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去標簽化
<“你”究竟是誰>
你并不是男人、也并不是女人,
你并不是老人、也并不是大人、同樣也非小孩,
你是一個人,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人,一個根據(jù)思想、認識、喜好在外界刺激下有意無意做出最符合自己需求最對自己有利行為的人;
一個在外部世界一個由“無數(shù)”人類個體湊合在一起構成的龐大且復雜的系統(tǒng)里的既可以是他人和或自己認識中的具體的(由你的言談舉止經(jīng)過分析歸納和需要檢驗思想、確定行為和動機,在據(jù)此推測利益關系和思考接下來要如何應付的)人,也可以是模糊的(例如地球上有70億人,你占1/70億,這個分子/分之1就是模糊的)人。
所謂去標簽化要去的標簽:例如“男人必須抽煙、喝酒、把妹,要不就不是男人”,“女人必須學會化妝、不能像男人那樣大吵大鬧之類的”,“小孩就要乖乖聽大人話,不要做這個那個的(當然有些事的確不做為好。然后不解釋原因只是命令的語氣,碰了就怒斥)”,“老人就應該慈祥”,“大人就應該成熟(具體的成熟是什么則不知道)”,“窮人必定窮不過三代(因為窮三代之前就斷了香火)”,“監(jiān)獄里的人必定都是壞人”,“被送進精神科住院部住院的必定都是精神異常的”等這類肯定的必然性的局限自己對他人認識的,局限人行為的(例如生理上是男性的人,思想上和或行為表現(xiàn)上可以不是男人而是“女性化”的“女”人,“她”就更想做一個女人想做的,而非“男人”想做的,但其行為可能不被男人的男人、女人的女人理解和接受就會被打壓被不得不“正常”化。這便是局限了這個人類個體的行為的)標簽就必須被去掉。
人首先得是個人,其次才是某個如何怎樣的人。
如何去標簽:可以簡單的主動的去嘗試“受限的自由”,即是了解標簽,觀察、假設、驗證/破壞、再觀察、再假設、再驗證/破壞自己的人格(破壞和驗證具有某些標簽的那個人格、思想是否屬實,自己是否真是那般;再尋找、確定自己真實需求,探索真實自我)的循環(huán),此過程中也需要去體驗一些被動獲得的標簽,而被動獲得的標簽即是限制,主動獲得的標簽即是自由,被動獲得的標簽與主動獲得的標簽重合時則是無限制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