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女人有錢后,只想先買它十幾個進口鍋

比如我,就在昨天表姐家目睹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家庭糾紛。
事情是這樣的,由于家里的廚房儲物空間有點小,姐夫想趁過年大掃除把家里用不上的鍋淘汰掉幾個。
沒想到平時嬌俏可人的表姐卻瞬間翻了臉。當即把他拽到櫥柜前,語氣中還帶著幾絲威脅:
“說說看吧,你想扔掉誰?”

看了看塞滿櫥柜的鍋,又看了看姐夫委屈的臉,我突然想起公司電梯里的廚具廣告。
圖片上那對笑容動人的夫妻對我說,擁有一口好鍋是幸福生活的起點。
然而他們沒有特別強調的是,一口鍋?不夠,這遠遠不夠。
精致的獨立女性們可以半個月不開一次火——但家里沒有十幾口花里胡哨的鍋,絕對不行。
01
“為了炒個雞蛋,
我買了三口鍋”
都市麗人的買鍋夢,不是一天煉成的。
在遇到命中注定的那口鍋之前,有人正沉湎于口紅的消費陷阱,有人正篤信著奢侈品包包的升值童話。
然而就在某天,她們在購物網(wǎng)站上、家居店里、某個網(wǎng)紅曬美食的vlog中,一眼看到了桌子上那圓圓的、閃著誘人色澤的小東西——
锃亮的內壁能燉爛食物,也能燉化麗人們的心。

“賣火柴的小女孩看到了噴香的烤鵝,就像我看到了命中注定的鍋?!?/span>
鍋,是一種炊事用具,可用于對食物進行烹、煮、煎、炸、炒等多種熟制加工。
對于一把大勺走天下的我爸來講,通常是長這樣——

然而如今,在最虔誠的買鍋愛好者看來,這個廚房中必備的物品類別,早已成為了她們的生命之火、欲念之光。
摩飛、康寧、雪平、塔吉……每一個帶著點繾綣的小名,都寄托著鍋具信徒們無限的柔情。

今年27歲的金融女白領Helen斬釘截鐵地宣稱,在買鍋這件事上,根本就不存在性價比的概念;
就算是一個月做飯的次數(shù)比不上廚房里鍋具的個數(shù),也依然阻擋不了她在看到下個“心頭好”的時候,眼都不眨地花掉大幾千。

王祖藍也曾吐槽老婆特別愛買鍋,買回來的“寶貝”放滿了家里的兩面墻;

要我說,這純屬是男人們少見多怪——媽媽早就教育過我們,出門在外要多吃自己煮的飯,才算好好過日子。
不買鍋,怎么煮飯呢?對不對?
但,都市麗人對于鍋的迷戀,跟長輩的實用派又有明顯的不同。
比起烹飪食物時的細微差別,廚具本身的顏值往往才是幸福生活的指向標。

氣質冷硬的高冷女子,癡迷于德系不銹鋼鍋的一絲不茍;
打開櫥柜后,炒鍋燉鍋整整齊齊,每一縷閃爍的反光,都是屬于鍋們的無上勛章。

“清晨打開櫥柜的我。”
而熱愛生活的小清新們,則癡迷于法國貨那五彩繽紛的彩色釉面;
豆綠色、酒紅色、火焰橘……仿佛令人瞬間置身于《天使愛美麗》的電影片場。

“廚具不好看,我就不吃飯”,唯一能在顏值這個硬性標準下獲得赦免的,恐怕只有曾被“網(wǎng)紅”光環(huán)短暫加持過的手工鐵鍋。

但請記住,必須是經(jīng)過老師傅千錘百煉的手工鐵鍋,而不是在超市“滿200元就送”的工業(yè)流水線產(chǎn)物——
那種東西,可絕對不會出現(xiàn)在新中產(chǎn)們的灶臺上。
當然,身為烹飪界絕對的主角,一口鍋想要穩(wěn)坐頭籌,只靠顏值遠遠不夠。
正如甄嬛傳中的娘娘們都掌握某項專業(yè)技能,在廚房這片天地里,“專鍋專用”也從來都是當之無愧的加分項。

