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菊秀醫(yī)案——邪積內(nèi)滯


李某,男,4歲。
【現(xiàn)病史】?發(fā)熱3天(體溫38. 5~39. 5℃),流涕鼻塞,腹痛下痢,日有七八次,紅白相夾,納呆作惡,舌苔厚膩。
【診斷】?痢疾(中醫(yī):下?。?。
【辨證】 邪積內(nèi)滯。
【治法】 疏解消滯。
【方藥】?荊芥炭、炒防風、枳實各5g,葛根、藿梗各6g,炒楂肉9g,益元散(包煎)、馬齒莧各12g,廣木香、川厚樸各3g。2劑。
二診:發(fā)熱已和,表證亦除,舌苔仍膩,腹痛下痢膿血,里急后重,宿食不清,再以通利消滯。
【方藥】?葛根、酒炒赤芍、當歸、白扁豆花各6g,廣木香、川厚樸、陳皮各3g,馬齒莧12g,檳榔、楂肉炭各9g。2劑。
上藥服后痢疾漸化,舌苔亦薄,胃開納動,膿血已少。續(xù)以原方加減以清理腸胃,給予溫和脾胃而愈。
【按語】 痢疾初起有發(fā)熱腹痛,嘔吐下利,里急后重,舌苔薄膩或厚膩,,此時宜消食導滯,以程鐘齡《醫(yī)學心悟》的止痢散加減施治,如兼有惡風、頭痛、脈浮等表證者,須參合表劑以疏外邪,荊防敗毒散可以先用,如表證甚重,亦可完全用解表之法,表證得解,痢必隨減。故古人有“表解而里自和”之稱,亦喻嘉言所謂“逆流挽舟”之法。
標簽: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