鐸曰:二蹺之脈,分諸男女?!秲?nèi)經(jīng)》微別,人宜知之,不可草草看過。

奇 恒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奢龍問于岐伯曰:奇恒之腑,與五臟并主藏精,皆可名臟乎?

岐伯曰:然。

奢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既謂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臟矣。

岐伯曰:腑謂臟者,以其能藏陰也。陰者,即腎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腎精也。精中有氣,而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臟也。

奢龍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于此乎?

岐伯曰:人欲長生,必知斯六義,而后可以養(yǎng)精氣,結(jié)圣胎者也。

奢龍曰:女子有胞以結(jié)胎,男子無胞何以結(jié)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屬之女子,而男子未嘗無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以養(yǎng)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則胞與腦也,腦為泥丸,即上丹田也;胞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脈藏血,髓藏氣,腦藏精,氣血精髓盡升泥丸,下降于舌,由舌下華池,由華池下廉泉玉英,通于膽,下貫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氣散,髓竭精亡也。茍知藏而不瀉,即返還之道也。

奢龍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藏乎?

岐伯曰:廣成子有言,毋搖精,毋勞形,毋思慮營營,非不瀉之謂乎。

奢龍曰;命之矣。

  陳士鐸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非臟也,非臟而以臟名之,以其能藏也,能藏故以臟名之,人可失諸藏乎。

小 絡(luò)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應(yīng)龍問于岐伯曰:膜原與肌腠有分乎?

岐伯曰:二者不同也。

應(yīng)龍曰:請問不同?

岐伯曰:肌腠在膜原之外也。

應(yīng)龍曰;肌腠有脈乎?

岐伯曰:肌腠膜原皆有脈也,其所以分者,正分于其脈耳。肌腠之脈,外(內(nèi))連于膜原,膜原之脈,內(nèi)(外)連于肌腠。(周文建注:此處邏輯上顛倒錯誤矣)

應(yīng)龍曰:二脈乃表里也,有病何以分之?

岐伯曰:外引小絡(luò)痛者,邪在肌腠也。內(nèi)引小絡(luò)痛者,邪在膜原也。

應(yīng)龍曰:小絡(luò)又在何所?

岐伯曰:小絡(luò)在膜原之間也。

  陳士鐸曰:小絡(luò)一篇,本無深文,備載諸此。以小絡(luò)異于膜原耳,知膜原之異,即知肌腠之異也。

肺 金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問曰:肺金也,脾胃土也,土宜生金,有時不能生金者謂何了

岐伯曰:脾胃土旺而肺金強,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何疑乎。然而脾胃之氣太旺,反非肺金所喜者,由于土中火氣之過盛也。土為肺金之母,火為肺金之賊,生變?yōu)榭?,烏乎宜乎?/p>

少師曰:金畏火克,宜避火矣,何又親火乎?

岐伯曰:肺近火,則金氣之柔者必銷矣。然肺離火,則金氣之頑者必折矣。所貴微火以通薰肺也。故土中無火,不能生肺金之氣。而土中多火,亦不能生肺金之氣也。所以烈火為肺之所畏,微火為肺之所喜。

少師公曰:善。請問金木之生克?

岐伯曰:肺金制肝木之旺,理也。而肝中火盛,則金受火炎肺,失清肅之令矣。避火不暇,敢制肝木乎?即木氣空虛,已不畏肺金之刑,況金受火制,則肺金之氣必衰,肝木之火愈旺,勢必橫行無忌,侵伐脾胃之土,所謂欺子弱而凌母強也。肺之母家受敵,御木賊之強橫,奚能顧金子之困窮,肺失化源,益加弱矣。肺弱欲其下生腎水難矣,水無金生則水不能制火,毋論上焦之火焚燒,而中焦之火亦隨之更熾甚,且下焦之火亦挾水沸騰矣。

少師曰:何肺金之召火也?

岐伯曰:肺金,嬌臟也,位居各臟腑之上,火性上炎,不發(fā)則已,發(fā)則諸火應(yīng)之。此肺金之所以獨受厥害也。

少師曰:肺為嬌臟,曷禁諸火之威逼乎,金破不鳴斷難免矣。何以自免于禍乎?

岐伯曰:仍賴腎子之水以救之。是以肺腎相親更倍于土金之相愛。以土生金,而金難生土。肺生腎,而腎能生肺,晝夜之間,肺腎之氣實彼此往來兩相通,而兩相益也。

少師曰:金得水以解火,敬聞命矣。然金有時而不畏火者,何謂乎?

岐伯曰:此論其變也。

少師曰:請盡言之。

岐伯曰:火爍金者,烈火也?;饸庾晕⒑我誀q。金非惟不畏火,且侮火矣。火難制金,則金氣日旺。肺成頑金過剛而不可犯,于是肅殺之氣必來伐木。肝受金刑力難生火,火勢轉(zhuǎn)衰,變?yōu)楹疝伞W阄泛?。然而火過寒無溫氣以生土,土又何以生金。久之火寒而金亦寒矣。

少師曰:善。請問金化為水,而水不生木者,又何謂乎?

岐伯曰:水不生木,豈金反生木乎。水不生木者,金受火融之水也。真水生木,而金融化之水則克木矣。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肺不燥不成頑金,肺過濕不成柔金,以肺中有火也。肺得火則金益,肺失火則金損。故金中不可無火,亦不可有火也。水火不旺,金反得其宜也,總不可使金之過旺耳。

