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焦慮癥與驚恐發(fā)作:總是想到負面的事情怎么辦?

2023-02-10 23:01 作者:心理師王宇  | 我要投稿

焦慮的人往往會擴大危險,對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動過分擔憂(過分擔憂指的是,擔憂的強烈程度,擔憂的持續(xù)時間及擔憂的頻率,超出了事件真正發(fā)生的可能性,或超出正常擔憂程度)而且這種擔憂還是難以控制的。諸如,疾病、死亡、意外、災難等,這些負面的思維會強化患者焦慮的感受,形成惡性的循環(huán)。越是想這些不好的事情,就越容易焦慮,而越是焦慮,這些不好的想法就會越多。

如果能認清這些負面的想法只是想法,并不代表現實,這一切不過是我們內心恐懼的外在投射,或我們只是活在恐懼的想象之中,想必對這些負面的想法的恐懼也會隨之減弱。

對此,我們要自問:我到底在恐懼什么?我的憂慮是現實的嗎?

首先,你必須要識別這些負性思維,當焦慮產生時問問自己:腦子里在想什么?憂慮性思維會以想法的形式出現,也會以形象的畫面出現。識別出這些令自己恐懼的想法和畫面,對搞清焦慮的由來是有幫助的。

在焦慮的時候,這些負性的思維往往會自動化產生,而患者并沒有時間和心情來反思這一切是否只是來自于自己的想象,就直接就把這當成了真實的,他會條件反射地做些什么以逃避危險,他相信如果不逃避,或消除這些想法,那么這些頭腦中可怕的事情就會變成真的。諸如,一個女孩看到墻上寫到:在此扔垃圾死全家。之后這個想法就在她頭腦中盤旋,她一定要去掉這個想法,因為她怕自己的家人真的會出事。她也相信,如果這些想法不存在了,那么這些事就不會發(fā)生了。

幻想通過控制想法來掌控人生與命運,這當然這只是美好的想象。畢竟,如果真的想好的,人生就美好;想不好的,人生就災難,那么人類不就成了魔法師?我們整天想美事就行了,這不過是在自欺欺人。

他所做的一切并不能在現實中起什么作用,只是在幻想中找到一種安全,而越是在頭腦中構建安全的世界,就越是強化現實不安全的結論。所以他做的一切看似在減輕焦慮,實則在強化恐懼。例如,一位男性患者,總是擔心生病,并且這個病還不固定,一會是黑色素瘤,一會是心臟病,再或者是膽囊息肉。為此,他總是讓父母檢查他的身體,看他擔心的部位是否有變化,他也總是尋求醫(yī)生的保證。有時,當他聽見別人說一些不好的事情,諸如病,死人,同性戀,精神病,殺人一類的事,他還會擤鼻子說滾開,或甩甩手,這樣心里才放心。他雖然極力排斥,試圖不讓自己去想,但這些想法就越是揮之不去。

對于焦慮的治療,我們首先要停止這一切的防護的手段,直面恐懼;第二,要慢慢分清這些恐怖的想法到底是幻想出來的,還是現實中的,不然我們就會直接把這一切默認為現實,和自己玩一場永遠都贏不了的游戲。

?

接下來就焦慮障礙患者常見的負面思維進行分析與解讀:

1、如果我想到一些可怕的事情,那么這些事情就會發(fā)生

在生活中每個人在頭腦中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有的是美好的,有的是消極的,甚至是災難化的。對于普通人來說,并不會在意這些想法的存在,畢竟想法并不等于事實。但對焦慮患者來說,這些負面的想法會顛覆他的認知,打破他平靜的生活,讓他感到危險無處不在,陷入到恐慌之中。例如,當一個人看到了艾滋病宣傳日,雖然他也知道這種事也有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但并不會感到危險無處不在,更不過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消除那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畢竟他知道生活原本如此。但對于焦慮患者來說,這卻打破了他的安全感,讓他開始懷疑一切,覺得身邊的人和東西都不安全,都會讓他有被感染的可能性,所以他不得不逃避與之有關的一切,以維系他安全的幻覺。

?? 當一個人開始追求絕對的安全,一定會陷入到絕對的危險之中。因為百分百的安全并不存在,所以他關注的重心就在那百分之一的不安全,并因此放大化了危險的存在。所以,并非是他焦慮的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而是他不能接受任何發(fā)生的可能,所以才讓他覺得危險即將發(fā)生。比如,一位女性患者,一天她感到頭皮發(fā)麻,擔心是嚴重的疾病,之后覺得自己心慌,擔心是心臟病。后來健身,吃西藥,中藥,雖然身體狀態(tài)有所緩解,但還是感覺上火,之后就擔心自己會自燃,后來又百度,接著擔心自己腦袋會爆炸,擔心猝死。想起小時候被狗咬過,就擔心狂犬病。

人的大腦就是這么奇妙,當你越不能接受,越排斥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反倒會在你頭腦中揮之不去。但當你可以面對他,接受他,你反而會發(fā)現這些想法會消失無蹤。焦慮的思維也是如此,當你陷入焦慮的時候并非說明危險即將發(fā)生,只是說明你對危險的可能不能包容,因此才觸發(fā)了大腦這一機制。當你試著不排斥,不逃避,去接納,你就會發(fā)現,你對這些不好的想法就沒有那么敏感了,而這些想法也就不會那么強烈了。

所以,并非是我們想到什么就會發(fā)生什么,只是當我們不能接受這個世界有危險的存在,才把任何可能性視為洪水猛獸。并非是太現實可怕,只是你太過執(zhí)著絕對的安全,因此才對現實如此恐懼。

?

