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美日太平洋戰(zhàn)爭(第二期)

2023-02-16 22:56 作者:七年大亂戰(zhàn)  | 我要投稿

菲律賓戰(zhàn)役

1942年菲律賓戰(zhàn)役

(一)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太平洋戰(zhàn)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后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而實施菲律賓戰(zhàn)役。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基地,構成日軍南進的障礙并威脅日本本土安全。日軍企圖攻占菲律賓群島,奪取美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chuàng)造條件。日軍計劃以駐臺灣的航空部隊實施航空火力突擊,消滅美駐菲航空兵主力,奪取制空權。同時先遣部隊在海軍支援下在呂宋島多點登陸并占領機場,航空兵適時前移,以保障陸軍主力在林加延灣登陸并占領馬尼拉。在南部占領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隨后南北對進占領菲律賓全部島嶼。參加這次戰(zhàn)役的日軍有第14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zhàn)役聯(lián)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飛行集團(司令為小畑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只,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為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zhàn)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托馬斯·哈特,主要類型的戰(zhàn)斗艦艇45艘)協(xié)同該集團作戰(zhàn)。

(二)戰(zhàn)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于12月8—9日摧毀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zhàn)斗機,為登陸作戰(zhàn)創(chuàng)造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幸免,同日日軍一部攻占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制空權后乘呂宋地區(qū)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團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并占領機場。12日第十六師團木村支隊(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占領機場并進一步擴大戰(zhàn)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占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fā)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tài)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準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 (三)次年1月2日日軍占領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zhàn)役的主要目的業(yè)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萬人)撤向巴丹半島。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zhàn)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余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zhàn)、叢林戰(zhàn)和陣地戰(zhàn)。交戰(zhàn)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御,戰(zhàn)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tài)。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后實力增強,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fā)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zhàn)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于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zhàn)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于饑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占領米沙鄢群島等戰(zhàn)略要地,日軍攻占巴丹半島后對科雷希多島連續(xù)實施炮擊和轟炸。

(四)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準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fā)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托坑道工事抗擊,并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zhàn)。6日日軍后續(xù)部隊投入戰(zhàn)斗,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占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qū)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軍在菲律賓作戰(zhàn)失利,面臨全面崩潰的危險,于是美軍做出全面撤退的決定。日本陸軍第14軍在司令官本間雅晴的率領下由臺灣島和佩斯加多爾列島的港口登陸后,由大批巡洋艦、戰(zhàn)列艦護航,很快到達位于菲律賓西北部仁牙因海灣的海灘。與他們對陣的是由溫賴特少將所指揮的北呂宋部隊,這主要是由民兵正規(guī)騎兵和童子軍混編而成的部隊,訓練不良,裝備更差。戰(zhàn)斗持續(xù)的第二天日軍的坦克、士兵像潮水一樣被駁船送上岸,到了中午登陸的日軍除了偶爾遭到一陣射擊外幾乎沒有遭到什么像樣的抵抗。日軍就像平時演習一樣非常輕松地向縱深地帶快速推進,美軍車輛從四面八方退往巴丹,從馬尼拉出城的三條公路上擠滿卡車、推著大炮的牽引車、裝載著槍炮的卡車以及小轎車、牛車等。本間雅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沒有在此時出動他的航母隊,來打擊地面這一股龐大的后撤洪流。顯然日軍打算為控制這座城市進行決戰(zhàn),卻沒有料到麥克阿瑟會從馬尼拉撤退,從而打亂日本人的作戰(zhàn)計劃。 (五)此時面對美軍的全面后撤,本間雅晴錯誤的認為這是美軍的全面潰敗,便揮兵直逼馬尼拉,忽視運用空中優(yōu)勢摧毀馬尼拉是北面兩處重要的橋梁。這兩座橋坐落在涉隆比特河上,是向巴丹撤軍的咽喉要道,只要日軍在橋上扔兩顆炸彈就可將后撤部隊的道路切斷。日軍也沒有利用空中優(yōu)勢來加強進攻,沒有襲擊在唯一的兩座公路橋上擁擠的車輛和士兵,也沒有摧毀橋梁。到新年的第一周為止麥克阿瑟一共從呂宋島撤出8萬美菲聯(lián)軍以及2.6萬菲律賓難民,開始在橫貫巴丹島沼澤地和納蒂布山的兩座火山峰的阿布凱防線上挖壕固守,這一下麥克阿瑟有了可供調遣的1.5萬美軍和6萬菲律賓部隊。麥克阿瑟計劃在半年內或更長的時間里阻止日本人的進攻,在這場戰(zhàn)役中美國人顯然是輸了的贏家,日本不懂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這一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戰(zhàn)場準則,只知占領那些毫無意義的地方而放走大量的美軍,為其日后的失敗埋下伏筆,后來美軍的反攻正是由這批撤退的士兵擔任主力的。作戰(zhàn)中日軍死傷1.4萬人,損失飛機80余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余架、各型作戰(zhàn)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lián)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萬人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

雷伊泰島戰(zhàn)役

(一)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賓戰(zhàn)役是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下反攻日本軍的一系列戰(zhàn)役的總稱,在此次戰(zhàn)役中在呂宋島及其他島嶼上同繼續(xù)抵抗的小股日軍的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菲律賓人民抗日游擊隊、人民抗日軍曾給予盟軍巨大援助。菲律賓、美國及澳大利亞軍隊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于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進攻位于菲律賓中部的雷伊泰島,以消滅由日軍山下奉文大將指揮的日本軍隊,對日本來說能保持菲律賓群島十分重要,它供應很多重要的天然資源特別是橡膠,同時它是控制由日本到文萊及蘇門答臘的海上石油供應線。對美國人來說進攻菲律賓是孤立日本在中國及太平洋軍事力量的戰(zhàn)略性步驟,而且也關系到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個人,2年前他離開菲律賓時承諾一定會回去解放菲律賓。

(二)1944年9月到10月初盟軍在由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指揮的美國第三艦隊的航空母艦空中力量的支援下成功的在帕勞及摩羅泰島擊毀500架敵機,在菲律賓、沖繩島及臺灣附近海域擊沉180艘商船,為進攻菲律賓奠定基礎。雷伊泰島是菲律賓群島其中一個大島,擁有很多能深水作業(yè)的沙灘,它們能提供機會發(fā)動登陸作戰(zhàn)及快速后勤作業(yè),有道路及低地從1號高速公路通往40英哩遠的東部海岸的阿布約,這里面對雷伊泰島及薩馬島中間的圣貝納迪諾海峽。這些道路及低地是既能給裝甲部隊作戰(zhàn)的理想地點,又可以用作建立飛機場,美軍空中力量能使用它攻擊日本陸軍及日軍在群島的空軍基地。雷伊泰島上有崎嶇的山區(qū),最高峰為洛比峰,海拔1349米。河流多向北流入卡里加拉灣或向西流入萊特灣,平原在沿海一帶主要在萊特島北部靠近塔克洛班和奧爾莫克一帶。美軍在雷伊泰島附近集結雷伊泰島當時之人口超過900萬人,大部份人從事耕種及魚業(yè)。由于他們很多人已參加抗日游擊隊以對抗日本人之暴政,因此預計他們會支援美軍進攻該島之行動。美軍預計駐島上之日軍人數大約2萬人,大部份屬于牧野四郎中將指揮的日軍第16師團。

(三)雷伊泰島戰(zhàn)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場上最大規(guī)模的登陸行動,西南太平洋戰(zhàn)區(qū)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統(tǒng)領所有海陸空力量,由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美國第7艦隊(共有701艘船只,包括157艘戰(zhàn)艦)提供??罩г饎P德的艦隊將運送所有登陸部隊上岸?;始野拇罄麃喓\妼f(xié)助美國海軍,共有5艘戰(zhàn)艦、3艘登陸艦及5艘其他輔助船只。由沃爾特·克魯格中將率領的美國第6軍團是登陸的主要力量,該軍團包括2個軍,每個軍下轄2個師(由富蘭克林·C·席伯特少將指揮的美國第10軍包括美國第1騎兵師,缺少第21步兵團的美軍第24步兵師;由約翰·R·霍奇少將指揮的美國第24軍包括美國第7步兵師及不完整的美軍第96步兵師)。美軍第32步兵師、美軍第77步兵師及美軍第381步兵團(美軍第96步兵師之一部)作為預備力量,輔助兵力包括第6工兵營以在保障島上的物資供應、建筑或改善道路及飛機場。第6軍團總兵力共有20.25人,在雷伊泰島有3000名菲律賓人在虎克黨領導下等候美軍登陸。 (四)第6軍團的計劃分成3個階段:10月17日在萊特灣以東80km的3個小島登陸;10月20日第10軍及第24軍分別在雷伊泰島東岸2個不同的海灘登陸,第10軍在北面,第24軍在以南24km。第10軍將攻占塔克落班及在灘頭陣地北面之飛機場,用以保障雷伊泰島及薩馬島之間的航道,之后向沿雷伊泰盆地向北部海岸推進。第24軍是攻占杜拉格以保護雷伊泰盆地的南面,用作建立飛機場及供應線,同時第21步兵團也推進到海岸以保障雷伊泰島及比利安島之間的航道;最后2個軍走不同路線經山區(qū)清除奧莫塔克盆地及西面海岸之敵軍,同時占領塔克落班以北56km薩馬島之一部。初步的登陸行動在10月17日凌晨展開,由第6巡邏營攻占萊特灣附近的3個小島,雖然受臺風阻延但美軍仍然在12:30登陸迪納加特及荷漢蒙2個小島。在荷漢蒙上他們發(fā)現(xiàn)小股日本守軍破壞一個無線電臺,當時他們還未攻占迪納加特,在之后的3天內他們在2個小島上建立燈塔以引導艦隊駛入萊特灣,第2天在第三個小島蘇祿安附近水下破壞組清除海灘附近的水底障礙物。 (五)10月20日當海軍重炮炮轟4個小時后第6軍團在早上10點在指定海灘登陸,第10軍從在塔克落班機場與帕勞河之間的海灘向內陸推進4英里;第24軍從圣荷西與杜拉格河的海灘推進3英里,部隊推進之速度受沼澤地所阻多于日軍火力。登陸后1小時內灘頭陣地已建設完畢以接收重型車輛及大量物資,只有在美軍第24步兵師那邊遭到日軍反擊。第6軍團已向內陸推進3km,并控制在雷伊泰島以南的比利安海峽。在第10軍的區(qū)域中美軍第1騎兵師攻占塔克落班機場,美軍第24步兵師占領控制灘頭陣地之522號高地。在第24軍的區(qū)域中美軍第96步兵師控制通往卡蒙特山之道路,美軍第7步兵師攻占杜拉格鎮(zhèn),迫使牧野中將把司令部撤往內陸16km的布拉文,美軍在此戰(zhàn)中只付出49人陣亡、192人受傷及6人失蹤的代價。之后數天內第6軍團繼續(xù)穩(wěn)步前進以掃清敵人抵抗,由弗農·馬奇少將指揮的美軍第1騎兵師于10月21日攻占雷伊泰省首府塔克落班。10月23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此地主持慶祝菲律賓政府復位儀式,之后第1及第2騎兵旅瓦解日軍從中央山脈的反攻。