肝 木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肝屬木,木非水不養(yǎng),故腎為肝之母也。腎衰則木不旺矣,是肝木之虛,皆腎水之涸也。然而肝木之虛,不全責(zé)腎水之衰者何故?岐伯曰:此肝木自郁也。木喜疏泄,遇風(fēng)寒之邪,拂抑之事,肝輒氣郁不舒。肝郁必下克脾胃,制土有力,則木氣自傷,勢必求濟腎水,水生木而郁氣未解,反助克土之橫。土怒水助轉(zhuǎn)來克水。肝不受腎之益,腎且得土之損,未有不受病者也。腎既病矣,自難滋肝木之枯,肝無水養(yǎng),其郁更甚。郁甚而克土愈力。脾胃受傷氣難轉(zhuǎn)輸,必求救于心火,心火因肝木之郁全不顧心,心失化源,何能生脾胃之土乎。于是憐土予之受傷,不敢咎肝母之過,逆反嗔肺金不制肝木,乃出其火而克肺,肺無土氣之生,復(fù)有心火之克則肺金難以自存。聽肝木之逆,無能相制矣。少師曰:木無金制宜木氣之舒矣,何以仍郁也?岐伯曰:木性曲直,必得金制有成。今金弱木強,則肝寡于畏,任郁之性以自肆,土無可克水,無可養(yǎng)火,無可助,于是木空受焚矣。此木無金制而愈郁也。所以治肝必解郁為先,郁解而肝氣自平。何至克土,土無木克則脾胃之氣自易升騰,自必忘克,腎水轉(zhuǎn)生肺金矣。肺金得脾胃二土之氣,則金氣自旺,令行清肅。腎水無匱乏之憂,且金強制木,木無過旺肝氣平矣。少師曰:肝氣不平可以直折之乎?岐伯曰:肝氣最惡者郁也。其次則惡不平,不平之極即郁之極也。故平肝尤尚解郁。少師曰:其故何也?岐伯曰:肝氣不平,肝中之火過旺也。肝火過旺,由肝木之塞也。外閉內(nèi)焚,非爍土之氣即耗心之血矣。夫火旺宜為心之所喜,然溫火生心,烈火逼心,所以火盛之極,可暫用寒涼以瀉。肝火郁之極,宜兼用舒泄以平肝也。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木不郁則不損,肝木之郁即逆之之謂也。人能解郁,則木得其平矣。何郁之有。

腎 水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請問腎水之義。

岐伯曰:腎屬水,先天真水也。水生于金,故肺金為腎母。然而肺不能竟生腎水也,必得睥土之氣薰蒸,肺始有生化之源。

少師曰:土克水者也,何以生水?

岐伯曰:土貪生金,全忘克水矣。

少師曰;金生水而水養(yǎng)于金,何也?

岐伯曰:腎水非肺金不生,肺金非腎水不潤。蓋肺居上焦,諸臟腑之火,咸來相逼,茍非腎水灌注,則肺金立化矣。所以二經(jīng)子母最為關(guān)切。無時不交相生,亦無時不交相養(yǎng)也。是以補腎者必須益肺,補肺者必須潤腎,始既濟而成功也。

少師曰:腎得肺之生即得肺之損,又何以養(yǎng)各臟腑乎?

岐伯曰:腎交肺而肺益生腎,則腎有生化之源。山下出泉涓涓正不竭也。腎既優(yōu)渥,乃分其水以生肝。肝木之中本自藏火,有水則木且生心,無水則火且焚木,木得水之濟,則木能自養(yǎng)矣。木養(yǎng)于水,木有和平之氣,自不克土。而脾胃得遂其升發(fā)之性,則心火何至躁動乎。自然水不畏火之炎,乃上潤而濟心矣。

少師曰:水潤心固是水火之既濟,但恐火炎而水不來濟也。

岐伯曰:水不潤心,故木無水養(yǎng)也。木無水養(yǎng)肝必干燥,火發(fā)木焚,爍盡脾胃之液,肺金救土之不能,何暇生腎中之水。水涸而肝益加燥,腎無瀝以養(yǎng)肝,安得余波以灌心乎!肝木愈橫,心火愈炎,腎水畏焚,因不上濟于心,此腎衰之故,非所謂腎旺之時也。

少師曰:腎衰不能濟心,獨心受其損乎?

岐伯曰:心無水養(yǎng),則心君不安,乃遷其怒于肺金,遂移其火以逼肺矣。肺金最畏火炎,隨移其熱于腎,而腎因水竭,水中之火正無所依,得心火之相會,翕然升木變出龍雷,由下焦而騰中焦,由中焦而騰上焦,有不可止遏之機矣。是五臟七腑均受其害,寧獨心受損乎!

少師曰:何火禍之酷乎?

岐伯曰:非火多為害,乃水少為炎也。五臟有臟火,七腑有腑火,火到之所,同氣相親,故其勢易旺,所異者,水以濟之也。而水止腎臟之獨有,且水中又有火也。水之不足,安敵火之有余。此腎臟所以有補無瀉也。

少師曰;各臟腑皆取資于水,宜愛水而畏火矣。何以多助火以增焰乎?

岐伯曰:水少火多,一見火發(fā),惟恐火之耗水,竟來顧水,誰知反害水乎。此禍生于愛,非惡水而愛火也。

少師曰:火多水少,瀉南方之火,非即補北方之水乎?

岐伯曰:水火又相根也。無水則火烈,無火則水寒,火烈則陰虧也,水寒則陽消也。陰陽兩平,必水火既濟矣。

少師曰:火水既濟獨不畏土之侵犯乎?

岐伯曰:土能克水,而土亦能生水也。水得土以相生,則土中出水,始足以養(yǎng)肝木而潤各臟腑也。第不宜過于生之,則水勢汪洋亦能沖決堤岸,水無土制,變成洪水之逆流,故水不畏土之克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五行得水則潤,失水則損。況取資多而分散少乎。 故水為五行之所窈,不可不多也。說得水之有益,有此可悟永矣。

心 火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心火,君火也。何故宜靜不宜動?

岐伯曰:君主無為,心為君火,安可有為乎!君主有力,非生民之福也。所以心靜則火息,心動則火炎。息則脾胃之土受其益,炎則脾胃之土受其災(zāi)。

少師曰:何謂也?

岐伯曰:脾胃之土喜溫火之養(yǎng),惡烈火之逼也。溫火養(yǎng)則土有生氣而成活土,烈火逼則土有死氣而成焦土矣。焦火何以生金,肺金干燥,必求濟于腎水,而水不足以濟之也。

少師曰:腎水本濟心火者也,何以救之無裨乎?

岐伯曰:人身之腎水原非有余。況見心火之太旺,雖濟火甚切,獨不畏火氣之爍乎。故避火之炎,不敢上升于心中也。心無水濟則心火更烈,其克肺益甚。肺畏火刑,必求援于腎子,而腎子欲救援而無水,又不忍肺母之凌爍,不得不出其腎中所有,傾國以相助。于是水火兩騰,升于上焦,而與心相戰(zhàn)。心因無水以克肺,今見水不濟心火來助肺,欲取其水而轉(zhuǎn)與火,相合則火勢更旺。于是肺不受腎水之益,反得腎火之虐矣。斯時肝經(jīng)之木,見肺金太弱,亦出火以焚心明助腎母,以稱于實報肺仇而加刃也。

少師曰:何以解氛乎??

