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灌籃:追夢隊為什么會輸?真實差距何止7分,別被誤導了!
在《這!就是灌籃》的第四期節(jié)目中,由朱芳雨、歐豪和曾可妮組建了一支追夢隊,隨后與CBA的天津先行者打了一場比賽。

最終追夢隊以76:83惜敗于天津先行者,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只輸了7分已經(jīng)是相當了不起了。畢竟對手是國內(nèi)頂級聯(lián)賽的職業(yè)球隊,而追夢隊只是臨時拼湊而成的隊伍,輸也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在一個層級上
不過在個人看來,天津先行者并沒有使出全力來,主要還是為了磨合球隊和鍛煉年輕球員。以張兆旭來說,是在今年7月份才加盟的天津先行者,而且拿到了頂薪合同。那么張兆旭理應是天津先行者的主力中鋒,但在本場比賽中,張兆旭上場的時間卻極其有限。試想一下,要是張兆旭長時間在場上的話,追夢隊的米蘭還能搶到那么多的籃板嗎?

換而言之,天津先行者參加這場比賽的陣容也沒有經(jīng)過比賽的檢驗,默契程度比追夢隊也強不了太多。因此追夢隊與天津先行者的差距遠不止7分,毫不夸張來說,兩支球隊根本就不在一個層級上。

在《這!就是灌籃》內(nèi)部,追夢隊的隊員可以用叱咤風云來形容了,個個能力堪稱一流??蛇@只是相對而言,要是以職業(yè)球隊作為參照物,馬上就會“原形畢露”了。
籃球這項看明白不難,但想要打好卻堪比登天。
體能
第一要有過人的體能,也許很多人會不以為意,認為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實則并不是這么回事,不同的體育項目所需要的體能也不盡相同。作為籃球運動員而言,一定要有非常強的折返跑能力,即便是大中鋒也不例外。否則不但己方的快攻打不出來,而且也防不住對方的快攻,那么就必輸無疑了。

很顯然折返跑的耐力和長跑的耐力是不同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且專業(yè)的訓練。但折返跑對籃球運動員來說只是最基本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擁有閱讀比賽的能力,說白了就是知道什么時候該傳球、什么該投籃??汕騿T在球場上往往是當局者迷,閱讀比賽的能力還不如看球的觀眾,這又是為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這樣一種說法,說人在吃過飯之后,大部分情況下腦子都沒有平時靈光。原因是胃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來消化食物,這樣血液中用于大腦思考的氧氣就會減少,于是腦子就會“轉(zhuǎn)”得比較慢了。

類似籃球這種劇烈運動也是如此,這就導致很多球員在球場上,腦子幾乎處于不“轉(zhuǎn)”的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就是該傳的球不傳、該投的籃不投,甚至連教練事先布置的戰(zhàn)術都忘得一干二凈了,完全是靠本能在打球。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一方面需要提高訓練質(zhì)量,另一方面也得多參加高質(zhì)量的比賽。提高訓練質(zhì)量是為了加強體能,繼而能讓自己在賽場上更清醒一點,而參加高質(zhì)量的比賽則是為了讓自己的本能演變最合理的處理球方式。顯而易見,相較天津先行者而言,追夢隊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身體對抗
第二要有出色的對抗能力,以此來保證在激烈的對抗中,自己的技術動作不發(fā)生嚴重的變形。解說員在解說籃球比賽時,常常會說某位球員“掛”著人把球給打進了。這個“掛”就是用來形容激烈的身體對抗,一方差多完全貼在另一方的身上了。普通人面對這種強度的防守時,根本就做出像樣的投籃動作來。但籃球運動員必須得有這種抗壓能力,否則對方一旦加強了防守的強度,便會措手不及了。

以前看CBA時,會發(fā)現(xiàn)一些球員得分非常容易,結(jié)果到了國際賽場上連投進一個球都異常困難。原因就在于CBA的身體對抗強度要弱于國際賽事,于是國內(nèi)球員到了國際賽場上就會非常不適應,在觀眾看來就是發(fā)揮失常。實則并非發(fā)揮失常,而是真實水平就是如此,只是對手不同了而已。

CBA的身體對抗是很一般,但在國內(nèi)來說依然是最頂尖的,這一點是追夢隊無法比擬的。原因與體能相同,沒有相對應的高質(zhì)量訓練,也沒有高質(zhì)量的比賽來加以磨煉。
練兵
說到這里一定會有人不服,既然追夢隊與職業(yè)球隊的差距這么大,為什么只輸了7分呢?

單從節(jié)目中的內(nèi)容來看,天津先行者并沒有持續(xù)利用體能優(yōu)勢來頻繁打快攻,更多是在演練陣地攻擊的戰(zhàn)術。同時在身體對抗方面也沒有特別發(fā)力,還是以戰(zhàn)術推進為主,總體而言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練兵。說的直接一點,追夢隊是在拼命,而天津先行者僅僅活動了一下筋骨。天津先行者要是想認真打的話,只要把張兆旭派上場,堅決強攻內(nèi)線就足以碾壓追夢隊了。
結(jié)語
雖說這幾年有不少參加過《這!就是灌籃》的球員都去了CBA,但有一點一定要搞清楚。這些球員能夠加入CBA并不是因為在《這!就是灌籃》中大放異彩,而是因為通過了CBA球隊的考核,其自身的能力獲得了認可。

最后想說一下對《這!就是灌籃》的一些看法,個人認為《這!就是灌籃》不應該往職業(yè)籃球方面去靠攏,企圖讓職業(yè)籃球泛娛樂化。畢竟籃球不同于街舞,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體育項目之一,不需要借助娛樂明星來提升影響力。因此《這!就是灌籃》應該多加入一些平民化的元素,讓更多的籃球愛好者有機會去展示自己,以此為契機引導普通民眾參與籃球運動。這樣遠比娛樂明星和職業(yè)運動員的結(jié)合更有意義,在推廣籃球運動的同時,也響應了全民健身的號召。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