(六)美軍第24步兵師在弗里德里克·艾云少將的指揮下在進入內陸時遭遇敵人頑抗,經過數天日以繼夜的戰(zhàn)斗及殺800名日軍后第19及34步兵團擴展其灘頭陣地并控制通往北雷伊泰盤地的通道,7天后2個旅的坦克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通過雷伊泰盤地,接近北部海岸及卡利加拉港。第2天第2騎兵旅占領卡利加拉,在通過雷伊泰盤地時美軍第24步兵師付出死傷3000人的代價,這時候日軍只控制西部海岸的唯一港口—奧莫塔克市。在第24軍的灘頭陣地中霍奇將軍派出他的2個師向南雷伊泰盆地前進,這里有4個飛機場及一個大型供應中心。由占士·布拉德利少將指揮的美軍第96步兵師已清除卡蒙特山,這個海拔1400英尺高的山峰是2個軍的灘頭陣地們的制高點和日軍觀測站。在10月20日炮轟登陸灘頭陣地的地方在陸軍大炮及海軍炮火的支援下,布拉德利的軍隊開拓通往南部沼澤地和西面的中央山脈的道路。經過3天激戰(zhàn)在10月28日第382步兵團攻占日軍在內陸8km,在塔納萬的主要供應基地及擊斃日軍350人,同時第381及383步兵旅緩慢的向卡蒙特山的另一邊前進及掃除日軍障礙,當美軍在10月31日占領卡蒙特山時已清除35個堡壘、17個山洞及數個炮兵陣地。 (七)美軍第7步兵師在博爾德·阿諾德少將指揮下向內陸推進,以占領杜拉格與布拉文之間的4個日軍機場為目標。10月21日第184步兵團攻占杜拉格的機場,同時第132步兵團清除附近河流之兩岸,兩軍在機場及盆地內爆發(fā)大型血戰(zhàn)。在布拉文中美軍第17步兵團瓦解一些有決心但無望的抵抗及自殺性攻擊,在北面美軍第32步兵團攻占布拉文之機場并擊斃超過400名日軍,之后全師向6英哩外的達嘎米推進。在10月30日占領達嘎米,又從南沿東海岸向阿布約推進,4天后穿過中央山脈向奧爾莫克灣進攻。當第6軍團深入雷伊泰島時日軍從海上及空中發(fā)動反攻,在10月24日150至200架日軍飛機從北面飛來攻擊美軍灘頭陣地及艦只,50架美軍陸基飛機起飛迎戰(zhàn),報稱擊落66至84架敵機。之后4天里日軍飛機日以繼夜攻擊美軍灘頭陣地及美軍艦只,但到10月28日美軍飛機在其他島嶼的機場及艦只發(fā)動反擊以減少敵人空中威脅。當空中力量被消滅后日軍就出動神風特攻隊,意圖以綁上炸彈的飛機直接撞上美軍艦只,它們專選擇攻擊美軍大型運輸及補給艦只,希望擊沉一艘美軍航空母艦及重創(chuàng)其他艦只。更大的威脅來自海上,為阻止美國海軍支援第6軍團,日本聯(lián)合艦隊決定集中附近所有水面艦只分3支艦隊到萊特灣:第一支包括4艘航空母艦但缺少艦載機,作為誘餌引出美軍第3艦隊從萊特灣北上,如果誘餌成功后另外2支以重型水面艦只為主的艦隊將從西進入萊特灣及攻擊美軍運輸艦只。 (八)1944年10月23日日軍水面艦只開始行動及美國海軍出動阻擊,這場從10月23日至10月26日之??諔?zhàn)被稱為萊特灣海戰(zhàn),是太平洋戰(zhàn)爭最大規(guī)模的海戰(zhàn)。到12月11日日軍已連續(xù)向雷伊泰島運送3.4萬名援軍及1萬噸物資,大部份是經西岸的奧莫塔克港運入,雖然在運輸過程中因美軍飛機的攻擊而受到重大損失。日軍的反攻表明麥克阿瑟及克魯格所面對的問題,預計完成攻占東岸計劃后。第6軍團準備將越過中央山脈進攻西岸,包括派出3個后備師在雷伊泰島登陸以増強兵力,以加快麥克阿瑟收復菲律賓群島的時間表以及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收復太平洋的計劃。美國美國第1騎兵師及美軍第24步兵師于11月2日于卡利加拉會合,表明進攻計劃成功,7天之后第6軍團實行第3階段計劃,攻占阿布約。第24軍的第7步兵師從南面北上增援并控制西岸的萊蒙鎮(zhèn),只有西岸的奧莫塔克盆地仍控制在日軍手中。為攻占奧莫塔克盆地,克魯格中將計劃進行一個夾擊行動,第10軍通過中央山脈向南進擊和第24軍沿西海岸北進。由于預計日軍會頑強抵抗,克魯格使用其后備力量(美軍第32步兵師及美軍第77步兵師),同時麥克阿瑟派出美軍第11空降師。第21步兵團將從比利安地區(qū)趕來與美軍第24步兵師會合,其原本任務由第32步兵師代替。

(九)11月3日第34步兵團從卡利加拉出發(fā)沿北部海岸南下,第1步兵營從山脈沿高速公路進攻,在第63炮兵營的支援下它們清除山脈上的敵人。同時第34步兵團于當晚攻占村卡波奧坎鎮(zhèn),繳獲敵人大批重型武器,之后沿2號高速公路南下中央山脈。11月7日第21步兵團從卡利加拉灣沿2號高速公路進攻中央山脈,首次進攻時聯(lián)同第19步兵團第3營進行,但遭到新到增援的日本第1師團的頑強抵抗,日軍士兵建立一系列由碉堡、壕溝及散兵坑組成之防線,這里被稱為斷頭嶺。11月8日吹襲雷伊泰島的臺風及之后幾天的大雨嚴重阻礙美軍的進展,雖然臺風及大雨令大樹倒下及道路滿布泥濘影響其物資供應,但第21步兵團繼續(xù)其緩慢及斷斷續(xù)續(xù)的進攻,他們與日軍反覆爭奪。美軍奪取東面3km的1525號山頭,這令艾云少將將日軍從2號高速公路邊后趕6.5km。經過5天攻擊堅不可摧的山上據點及之后2天敵人猛烈反攻之后,艾云少將決定再次夾擊日軍。第19步兵團第2營作為右翼從東面的1525號山頭出擊,在斷頭嶺以南5km處切斷2號高速公路。第34步兵團第1營作為左翼,沿水路從卡利加拉地區(qū)到達2號高速公路以西3km,之后轉向南下及進入內陸。越過山嶺及雷伊泰河后他們占領啟子嶺左邊270m的啟子嶺,這是主要戰(zhàn)場的制高點。但由于遭受頑強抵抗及大雨影響,2營美軍在11月13日只從公路另一邊向前推進1000碼。第34步兵團第1營進攻啟子嶺,而第19步兵團第2營進攻東面另一山頭,進攻行動仍未達到目的。 (十)美軍在泥濘和大雨中作戰(zhàn)2個星期,在啟子嶺冒著敵軍炮火攻擊之危險。12月2日他們終于清除公路之制高點,第32步兵師終于可以快速推進,美軍付出26人陣亡、101人受傷及2人失蹤的代價,但他們擊斃日軍900人。12月14日美軍第1騎兵師及美軍第32步兵師終于完全攻占斷頭嶺及啟子嶺,令由卡利加拉灣到奧莫塔克盆地的2號高速公路完全控制在美軍第10軍之下。當第10軍通過北面山區(qū)時第24軍正北上奧莫塔克盆地海岸,11月中旬第24軍只有第32步兵師在雷伊泰島西部,第7步兵師仍在布拉文一帶。11月22日當第11空降師到達后霍奇才下令第7步兵師向西推進,11月23日晚上第32步兵師遭到日軍第26師團反擊,其第2步兵營被迫后退,不過他們在第2天收復失地。阿諾德少將命令第184步兵團第1營、第776噴火坦克營、第49炮兵營及1營海軍陸戰(zhàn)隊155毫米炮兵營增援第32步兵師,11月24日晚上日軍再次進攻,攻占少量地區(qū),第2天第57炮兵營加入防守。之后2天日軍再次進攻,但損失慘重。11月27日美軍發(fā)動進攻,擊斃日軍500人,繳獲29挺機關槍。 (十一)阿諾德少將終于開始向奧莫塔克進攻,12月4日晚上第776噴火坦克營向海岸推進至離海岸1000碼的地方,第2天早上坦克群已進至海岸200碼內,向在第17及第148連前面的山區(qū)開火。這策略證明有效,令守軍潰散,除了一些守軍在山的另一邊避開坦克噴出之火焰。第7步兵師在面對敵人從918號山頭發(fā)射之炮火下向北挺進,從這個山頭可觀察整個奧莫塔克海岸,之后2天的密集炮火攻擊令第17及第148連可以清除頑抗的據點,到12月12日阿諾德少將指揮的部隊只距離奧莫塔克南面16km。當阿諾德少將的部隊向奧莫塔克進攻的時候日軍在中央山脈的第16及26師團聯(lián)同從呂宋島來增援的第3及4空降旅,向美軍在布拉文的機場發(fā)起突然進攻。350名日軍在12月6日在圣巴勃羅附近空降,雖然組織不善,但日軍之進攻在接下來的4天里燒毀大批武器。大批第7步兵師的支援及服務人員逃避日軍,直到美軍第11空降師及美軍第38步兵師在12月11日前來增援為止,少數美軍供應站被破壞及機場的建設被延誤,但日軍的進攻計劃對整個雷伊泰島戰(zhàn)役沒有什么影響。 (十二)同時在雷伊泰島西面第24軍接到命令在12月7日派出由安德魯·布魯斯少將指揮的第77步兵師在奧莫塔克以南登陸,雖然海軍艦只受到神風特攻隊的空中攻擊,但其第305、306及307步兵團依然順利登陸。第77步兵師的到達是決定性的,這令第7步兵師向北前進及日軍遭到夾擊,山下奉文被迫下令部隊放棄中央山脈,后退保衛(wèi)奧莫塔克盆地。第77步兵師在市議會大樓受阻,在第305及902炮兵營支援下布魯斯少將指揮的部隊于1944年12月10日攻占奧莫塔克,美軍擊斃日軍1506人并俘虜7人,自己就付出123傷亡及13人失蹤的代價。攻占奧莫塔克后第24軍同第10軍之間只距離26km,在包圍卷中間只有日軍第12獨立混成旅團在防守及阻止美軍推進。12月14日第305步兵團封閉包圍圈,擊斃大批日軍。占領奧莫塔克之后第77步兵師于12月18日攻占以北711km的巴倫西亞機場,繼續(xù)向北推進企圖與第10軍會合。在同一天富蘭克林·席伯特少將命令第1騎兵師南下,其第12騎兵旅從山區(qū)沿2號高速公路南下。

(十三)在北面第32步兵師在進入啟子嶺南面的雨林后因受視線限制而繼續(xù)受到沿2號高速公路布防的日本第1師團的頑強抵抗,直至12月21日第12騎兵旅才與第77步兵師第306步兵團才會合,表示第10軍及第24軍已經合圍日軍,完成包圍奧莫塔克盆地之任務。當第77及32步兵師會合時第11空降師向東進入中央山脈,11月22日至11月24日當在雷伊泰盆地南部空降后第511傘兵團在11月25日向西推進,經過艱辛的推進后第511傘兵團于12月6日攻占距離布拉文以西16km的Mahonag。第7步兵師于12月23日穿越內陸到達西海岸,同第511傘兵團會師。由于已經攻占日軍手中最后一個港口,麥克阿瑟將軍宣布雷伊泰島戰(zhàn)役已經結束,12月26日他把掃蕩工作交給美國第8軍團,同時其他美軍加快掃蕩殘余日軍。在北面第1騎兵師在12月28日到達海邊,同一天第24步兵師清除在島上西北角的殘余日軍,2天后與第32步兵師會合。但日軍繼續(xù)戰(zhàn)斗至12月31日,直至1945年5月8日戰(zhàn)事才被確定完全結束。雷伊泰島戰(zhàn)役是美國人解放菲律賓的第一步及決定性的行動,美軍在此戰(zhàn)役損失15,584人,其中3,593人死亡,當神風特攻隊在萊特灣海戰(zhàn)攻擊澳大利亞重巡洋艦澳大利亞號時澳大利亞軍有30人陣亡、64人受傷。 (十四)日軍在此戰(zhàn)役中付出8萬人之代價,損失極其慘重,包括4個師團、數個獨立混成旅團、26艘主要艦只及46艘運輸艦只。此戰(zhàn)令日本陸軍的航空兵力在菲律賓的航空兵力損失一半,令他們以后要依賴神風特攻隊。大約25萬日軍仍留在呂宋島上,但日本的??樟α吭谌R特灣的損失令山下奉文大將在之后的呂宋島戰(zhàn)役中只好采取被動防守的策略來防守這個菲律賓群島中最大及最重要的島嶼。總之日本在雷伊泰島戰(zhàn)役的損失是決定性的,日本被趕出菲律賓群島令盟軍能切斷日本的外來資源供應,盟軍占領日本本土以結束太平洋戰(zhàn)爭的希望快將實現(xiàn)。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zhàn)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2000架軍機參與萊特灣戰(zhàn)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zhàn)役皆失利后若再喪失菲律賓或臺灣,其“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lián)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并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后放棄攻打臺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并決心以優(yōu)勢軍力掩護登陸,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十五)數量上遠居于劣勢的日本海軍聯(lián)合艦隊戰(zhàn)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c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不再是一個戰(zhàn)略力量,此戰(zhàn)役也為后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由于戰(zhàn)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fā)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chuàng),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地對盟軍艦艇進行自殺式攻擊。日本與美國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于菲律賓的卡莫特斯海一帶爆發(fā)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戰(zhàn)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中雷伊泰島戰(zhàn)役之一部分。戰(zhàn)役爆發(fā)的原因是日本軍隊向在雷伊泰島的守軍增援和補給,而美國軍隊嘗試進行阻截。11月底的惡劣天氣令空中欄截成效不大,因此美國海軍開始派遣驅逐艦進入奧爾莫克灣??岣咚辣幻儡娮窊籼柤皬统鹛柌祭着灢枷滤?,而美國海軍第22驅逐艦中隊的4艘驅逐艦在羅伯特·史密夫的指揮下 (瓦勒號、普林格爾號、倫肖號及索夫利號)進入海灣,它們在這里炮轟在奧爾莫克的碼頭。