岐伯曰:心火動極矣,安其心而火可息也。

少師曰:可用寒涼直折其火乎?

岐伯曰:寒涼可暫用,不可久用也。暫用則火化為水,久用則水變?yōu)榛鹨病?/p>

少師曰:斯又何故歟?

岐伯曰:心火必得腎水以濟之也。滋腎安心則心火永靜,舍腎安心則心火仍動矣。

少師曰:凡水火未有不相克也,而心腎水火何相交而相濟乎?

岐伯曰:水不同耳。腎中邪水最克心火,腎中真水最養(yǎng)心火,心中之液即腎內(nèi)真水也。腎之真水旺,而心火安。腎之真水衰,而心火沸。是以心腎交而水火既濟,心腎開而水火未濟也。

少師曰:心在上,腎在下,地位懸殊,何彼此樂交無間乎?

岐伯曰:心腎之交,雖胞胎導(dǎo)之,實肝木介之也。肝木氣通,腎無阻隔,肝木氣郁,心腎即閉塞也。

少師曰:然則肝木又何以養(yǎng)之?

岐伯曰;腎水為肝木之母,補腎即所以通肝木。非水不旺火,非木不生火,心液之不枯,必肝血之常足。欲肝血之不乏,必腎水之常盈,補肝木其要不外補腎水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心火,君火也。君心為有形之火,可以水折。不若腎中之火,為無形之火也。無形之火,可以水養(yǎng)。知火之有形、無形,而虛火,實火可明矣。


第四卷

脾 土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問曰:脾為濕土,土生于火,是火為脾土之父母乎?

岐伯曰:脾土之父母,不止一火也。心經(jīng)之君火,包絡(luò)、三焦、命門之相火,皆生之。然而君火之生,脾土甚疏;相火之生,脾土甚切,而相火之中命門之火,尤為最親。

少師曰:其故何歟?

岐伯曰:命門盛衰,即脾土盛衰。命門生絕即脾土生絕也。蓋命門為脾土之父母,實關(guān)死生。非若他火之可旺、可微、可有、可無也。

少師曰:命門火過旺,多非脾土之宜,又何故乎?

岐伯曰:火少則土濕,無發(fā)生之機;火多則土干,有燥裂之害。蓋脾為濕土,土中有水。命門者,水中之火也?;鸩厮袆t火為既濟之火。自無亢焚之禍,與脾土相宜,故火盛亦盛,火衰亦衰,火生則生,火絕則絕也。若火過于旺,是火勝于水矣。水不足以濟火,乃未濟之火也?;鹚仆?,而實衰,假旺而非真旺也。與脾土不相宜耳。非惟不能生脾,轉(zhuǎn)能耗土之生氣,脾土無生氣則赤地干枯,欲化精微以潤各臟腑難矣。且火氣上炎與三焦包絡(luò)之火直沖而上與心火相合?;鹩劣?,不成為焦火得乎。

少師曰:焦土能生肺金乎?

岐伯曰:肺金非土不生。今土成焦土,中鮮潤澤之氣,何以生金哉。且不特不生金也,更且嫁禍于肺矣,蓋肺乏土氣之生,又多火氣之逼,金弱木強,必至之勢也。木強凌土而土敗更難生金,肺金絕而腎水亦絕也,水絕則木無以養(yǎng),木枯自焚益添火焰,土愈加燥矣。

少師曰:治何經(jīng)以救之?

岐伯曰: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補水則火自息。然而徒補水則水不易生,補肺金火氣則水有化源,不患乎無本也。腎得水以制火,則水火相濟,火無偏旺之害。此治法之必先補水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日:脾土與胃土不同。生脾土與胃土生不同,雖生土在于火也,然火各異。生脾土必須于心,生胃土必須于包絡(luò)。心為君火,包絡(luò)為相火也。二火斷須補腎,以水能生火耳。

胃 土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問曰:脾胃皆土也,有所分乎?

岐伯曰:脾,陰土也;胃,陽土也。陰土逢火則生,陽土必生于君火。君火者,心火也。

少師曰:土生于火,火來生土,兩相親也,豈胃土遇三焦命門之相火,辭之不受乎?

岐伯曰:相火與胃不相合也,故相火得之而燔,不若君火得之而樂也。

少師曰:心包亦是相火,何與胃親乎?

岐伯曰:心包絡(luò)代君火以司令者也,故心包相火即與君火無異,此胃上之所以相親也。

少師曰:心包代心之職,胃土取資心包,無異取資心火矣。但二火生胃土則受益;二火助胃火則受禍者,何也?

岐伯曰:胃土衰則喜火之生,胃火盛則惡火之助也。

少師曰:此又何故歟?

岐伯曰:胃陽土宜弱不宜強。

少師曰:何以不宜強也?

岐伯曰:胃多氣多血之府,其火易動,動則燎原而不可制,不特爍肺以殺子,且焚心以害母矣,且火之盛者,水之涸也?;鸱猩向v必至有焚林竭澤之虞,爍腎水燒肝木,其能免乎?

少師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火盛必濟之水,然水非外水也,外水可暫救以止炎,非常治之法也。必大滋其內(nèi)水之匱。內(nèi)水者,腎水也。然而火盛之時,滋腎之水不能瀉胃之火,以火旺不易滅,水衰難驟生也。

少師曰:又將奈何?

岐伯曰:救焚之法,先瀉胃火,后以水濟之。

少師曰:五臟六腑皆藉胃氣為生,瀉胃火不損各臟腑乎?吾恐水未生,腎先絕矣。

岐伯曰:火不息則土不安,先息火后濟水,則甘霖優(yōu)渥,土氣升騰,自易發(fā)生萬物。此瀉胃正所以救胃,是瀉火非瀉土也。胃土有生機,各臟腑豈有死法乎。此救胃又所以救腎,并救各臟腑也。

少師曰:胃氣安寧,肝木來克奈何?

