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籌交錯,醉翁之意不在酒
觥籌交錯
峰回路轉
水落石出
蒼顏白發(fā)
醉翁之意不在酒
? ? ? 北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原文】
環(huán)滁皆山也。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今譯】滁州四面環(huán)山,環(huán)繞著滁州城(在今安徽滁縣)的都是青山,其西南的幾座山,其中它的西南面的幾座山峰,森林覆蓋,溝壑縱橫,叢林溪谷尤其秀美。
放眼望去,那草木繁茂郁郁蔥蔥,山林幽深而秀麗的地方,就是瑯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
沿著山道走六七里路,就漸漸聽到水聲潺潺,一道清泉從兩峰之間傾瀉而出,就是釀泉(又名醴泉,為瑯琊溪源頭之一)。
山勢回環(huán),山路彎轉盤旋(峰回路轉),從迂回的山道轉過去,有個像飛鳥一樣展翅膀站落在泉水邊上的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
建造這醉翁亭子的人是誰呢?就是這座瑯琊山上的瑯琊寺(一名開化寺)寺僧(和尚)智仙。
給亭命名“醉翁亭”的人是誰呢?是太守用自己的雅號“醉翁”給它定的名字。
太守我常和賓客們來這里宴會飲酒,太守我不勝酒力稍微喝一點就醉了,喝不了多少卻有醉意,而且年紀又數(shù)我最大,所以才給自己起了個別號自稱為“醉翁”。
其實“醉翁”的意趣不在于飲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間,這里的山水美景使人陶醉(醉翁之意不在酒),欣賞自然美景、游賞山水的情趣(山水之樂),領會在心里,內(nèi)心領悟而又寄托在喝酒上的。
當太陽出來,旭日升起后,山林中云霧(霧氣云氣)就消散了;傍晚煙云歸集,云霧聚攏,巖洞中暮色晦暗,幽暗莫辨,這樣陰暗、晴朗不一,昏暗與明朗交替變化,這是山間早晨和傍晚(朝暮)的景象。
春天野花開放,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香氣清幽;夏天美好的樹木蔥蘢,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林蔭,綠陰深秀。
秋天,天高風爽;冬天,霜露潔白,水位下落,溪石顯露(水落石出)。這就是山間的四季變化。
清晨前往,傍晚歸來,四季風光各異,景色又各不相同,這其中的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那些背扛肩挑的人在路旁歌唱,行人走累了在樹下歇息,走在前面的招呼著,落在后面的應答著,還有那駝背彎腰的老人,和被領著的孩子等等,老老小小的行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而不間斷,這是滁州百姓來這里游玩,游賞。(“游人之樂”從側面贊美自己在滁州的政績,這是他“太守之樂”的原因和內(nèi)容,表現(xiàn)作者“與民同樂”)
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肥美。用釀泉的泉水造酒,泉水清(純凈),酒香醇(芳香甘醇)。
將從山林中獵取的各種山野味,和田野里采摘的野菜山果做成美味佳肴,交錯橫七豎八地擺列在前面,這是太守主辦的宴席。
宴會上,縱情暢飲,宴飲酣暢的樂趣,無需靠彈奏音樂(不需要琴弦簫管助興)。
投壺的投中了(宴飲時的一種游戲,射中的照規(guī)定的杯數(shù)喝酒),下棋的下贏了,行令飲酒,酒杯與酒籌(宴會上行令游戲時飲酒計數(shù)用的簽子)雜陳交錯(觥籌交錯),人們時而站起來時而坐下去,或坐或立,大聲喧鬧,這是賓客們盡情快樂的樂趣所在。
其中那個面容蒼老,頭發(fā)銀白(蒼顏白發(fā)),醉醺醺、昏昏然傾倒在賓客們中間的老人,就是醉了的太守。
不一會兒,夕陽落在山頭(下山),人們拖著長長的影子散亂地走著,地上的人影散亂,這是太守回城了,而賓客們紛紛跟著太守同歸。
這時樹林逐漸陰暗下來,樹上陣陣鳴叫聲,上上下下一片鳥鳴聲,那是游人離去,人們走后而鳥兒開始歡快地跳躍歡唱。
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伴隨太守游覽山水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因能使人們快樂而快樂啊。
醉了,在酣醉的時候能和眾人同快樂,同大家一起享受這種樂趣;醒了,酒醒后又能把它寫成文章,將其敘述下來的,是太守。
那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今江西吉安)的歐陽修啊。
【賞析】本文是歐陽修(1007 ~ 1072)于1046年,當時任滁州太守,滁州西南十里有一座瑯琊山(東晉帝司馬睿為瑯琊王時渡江,曾駐滁州,故滁州溪山有瑯琊之名),風景絕佳,瑯琊山的寺僧建了一個亭子,歐陽修謫居滁州時常到這個亭子上與客飲酒,寫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醉翁亭記》。
文中首先寫醉翁亭的位置(在今安徽滁州西南)和命名的經(jīng)過,而后著重寫滁州的“山水之樂”,醉翁亭秀麗的環(huán)境,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和人們在那里的活動,山中朝暮,四時不同,景色美妙,變化萬千。
最后寫自己因為政有成而與民同樂、形神俱醉的歡樂心情,于山水人情的描繪中,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尋求樂趣、縱酒山林的閑適情思,以排遣遭貶政治失意的抑郁心情,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與民同樂” 和 “樂民之樂”的可貴思想感情。
后用“醉翁之意”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也比喻別有用心。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the drinker's heart is not in the cup,而這山水美景使人陶醉。比喻做一件事的本意并不在這件事上,而在另外的方面,真正的意圖不在此而別有它意 the real intention is not in hereabouts,but on other purposes.
觥:古代用獸角做的一種盛酒的器具 an ancient wine vessel made of horn.
籌:用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或小片兒,用作行酒令(toast each other)時使用的碼子。
“觥籌交錯” 酒器和酒籌交錯起落,雜亂地放在一起,wine cups and chopsticks lie gaily about,形容許多人聚在一起,a dinner party,眾人聚飲的喧雜和熱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