(十六)一架盟軍偵察機對艦隊發(fā)出信息,表示有一艘日軍潛艇I-46正在巴西漢島南面迎面而來及駛往奧爾莫克灣,艦隊駛往南面迎擊。11月28日凌晨1時27分瓦勒號驅逐艦的雷達發(fā)現(xiàn)目標正在龐森島海岸,瓦勒號的首輪攻擊令該潛艇失去作戰(zhàn)能力而不能下潛,I-46只能利用其艦炮還擊,直至在凌晨1時45分沉沒。1944年12月5日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在奧爾莫克以南43公里的圣佩德羅灣登陸,登陸船及支援艦艇一直遭到神風特別攻擊隊的空中攻擊,15艘登陸船被擊沉及驅逐艦馬格福特號和USS德雷頓號被擊傷,大約50名兵員傷亡。美軍在1944年12月7日美軍拉姆森號驅逐艦在被神風特別攻擊隊攻擊后正炮轟奧爾莫克灣,在炮轟中正拖曳該艦的可能是美軍ATR-31軍艦。12月7日美軍第77步兵師在安德魯·布魯斯少將的指揮下在奧爾莫克以南5.5公里的阿爾布里亞實施登陸,第77步兵師的第305、第306及第307步兵團在登陸時沒有遇到抵抗,但海軍艦只則受到神風特別攻擊隊的空中攻擊,損失驅逐艦瓦德號及馬漢號。

民都洛島戰(zhàn)役

(一)在支援進攻呂宋島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需要一個比雷伊泰島更接近北部島嶼的地方,民都洛島是基于這個策略之下的最合邏輯選擇,該島距離呂宋島南部大約相等于紐澤西州南北距離之一半。島上多山,只在海岸有少許平原,幾乎每天下雨及濕度很高,島上日本守軍數量很少。由于在雷伊泰島上建筑的簡易機場狀況不佳,美軍希望奪取民都洛島的機場以支援進攻呂宋島的軍事行動。本來在該島北面之灘頭登陸最為理想,但會受到在呂宋島南部的日本空軍騷擾,因此在美軍選擇在西南面接近曼加林灣的圣何塞作為登陸地點,這是民都洛島最理想之深水港。由沃爾特·克魯格中將指揮的美國第6軍團被指派進攻民都洛島,他把此任務交給由羅斯科·伍德拉夫少將指揮的美軍第24步兵師,由其中的第19步兵團及獨立的第503傘兵團執(zhí)行此項任務。主要戰(zhàn)事發(fā)生在護航艦隊及支援艦只遭受神風特攻隊之自殺飛機攻擊,自從萊特灣海戰(zhàn)的最后階段以來日軍不斷以神風特攻戰(zhàn)術反擊,在1944年12月日軍改善此戰(zhàn)術。1944年12月13日登陸日前2天神風特攻隊襲擊入侵的美軍艦隊,輕巡洋艦納什維爾號被擊中導致130人陣亡、190人受傷,登陸艦隊指揮官威廉·鄧普爾海軍中將亦受傷,另外自殺飛機亦擊沉2艘坦克登陸艦及擊傷數艘其他艦只。 (二)之前美軍在12月初轟炸附近島嶼上機場,它們報告在空中及地面上擊毀超過700架日軍飛機,但仍然未能阻止神風特攻隊之攻擊。12月15日進攻行動正式展開,天氣晴朗令美軍??樟α堪?艘護航航空母艦、3艘戰(zhàn)列艦、6艘巡洋艦及其他支援艦只可以出動對抗守軍之微弱抵抗。由于在萊特灣的登陸艦艇不足,第503傘兵團在曼加林灣實行空降同登陸部隊會合,驅逐艦為登陸部隊提供炮火支援并防止日軍空襲。2艘登陸艦被自殺飛機擊中,1艘沉沒,另1艘被擊傷。1000名日本守軍連同200名原本增援雷伊泰島的日軍在運輸船被擊沉時被救起之日軍快速撤入山區(qū),其中300名日軍曾突襲島上北面之警戒站同第503傘兵團激戰(zhàn),但美軍仍然在48小時內占領全島。日軍共有200人陣亡、375人受傷,第24步兵師損失18人,其中81人受傷。第一天結束時美軍工兵已修建機場準備進攻呂宋島,13天內已有2個機場完工,同時這些機場令美軍飛機在進攻呂宋島灘頭時提供更緊密的空中支援、襲擊神風特工隊基地及來往呂宋島及臺灣之間的船只。

仁牙因灣戰(zhàn)役

(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仁牙因灣對美國及日本來說均十分有決定性,1941年12月22日由本間雅晴中將指揮的日本第14軍正是在仁牙因灣登陸,當時與裝備低劣的美國及菲律賓守軍只有小規(guī)模沖突,日軍輕易占領此地。第2天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命令全軍撤入巴丹半島,之后3年里日本占據此地。1945年1月9日由沃爾特·克魯格中將指揮6.8萬名美國第6軍團的士兵在海軍炮火支援下于仁牙因灣海岸登陸,沒有遭到抵抗,在之后數天共有20,3608人(第14軍在左,第1軍在右)在20哩之海灘登陸,這數量比艾森豪威爾在登陸歐洲時之人數還要多。之后數天內登陸部隊很快便占領一些海岸城鎮(zhèn),雖然日本陸軍沒有抵抗,但美軍遭受重大損失,特別在護航時遭到神風特攻隊攻擊。從1月4日到1月12日美軍共被擊沉24艘艦只,被擊傷67艘艦只,包括戰(zhàn)列艦密蘇里號、科羅拉多號(受友軍錯誤擊中)、輕巡洋艦哥倫布號等。登陸后仁牙因灣變成一個大型供應基地,以支援美軍進攻馬尼拉。

萊特灣海戰(zhàn)

(一)1944年10月20日美軍一支兩棲部隊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這是萊特灣戰(zhàn)役的開始。同一天日軍一支部隊從萊特島東南部進入陣地,美軍的第七艦隊的潛水艇發(fā)現(xiàn)日軍第一攻擊部隊。栗田的艦隊于1944年10月24日進入萊特島西北的錫布延海,在錫布延海海戰(zhàn)中他受到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武藏號戰(zhàn)列艦被擊沉。栗田調頭撤退,美國飛行員以為他就此退出戰(zhàn)場,但晚間他再次調頭進入圣貝納迪諾海峽,并于清晨來到薩馬島。西村中將的艦隊于1944年10月25日清晨三點進入蘇里高海峽正好撞到美軍的作戰(zhàn)艦隊,在蘇里高海峽海戰(zhàn)中扶桑號戰(zhàn)列艦和山城號戰(zhàn)列艦被擊沉,西村戰(zhàn)死,他的剩余力量向西撤退。哈爾西上將接到小澤的航空母艦艦隊到達的消息后于1944年10月25日派他的航空母艦追擊,在恩加尼奧角海戰(zhàn)中四艘日本航空母艦被擊沉,小澤的剩余力量逃往日本。栗田艦隊于1944年10月25日清晨六時到達薩馬島,此時哈爾西正在追擊小澤,在栗田的艦隊和美國的登陸艦隊之間只有三支美國護衛(wèi)航空母艦和它們的驅逐艦組成的編隊。在薩馬島海戰(zhàn)中美國驅逐艦絕望的魚雷攻擊和無情的空中攻擊以及天氣的不利使栗田以為他面臨美軍主力,因此他轉身撤出戰(zhàn)場。

(二)栗田最強大的“中央艦隊”由五艘戰(zhàn)列艦組成(五艘戰(zhàn)列艦: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加上10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栗田的艦隊企圖突破圣貝納迪諾海峽,攻擊萊特灣內的登陸艦隊。1944年10月23日子夜后栗田的艦隊經過巴拉望島水域,他的艦隊被美國潛艇海鯽號和鰷魚號發(fā)現(xiàn)。雖然大和號上的電報員發(fā)現(xiàn)兩艘潛艇報告他們發(fā)現(xiàn)這支艦隊的電訊,但日本艦隊沒有采取反潛行動。06:43海鯽號(SS-227)首先發(fā)動攻擊,在1000米距離上對準重巡愛宕和高雄各射出6枚魚雷,愛宕號中4雷,艦身右傾嚴重,20分鐘后沉沒,高雄號中2雷重傷。06:56摩耶號重巡洋艦則被鰷魚號(SS-247)命中4雷沉沒,高雄號重巡洋艦被魚雷擊中,在兩艘驅逐艦的保護下返回文萊。美國潛艇尾隨著它,10月24日由于海鯽號擱淺被迫被放棄,栗田將他的旗艦移到大和號上。1944年10月24日08:00美國無畏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發(fā)現(xiàn)這支艦隊進入狹窄的錫布延海,哈爾西命令集結第三艦隊的三支航空母艦分艦隊集中攻擊栗田的艦隊。從無畏號和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其它航空母艦上起飛的260架飛機于10:27開始不斷攻擊這支艦隊,醒目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成為美軍主要攻擊的目標。妙高號重巡洋艦首先中彈,艦尾被命中1雷,負重傷返航,武藏號、大和號和長門號相繼中彈。 (三)15:00栗田下令武藏號退出戰(zhàn)斗,武藏號在六波攻擊中共命中魚雷19枚,炸彈17枚(另有近失彈18枚)后沉沒。大和號艦首進水3000噸,不得不向艦尾緊急注水2000噸以維持戰(zhàn)艦平衡。長門號航速下降至24節(jié),4門副炮無法使用。金剛、榛名輕傷,輕巡矢矧中彈,驅逐艦濱風、清霜受傷返航。在美軍第二次空襲中大和號主炮齊射前的警報聲被防空炮的聲音蓋住,導致主炮齊射產生的沖擊波使50余名防空炮手陣亡。由于己方缺乏航空掩護,15:30栗田下令他的艦隊轉頭開出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范圍,他等到17:15后再次轉頭開向圣貝納迪諾海峽。他的艦隊并無配備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被一枚250公斤級穿甲炸彈擊中起火,15:30其后彈藥庫爆炸,當場有229人陣亡、236人受傷。其它附近船只也被損壞,伯明翰號巡洋艦受爆炸影響最大,400余人負傷,艦長下令棄艦。17:50普林斯頓號沉沒,該分艦隊負責向北邊警戒任務,導致無暇派飛機搜索北方水域,16:35小澤的誘餌艦隊才被美軍飛機發(fā)現(xiàn)。