岐伯曰:肝來克胃,亦因肝木之燥也,木燥則肝氣不平矣,不平則木郁不伸,上克胃土,土氣自無生發(fā)之機,故調(diào)胃之法以平肝為重。肝氣平矣又以補水為急,水旺而木不再郁也,惟是水不易旺仍須補肺金,旺則生水,水可養(yǎng)木,金旺則制木,木不克土,胃有不得其生發(fā)之性者乎。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胃土以養(yǎng)永為主,養(yǎng)水者助胃也。胃中有水,則冒火不沸。故補腎正所以益胃也??梢娢富鹬⒂捎谀I永之衰,樸腎水正補胃土也。故胃火可殺,胃火宜培,不可紊也。

包 絡(luò) 火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心包之火無異心火,其生克同乎?

岐伯曰:言同則同,言異則異。心火生胃,心包之火不止生胃也。心火克肺,心包之火不止克肺也。

少師曰:何謂也?

岐伯曰:心包之火生胃,亦能死胃。胃土衰得心包之火而土生,胃火盛得心包之火而土敗。土母既敗,肺金之子何能生乎!

少師曰;同一火也,何生克之異?

岐伯曰:心火,陽火也。其勢急而可避,心包之火,陰火也。其勢緩而可親。故心火之克肺一時之刑,心包之克肺,實久遠之害。害生于刑者,勢急而患未大害。生于思(恩)者,勢緩而患漸深也。

少師曰:可救乎?

岐伯曰:亦在制火之有余而已。

少師曰:制之奈何?

岐伯曰:心包陰火竊心之陽氣以自養(yǎng)之,必得腎之陰氣以自存。心欲溫腎,腎欲潤心,皆先交心包以通之,使腎水少衰,心又分其水氣,腎且供心火之不足,安能分余惠以慰心包。心包干涸,毋怪其害胃土也。補腎水之枯,則水足灌心而化液,即足注心包而化津,此不救胃,正所以救胃也。

少師曰:包絡(luò)之火可瀉乎?

岐伯曰:胃土過旺,必瀉心包之火。然心包之火可暫瀉而不可久瀉也。心包逼近于心,瀉包絡(luò)則心火不寧矣。

少師曰:然則奈何?

岐天師曰:肝經(jīng)之木,包絡(luò)之母也。瀉肝則心包絡(luò)之火必衰矣。

少師曰:肝亦心之母也,瀉肝而心火不寒乎?

岐天師曰:暫瀉肝則包絡(luò)損其焰,而不至于害心。即久瀉肝則心君減其炎,亦不至于害包絡(luò),猶勝于直瀉包絡(luò)也。

少師曰:誠若師言,瀉肝經(jīng)之木,可救急而不可圖緩,請問善后之法?

岐伯曰:水旺則火衰,既濟之道也。安能舍補腎水別求瀉火哉。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包絡(luò)之火為相火,相火宜補不宜瀉也。宜補而用瀉必害心包矣。

三 焦 火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三焦無形,其火安生乎?

岐伯曰:三焦稱腑,虛腑也。無腑而稱腑,有隨寓為家之義。故逢木則生、逢火則旺。即逢金,逢土亦不相仇而相得??傆`各臟腑之氣以自旺也。

少師曰:三焦耗臟腑之氣,宜為各臟腑之所絕矣,何以反親之也

?岐伯曰,各臟腑之氣非三焦不能通達上下,故樂其來親而益之以氣,即有偷竊亦安焉而不問也。

少師曰:各臟腑樂與三焦相親,然三焦樂與何臟腑為更親乎?

岐伯臼:(三焦)最親者,膽木也。膽與肝為表里,是肝膽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無家而寄生于母家,不無府而有府乎。然而三焦之性喜動惡靜,上下同流,不樂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謂肝膽之宮竟是三焦之府也。

少師曰:三焦火也,火必畏水,何故與水親乎?

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親水而喜入于水也,蓋水無火氣之溫則水成寒水矣。寒水何以化物。故腎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鹋c水合實有既濟之歡也。但恐火過于熱,制水太甚,水不得益而得損,必有干燥之苦也。

少師曰:然則何以治之?

岐伯曰:瀉火而水自流也。

少師曰:三焦無腑,瀉三焦之火,何從而瀉之?

岐伯曰:視助火之臟腑以瀉之,即所以瀉三焦也。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三焦之火附于臟腑,臟腑旺而三焦旺,臟腑衰而三焦衰,故助三焦在于助各臟腑也,瀉三焦火可置臟腑于不問乎。然則三焦盛衰全在視腑也。

膽 木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膽寄于肝,而木必生于水。腎水之生肝即是生膽矣,豈另來生膽乎?

岐伯曰:腎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膽。然肝與膽皆腎子也,腎豈有疏于膽者乎。惟膽與肝為表里,實手足相親,無彼此之分也。故腎水旺而肝膽同旺,腎水衰而肝膽同衰。非僅肝血旺而膽汁盈,肝血衰而膽汁衰也。

少師曰:然亦有腎水不衰,膽氣自病者何也?

岐伯曰:膽之汁主藏,膽之氣主泄,故喜通不喜塞也。而膽氣又最易塞,一遇外寒,膽氣不通矣;一遇內(nèi)郁,膽氣不通矣。單補腎水不舒膽木,則木中之火不能外泄,勢必下克脾胃之土,木土交戰(zhàn)多致膽氣不平,非助火以刑肺,必耗水以虧肝,于是膽郁肝亦郁矣。肝膽交郁,其塞益甚。故必以解郁為先,不可徒補腎水也。

少師曰:肝膽同郁,將獨鮮膽木之塞乎?

岐伯曰:郁同而解郁,烏可異哉。膽郁而肝亦郁,肝舒而膽亦舒。舒膽之后濟之補水,則水蔭木以敷榮,木得水而調(diào)達,既不絕肝之血,有不生心之液者乎。自此三焦得木氣以為根,即包絡(luò)亦得膽氣以為助,十二經(jīng)無不取決于膽也。何憂匱乏哉!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肝膽同為表里,肝盛則膽盛,肝衰則膽衰,所以治膽以治肝為先。肝易于郁,而膽之易郁,又寧與肝膽殊乎,故治膽必治肝也。

膀胱水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水屬陰,膀胱之水謂之陽水,何也?

