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齊物論》有感
(以下內(nèi)容,我會盡可能在專欄在具體整理一遍)?《齊物論》讀完了,簡要概括一下中心思想。 “齊物”字面意思便是齊同物論,消除百家對“物”的不同評論;在我看來,就是反駁百家所定義的“道”。 如何反駁呢?便是從根源反駁。莊子認為,其他學派產(chǎn)生分歧的原因,便是對萬物認識的片面性,為了闡明這個道理,他有直接闡述,也有類比。他說,彼與此是相互融合的,只是在人看來有所不同,實際上,彼與此是一個整體。?
百家爭鳴是“分”,而萬物是“合”。因為人的偏見及認識的片面性,才導致了“分”。人要知道“道”,就要物我兩忘,摒棄自身成見。?
怎么樣,是不是想到了馬克思的那句話:哲學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至少前半句很像。 所以說,莊子的思想非常具有超前性。?
而探求本源與超前,竟不謀而合地統(tǒng)一了,這又是對立面相互轉(zhuǎn)化的體現(xiàn),“彼與此”是一個整體的體現(xiàn),全矣!
我剛才說的,可能是《莊子》的內(nèi)容,也可能包括了我自己的感想,管它呢,物我相融!
正文
(其實我的動態(tài)就基本包含所有要點了,如果動態(tài)以及看懂了,省時間可以不看正文)
《齊物論》,即齊同物論,也就是要消除各派對天下萬物所做的不同評論
——方勇譯注《莊子》
在我看來,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莊子就是在反駁百家爭鳴中其他學派的“道”.見下圖.

那么,他是如何反駁的呢?
依據(jù)我的理解,他是從根源上反駁.他沒有對其他學派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反駁(若是如此,那就意味著他是那個學派的人物了),而是從學派的誕生這個根源上出發(fā)(不過這只是我的理解、分析,因為莊子沒有直接提到這一點,繼續(xù)看下去就知道我是如何得出這個理解的了).他認為“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這樣類似的句子有很多,但我懶得找了),不同學派的誕生,也是因為他們“謂之而然”的方式、角度不同.換言之,是他們的局限性.
因此,莊子還認為,“彼”與“此”是相互融合的,只是在人看來有所不同,實際上,彼與此是一個整體.
那么可以說,百家爭鳴,是對萬物的“分”,即從萬物的不同角度進行解釋;而百家若不爭鳴,和諧相處,互相認可,就是“合”.
由此,莊子得出,人要真正得“道”,就需要摒棄自身成見,“故曰莫若以明”(所以說不如用空明若鏡子的心靈來觀照萬物),因為這樣的認識是“合”,而不是像爭鳴的百家那樣的、對萬物“分”的認識.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想到了馬克思說過的那一句話: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不論如何,“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這前半句話絕對是和莊子在《齊物論》中展現(xiàn)的的思想基本相符的.所以說,莊子的思想確實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然而,莊子講究的是探求本源,而至此并未透露出想要“超前”的意愿,甚至不像儒家,都沒有真正改變現(xiàn)狀的意愿.而探求本源和超前,看似相反,卻在《齊物論》中得到了展現(xiàn),這何嘗不是“彼”與“此”相互統(tǒng)一、融合的又一體現(xiàn)呢?
用莊子原話感嘆,就是“全矣!”
昨天忘聲明原創(chuàng)了,所以再投稿了一次,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