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法師的智慧
《西游記》唐僧的原型是玄奘,從唐朝的歷史人物到明朝的小說,唐僧與真實的原型人物已經(jīng)相差很遠了。
唐僧的父親是新科狀元,外公是當朝丞相,父親被害,成了遺腹子,從小由金山寺長老撫養(yǎng)長大。
玄奘的父親曾任知縣,后辭官歸隱,外公是洛陽長史。幼時得到父母的疼愛,后因父母雙亡,10歲時哥哥送到洛陽凈土寺出家,因其對佛法超凡的領(lǐng)悟力,13歲被隋朝政府破格剃度。
唐僧是唐太宗的御弟,離開西安時太宗為他送行。
玄奘陳表奏請西行求法,未獲準后偷渡出國,所幸路上得到信奉佛教的官員的保護,未被緝拿。西行路上玄奘與高昌國(今天的吐魯番市)國王麹文泰結(jié)拜為兄弟,并得到其贈與的錢、糧食、馬匹和護衛(wèi)隊,麹文泰還給西突厥可汗寫信,請他保護玄奘。
唐僧有三個徒弟孫悟空、豬悟能、沙悟靜一路保護。
玄奘從武威(唐朝稱涼州,當時的邊境)一直到高昌幾乎是千里孤旅。他在西行路上收的第一個弟子,因為擔(dān)心玄奘非法越境被政府追拿后牽連到自己,出發(fā)沒多久就企圖殺死玄奘。
玄奘穿沙漠幾乎渴死,爬雪山幾乎凍死,路遇強盜匪徒,途中有要殺了他祭祀的,有要留下他輔佐朝政的,遭遇的困難兇險和《西游記》中的九九八十一難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說西行路上的兇險來自于惡劣的外部環(huán)境、盜匪猖獗的旅途,那么啟程東歸則考驗更多,在波譎云詭的政治環(huán)境下爭取光大佛法才是最大的挑戰(zhàn)。玄奘最大的覺悟、最高的智慧也在東歸后。
今天當我們回看這段歷史時,深深為法師的智慧折服。
不戀浮名,不忘初心
“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取經(jīng)?!被卮鹆苏軐W(xué)的終極問題:“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玄奘在印度游歷期間,奉導(dǎo)師戒賢法師之命獨自同小乘論師辯論并獲勝,聲譽日隆。鳩摩羅國國王與戒日王為爭奪玄奘不惜發(fā)生戰(zhàn)爭。
在曲女城三千人的辯論會上,玄奘宣講大乘教義,從國王到各種宗教、宗派人群,無不為玄奘深厚的學(xué)識、典雅的氣質(zhì)、莊嚴的相貌傾倒。戒日王從此皈依佛教。佛教在印度空前興盛。
當戒日王以國師之位挽留玄奘時,玄奘道出了他的初心: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yè),光大佛法,讓一切眾生都超出輪回。
他告別戒日王,攜帶657部佛教經(jīng)典東歸大唐。
此時,自他公元628年離開西安已經(jīng)過去了19年。當初他離開大唐西行,是因為佛經(jīng)譯著不善,義理不清,有的甚至自相矛盾。為廓清迷霧,弘揚佛法,玄奘不畏艱險,艱苦跋涉到達印度?,F(xiàn)在學(xué)業(yè)有成,真經(jīng)取到了,玄奘要回大唐。“大乘天”、“解脫天”的美譽沒有改變他的初心。
功歸領(lǐng)導(dǎo),光大事業(yè)
玄奘沒有貿(mào)然進入大唐。當行至于闐國時,他給太宗寫了一封信,檢討自己17年前抗命出國的錯誤,將取經(jīng)的功勞悉歸功于太宗。然后滯留于闐半年,等待太宗的回信。
西行路上玄奘經(jīng)歷了110個國家,閱遍人情,不乏向他問道求法的國王。他洞明世事,沒有大唐,西行不可能成功;沒有國君的支持,在大唐弘揚佛法不可能實現(xiàn)。
此時,西域、西突厥還有大片土地要征服。唐太宗要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比肩漢武帝的功業(yè),不僅沒有追究他偷越出境的罪責(zé),還在西安組織了歡迎儀式,要求玄奘撰寫西域見聞錄。
一年后,玄奘交出12卷本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記》。這本書記錄了130多個國家的地理、政治與風(fēng)土人情。
大唐認李聃為始祖,佛教排在道教、儒教之后,太宗對佛教并不感興趣。
玄奘沒有放棄,當他將翻譯好的《瑜伽師地論》奉上,再一次請求太宗為其譯書作序時,終于得到了應(yīng)允,這便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在序言中高度評價玄奘西行壯舉,肯定他的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第一次表達了對佛教的支持態(tài)度。

在帝國皇帝的支持下,大唐一時增加了18500多名僧人。太宗親自率領(lǐng)太子和皇室家族恭送玄奘。公元648年,在慈恩寺玄奘第一次擔(dān)任一座寺院的住持,佛經(jīng)翻譯成了一項國家工程。
審時度勢,委曲求全
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玄奘在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立碑雕刻太宗皇帝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高宗皇帝的《述三藏圣教序記》,當朝宰相褚遂良題寫碑文。

朝中開始議論,高宗皇帝對佛教太過尊崇,玄奘在民間威望過高,將影響帝國的發(fā)展。
為了取得皇室信任,玄奘來往于寺院和宮廷,隨時準備為皇家提供宗教祝福?;屎笪鋭t天懷孕的時候,在皇子降生的一個月里,玄奘4次進入皇宮,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祈福。玄奘希望利用自己與皇室的關(guān)系,為佛教徒爭取空間。
因為顧忌玄奘的影響力,也因為帝國正在經(jīng)歷敏感的權(quán)利轉(zhuǎn)移,玄奘幾乎被幽禁在洛陽,譯經(jīng)工作進度嚴重受阻。生命無多,玄奘請求到銅川的玉華寺翻譯佛經(jīng)。在最后的時光,玄奘在這里完成了《大般若經(jīng)》的翻譯。
使命在肩,心無旁騖
剛回到大唐時,太宗希望玄奘還俗入朝為官,但玄奘只想著將佛教教義正本清源,不肯出來。高宗為打擊關(guān)隴集團,把當時擔(dān)任慈恩寺住持的玄奘弄到西明寺當一名普通僧人,讓其受盡白眼和欺凌。
因欽慕玄奘深厚的佛學(xué)學(xué)養(yǎng),各地的佛門弟子爭相前來投靠,想聽他講解佛法,向他學(xué)習(xí)佛學(xué)經(jīng)典,但玄奘為了降低存在感,很少公開講學(xué),于是弟子們認為玄奘徒有虛名。當玄奘來往于宮廷和寺院時,弟子們又擔(dān)心玄奘被皇權(quán)左右,或被富貴所迷惑,對玄奘產(chǎn)生質(zhì)疑。

玄奘清楚自己的使命,他不因冷遇或質(zhì)疑改變自己。他制定了佛經(jīng)翻譯計劃,白天沒有完成,就熬夜翻譯古籍,只希望自己在佛教方面的見解影響更多人,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化更多的人,用佛法去度更多的人。
有人戲稱,玄奘是史上最牛留學(xué)生,智商情商雙高還懂政治。但其實他最鮮明的特點是:有堅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為理想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以及普度眾生的情懷。這也是玄奘與唐僧共有的。
紀錄片《玄奘之路》以《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藍本,展現(xiàn)玄奘自27歲西出西安到最后圓寂銅川玉華寺的一段歷史,屢上歷史類紀錄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