(四)西村的南路艦隊由戰(zhàn)列艦扶桑號、山城號以及最上號重巡洋艦和四艘驅逐艦組成,1944年10月24日他們遭到空襲,但未受傷。由于南路艦隊和中路艦隊嚴守無線電靜默,西村無法與栗田和志摩協(xié)調他們的步驟。當他于02:00進入蘇里高海峽時志摩在他后面約40千米,而栗田還在錫布延海,離萊特島的海岸還有好幾個小時。他們剛剛開過帕納翁島就闖進美國第七艦隊為他們設置的圈套,杰西·奧爾登多夫少將的六艘老式戰(zhàn)列艦(分別是賓夕法尼亞號、加利福尼亞號、田納西號、密西西比號、馬里蘭號、西弗吉尼亞號)、八艘巡洋艦(分別是什羅普郡、博伊西、菲尼克斯、哥倫比亞、丹佛、明尼阿波利斯、波特蘭、路易斯維爾號)、29艘驅逐艦和39艘魚雷艇已經嚴陣以待。由于美軍缺乏在夜間作戰(zhàn)的飛機,故只能用裝備雷達的魚雷艇來提供信息。20:50美國魚雷艇發(fā)現(xiàn)西村艦隊,22:52—02:13期間美軍13個魚雷艇分隊分別向西村艦隊發(fā)動魚雷攻擊,無一命中。美軍魚雷艇PT-493觸礁沉沒,但為第七艦隊提供大量情報。03:00美軍第54驅逐艦中隊第一部分3艘驅逐艦在8000米距離上向西村艦隊發(fā)起魚雷攻擊,共射出27枚魚雷,1枚魚雷擊中扶桑號中部。扶桑號即刻落伍,隨之右回轉后撤,8分鐘后全艦失去動力。

(五)03:09第54驅逐艦中隊第二部分也發(fā)射魚雷,前導驅逐艦山云號首先中雷,隨即發(fā)生大爆炸沉沒。朝云號前主炮下方中彈,艦艏折斷,航速下降至12節(jié),命中戰(zhàn)列艦山城和驅逐艦滿潮相繼中雷受傷。山城號前后命中2枚魚雷,中后部主炮無法工作,但仍堅持前進。03:45落后的扶桑號中部燃料艙和3、4號主炮塔彈藥艙發(fā)生大爆炸,艦體斷裂,艦艏部分于04:20沉沒,艦尾部分在1個多小時后也沉沒。戰(zhàn)后誰也不知道扶桑號上發(fā)生什么事導致全艦無一幸免,陣亡人數在1400—1600之間。03:50 美軍戰(zhàn)列艦、巡洋艦編隊采用海軍炮戰(zhàn)經典戰(zhàn)法排成兩列T字橫隊(戰(zhàn)列艦在后,距離2萬米,巡洋艦在前,距離14000米),用全正面交叉火力在雷達引導下共發(fā)射大口徑主炮炮彈245發(fā),巡洋艦發(fā)射炮彈4000多發(fā)。第56驅逐艦中隊也對其進行魚雷攻擊,共命中魚雷2枚。頃刻間山城號劇烈燃燒并發(fā)生爆炸,艦橋崩塌,并于04:19沉沒。西村中將以下除10人被美軍救起外其他均隨艦葬身魚腹(作為對比時整個海戰(zhàn)西村艦隊損失的戰(zhàn)艦上,幸免的合計僅有26人)。最上號也中彈多處,其中防空指揮所被直接命中,艦長、副長、航海長等幾乎所有的高級軍官全部被炸死,只好由炮術長荒井大尉代理指揮。時雨號驅逐艦也有5處受創(chuàng),04:25 志摩的那智號和足柄號重巡洋艦以及八艘驅逐艦到達戰(zhàn)場,志摩以為他看到的那兩段殘片是西村的兩艘戰(zhàn)列艦的剩余(實際上它們是扶桑號的兩段),還看到空中曳光彈的痕跡,他認識到通過海峽是毫無希望,因此下令轉身撤退。在混亂中他的旗艦那智號與焚燒的最上號相撞,喪失機動能力而落后的最上號第二天被飛機擊沉。志摩艦隊在撤退過程中受到美軍艦載機的追擊,輕巡阿武隈號和驅逐艦不知火號相繼沉沒。 (六)蘇里高海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次發(fā)生在戰(zhàn)列艦之間的海戰(zhàn),是海戰(zhàn)史上組織最成功的戰(zhàn)例之一。美軍以1艘魚雷艇為代價擊沉2艘戰(zhàn)列艦、1艘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并傷1艘重巡洋艦、1艘驅逐艦(輕巡阿武隈號和驅逐艦不知火號不作為戰(zhàn)果統(tǒng)計)。小澤的艦隊由四艘航空母艦(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建造的戰(zhàn)列艦改裝成的兩艘航空戰(zhàn)艦(伊勢號、日向號)、三艘巡洋艦(大淀、多摩、五十鈴)和八艘驅逐艦組成。瑞鶴號是最后一艘參加過珍珠港事件幸存至此的航空母艦,日向號和伊勢號的后部炮塔被改成機庫、跑道和起飛機構,但這兩條船都沒有帶飛機。小澤一共只有108架飛機,一直到1944年10月24日下午16:40小澤的艦隊才被發(fā)現(xiàn)。此時美軍正在對付栗田的艦隊和呂宋島來的空襲,1944年10月24日晚小澤獲得一份美國電報說栗田撤退了(這個消息是錯誤的),但20:00豐田下令所有艦隊繼續(xù)進攻。哈爾西看到他有機會消滅所有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這樣美國可以無憂慮地進攻日本本土。他相信栗田已經在錫布延海戰(zhàn)中被擊退,因此他于子夜后帶領所有的三隊航空母艦和威利斯·李上將的戰(zhàn)列艦(根據哈爾西的命令,為守衛(wèi)圣貝納迪諾海峽臨時編成第34特混艦隊。命令是個預案,在后來造成理解的混亂。)開始追擊小澤。雖然美國偵察機發(fā)現(xiàn)栗田開向圣貝納迪諾海峽,但哈爾西認為金凱德的第七艦隊足以對付它而未加理會。

(七)哈爾西擁有9艘正規(guī)航空母艦(無畏號、大黃蜂號、富蘭克林號、列克星敦號、邦克山號、黃蜂號、漢考克號、企業(yè)號、埃塞克斯號)、八艘輕航空母艦(獨立號、普林斯頓號、貝勒伍德號、科本斯號、蒙特利號、蘭格利號、卡伯特號、圣哈辛托號)、六艘戰(zhàn)列艦(亞拉巴馬號、依阿華號、馬薩諸塞號、新澤西號、南達科他號、華盛頓號)、17艘巡洋艦、64艘驅逐艦和1000多架飛機,但他將登陸點讓給幾艘護衛(wèi)航空母艦和驅逐艦,于是哈爾西被小澤的誘餌給引誘出來。1944年10月25日早晨小澤下令75架飛機起飛攻擊美軍,但這些飛機沒有造成多少損失,大多數飛機被美國戰(zhàn)斗機擊落,少數飛往呂宋島。哈爾西親自率領第34特混艦隊的戰(zhàn)列艦急速前進,準備用大口徑艦炮直接去對付小澤艦隊前衛(wèi)的戰(zhàn)列艦以及在艦載機空襲中掉隊的日艦。清晨在還沒有確定日軍的精確位置的情況下美軍就起飛180架飛機,直到7:10偵察機才找到北路艦隊。08:00美軍戰(zhàn)斗機摧毀保護艦隊的30架日軍飛機,他們一共進行857架次襲擊,小澤艦隊的航空母艦紛紛中彈(千歲號和秋月號驅逐艦沉沒,瑞鶴號、千代田號和多摩號輕巡洋艦喪失機動能力),小澤將他的旗艦改到大淀號巡洋艦上。 (八)這時薩馬島戰(zhàn)斗的消息傳來,美軍登陸軍的情況緊迫(第七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因為栗田的艦隊突然出現(xiàn)而不斷的發(fā)報向哈爾西求援。連坐鎮(zhèn)珍珠港的尼米茲也給哈爾西發(fā)了一份簡短的電報:“第34特混艦隊在哪里?”但負責電報加密的軍官隨意添加一句“全世界都想知道”,哈爾西的譯碼軍官誤以為是正文未加刪減,這使哈爾西怒不可遏。哈爾西下令南下,他只留下兩個航空母艦大隊以及一小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艦隊來收拾小澤的殘余船只。下午在擊沉幾艘日本航空母艦后空襲擊集中在兩艘改裝的戰(zhàn)列艦上,但它們密集的防空火力有效地抵擋空襲??找u一直到傍晚,小澤艦隊作為誘餌的全部航空母艦(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還包括一艘輕巡洋艦(多摩)、兩艘驅逐艦(秋月、初月)被擊沉,“誘敵部隊”取得出色得成功。由于通訊不暢,小澤發(fā)出誘敵成功的電報后栗田卻沒有收到,不過這再次使栗田的艦隊免遭全軍覆沒。栗田的艦隊于1944年10月25日凌晨進入圣貝納迪諾海峽,凌晨3時它們沿薩馬島的海岸向南進發(fā),于黎明時分發(fā)現(xiàn)美國艦隊。金凱德中將有三支艦隊來阻擋它,每支艦隊由六艘護衛(wèi)航空母艦和八艘驅逐艦組成。每艘護衛(wèi)航空母艦帶30架飛機,一共有500多架。 (九)護衛(wèi)航空母艦比較慢,裝甲薄,對付戰(zhàn)列艦沒有多少勝算。金凱德錯誤地以為威利斯·李的戰(zhàn)列艦還守護在圣貝納迪諾海峽,因此在那里沒有危險,但李被哈爾西調走去對付小澤去了。當日本艦隊在薩馬島出現(xiàn)時美軍大吃一驚,哈爾西的艦隊因日軍誘敵戰(zhàn)術遠離萊特灣,但是栗田對此卻一無所知。栗田錯誤地將那些護衛(wèi)航空母艦當作美國的航空母艦艦隊,他還以為整個美國第三艦隊在他的18英寸炮口前面。美國護衛(wèi)航空母艦立刻向東后撤,希望壞天氣可以影響日本炮的精確度,同時立即發(fā)報請求支持甚至用明碼發(fā)報。美國驅逐艦企圖分散日本戰(zhàn)列艦的注意力來取得時間,這些驅逐艦自殺般地對日艦發(fā)魚雷,吸引日艦火力。為了躲避魚雷,日艦不得不打散自己的隊形。大和號被兩條平行的魚雷逼迫背向而行,無法轉身,怕被它們擊中,這樣損失足足十分鐘的時間。三艘美國驅逐艦和一艘護衛(wèi)艦被擊沉,其它受傷,但它們?yōu)楹娇漳概灚@得時間讓它們的飛機起飛。這些飛機沒有時間轉裝穿甲炸彈,因此它們只能帶著它們正帶著的彈藥起飛(有時甚至是深水炸彈)。美軍航空母艦繼續(xù)南逃,而戰(zhàn)列艦的炮彈不斷在它們周圍爆炸,一艘航空母艦被沉,其它受傷。由于栗田艦隊未完成整編隊形便發(fā)動進攻,加上美軍驅逐艦的攻擊將他的隊形打破,各戰(zhàn)隊散亂在廣闊的海面上。他喪失對戰(zhàn)事的戰(zhàn)術指揮,三艘他的重巡洋艦被集中的海上和空中的襲擊沉沒。

