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是如何形成的?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血尿這一詞,有的人在頭天吃了火龍果,第二天尿中帶血,自己把自己嚇了個半死,以為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癥了,其實在一般臨床工作中,血尿的發(fā)生率通常是4%—5%,甜菜類食物,一些帶顏色的藥物,部分月經出血或者胃腸系統(tǒng)出血混入尿液,都可以導致尿液變紅。
而36歲的張先生最近就遇上了血尿這么一回事,明明自己什么也沒做,近些天也沒吃火龍果那些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可不知怎么回事,肉眼可見尿中帶有血色。
這可不是什么好的征兆,盡管臨床上有1%的可能發(fā)生無癥狀血尿,可是在搭上自己近期干啥啥沒勁,吃啥啥沒味的狀態(tài),張先生心里惴惴不安,好不容易熬到周六,不用加班,趕緊去了醫(yī)院,一檢查,好家伙,攤上慢性腎小球腎炎了。
那么什么是慢性腎小球腎炎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一. 什么是慢性腎小球腎炎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這是一種以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的腎小球免疫性炎癥性疾病。但是這個疾病,它發(fā)病比較隱匿,病程也比較長,在疾病早期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體倦乏力,腰膝酸軟,食欲減退等癥狀,發(fā)展到終末期,那可能就需要依靠透析或者腎臟移植來維系生命了。
慢性腎小球腎炎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但是以青中年為多見,而其中,男性的發(fā)病率遠大于女性。目前,慢性腎小球腎炎已經成為了繼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之后的全球公共健康問題,同樣,在我國,慢性腎小球腎炎也屬于高發(fā)病,常見病,可是,慢性腎小球腎炎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二. 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產生
目前對于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是由于不同病因或者不同病理類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發(fā)展而來,僅有少數是由于急性鏈球菌感染后的腎小球腎炎產生。

它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與其原發(fā)病灶的免疫炎癥損傷相關。自腎活檢技術的開展,人們對慢性腎小球腎炎進行了病理分型,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等,但是不管如何分型,隨著病情的進展,各種病理類型的腎炎都可以轉化成不同程度的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和間質纖維化,慢慢的腎臟體積開始縮小,變成硬化性腎小球腎炎。
三. 慢性腎小球腎炎的防治
目前西醫(yī)對于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治療多是根據腎活檢的病理分型采用對癥治療,并對可能發(fā)生的感染進行預防,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避免腎毒性藥物的使用,控制患者高血壓,并根據患者腎功能狀況給予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同時控制食物中磷的攝入,以減緩慢性腎衰竭的進程,減少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早在十多年前,國際腎臟病學會及國際腎臟基金會聯盟提出慢性腎臟病的概念,認為慢性腎臟病,最終將發(fā)展至終末期的腎病,早期防治是重中之重。
那有人就會說了,在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早期并沒有明顯的水腫,腰酸,乏力等癥狀啊,這讓人怎么分辨呢,總不能沒病說自己有病,要去醫(yī)院治療吧。
可是真的“無證可辨”嗎,在這個階段,雖然沒有典型癥狀,但是現代醫(yī)學的檢驗手段可不是吃素的,如果出現水腫或者具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應及時去醫(yī)院檢查,通過測量血壓,尿常規(guī),腎功能等簡單的化驗方式來發(fā)現異常,及早治療。

而且,根據上文我們也知道,慢性腎小球腎炎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一個綜合征,故而,對于一些腎臟的原發(fā)病大家需要重視起來。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需要對血壓進行一個控制,飲食要合理,切忌過度疲勞,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健康的腎臟,都能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