岐伯曰:膀胱之水,水中藏火也。膀胱無火,水不化,故以陽水名之。膀胱腑中本無火也。恃心腎二臟之火相通化水,水始可藏而亦可泄。夫火屬陽,膀胱既通火氣,則陰變?yōu)殛栆印?/p>

少師曰:膀胱通心腎之火,然親于腎而疏于心也。心火屬陽,膀胱亦屬陽,陽不與陽親,何也

?岐伯曰:膀胱與腎為表里最為關(guān)切,故腎親于膀胱。而膀胱亦不能疏于腎也。心不與膀胱相合,毋怪膀胱之疏心矣。然心雖不合于膀胱,而心實與小腸為表里,小腸與膀胱正相通也。心合小腸,不得不合膀胱矣。是心與膀胱其跡若遠而實近也。

少師曰:然則膀胱親于心而疏于腎乎?

岐伯曰:膀胱陽水也,喜通陰火而不喜通陽火,似心火來親未必得之化水。然而腎火不通心火,則陰陽不交,膀胱之陽火正難化也。

少師曰:此又何故歟?

岐伯臼:心火下交于腎,則心包三焦之火齊來相濟,助胃以化膀胱之水。倘心不交腎,心包三焦之火各奉心火以上炎,何敢下降以私通于腎。既不下降,敢代君以化水乎。

少師曰:君火無為,相火有為,君火不下降,包絡(luò)相火正可代君出治。何以心火不交,相火亦不降乎?

岐伯曰:君臣一德而天下治。君火交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化。君火離而相火降,則膀胱得火而水干。雖君火恃相火而行,亦相火必藉君火而治。腎得心火之交,又得包絡(luò)之降,陰陽合為一性,竟不能分腎為陰、心為陽矣。

少師曰:心腎之離合,膀胱之得失如此乎?

岐伯曰:膀胱,可寒而不可過寒,可熱而不可過熱。過寒則遺,過熱則閉,皆心腎不交之故也。此水火所以重既濟耳。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膀胱本為水腑。然水中藏火,無水不交,無火亦不交也。故心腎二臟皆通于膀胱之腑。膀胱不通,又何交乎!交心腎,正藏水火也。

大腸金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金能生水,大腸屬金,亦能生水乎?

岐伯曰:大腸之金,陽金也。不能生水,且藉水以相生。

少師曰:水何能生金哉?

岐伯曰:水不生金而能養(yǎng)金,養(yǎng)即生也。

少師曰:人身火多于水,安得水以養(yǎng)大腸乎?

岐伯曰:大腸離水實無以養(yǎng),而水苦無多。所異者,脾土生金,轉(zhuǎn)輸精液庶無干燥之虞。而后以腎水潤之,便慶濡澤耳。是水土俱為大腸之父母也。

少師曰:土生金,而大腸益燥何也?

岐伯曰:土柔而大腸潤,土剛而大腸燥矣。

少師曰:土剛何以燥也?

岐伯曰:土剛者,因火旺而剛也。土剛而生金更甚,然未免同火俱生,金喜土而畏火,雖生而實克矣。安得不燥哉。

少師曰:水潤金也,又善蕩金者,何故歟?

岐伯曰:大腸得真水而養(yǎng),得邪水而蕩也。邪正不兩立,勢必相遇而相爭。邪旺而正不能敵,則沖激澎湃傾腸而瀉矣。故大腸尤宜防水。防水者,防外來之水非防內(nèi)存之水也。

少師曰:人非水火不生,人日飲水,何以防之?

岐伯曰:防水何若培土乎。土旺足以制水,土旺自能生金。制水,不害邪水之侵。生金,無愁真水之涸,自必火靜而金安,可傳導(dǎo)而變化也。

少師曰:大腸無火,往往有傳導(dǎo)變化而不能者,又何故歟?

岐伯曰:大腸惡火又最喜火也。惡火者,惡陽火也。喜火者,喜陰火也。陰火不同,而腎中之陰火尤其所喜。喜火者,喜其火中之有水也。

少師曰:腎火雖水中之火,然而克金,何以喜之?

岐伯曰:肺腎子母也。氣無時不通,肺與大腸為表里,腎氣生肺,即生大腸也。大腸得腎中水火之氣,始得司其開闔也。倘水火不入于大腸,開闔無權(quán),何以傳導(dǎo)變化乎!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大腸無水火何以開闔。開闔既難以傳導(dǎo)變化乎??晌虼竽c必須于水火也。大腸無水火之真,即邪來犯之,故防邪仍宜潤正耳。

小腸火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小腸屬火乎?屬水乎?

岐伯曰:小腸與心為表里,與心同氣,屬火無疑。其體則為水之路,故小腸又屬水也。

少師曰:然則小腸居水火之間,乃不陰不陽之腑乎。

岐伯曰:小腸屬陽,不屬陰也。兼屬之水者,以其能導(dǎo)水也。水無火不化,小腸有火,故能化水。水不化火,而火且化水,是小腸屬火明矣。惟小腸之火代心君以變化,心即分其火氣以與小腸,始得導(dǎo)水以滲入于膀胱。然有心之火氣、無腎之水氣則心腎不交水火不合,水不能遽滲于膀胱矣。

少師曰:斯又何故乎?

岐伯曰:膀胱,水腑也,得火而化,亦必得水而親。小腸之火欲通膀胱,必得腎中真水之氣以相引,而后心腎會而水火濟,可滲入亦可傳出也。

少師曰:腸為受盛之官,既容水谷,安在腸內(nèi)無水,必藉腎水之通膀胱乎?

岐伯曰:真水則存而不泄,邪水則走而不守也。小腸得腎之真水,故能化水谷而分清濁,不隨水谷俱出也。此小腸所以必資于腎氣耳。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小腸之火,有水以濟之。故火不上焚,而水始下降也。火不上焚者,有水以引之也,水不下降者,有火以升之也,有升有引,皆既濟之道也。

命門真火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少師曰:命門居水火中,屬水乎?屬火乎?

岐伯曰:命門,火也。無形有氣,居兩腎之間,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

少師曰:藏于水以生水,何也?