在出租屋里獨居的賴賴,平時習慣于炒菜和燉菜都在同一個鍋里完成,就為了少洗一點餐具;
沒想到在新中產(chǎn)們的世界里,廚具行業(yè)細分早已到達如此高度。

@Vista迪麗熱巴,連煮排骨都要用兩個鍋。
同樣是煮東西,雪平鍋用來煮面,琺瑯釉面的單柄小鍋用來熱牛奶,麥飯石材質的玻璃蓋小鍋用來燉湯……
賴賴上周去朋友家做客時甚至發(fā)現(xiàn),女主人單單是煎雞蛋就有三口鍋。
“一人份小煎鍋用來煎太陽蛋,玉子燒鍋用來做玉子燒,還有個大一點的平底鍋用來烙蛋餅?!?br>

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玉子燒的理解還停留在“卷起來的蛋餅“這個層面,賴賴也更堅定了自己當不了一名精致麗人的決心。
在大腦已經(jīng)被一片“salute”填滿后,唯一剩下的念頭就是:“這么多鍋,洗得過來嗎?”
02是買了口鍋,還是“養(yǎng)了個爹”?
“洗得過來嗎?”
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那些癡迷于買鍋的女性,她們多半會回給你一個微笑。
而讓每位都市麗人都心照不宣的秘密是——
當你開始習慣于花上千元買一口只能煎牛排的鍋時,“方便”這件事就已經(jīng)不再衡量的范疇之內了。

作為一名時刻對于精致愛好保持好奇的25+女性,我曾經(jīng)對不少顏值超高的鍋動過心,卻常常被各種讓人撓頭的奇葩設計多次勸退。
有時候都會想,這到底是買個鍋,還是請了個祖宗。
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自相矛盾。
比如下面這位代表選手:沒有安裝隔熱把手的牛排鍋。

只能靠手工纏麻繩。
這個設計原本是因為很多大塊牛排需要先煎后烤,而純鐵的材質讓它可以連鍋塞進烤箱,省去了換盤子這一步。
說起來合理,但一旦放在火上,這玩意就仿佛變成了一個哪兒都碰不得的地雷。
“看著黃油呼呼冒煙,一著急忘了帶上隔熱手套。”“煎個牛排胳膊被燙出了十幾個水泡,也不知道是吃它還是吃我?!?br>

跟牛排鍋的迷惑程度不相上下的,還有精致女孩們人人必備的雪平鍋。
這種鍋在日劇里很常見,無論是居酒屋的大廚還是深夜回家的上班族,都很喜歡用。

但問題是,雪平鍋它被津津樂道的優(yōu)點“導熱快、輕便等”,大多因為日本的雪平鍋都是鋁制的;
然而國內消費者因為擔憂鋁中毒的風險,買的基本都是不銹鋼材質,最后也不過是個帶木柄的不銹鋼鍋。
盡管它表面特殊的雪花紋路,依然能夠有效地防止溢鍋;
但另一方面,無論是鋁的還是不銹鋼的,雪平鍋都極!易!變!色!
精致女孩怎么能容忍自己的鍋變黃呢?平時會給自己拍vlog的小宣,每次煮個面都要花半個小時清理發(fā)黑的鍋沿;
直到有次在節(jié)目里看到嘉賓燙個白菜鍋底就迅速變黑,她終于決定放過正在水池邊刷鍋的自己。

一位極其熱愛囤鍋的朋友偷偷告訴我,她家的每個鍋基本都經(jīng)歷過某種“水土不服”。
所謂的“專鍋專用”,很多時候也是沒辦法——比如你強行用奶鍋燉酸菜,它就真的會糊鍋。
而被認為擁有冷峻氣質的德國不銹鋼鍋,也曾被批評火大就冒煙,火小變燉菜;
“完全可以從使用感差勁入手,推給不吃點難吃的就不配叫做小資中產(chǎn)的追求健康人士?!?/strong>

當然,如果跟鑄鐵鍋相比,以上這些都是弟弟。
如果說雪平鍋只是在工作負荷過大的時候偶爾鬧鬧情緒,那鑄鐵鍋才是需要你每天關照的活祖宗。
在“中產(chǎn)階級鍋圈”,一直流傳著的爭議是:琺瑯鑄鐵鍋和手工大鐵鍋,誰才是“鍋中之爹”?
前者,是起源于遙遠法蘭西的琺瑯貴族;后者,是來自古老國度幾千年歷史的匠心獨運。
然而,這兩口鍋之所以長期傲立于鄙視鏈頂端,完全是因為它們——都要開鍋。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網(wǎng)上刷到過別人的開鍋視頻,基本上就是不斷地往鍋上抹油、擦干、再抹油、再擦干。