(十)栗田于09:20下令北轉整理隊型,躲過栗田的艦隊襲擊的護衛(wèi)航空母艦遭受的打擊并沒有結束,被“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沉一艘,另外兩艘遭到重創(chuàng)。不久栗田的艦隊改變航向,駛往萊特灣。就在日本計劃就要得逞的時候栗田再次北轉撤退,他感覺美軍支持艦隊正向他包圍過來,因此他感覺參戰(zhàn)的時間越長,他遭到美國強大空襲的可能性就越高。在不停的空襲下他向北,然后向西穿過圣貝納迪諾海峽,往返航行300海里的第三艦隊于26日日出后派艦載機對栗田艦隊的掉隊艦只進行襲擊。海戰(zhàn)進行的時間是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有約35艘航空母艦、21艘戰(zhàn)列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用飛機參與戰(zhàn)斗。數量上遠遠占劣勢的日本聯(lián)合艦隊戰(zhàn)敗,巡洋艦以上大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c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不再是一個戰(zhàn)略力量。此戰(zhàn)役也為后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由于戰(zhàn)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的發(fā)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944年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chuàng),艦橋上幾名澳軍軍官當場陣亡,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944年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的對盟軍艦艇大規(guī)模進行自殺式攻擊。

呂宋島戰(zhàn)役

(一)菲律賓對日本來說是一處非常有戰(zhàn)略價值的地區(qū),因為日本攻占它是對美國一個明顯的打擊,因此美國在1941年10月在菲律賓群島部署13.5萬名士兵及227架飛機。菲律賓群島最大的島嶼呂宋島在1942年日本侵略軍占領,當時負責防守菲律賓的最高軍事指揮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被命令撤往澳洲,剩余的美軍則撤退往巴丹半島。數月后麥克阿瑟表達出自己嘗試收復菲律賓群島是必要的,但是美軍太平洋戰(zhàn)區(qū)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海軍上將及美國海軍軍令部長恩斯特?金恩海軍上將反對此提議,他們認為必定要到戰(zhàn)爭勝利成為必然時才可以這樣做。麥克阿瑟為此愿望必須等待兩年,1944年時一個收復菲律賓群島的計劃終于實施,雷伊泰島是該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它在1944年12月底時被收復,跟著是民都洛島,之后是呂宋島。1944年12 月下旬起美空軍以萊特島和民都洛島為基地對呂宋島實施空襲,并擺出在該島南部海岸登陸的架勢,以誘敵分重兵防守南部。駐守菲律賓的日本第十四方面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原轄9個師團、4個旅團(總兵力約26萬人),飛機200 余架,經萊特島登陸戰(zhàn)役后已遭削弱。 (二)1945年1月9日克魯格率美國第六集團軍4個師由美國第七艦隊約600 艘戰(zhàn)艦支援,在呂宋島北部的仁牙因灣登陸,美國第三艦隊及陸軍第五、第十三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日軍以神風特攻隊攻擊登陸編隊,擊沉美船艦多艘。當晚美軍上陸兵力達6.8 萬人,并鞏固灘頭陣地。隨后經一周交戰(zhàn)美軍突破日軍在阿格諾河的防線,向馬尼拉挺進,在克拉克機場附近雙方進行坦克戰(zhàn)。1月29日麥克阿瑟遣第八集團軍的一個軍在呂宋西岸蘇比克灣登陸,以協(xié)助克魯格部加速進展和防止日軍退守巴丹半島。31日美第十一空降師在馬尼拉之南的納蘇格布登陸,形成對馬尼拉的鉗形攻勢,2萬多名日軍頑抗,展開激烈巷戰(zhàn)。2月16日美空降部隊在科雷吉多爾要塞降落,5000多日軍退守隧道。2月23日馬尼拉光復,26日科雷吉多爾被克,日軍余部約10萬人退據呂宋北部山區(qū),直到戰(zhàn)爭結束。1944年12月美軍占領萊特島后盟軍西南太平洋戰(zhàn)區(qū)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命令第6集團軍和第8集團軍一部(共28萬人)在呂宋島登陸,殲滅駐菲律賓日軍主力。日軍在呂宋島駐有陸、海軍28.7萬人,由第14方面軍司令山下奉文上將統(tǒng)一指揮。呂宋島的日軍既沒有能夠摧毀美軍坦克的武器,又沒有飛機,因而不指望決戰(zhàn),決心以持久防御牽制和消耗美軍。

(三)計劃以一個師在林加延灣沿岸組織防御,以方面軍主力15萬人編成尚武集團,防守北呂宋地區(qū);以第1挺進集團等部3萬人編成建武集團守衛(wèi)中呂宋克拉克以西地區(qū);以第8師等部10萬人編成振武集團,扼守南呂宋馬尼拉以東地區(qū)。根據計劃登陸行動將在1945年1月9日展開,代號為S日,日軍報告超過70艘盟軍艦艇集結在仁牙因灣。美第6集團軍轄第1、第14軍,約20萬人在作戰(zhàn)艦艇233艘、運輸船只800艘和飛機1000架支援下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登陸前的炮火準備在早上7時開始,一小時后登陸行動正式展開。登陸部隊遭到日軍神風特攻隊的頑強抵抗,奧曼尼灣號護航航空母艦被一架神風特攻飛機擊毀,同時一艘驅逐艦及數艘其它軍艦被擊沉。第3艦隊的艦載機對登陸部隊提供密接空中支援,猛烈炮轟及轟炸日軍大炮據點。在仁牙因灣登陸的部隊是由沃爾特·克魯格陸軍中將指揮的美國第6軍團,數天內第6軍團大約17.5萬名士兵在沿20公里的海灘登陸,美國第1軍負責掩護其側翼,而由奧斯卡·格利斯沃德率領的美國第14軍則向南進攻馬尼拉。雖然克魯格十分擔心日軍攻擊他毫無掩護的東翼,但日軍沒有這樣做,克拉克山區(qū)的建武集團因缺乏御防準備很快便被趕進深山。美軍直到一月23日到達克拉克空軍基地前沒有遇到強大的抵抗,攻取基地的戰(zhàn)役直至1月底,攻占該基地后第14軍繼續(xù)向馬尼拉推進。 (四)為攻占馬尼拉,1945年1月31日美軍第11空降師的兩個團實施空降行動,攻占一座橋梁及之后向馬尼拉前進。為盡快攻占馬尼拉,美國第8集團軍第11軍和第11空降師分別在蘇比克灣西北和馬尼拉灣以南兩個地段登陸,對馬尼拉形成夾擊態(tài)勢。對第14方面軍來說如何對待首都馬尼拉是呂宋島防御上的一個問題,其一般方針是不在馬尼拉設戰(zhàn)場,部隊撤離市區(qū),軍需物資送往各據點。但海軍和航空部隊堅持死守馬尼拉,因而在執(zhí)行中不夠堅決徹底。2月3日美軍第11空降師的傘兵奇襲馬尼拉市,在這個擁有70萬人口的菲律賓首都同日軍展開長達4個星期的激烈巷戰(zhàn)。日軍守衛(wèi)馬尼拉的海軍部隊憑借市中心堅固的建筑物進行抵抗,但美軍用猛烈的炮火摧毀一座座建筑。3月3目麥克阿瑟宣告馬尼拉徹底解放,這場戰(zhàn)斗使馬尼拉市中心成為一片廢墟。島上日軍第14方面軍司令山下奉文陸軍大將已命令其部隊當美軍進入市內時破壞所有橋梁及其基礎設施,又挖掘壕溝以阻止美軍前進,麥克阿瑟在同一天宣布即將收復馬尼拉。2月11日第11空降師攻占日軍在外圍最后一個據點,因此包圍整座城市,美軍及菲律賓軍在隨后數星期在市內進行掃蕩行動。3月3日美軍占領馬尼拉,隨后向呂宋島西南和東南部進攻。

(五)尚武集團把富饒的稻米產地卡加延河谷作為根據地,以碧瑤以西至圣何塞以北一帶山地作為南面的屏障,自西向東依次部署第19師、第58獨立混成旅、第23師、第2坦克師以及第10師等部隊,以抵御美第1軍(美軍5個師、美菲軍1個師)的猛烈攻擊。特別是在巴列特的撒拉克撒克山埡口展開激戰(zhàn),美軍用推土機在險峻的山地中開辟道路,向前推進坦克和重型火炮,以壓倒之勢攻擊日軍。4月下旬碧瑤失守,6月美軍進入卡加延河谷,6月下旬完全打通阿帕里至碧瑤和阿帕里至圣何塞的兩條道路。此后日軍被攆入深山,在饑餓和疾病的折磨下進行持久戰(zhàn)。指揮馬尼拉海軍防衛(wèi)部隊的振武集團在救援作戰(zhàn)中失敗,又于2月底受到美第14軍的攻擊,被追陸續(xù)退入山中。這支部隊5月1日起改稱第41集團軍,但到6月底已經喪失有組織作戰(zhàn)能力,但仍堅持抵抗,余部直至日本投降后才放下武器。此役美軍損失4.7萬人、艦艇17艘,日軍亡21萬人(日本投降時山下奉文直轄的尚武集團的15.2萬人剩下5.5萬,橫山靜雄的振武集團的10.5萬人剩下1.25萬人,冢田理喜智中將的建武集團的3萬人剩下1300人)。

馬尼拉戰(zhàn)役

(一)1945年1月9日由沃爾特·克魯格中將指揮的美國第6軍團在仁牙因灣海岸登陸并迅速向南推進,1945年1月29日第6軍團屬下的第11軍(4萬人)在呂宋島西部的圣安東尼奧登陸,攻占圣馬塞利諾飛機場、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并封鎖巴丹半島,阻止日軍撤向巴丹半島。1945年1月31日由羅伯特·勞倫斯·艾克爾伯格中將指揮的美國第8軍團屬下由祖斯·史云斯率領的美軍第11空降師第187及188滑翔降傘團在呂宋島南部的納蘇格布登陸及向馬尼拉前進,同時第11空降師第511傘兵旅在1945年2月4日在塔蓋泰山脊空降并向北前進。1945年2月4日美軍全力從各方向馬尼拉快速推進,在菲律賓游擊隊協(xié)助下美軍奪取沿途多座橋梁及橫越多條河流。當美軍從各方向向馬尼拉推進時大部分日軍已服從日本第14方面軍司令山下奉文大將之命令,從海岸向內陸作戰(zhàn)略性撤退,山下奉文把他主要兵力撤向碧瑤,因他決定把美軍及菲律賓軍在呂宋島北部攔截。1942年曼努埃爾·路易斯·奎松總統(tǒng)曾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雖然山下奉文在1945年沒想到這樣做,但他沒有打算防守馬尼拉,他不想防守這個擁有超過一百萬人口及大量木制易燃房屋的城市。他原本命令下屬巖淵三次少將,在美軍出現(xiàn)前放棄這個城市,并破壞所有橋梁及其他基礎設施。 (二)但是巖淵三次決定守衛(wèi)這個城市并戰(zhàn)至最后一兵一卒,他違反山下奉文的命令并命令馬尼拉海軍守備部隊進入市區(qū)。他發(fā)現(xiàn)數個十分良好的防守據點,包括因特拉穆羅斯城堡及其周圍建筑物。當發(fā)現(xiàn)任何建設有防守價值(例如橋梁及隧道)后他會建立布雷區(qū)、有刺鐵絲網、連系溝渠、大而無用的貨車及有軌電車做成障礙物及陷阱,他也命令他這些像雜牌的部隊進入防衛(wèi)區(qū)。早在2月4日麥克阿瑟將軍已宣布完全奪回首都,其部下已計劃進行勝利游行,但馬尼拉的戰(zhàn)事才剛剛開始,幾乎同一時間在北面美軍第1騎兵師及在南面的美軍第11空降師都報告在前進時遭到日軍頑強抵抗。美軍在2月4日突入城內后同守軍在城內爆發(fā)激烈巷戰(zhàn)接近一個月,戰(zhàn)事很快演變成逐街逐戶爭奪戰(zhàn)。在北面由格里斯沃爾德少將指揮的美軍第14軍從圣托馬斯大學向南越過巴石河,2月4日黃昏時他命令第5騎兵團第2連越過奎松橋,這是惟一一條沒有給日軍破壞而可以越過巴石河的橋梁。當他們上橋時日軍架設在奎松林蔭大道路障之機關槍猛烈開火,迫使美軍停止前進及在日落前后撤,美軍及菲律賓軍撤退后日軍重新占領橋梁。