岐伯曰:火非水不藏,無水則火沸矣;水非火不生,無火則水絕矣。水與火蓋兩相生而兩相藏也。

少師曰:命門之火,既與兩腎相親,宜與各臟腑疏矣。

岐伯曰:命門為十二經(jīng)之主。不止腎恃之為根,各臟腑無不相合也。

少師曰:十二經(jīng)皆有火也,何藉命門之生乎?

岐伯曰:十二經(jīng)之火,皆后天之火也。后天之火非先天之火不化。十二經(jīng)之火得命門先天之火則生生不息,而后可轉(zhuǎn)輸運動變化于無窮,此十二經(jīng)所以皆仰望于命門,各倚之為根也。

少師曰:命門之火氣甚微,十二經(jīng)皆來取資,盡為分給,不虞匱乏乎?

岐伯曰:命門居水火中,水火相濟,取之正無窮也。

少師曰:水火非出于腎乎?

岐伯曰:命門水火雖不全屬于腎,亦不全離乎腎也。蓋各經(jīng)之水火均屬后天,獨腎中水火則屬先天也。后天火易旺,先天火易衰。故命門火微,必須補火,而補火必須補腎,又必兼水火。補之正,以命門之火可旺,而不可過旺也。火之過旺,水之過衰也。水衰不能濟火,則火無所制,必焚沸于十二經(jīng),不受益而受損矣。故補火必須于水中補之,水中補火則命門與兩腎有既濟之歡,分布于十二經(jīng)亦無未濟之害也。

少師曰,命門之系人生死甚重,《內(nèi)經(jīng)》何以遺之?

岐伯曰:未嘗遺也。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所謂主者,正指命門也。七節(jié)之旁有小心,小心者,亦指命門也。人特未悟耳。

少師曰:命門為主,前人未言何也?

岐伯曰:廣成子云:竊窈冥冥,其中有神,恍恍惚惚,其中有氣,亦指命門也,誰謂前人勿道哉?且命門居于腎,通于任督,更與丹田神室相接。存神于丹田,所以溫命門也。守氣于神室,所以養(yǎng)命門也。修仙之道無非溫養(yǎng)命門耳。命門旺而十二經(jīng)皆旺,命門衰而十二經(jīng)皆衰也。命門生而氣生,命門絕而氣絕矣。

少師曰:善。

  陳士鐸曰:命門為十二經(jīng)之主?!端貑枴凡幻餮哉?,以主之難識耳。然不明言者,未嘗不顯言之也。無如世人不悟耳。經(jīng)天師指示而命門絕而不絕矣。秦火未焚之前,何故修命門者少,總由于不善讀《內(nèi)經(jīng)》也。

  凌波按:以何處為命門,是頗值得研究的,有說此有說彼,其實命門一處本無定處。在人與天地同其德時,自可見命門,其他一切都是空談。若只說長生,則立鼎之處即是命門,即在臍后腎前。


第五卷

命門經(jīng)主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jīng)各有一主,主在何經(jīng)?

岐伯曰:腎中之命門為十二經(jīng)之主也。

雷公曰:十二經(jīng)最神者,心也。宜心為主,不宜以腎中之命門為主也。

岐伯曰:以心為主,此主之所以不明也。主在腎之中,不在心之內(nèi)。然而離心非主,離腎亦非主也!命門殆通心腎以為主乎?豈惟通心腎哉!五臟七腑無不共相貫通也。

雷公曰:其共相貫通者,何也?

岐伯曰:人非火不生,命門屬火,先天之火也。十二經(jīng)得命門之火始能生化,雖十二經(jīng)來通于命門,亦命門之火原能通之也。

雷公曰:命門屬火,宜與火相親,何偏居于腎以親水氣耶?

岐伯曰:腎火,無形之火也;腎水,無形之水也。有形之火,水能克之,無形之火,水能生之?;鹂擞谒?,有形之水也.火生于水者,無形之水也。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形之水,故火不藏于火,轉(zhuǎn)藏于水。所謂一陽陷于二陰之間也。人身先生命門而后生心。心生肺,肺生脾,脾生肝,肝生腎,相合而相生,亦相克而相生也。十二經(jīng)非命門不生,正不可以生克而拘視之也。故心得命門,而神明應(yīng)物也;肝得命門,而謀慮也;膽得命門,而決斷也;胃得命門,而受納也;脾得命門,而轉(zhuǎn)輸也;肺得命門,而治節(jié)也;大腸得命門,而傳導(dǎo)也;小腸得命門,而布化也;腎得命門,而作強也;三焦得命門,而決瀆也;膀胱得命門,而畜泄也。是十二經(jīng)為主之官,而命門為十二官之主。有此主則十二官治。無此主則十二官亡矣。命門為主,供十二官之取資。其火易衰,其火亦易旺,然衰乃真衰,旺乃假旺。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水中補火,則真衰者不衰矣。火中補水,則假旺者不旺矣。見其衰,補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微;見其旺,瀉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熾。

雷公曰:何遭之渺乎,非天師又孰能知之。

陳士鐸曰:命門在心腎之中,又何說之有無。如世人隸知也。此篇講得暢快,非無主之文。

五行生克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雷公問于岐伯曰:余讀《內(nèi)經(jīng)》載五行甚詳,其旨盡之乎?

岐伯曰:五行之理,又何易窮哉。

雷公曰:盍不盡言之?

岐伯曰;談天乎,談地乎,談人乎。

雷公曰,請言人之五行。

岐伯曰:心、肝、脾、肺、腎,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

雷公曰;請言其變。

岐伯曰:變則又何能盡哉?試言其生克,生克之變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

雷公曰:何以見生中之克乎?

岐伯曰:腎生肝,腎中無水,水涸而火騰矣,肝木受焚,腎何生乎?肝生心,肝中無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無煙,肝何生乎?心君火也,包絡(luò)相火也,二火無水將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脾生肺金也,土中無水,于土何以生物,鑠石流金,不生金反克金矣。肺生腎水也,金中無水,死金何以出泉。崩壚飛汞,不生水反克水矣。蓋五行多水則不生,五行無水亦不生也。

雷公曰:何以見克中之生乎?