很多教程還特意指出需要用一塊肥肉,于是你就會看到那個連瘦肉都不怎么不吃的女子,豪邁地從超市捧回半斤純豬皮;
然后在干干凈凈的廚房里,把那塊豬皮在鍋蓋上蹭來蹭去。

新中產(chǎn)迷惑行為:為了不刷碗買了洗碗機,然后又買了不能用洗碗機的鑄鐵鍋。
從實用角度來說,這種鐵鍋如果每天用油滋潤,時間久了會形成一層的不粘膜。
但對于周末才能有空做飯的新中產(chǎn)白領來說,這可能只是一種類似“給植鞣皮抹油”的奇怪愛好。
就像定期護理皮包一樣,每天臨睡前拿出油壺和刷子,給那口心愛的鐵鍋鍋“洗個澡”——
也算是新時代的養(yǎng)成系儀式感了。
03鍋具多到塞不下,最后還是點外賣
都市麗人們在努力實現(xiàn)“買鍋自由”的時候,常常會說“年紀到了”。
曾經(jīng)覺得媽媽在日本搶購電飯煲、馬桶蓋的行為不可理喻,直到自己也從國外千里迢迢背回十幾斤的大號燉鍋,還交了不少行李超重費。

要我看,哪里是什么年齡到了,明明就是“手里的錢夠了”;
工作幾年漲了點工資,買不起房也養(yǎng)不起娃,但至少幾千塊的高價鍋努努力還是能入手的。
被顏值蒙蔽了雙眼的情況雖然時有發(fā)生,但要說買鍋只是為了“活在相機濾鏡里”,好像也不全是。
畢竟像“定鬧鐘抹油”“雪平鍋不能有蓋子”之類看起來有點可笑的儀式感,確實和曬照毫無關系。
前幾年大火的網(wǎng)紅多功能料理鍋,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它屬于電熱鍋的一種,配好幾個烤盤。說是能烤肉、煮火鍋、做松餅還能炒菜,但是因為烤盤淺加熱也不快,被很多人吐槽“太雞肋”。

那會我就對這個東西的目標受眾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鍋多用的特點明明指向沒條件做飯的群體;
但真的連廚房都用不到的租房族,恐怕也不會花大幾千塊買個廚具。
剛巧前幾天,我那位熱愛囤鍋的朋友也入手了料理鍋,還拍了照發(fā)朋友圈:“星期五的晚上跟朋友在家吃烤肉,真是太溫暖了?!?br>然而她沒說的是,在朋友吃烤肉時她一直在旁邊加班改方案,那頓烤肉總共也沒吃上幾口。
這或許才是所謂“買鍋自由”所代表的另一層幻想——
在各種網(wǎng)紅vlog與日劇場景的加持下,給自己營造一種“悠閑生活”的假象。

哪怕那些功能各異的鍋碗瓢盆大多數(shù)時候都被深深地藏在櫥柜里,而自己工作日的一日三餐,也都是在靠外賣解決。
但是在某個閑下來的周末,用最高級的鍋煮一道最簡單的菜,哪怕是把外賣倒進去熱一下再擺個盤,最后再拍幾張照片發(fā)個朋友圈;
不管有沒有人點贊,那種“天天有空給鍋做馬殺雞,一個雞蛋能吃出5種花樣”的生活,就好像離自己更近了一些。
只可惜,隨著“買鍋自由”也開始像“車厘子自由”一樣爛大街,連這種的幻夢也時常面臨被戳破的風險。
而就在寫下這篇文章之前,徘徊在“鍋圈”多年的我,終于下單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口高價鍋;
為了展示它獨特的尖角形鍋蓋,我還在辦公室里精心地把蓋子搭在了鍋沿上。

這不是我的那口鍋。
然而正當我略帶興奮地介紹這口鍋是怎樣通過結構保存水分的時候,卻迎面撞上了Vista阿云嘎狐疑的目光;
隨后的一句話更是讓人泄氣:“這不就是石鍋拌飯上面摞了一個云南汽鍋雞嗎?”
唉算了,看來買鍋自由終究是一場幻夢。
至于我,離所謂“新中產(chǎn)”的生活,還遠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