(三)2月5日美軍第37步兵師開始進入馬尼拉,格里斯沃爾德少將將北面戰(zhàn)區(qū)一分為二,第37步兵師負責西面及第1騎兵師負責東面。2月8日早上第37步兵師清除大部分日軍,雖然住宅區(qū)遭到嚴重破壞,但日軍撤退前破壞建筑物及軍事設施。這師最激烈的戰(zhàn)斗發(fā)生在Provisor Island,此地是巴石河中一個小型工業(yè)中心,不到一個團的日本守軍控制這里到2月11日。馬奇的第1騎兵師遇到的抵抗較為輕微,雖然他們的第7和第8騎兵旅2月10日在北面的2個供水設施附近遭遇比較激烈的抵抗,但其士兵已向南推進,當晚第14軍已開始在巴石河兩岸架設浮橋。最后的進攻由第14軍第11空降師在2月10日發(fā)起,11師在2月4日包圍尼古拉機場內的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第二天美軍傘兵在機場內進行傘降,因此格里斯沃爾德少將在2月12日完成對日軍的包圍。由于希望保護城市及平民,麥克阿瑟禁止對城市的炮轟及空襲,但對市區(qū)的大規(guī)模的破壞不能避免。面對美軍的坦克炮火時巖淵出租車兵成功阻延美軍的推進,美軍要逐棟樓宇進攻及殺死日軍,這也經常誤傷平民。 (四)由于面對不斷的打擊及死亡,日軍用交叉火力將所有的奮怒及挫折發(fā)泄在平民身上,從而發(fā)生很多殘暴的行為,后來被稱為馬尼拉大屠殺。2月23日至2月28日美軍向老城區(qū)發(fā)起進攻,在炮轟后美軍用炮火開路及消滅日軍,但數個世紀的石墻、地下引水道、圣盧西亞軍營、圣地亞哥堡大門及山谷對守軍提供很好的掩護。最后的抵抗發(fā)生在財政部大樓,3月3日該處在炮轟下變成一堆瓦礫。戰(zhàn)事還未結束時麥克阿瑟便要求菲律賓內閣成員到馬卡拉南宮及宣布菲律賓立憲政府重新建立,他說:“我們的國家保持信念,我們的首都已經光復,它將成為遠東最自由的城市?!苯涍^一個月的戰(zhàn)斗后馬尼拉終于在3月4日正式被解放,但城市之大部分區(qū)域已遭到嚴重破壞。戰(zhàn)事中美軍共有1010人陣亡、5565人受傷。估計超過10萬名菲律賓平民死亡,大部分死在日軍的屠殺,日軍共有1.6萬人死亡。

科雷吉多島戰(zhàn)役

(一)日軍是在1941年12月29日發(fā)動空襲展開對科雷吉多島的進攻,數日后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將總部搬到島上,但最猛烈的進攻是從卡威的及之后從巴丹半島的炮轟,當在巴丹半島的美軍與菲律賓軍于1942年4月9日投降后日軍便集中力量炮轟巖石島及其供電設施。島上的隧道系統(tǒng)能通往每一個山頭據點,這些據點用以保衛(wèi)全島,但防守工作卻暴露于敵人的空中轟炸中。到5月4日,島上大部分大炮被毀及供水設施受損,因此淡水供應不足,包圍導致大量死傷。猛烈圍攻的炮火令日軍在第2天晚上嘗試登陸,但守軍頑強抵抗,三分之二的登陸艦艇被擊沉。日軍共有900人陣亡、1200人受傷,而美軍亦有800人陣亡、1000人受傷。1945年的科雷吉多島雖然對日軍在防衛(wèi)戰(zhàn)略上的重要性不及它在1942年初對美軍這么重要,但它扼守在馬尼拉灣的入口,因此美軍參謀人員計劃對它發(fā)動一次獨立的進攻。麥克阿瑟將軍的戰(zhàn)略是結合兩棲協(xié)同及空降行動,這是現(xiàn)代軍事策略中最復雜的一個方法收復此島。雖然此戰(zhàn)略在之前的呂宋島登陸中非常有效,但空降部分風險很大,空降場范圍非常細小,只有5平方英里,而且島上成蝌蚪狀的外型亦使全島缺乏適合的理想地點作為空降場。

(二)最復雜的是要求空降部隊在一個名叫頂邊的高地上空降,這里地形十分崎嶇,麥克阿瑟的參謀人員對計劃十分猶豫,但他們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除頂邊高地外日軍孤立所有可能的登陸地點,他們估計日軍估不到美軍實施空降行動的。收復巖石島的任務交給美軍第11空降師由佐治·鐘斯指揮的第503傘兵團及羅斯科·伍德拉夫指揮的美軍第24步兵師負責,他們是攻占民都洛島的原班人馬。在登陸收復科雷吉多島時美國海軍戰(zhàn)艦提供炮火支援,1945年1月23日美軍發(fā)動對科雷吉多島的轟炸,直至2月16日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重型轟炸機在島上共投下595噸炸彈。從轟炸開始至2月24日共成功進行2028次轟炸,投下3163噸炸彈。1945年2月13日美國海軍開始炮轟該島,巡洋艦及驅逐艦包圍海岸并分散日軍的炮火反擊。翌日掃雷艦亦在附近海面上掃除水雷,軟化防守在之后的3天內進行。1945年2月16日日出時一批B-24轟炸機對該島進行1小時的低空轟炸,而A-20轟炸機則在登陸中提供空中支援。 (三)1945年2月16日早上8時33分只比預定時間晚了3分鐘,在空降地區(qū)上16-18海里的風速從民都洛島飛來,第03傘兵團首批1000名傘兵在美國陸軍航空隊第13大隊的C-47運輸機上跳傘降落。在高地西面的日軍健武集團司令冢田喜智理中將非常震驚,不過部分傘兵被吹到在日軍控制區(qū)內,雖然面對逆風,但沒有任何傘兵被浸死,部分傘兵卻未能通過敵人的區(qū)域爬上懸崖或跌落附近巖石而被救回。雖然轟炸及海軍炮轟分散守軍,但傘兵們難以集結并立即遭到日軍攻擊,而且傘兵及步兵們在戰(zhàn)斗中面對的都是決心死守的日軍。最兇猛的戰(zhàn)斗于1945年2月18日晚上至2月19日早上出現(xiàn)在威勒球場,第503傘兵團第2營D及F連士兵在安頓下來。在18日這個黑暗無月的晚上500名日本海軍士兵突然沖出軍械庫攻擊美國及菲律賓軍,雙方經過3小時的戰(zhàn)斗,在附近海面上海軍炮火支援下美軍擊敗日軍。日軍共有250人陣亡,而美軍第503傘兵團第2營F連則有14人陣亡、15人受傷,這是日軍在島上的最后一次反擊行動。

(四)第34步兵團在圣何塞登陸在空降作戰(zhàn)同時,第24步兵師第34步兵團第3營首批士兵在科雷吉多島東面圣何塞一個名叫黑灘的海灘登陸并建立灘頭陣地。美軍成功的粉碎日軍有組織的抵抗,在向內陸進攻時只受到微弱抵抗,一部分日軍逃入內陸伏擊前進的美軍。第3營的K及L連控制道路、馬林塔山南面以及北面的出入口,而A連則占領輸水管附近地區(qū),I連占領港口北面船塢。他們用坦克及火焰噴射器把日軍圍困在隧道裹,其他單位則向內陸進攻。經過連續(xù)8天的戰(zhàn)斗至1945年2月23日他們完成任務,擊斃300名日軍。1945年2月21日晚上9時30分馬林塔山突然發(fā)生有如火山爆發(fā)一樣的爆炸,隧道內的日軍在爆炸后突然沖出,但被美軍擊退。2天后日軍再有一次類似的攻擊,之后美軍進入隧道內,內裹滿布易燃氣體,因此發(fā)生爆炸,最后美軍封閉隧道出口。之后日軍再沒有任何有組織的抵抗,但個別的零星戰(zhàn)斗則持續(xù)至1945年2月26日美軍正式宣布攻占全島為止。 (五)大批日軍士兵在從島上游泳逃出時被浸死,估計數千名日軍在地下被掩埋,大部分都是在馬林塔山,他們寧死也不投降,只有少數日軍成為俘虜。1945年3月1日島上的港口重新開放給盟軍船只使用,3月7日麥克阿瑟將軍到島上的要塞參觀。第503傘兵團在戰(zhàn)事中共有169人陣亡、531人受傷,而第34步兵團有38人陣亡、153人受傷,加上有其他士兵在空降時出現(xiàn)意外死亡后美軍在戰(zhàn)役中共有280人死亡。根據日本方面的資料顯示日軍于美軍登陸時在島上大約有6700人,其中只有50人生還,另外有19人被俘,不過另有20人在戰(zhàn)后的1946年1月1日出現(xiàn)。1942年科雷吉多島的陷落及超過1.1萬名美軍及菲律賓軍在之后的死亡行軍中死亡令麥克阿瑟覺得自己要負上道德上的責任,以解放菲律賓群島,他表現(xiàn)出毫不猶豫的態(tài)度領導美軍及菲律賓軍。對美國士兵來說收復科雷吉多島除戰(zhàn)略上的需要外有更重要的一層意義,因為巖石已經變成美國歷史一個重要標志,表明美軍已從太平洋戰(zhàn)爭初期的失敗中恢復過來。

碧瑤戰(zhàn)役

(一)當美國第14軍在馬尼拉、巴丹半島及科雷希多島與日軍激戰(zhàn)時日本第14方面軍主力在山下奉文大將的指揮下撤往呂宋島北部,這支被稱為尚武集團的部隊占據北部一個大型三角地帶(從東面的馬德雷山脈到西面的中科迪勒拉山脈,再到在北面的巴布延海峽岸邊,在呂宋北部形成一面盾牌)。中央的卡加延河谷是呂宋的主要稻米產區(qū),也是日軍的主要供應基地。山下奉文集中日軍第19師團、第23師團及另外3個師團的殘部( 第103師團、第10師團及戰(zhàn)車第2師團)頑抗到底,其目的是阻延美軍的推進。山下奉文預計美軍將從馬尼拉地區(qū)發(fā)起主要進攻以擴大戰(zhàn)果,特別是沿少數的公路經班邦及碧瑤進入卡加延河谷,亦可能沿北部海岸進行登陸行動。2月底美軍終于將日軍驅逐出馬尼拉,沃爾特·克魯格中將命令美國第1軍向呂宋北部進攻以消滅尚武集團。原本克魯格已計劃動用6個師向北經班邦進攻,但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強調首先要鞏固馬尼拉地區(qū),因此在2月底由韋夫將軍指揮的第1軍開始發(fā)起進攻。1945年2月21日韋夫將軍命令美軍第33步兵師從橋頭堡出擊,雖然要面對多一倍數量的日軍,但日軍采取的被動戰(zhàn)術令美軍更積極行動。 (二)3月初第33步兵師主力沿11號公路進入山區(qū),向班邦推進,這條公路是到該市的快捷道路,但進攻部隊很快便發(fā)現(xiàn)這條路被嚴密防守,因而進展甚少。同時該師其他單位從仁牙因灣出發(fā),在北部海岸登陸及只遇到輕微抵抗,在攻占在海岸的數個市鎮(zhèn)后并轉入布陸后其師長皮里斯·克拉森少將命令部隊從東北部沿9號公路進攻碧瑤(菲律賓的夏都)和山下奉文的指揮部。為了支援進攻,克魯格命令美軍第37步兵師加入進攻,又召來空軍及菲律賓游擊隊支援,終于擊敗陷于饑餓邊沿的日軍。美軍終于在4月27日占領碧瑤,日軍失去防守三角地帶的其中一角,但呂宋島北部的戰(zhàn)事遠未結束。直至戰(zhàn)爭結束時第6軍團繼續(xù)將山下奉文的部隊迫入山區(qū),帶來嚴重傷亡。這時從雷伊泰島前來的美軍第32步兵師負責實施封鎖,雖然沒有激烈的戰(zhàn)斗,但守軍卻因饑餓及疾病而付出更慘重的傷亡。到戰(zhàn)爭結束時日軍仍堅守在呂宋北部的馬德雷山脈,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后,山下奉文在9月3日于碧瑤向盟軍投降,1946年山下奉文在馬尼拉被處以絞刑。