岐伯曰: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生氣矣。脾克水,水得土而畜積則水有生基矣。腎克火,火得水以相濟,則火有神光矣。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煅煉也。肺克木,然肝木必得肺金以斫削也。非皆克以生之乎。

雷公曰:請言生不全生。

岐伯曰;生不全生者,專言腎水也.各臟腑無不取資于腎。心得腎水而神明煥發(fā)也;脾得腎水而精微化導(dǎo)也;肺得腎水而清肅下行也;肝得腎水而謀慮決斷也。七腑亦無不得腎水而布化也。然而取資多者分給必少矣。親于此者疏于彼,厚于上者薄于下。此生之所以難全也。

雷公曰:請言克不全克。

岐伯曰:克不全克者,專言腎火也。腎火易動難靜,易逆難順,易上難下,故一動則無不動矣,一逆則無不逆矣,一上則無不上矣。騰于心躁煩矣,入于脾干涸矣,布于肺喘嗽矣,流于肝焚燒矣,沖擊于七腑燥渴矣。雖然腎火乃雷火也,亦龍火也。龍雷之火其性雖猛,然聚則力專,分則勢散,無乎不克反無乎全克矣。

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

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則心氣轉(zhuǎn)弱,金克肝木矣。心火生胃土也,而腎火(水)太旺不敢生胃則胃氣更虛,水侵胃土矣。心包之火生脾土也,而腎水過泛不敢生脾,則脾氣加困,水欺脾土矣。脾胃之土生肺金也,而肝木過剛,脾胃畏肝不敢生肺,則肺氣愈損,木侮脾胃矣。肺金生腎水也,而心火過炎,肺畏心克,不敢生腎,則腎氣益枯,火刑肺金矣。腎水生肝木也,而脾胃過燥,腎畏脾胃之土,不敢生肝,則肝氣更凋,土制腎水矣。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

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則生不畏克。助生而忘其克,則克即為生。

雷公曰:善??宋飞桓铱苏撸秩艉?

岐伯曰:肝木之盛由于腎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氣自衰,柔金安能克剛木乎?脾胃土盛由于心火之旺也,土旺而肝氣自弱,僵木能克焦土乎?腎水之盛由肺金之旺也,水旺而脾土自微,淺土能克湍水乎?心火之盛由于肝木之旺也,火旺而腎氣必虛,勻水能克烈火乎?肺金之盛由于脾土之旺也,金盛而心氣自怯,寒火能克頑金乎?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

岐伯曰: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則弱多為強。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則衰轉(zhuǎn)為盛。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五行生克本不可顛倒。不可顛倒而顛倒者,言生克之變也。篇中專言其變,而變不可窮矣。 當細細觀之。

小心真主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為當問于岐伯曰:物之生也,生于陽。物之成也,成于陰。陽,火也;陰,水也。二者在身藏干何物乎?

岐伯曰:大哉問也。陰陽有先后天之殊也,后天之陰陽藏于各臟腑。先天之陰陽藏于命門。

為當曰:命門何物也?

岐伯曰:命門者,水火之源。水者,陰中之水也;火者,陰中之火也。

為當曰:水火均屬陰,是命門藏陰不藏陽也。其藏陽又何所乎?

岐伯曰:命門,藏陰即藏陽也。

為當曰:其藏陰即藏陽之義何居?

岐伯曰:陰中之水者,真水也;陰中之火者,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水生于火者,火中有陽(陰)也。火生于水者,水中有陽也。故命門之火,謂之原氣。命門之水,謂之原精。精旺則體強,氣旺則形壯。命門水火實藏陰陽,所以為十二經(jīng)之主也。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命門之精氣盡,則水火兩亡,陰陽間隔,真息不調(diào),人病輒死矣。

為當曰:陰陽有偏勝,何也?

岐伯曰:陰勝者,非陰盛也,命門火微也。陽勝者,非陽盛也,命門水竭也。

為當曰:陰勝在下陽勝在上者,何也?

岐伯曰:陰勝于下者,水竭其源則陰不歸陽矣。陽勝于上者,火衰其本則陽不歸陰矣。陽不歸陰,則火炎于上而不降。陰不歸陽,則水沉于下而不升??梢娒T為水火之府也,陰陽之宅也,精氣之根也,死生之竇也。

為當曰: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寄于何臟?

岐伯曰: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門也。

為當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謂歟。

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絡(luò)也,非言小心也。小心在心之下,腎之中。

  陳士鐸曰:小心在心腎之中,乃陰陽之中也。陰無陽氣則火不生,陽無陰氣則水不長。世人錯認小心在鬲肓之上,此命門。真主不明也,誰知小心即命門哉。

水不克火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封司馬問于岐伯曰;水克火者也,人有飲水而火不解者,豈水不能制火乎?

岐伯曰:人生于火,養(yǎng)于水。水養(yǎng)火者,先天之真水也。水克火者,后天之邪水也。飲水而火熱不解者,外水不能救內(nèi)火也。

大封司馬曰:余終不解其義,幸明示之。

岐伯曰: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寅實有火也。天地以陽氣為生,以陰氣為殺。陽即火,陰即水也。然而火不同,有形之火,離火也。無形之火,乾火也。有形之火,水之所克。無形之火,水之所生。飲水而火不解者,無形之火得有形之水而不相入也。豈惟不能解,且有激之而火熾者。

大封司馬曰:然則水不可飲乎?

岐伯曰:水可少飲以解燥,不可暢飲以解氛。

大封司馬曰:此何故乎?

岐伯曰:無形之火旺,則有形之火微。無形之火衰則有形之火盛?;鸬盟礋?,必多飲水也,水多則無形之火因之益微矣。無形之火微,而有形之火愈增酷烈之勢,此外水之所以不能救內(nèi)火,非水之不克火也。

大封司馬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補先天無形之水,則無形之火自息矣,不可見其火熱飲水不解,勸多飲以速亡也。

  陳士鐸曰:水分有形無形,何疑于水哉。水克有形之火,難克無形之火,故水不可飲也。說得端然實理,非泛然而論也。

三關(guān)升降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巫咸問曰:人身三關(guān)在何經(jīng)乎?

岐伯曰:三關(guān)者,河車之關(guān)也。上玉枕,中腎脊(命門)、下尾間(尾閭)。

巫咸曰:三關(guān)何故關(guān)人生死乎?