巴拉望島戰(zhàn)役

(一)當美國第6軍團在沃爾特·克魯格(1881年1月26日—1967年8月20日)中將指揮下在馬尼拉作戰(zhàn)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下令發(fā)動一個的軍事行動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代號為“勝利計劃”。由于民都洛島已在1944年12月16日被盟軍解放,呂宋島解放已在進行中,美軍希望建立另一基地以切斷日軍從中南半島經中國南海及蘇祿海到南方各島之物資供應線。由羅伯特·勞倫斯·艾克爾伯格中將指揮的美國第8軍團受命于執(zhí)行進攻棉蘭老島西部的三寶顏半島及蘇祿群島的戰(zhàn)事后進攻巴拉望島,計劃占領其首府普林塞薩港。作戰(zhàn)之目的是完全弧立菲律賓群島中部島嶼(如班乃島、內格羅斯島、宿務島及保和島)并擴展開軍空軍的控制范圍,巴拉望島上的機場能封鎖中南半島,切斷中國南海至日本海的航道,而從三寶顏及蘇祿群島上起飛的飛機更能襲擊日本在婆羅洲的石油提煉設施。艾奇伯格選擇由Jens A. Doe 少將指揮的美軍第41步兵師執(zhí)行攻占巴拉望島、三寶顏半島及蘇祿群島的軍事行動。

(二)與眾多菲律賓島嶼相似的巴拉望島對入侵部隊來說很荒涼,全島共長300公里、寬50公里,島上海岸布滿暗礁、沙洲及沼澤地,只有很少地點可供適合的登陸地點。內陸是滿布樹林的山區(qū)向日軍提供很好防御區(qū)域,第41步兵師的第186步兵團負責進攻巴拉望島。在麥克阿瑟指揮下的由托馬斯·金凱德中將指揮的美國第7艦隊的巡洋艦及驅逐艦將負責運送登陸部隊及提供炮火支援,第7艦隊下第7海軍支援大隊將為登陸部隊提供軍需物資。經過2天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第13大隊發(fā)動之空襲及第7艦隊的炮轟之后,第186步兵團在1945年2月28日早上在普林塞薩港登陸,艾奇伯格在一架B-17轟炸機上觀看整個登陸過程。由于沒有優(yōu)良的登陸地點,登陸灘頭的作業(yè)比較緩慢,雖然負責登陸灘頭作業(yè)的第2特別工程旅的工作效率已十分高。第186步兵團的士兵向前推進,其中2個旅由普林塞薩港東面向北推進,另外第3個旅從海灘直接向北進發(fā),但第一天他們發(fā)現(xiàn)由鈴木宗作所指揮的日本第35軍的士兵已放棄普林塞薩港,撤往西北面的山區(qū)。

(三)美軍士兵發(fā)現(xiàn)在12月份時被屠殺的150名美軍戰(zhàn)俘的尸體,美軍護航船隊的出現(xiàn)令日軍相信美軍很快進攻巴拉望島,因此將戰(zhàn)俘趕入防空洞,向防空洞放火,向企圖逃走的俘虜開槍。只有幾個俘虜僥幸生還,他們在游擊隊幫助下隱藏起來直至美軍登陸,他們向美軍講述日軍的暴行。第186步兵團直到登陸后第3天在普林塞薩港以北16公里的山區(qū)才遇到抵抗,5天后日軍抵抗基本上被清除。在之后一星期內艾奇伯格亦領導第186步兵團一些小單位向巴拉望島南北其他小島進攻,3月9日第186步兵團一個偵察營在東北面的杜馬蘭島登陸,發(fā)現(xiàn)此島沒有守軍。4月9日在布蘇安加島登陸,10名日軍被剿滅,美軍宣布占領該島,該步兵團亦占領古隆島及科隆市。南面的美軍在4月16日占領巴拉巴克島,4月22日占領潘達南島。在戰(zhàn)事中美軍共有12人陣亡、56人受傷,日軍有900人死亡、140人受傷,占巴拉望島的守軍人數一半。巴拉望島的戰(zhàn)事在4月中結束,殘余日軍逃往島上山區(qū)隱藏,與菲律賓南部其他島嶼戰(zhàn)事一樣,他們被跟蹤并被美軍和菲律賓軍殺死。在巴拉望島上機場建筑工程立即展開,雖然土質不佳延遲工程進展,但是美軍飛機在1945年3月底已經可以在普林塞薩港的機場起降。而供給轟炸機使用的全天候跑道就較遲使用,以支援艾奇伯格之后的行動,但在之后使用以切斷日本在中國南海的供應線及支援。

米沙鄢群島戰(zhàn)役

(一)在命令占領巴拉望島及三寶韻半島的2星期內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命令占領菲律賓群島中部的米沙鄢群島中的班乃島、內格羅斯島、宿務島及保和島,當菲律賓游擊隊控制這些島嶼的郊區(qū)時大約3000名日本守軍控制一些主要沿海城市(如宿務島證的宿務市和班乃島上的伊洛伊洛)。為達成個人愿望并消除每個島嶼上的日軍之承諾,麥克阿瑟希望這2個城市能成為將來入侵日本本土的大量軍隊的集結地。在較早前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告訴他準備于1945年11月迎接22個師到達菲律賓,于1946年2月迎接另外11個師到達菲律賓。2個軍事行動是各自分開進行的,羅伯特·勞倫斯·艾克爾伯格命令由拉普·布魯斯少將指揮的美軍第40步兵師占領內格羅斯島西北部及班乃島,這就是勝利者1號計劃,該師亦配有第503傘兵團為預備隊。班乃島是第一個目標,1945年3月18日經過2個星期的轟炸后第40步兵師的第185步兵團在伊洛伊洛以西數英里處的圣塔芭芭拉登陸,他們受到2.3萬名由馬卡里奧·佩拉爾塔領導的菲律賓游擊隊的支援,沒有遇到抵抗的第185步兵團很快便占領圣塔芭芭拉的機場及附近的Mandurriao。日軍守衛(wèi)圣塔芭芭拉,但2天后就被美軍逐出。掃蕩工作則交由菲律賓游擊隊及第160步兵團第2旅負責,至戰(zhàn)爭結束大約有1500名日軍投降。

(二)在班乃島及內格羅斯島之間的吉馬拉斯島及Inampulagan島分別于3月20日和3月21日被美軍占領,在班乃島及內格羅斯島西北部的戰(zhàn)事開始后一星期后進攻宿務島、保和島及內格羅斯島東南部的勝利者2號行動正式開始,艾奇伯格命令由威廉·阿諾德少將指揮的亞美利加師執(zhí)行此項任務。在宿務島的日軍有1.45萬人,但其中由玲木宗作指揮的2000人正被由佩拉爾塔手下的8500名菲律賓游擊隊所包圍,三分之一的日本守軍在宿務市布防,他們在市內建立一系列防御工事。宿務市市民歡迎美軍,1945年3月26日早上8:28經過一個小時的海軍炮火準備后第132及182步兵團在宿務市以西6.5km的塔里扎伊爾市海灘登陸,日軍雖抵抗輕微但其地雷將最先15輛兩棲突擊載具的其中10輛破壞,令登陸作業(yè)中斷。后續(xù)的事情令灘頭陣地大阻塞,但日軍沒有利用這個機會反擊,2小時后穿過布雷區(qū)的一條小通道后美軍才可再度前進。3月27日因為加快推進,亞美利加師已進入被破壞的宿務市。3月28日宿務市東北2英里的機場被美軍占領,同時阿諾德少將的部隊向二個有重兵防守的日軍山丘據點進攻,其中一個被美軍在當日攻占。第182步兵團在跟著的一天繼續(xù)進攻,而日軍則引爆在第二個山丘的軍火庫,令美軍有50人死傷。隨后數天日軍繼續(xù)在市周圍抵抗,因為亞美利加師在第7艦隊炮火支援下組成一些獨立坦克-步兵小組攻擊日軍,日軍向后撤退。 (三)4月13日為攻擊日軍右翼,阿諾德少將秘密地把第164步兵團撤回,于晚間向西面40km的日軍防線推進。現(xiàn)在3個步兵團中第182及132步兵團在前面,第164步兵團在后面同時進攻,日軍向后撤退。由于面對美軍強大的海空優(yōu)勢,玲木宗作于4月16日命令向北面山區(qū)全面撤退。美軍同游擊隊于4月20日展開掃蕩行動,殺死仍然頑抵的日軍士兵,大約8500名日軍滯留在宿務島北部,直至戰(zhàn)爭結束。3月29日第185步兵團的一個加強排在亞倫·漢森少尉的領導下來到接近巴科洛德市一條橫夸保格河的長650英尺的鋼鐵橋,這是唯一一座可承載重型武器及裝備的橋梁,日軍守衛(wèi)十分震驚這座橋在數小時后易手。1945年4月在內格羅斯島上正向敵軍炮轟的美軍大炮這次勝利能讓第185步兵團輕易在普盧潘丹登陸,他們加快推進及占領另外7座橋梁。3月30日他們攻占巴科洛德市,之后第40步兵師向內陸進發(fā),接近塔里扎伊爾市。在這里日軍試圖阻止美軍推進,但被美軍輕易瓦解,4月2日內格羅斯島的海岸平原完全被盟軍占領。4月9日第40步兵師3個團一同向東面山區(qū)進攻,日軍頑強地阻擊,他們沿途滿布陷阱,在日間隱藏并在晚間發(fā)動騷擾性襲擊。之后第40步兵師組成一些小單位在陷阱及地雷區(qū)匍匐而行,之后向日軍據點開火。

(四)6月4日日軍開始向山區(qū)撤退,8星期后第40步兵師克服這些阻礙,將日軍趕入叢林。1945年日軍武器正被收集,同年4月11日當宿務島的戰(zhàn)事仍在進行時美軍開始進攻保和島及內格羅斯島東南部。第164步兵團的一個連在保和島西海岸的塔比拉蘭市登陸,在菲律賓游擊隊支援下該旅向內陸推進,在月底前發(fā)現(xiàn)并消滅日軍,此戰(zhàn)美軍共有7人陣亡。4月26日美軍第164步兵團在內格羅斯島的郎萬藝地市以北8km的奚卜蘭登陸,2天后與第40步兵師的一個偵察營會合。他們向環(huán)繞郎萬藝地市防守的1300名日本守軍發(fā)動進攻,主要戰(zhàn)事直至1945年5月28日日軍向山區(qū)撤退,菲律賓游擊隊進行掃蕩工作。第164步兵團在內格羅斯島東南部的戰(zhàn)事中共有35人陣亡、180人受傷,日軍共陣亡350人、被俘15人。美國第8軍團在米沙鄢群島戰(zhàn)役所付出的代價遠比日軍為少,第40步兵師在班乃島及內格羅斯西北部的戰(zhàn)斗中共有390人陣亡、1025人受傷,而日軍共有4080人陣亡,3300人因疾病及饑餓而死。在宿務島及保和島上美軍共陣亡417人、1700人受傷,而日軍共有5700人戰(zhàn)死、500人受傷。雖然有一些日軍單位已經逃入山區(qū),但艾奇伯格的部隊快速解放整個米沙鄢群島,麥克阿瑟對其部下快速及決定性的行動非常欣賞。

棉蘭老島戰(zhàn)役

(一)解放棉蘭老島的行動對美軍來說有十分大的挑戰(zhàn),原因有島嶼崎嶇的地型、日軍兵力的增強及日軍裝備的情況,這支日軍是日本在菲律賓最后剩下的部隊。與美軍在其他菲律賓及太平洋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島嶼一樣,棉蘭老島這個菲律賓群島中第2大島嶼的地理狀況只提供很少的可行方式給士兵戰(zhàn)斗,島上有一條長而不規(guī)則的海岸線,內陸是崎嶇不平的地方及山區(qū)。有森林及數條有鱷魚出沒的河流,其余是湖泊、沼澤地或草地。這些草地區(qū)滿布馬尼拉麻蕉樹,這是馬尼拉大麻的來源,這阻礙視線,令每個士兵必須付出全部體力通過這片地區(qū)。棉蘭老島的少量公路令推進十分有問題,二條公路之一叫1號公路,這是一條由南面的伊利亞納灣由西向東到達沃灣的迪弋斯市再向北到達達沃市,另一條叫賽瑞公路,是橫貫全島南北之公路,由在伊利亞納灣與達沃灣的卡巴坎經Bukidnon附近的山區(qū)的到達北部海岸的馬卡哈拉灣。日軍最強防守在達沃灣地區(qū),他們在達沃市這裹掘戰(zhàn)壕固守,這裹是全島最大及最重要的城市,大炮及高射炮滿布海岸。由于相信美軍在達沃灣登陸,日軍準備撤往城市周圍防衛(wèi)陣地的碉堡固守,他們可以在這里重組并拖延戰(zhàn)事。 (二)1945年3月10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命令美國第8軍團司令羅伯特·勞倫斯·艾克爾伯格(1886年3月9日-1961年9月26日)中將開始勝利者5號計劃,收復棉蘭老島的剩余部份。他預計此計劃執(zhí)行時間共須4個月,但艾奇伯格錯誤預計時間,但無論如何其下屬提出一個更有效的計劃。由于估計是日軍會猛烈沖前進攻,計劃作出修改在西面不設防的伊利亞納灣登陸,經荒地及山區(qū)向東面推進超過160km,其目的是達成進攻的突然性,給進攻部隊更快及更大幅度地推進。正如艾奇伯格所說能給日軍在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壓力,但計劃能否成功建基于登陸部隊的表現(xiàn),參戰(zhàn)部隊能否在進攻中保持沖力,比日軍更快作出反應,以及能否如愿地在雨季來臨前完成行動。陸上的行動由富蘭克林·席伯特少將指揮的美國第10軍負責,下轄由羅斯科·伍德拉夫少將指揮的美軍第24步兵師和由克萊倫斯·馬丁少將指揮的美軍第31步兵師。由亞伯特·羅保海軍少將率領的第78·2特混編隊于4月17日運送第24步兵師,在接近馬卡哈拉灣的海灘登陸去占領前進機場,5天后第31步兵師在前往迪弋斯市的一號公路以南30km的Parang登陸。在艾克爾伯格中將命令進攻棉蘭老島的同一天由Jens A. Doe少將指揮的美軍第41步兵師正式執(zhí)行勝利者5號計劃,進攻棉蘭老島西南部最大延伸部份——三寶顏半島,這與攻占巴拉望島的勝利者3號計劃同時進行。

(三)為數9000人的日本第54獨立混成旅團在南部海岸的三寶顏市,經過美國第13航空大隊的轟炸及美國海軍3天的炮轟后第162及第163步兵團在三寶顏市以西5km登陸,日軍抵抗微弱,第41步兵師很快便攻占三寶顏市,這城市已在之前的炮轟中被毀滅。3月11日美軍進攻山區(qū)的日軍據點時遭到頑強抵抗,這些據點能俯瞰整個海岸平原,之后2個星期美軍士兵在海軍艦載機及炮火支援下同日軍在5英里長的前線激戰(zhàn),一些坦克陷在陷阱里,這里布滿炮座、鐵絲網、地雷區(qū)及輜重。3月23日經過激戰(zhàn)后日軍防線中央被突破,之后3天里第162步兵團繼續(xù)清除中央防區(qū),代替第163步兵團的第186步兵團繼續(xù)進攻。1星期后終于在菲律賓游擊隊支援下將日軍第54獨立混成旅團擊退及趕入山區(qū),一段時間之后掃蕩開始行動,美軍220人陣亡,日軍6400人被殺。在進攻三寶顏同時第41步兵師一些獨立單位進攻蘇祿群島,它位于三寶顏半島及婆羅洲之間,美軍很快便接連攻占巴西蘭德、Malamaui、塔威塔威島、Sanga Sanga及Bangao。4月9日他們在蘇魯島遇到頑強抵抗,日軍之防線重點在達寶山,3900名日軍被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消滅。4月22日美軍經過激戰(zhàn)終于占領全島,日軍殘余逃走及在之后2個月內向西撤入山區(qū),第163步兵團到1945年6月中共有40人陣亡、125人受傷,而日軍共損失超過2000人。 (四)當第78·2特混艦隊正向灣實施登陸時在棉蘭老島上由溫德·弗爾蒂指揮的菲律賓游擊隊占領馬拉邦山及附近的臨時機場,大約一個連的日軍正躲藏此地附近,游擊隊很難找到他們。從4月3日起海軍航空隊移到馬拉邦機場,他們根據游擊隊提供的情報轟炸日軍據點,4月14日殘余的日軍逃入山區(qū)。在友軍完全控制馬拉邦山,盟軍發(fā)現(xiàn)一個機會可加快占領棉蘭老島中部的情況下很快改變計劃以應付這個新發(fā)展,第24步兵師在更接近1號公路的Parang登陸,因此加快進攻計劃。4月17日當美軍在Parang登陸及第24步兵師快速向內陸推進時第8軍團參謀人員正確地估計日軍會破壞1號公路上的橋梁,因此命令第533快艇及海岸工兵連及第3特別工兵旅開鑿棉蘭老河,此水道跟1號公路平衡,全長56km。4月21日一小隊炮艇向上游開進,第2天他們占領卡巴坎及1號公路與賽瑞公路的連接點,這里接近日軍的據點,因此他們轉向西北,之后棉蘭老河成為美軍在島上的主要供應線。美國兩棲作戰(zhàn)部隊正渡過棉蘭老河,4月22日第31步兵師在島上登陸,同時第24海軍航空大隊到達三寶顏,為作戰(zhàn)提供空中支援。當2個步兵師登陸后第24步兵師沿1號公路經迪弋斯進攻達沃,第31步兵師從卡巴坎沿賽瑞公路進攻馬卡拉哈灣。在戰(zhàn)略上日軍容許美軍輕易占領卡巴坎附近的公路連接點是巨大失誤,日軍第30師團及第100師團有可能被分割,因為它們容許第10軍保持進攻勢頭,這最終令它們被消滅。日軍失誤是由于艾奇伯格的部隊突然在伊利亞納灣登陸,由于羅斯科·伍德拉夫少將指揮的美軍第24步兵師推進太快,在日軍原田將軍發(fā)現(xiàn)美軍在西海岸登陸之前已迫近迪弋斯市。 (五)4月27日美軍到達迪弋斯,他們很快便消滅日本守軍,因為日軍只有向海的防御工事,沒有構筑向內陸的防御工事,之后第24步兵師立即轉向北面向達沃前進。1945年5月3日第24步兵師的先頭部隊進入達沃,部隊只遇到微弱抵抗,日軍在撤退入內陸前已盡量破壞這個城市。雖然面對炎熱及潮濕的天氣,但美軍只用15天便前進115英里,占領日軍控制下的最后一個菲律賓的重要城市。不過棉蘭老島的真正戰(zhàn)事才剛剛開始,這時第10軍已經慎重地繞過日軍主要防御區(qū)域,雖然之前曾計劃消滅它們。一位第24步兵師的記錄者寫道:“第24步兵師的士兵在進攻棉蘭老島的行動開始之前已知道此戰(zhàn)役是進攻菲律賓南部10個島嶼的戰(zhàn)役中最艱苦、最激烈及消耗最大的一役 ,除了日軍堅強防御工事外另一方面是島上的麻蕉田。在達沃省戰(zhàn)斗的美軍士兵經常聽到馬尼拉麻蕉這個名詞,還繞達沃的郊區(qū)滿布這種幼身、高15到20尺的植物。它們在庶糖田附近生長,其長身、蒼翠繁茂的綠葉對防守者是很好的掩護,任何強壯的人必須集中全部體重到其腳部才能戰(zhàn)斗。在麻蕉田中視線不超過10尺,沒有微風可穿越這些植物,很多人 無論美國人或日本人都在里面因高溫而倒下,唯一能找到敵人之辦法是不斷前進,直至被3至5碼外的敵人用機槍掃射為止。在往后之2個月里第24步兵師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同日軍戰(zhàn)斗,當找到敵人時專門小組便通過麻蕉田尋找敵人之地下碉堡及陷阱?!?(六)戰(zhàn)事進展緩慢,但美軍仍保持勢頭。在達沃以西8km的塔洛莫河東岸上第21步兵團的遭到敵人3面包圍,一些個人的英雄事跡令人理解到在孤注一擲的戰(zhàn)斗勝利同失敗的分別如何。5月14日D連士兵詹姆士·戴蒙德在敵人圍攻中被碎片擊傷,但依然幫助救出其他傷兵,他用一支被遺棄之機關槍及一些子彈消除敵人火力,令其同伴能到達安全地方。5月17日第24步兵師恢復進攻,這時第19步兵團在菲律賓游擊隊支援下?lián)羝迫哲姈|翼,并且在5月29日攻占Mandong。日軍第100師團崩潰并撤退,但之后仍要掃蕩殘余日軍。第24步兵師在達沃附近的戰(zhàn)斗中共有350人陣亡、1615人受傷,日軍第100師團共損失4500人。4月27日起第31步兵師第124步兵團沿1號公路向65km外的基巴韋前進,當時第一場季候雨開始來臨,他們與日軍向南推進的一個連相遇,他們在強大火力支援下殺死50名日軍,其他日軍逃走。5月3日第31步兵師到達基巴韋,日軍抵抗微弱。5月6日第124步兵團繼續(xù)沿賽瑞公路向北推進,日軍一個連奉命在馬卡哈拉灣以南50km阻擊美軍,以爭取更多時間給第30師團重組。他們阻擊美軍6天之久,直到5月12日美軍在炮兵支援下才將日軍趕離道路。這時美軍第40步兵師第108步兵團已在馬卡哈拉灣無人防守的海灘登陸,他們沿賽瑞公路南下,力圖與第31步兵師會合。

(七)5月21日第31步兵師攻占馬來巴來,5月23日第31步兵師與第40步兵師第108步兵團會合,美軍控制整條賽瑞公路,之后美軍聯(lián)同菲律賓游擊隊掃蕩逃入山中的日軍,同時達沃地區(qū)的第24步兵師繼續(xù)掃蕩日軍。6月10日日軍有組織的抵抗才結束,而島上的零星戰(zhàn)事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才結束。當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繼續(xù)掃蕩工作時艾克爾伯格中將宣布日軍有組織抵抗已經結束,在島上殘余日軍逃入山區(qū)防守直至戰(zhàn)爭結束,共有2.2萬名日軍在戰(zhàn)爭結束時向盟軍投降,這亦標志全菲律賓群島被解放。大約1萬名日軍在戰(zhàn)役中陣亡,超過7000人受傷,另外8000人因饑餓及疾病而死。美軍只損失820人,2880人受傷。日本在菲律賓死戰(zhàn)數月,最后仍被盟軍擊敗,退出菲律賓。盟軍緊接著更攻向琉球群島及沖繩等地,美軍憑借??諆?yōu)勢,采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zhàn)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占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zhàn)略態(tài)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zhàn)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中國南海,并為進攻海南島、臺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許多基地。

美日太平洋戰(zhàn)爭(第二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孟村| 平安县| 平潭县| 柯坪县| 张家界市| 合作市| 瑞安市| 眉山市| 体育| 新乐市| 镇赉县| 宜昌市| 红河县| 内丘县| 沛县| 任丘市| 南充市| 赣榆县| 蕲春县| 大丰市| 衡阳市| 美姑县| 泸水县| 山丹县| 皮山县| 调兵山市| 八宿县| 包头市| 南雄市| 石林| 济源市| 陇川县| 许昌县| 韶关市| 武隆县| 永寿县| 蕉岭县| 滨州市| 盱眙县| 锡林浩特市|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