岐伯曰:關(guān)人生死,故名曰關(guān)。

巫咸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后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于后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后天之氣不交于先天,則后天之氣不化。二氣必晝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然而后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先交而后生。而先天之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于各臟腑。三關(guān)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

巫咸曰:氣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咸曰:善。

  陳士鐸曰:人有三關(guān),故可生可死。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后天也。篇中講后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而惡死。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表 微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奚仲問于岐伯曰:天師《陰陽別論》中有陰結(jié),陽結(jié)之言。結(jié)在臟乎?抑結(jié)在腑乎?

岐伯曰:合臟腑言之也。

奚仲曰:臟陰腑陽,陰結(jié)在臟,陽結(jié)在腑乎?

岐伯曰:陰結(jié)陽結(jié)者,言陰陽之氣結(jié)也。合臟腑言之,非陽結(jié)而陰不結(jié),陰結(jié)而陽不結(jié)也。陰陽之道,彼此相根,獨陽不結(jié),獨陰亦不結(jié)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剛與剛之言。言臟乎?言腑乎?

岐伯曰:專言臟腑也,陽陰氣不和,臟腑有過剛之失,兩剛相遇,陽過旺陰不相接也。

奚仲曰:臟之剛乎?抑腑之剛乎?

岐伯曰:臟剛傳腑,則剛在臟也。腑剛傳臟,則剛在腑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陰摶陽摶之言,亦言臟腑乎?

岐伯曰:陰摶陽摶者言十二經(jīng)之脈,非言臟腑也。雖然,十二臟腑之陰陽不和,而后十二經(jīng)脈始現(xiàn)陰陽之摶,否則摶之象不現(xiàn)于脈也。然則陰摶陽摶言脈而即言臟腑也。

奚仲曰:善。

  陳士鐸曰:陽結(jié)、陰結(jié)、陰摶、陽摶、俱講得微妙。

呼 吸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雷公問于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yīng)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腎肝也。何有時呼出不屬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yīng)天,而吸應(yīng)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應(yīng)天而亦應(yīng)地,吸應(yīng)地而亦應(yīng)天。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呼出腎也、肝也,從地(天)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從天(地)言之也。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吸入?)也。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呼出?)也。故呼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而俱出矣。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隔也。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歧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脈 動 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雷公問于岐伯曰:手太陰肺、足陽明胃、足少陰腎,三經(jīng)之脈常動不休者何也?

岐伯曰:脈之常動不休者,不止肺、胃、腎也。

雷公曰:何以見之?

岐伯曰:四末陰陽之會者,氣之大絡(luò)也。四街者,氣之曲徑也。周流一身,晝夜環(huán)轉(zhuǎn),氣無一息之止,脈無一晷之停也。肺、胃、腎脈獨動者,勝于各臟腑耳。非三經(jīng)之氣獨動不休也。夫氣之在脈也,邪氣中之也,有清氣中之,有濁氣中之。邪氣中之也,清氣中在上,濁氣中在下,此皆客氣也。見于脈中,決于氣口。氣口虛,補而實之,氣口盛,瀉而泄之。

雷公曰:十二經(jīng)動脈之穴可悉舉之乎?

岐伯曰:手厥陰心包經(jīng),動脈在手之勞宮也。手太陰肺經(jīng),動脈在手之太淵也。手少陰心經(jīng),動脈在手之陰郄也。足太陰脾經(jīng),動脈在腹沖門也。足厥陰肝經(jīng),動脈在足之太沖也。足少陰腎經(jīng),動脈在足之太溪也。手少陽三焦經(jīng),動脈在面之和髎也。手太陽小腸經(jīng),動脈在項之天窗也。手陽明大腸經(jīng),動脈在手之陽溪也。足太陽膀胱經(jīng),動脈在足之委中也。足少陽膽經(jīng),動脈在足之懸鐘也。足陽明胃經(jīng),動脈在足之沖陽也。各經(jīng)時動時止,不若胃為六腑之原,肺為五臟之主,腎為十二經(jīng)之海,各常動不休也。

  陳士鐸曰:講脈之動處,俱有條理,非無因之文也。

瞳子散大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云師問于岐伯曰:目病,瞳子散大者何也?

岐伯曰:必得之內(nèi)熱多飲也。

云師曰:世人好飲亦常耳,未見瞳子皆散大也。

岐伯白:內(nèi)熱者,氣血之虛也。氣血虛,則精耗矣。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瞳子尤精之所注也。精注瞳子,而目明,精不注瞳子,而目暗。今瞳子散大則視物必?zé)o準矣。

云師曰:然往往視小為大也。

歧伯曰:瞳子之系通于腦,腦熱則瞳子亦熱,熱極而瞳子散大矣。夫瞳子之精,神水也。得腦氣之熱,則水中無非火氣,火欲爆而光不收,安得不散大乎。

云師曰:何火之虐乎?

岐伯曰:必飲火酒兼食辛熱之味也?;鹁拼鬅幔眯翢嶂兑灾畡t益熱矣。且辛之氣散,而火酒者,氣酒也,亦主散。況火酒至陽之味,陽之昧必升于頭面,火熱之毒真(直)歸于腦中矣。腦中之精,最惡散而最易散也。得火酒辛熱之氣,有隨入隨散者,腦氣既散于中,而瞳子散大應(yīng)于外矣。彼氣血未虛者,腦氣尚不至盡散也,故瞳子亦無散大之象。然目則未有不昏者也。(周文建注:醉酒之人有此象?)

云師曰:善。

  陳士鐸曰:瞳子散大,不止于酒。大約腎水不足,亦能散大。然水之不足,乃火之有余也。益其陰而火降,火降而散大者不散大也。不可悟火之虐乎。必認作火酒之一者,尚非至理。


黃帝外經(jīng)全文(中)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建平县| 临潭县| 连山| 克拉玛依市| 南华县| 永济市| 榕江县| 行唐县| 沁水县| 阳城县| 鹿泉市| 道孚县| 鸡西市| 滨州市| 龙州县| 慈溪市| 巴彦淖尔市| 通河县| 高陵县| 修水县| 北票市| 乌拉特后旗| 扶绥县| 广东省| 奉贤区| 米易县| 轮台县| 军事| 涞水县| 衡阳县| 白沙| 桐柏县| 恩平市| 阿鲁科尔沁旗| 新建县| 苏尼特左旗| 沂南县| 合阳县| 方正县| 托克托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