2、心里有可怕的想法,如果不控制我就會做出來

一些人害怕自己的想法,是因為他恐懼自己會做出來,在他心中想到等于做到,所以他不敢想任何不好的東西,諸如,強奸、亂倫、同性戀、自殺一類的事情。他擔心控制不住自己成為一個變態(tài),一個罪人。也怕自己一不下心做出什么傷害自己與親人的事情。諸如,看見刀,擔心會傷害自己或別人;在高樓就擔心自己會跳下去等。

一位女性患者,一直膽子小,不敢看法制頻道和鬼片。一天,她看電視,上面講了一個女人總是控制不住自己要放火,之后她開始擔心控制不住自己會殺人,尤其是晚上會把老公和兒子殺掉,因此失眠,沒有食欲,非常痛哭。她認為這么想是不對的,但就是控制不住。有時她也會試著用刀子來傷害自己,看看自己能不能控制住,當發(fā)現自己并不會這么做的時候,心情才能放松一些。后來,她的焦慮開始泛化,擔心自己會變成精神病,就算她不拿刀都擔心,都會幻想這樣的畫面。

她談到,她從來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她知道自己不會傷害親人,但當這種想法來的時候她無法接受,自己怎么會有這種想法呢?我不能這么想。

如果按照想法來評價一個人,那么每個人都是一個罪人。所以,不是想法有錯,只是當一個人的內心缺乏安全感,才連想法都排斥,進而產生泛化。

她從小的原生家庭并不好,父親脾氣暴躁,經常會和媽媽打架,而哥哥等犯了錯誤也會被打,她現在對家里的記憶就是冰窖。媽媽這個人個性軟弱,被爸爸打了之后就想死,所以小時候她都不敢睡覺,怕媽媽突然死掉,她會經常唱歌跳舞給媽媽,逗她開心。當父母打架的時候,她就躲在小屋子里幻想,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長大之后會幻想自己是電視里的女主角,從小她期望自己和媽媽住在一個四面都是墻的房間,這樣才能覺得安全。

因為安全感的缺失,她從小就和媽媽一起睡,而結婚后,晚上如果沒有愛人就睡不好。她在意別人的看法,希望自己很完美,能讓別人喜歡和接納。所以在生活中她一直都循規(guī)蹈矩,避免沖突,矛盾,不做任何壞事,一直都是一個懂事的“乖小孩”。但越是乖巧,實際上她活得就越是壓抑——她壓抑了自己的情感與真實的自我,以迎合別人的期待。時間長了,她就失去了與真實自我的鏈接,表演成一個完美的人,就好像她幻想的女主角一樣。

而潛意識中她擔心女主人設崩潰,這樣就會失去別人的接納與愛。而她拼命控制自己,表面是擔心自己做出格的事情,本質是她不敢面對真實的情感與自我,畢竟在他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是不被愛。最終,被壓抑的一切并沒有消失,反而以癥狀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也許,當她開始試著允許自己各種情緒與情感的存在與表達,不管這些是好的,還是壞的;當她可以接受自己的言行,無論是安全還是危險的;當她可以做一個真實的人,不管這個人是丑陋的還是完美的,也許她會神奇的發(fā)現,這些可怕的想法不是變多了,反而是變少了,或沒有那么放在心上了。此時,她和自己的心接近了,并且也開始對自己有了信任感,安全感也會隨之增強。

?

3、這是個危險的世界,身邊的人都很可怕

??? 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世界上,但每個人對生活,對世界,對自我的認知都是不同的。對焦慮的人來說,這個世界充滿了危險,他需要不停地避免這些危險,他認為一旦不小心,那么就會危及生命或有可怕的事情發(fā)生?;颊卟粌H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安全,也會覺得他身邊的人都不安全,認為別人會害他,所以他不敢得罪人,只想躲在安全的地方。就算別人保證不會傷害他,他的焦慮也不會消失。

但現實真的有患者所認為的那么危險嗎?當然不是,畢竟如果真的開車就會出車禍,還有人開車么?如果出去就感染病毒,那還有人敢去上班了?如果發(fā)生性關系就會得艾滋病,還有人敢接觸異性嗎?如果一點小毛病就會演變?yōu)榘┌Y,那醫(yī)院還裝得下嗎?

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這個世界與他人很危險,而在于他放大化了危險,把小概率事件災難化了。試想,一件事百分之九十九會發(fā)生,或有二分之一的機會發(fā)生,你難道不會恐懼嗎?這就解釋了,為何在患者眼中的世界和常人眼中的世界的不同,畢竟在患者眼中危險無處不在。

為何會產生這種差異?關鍵就是在于安全的標準,你追求的是相對安全,還是絕對安全;你是臣服于這個世界本身就不安全的現實,還是要把一切掌控在手中。一位女性患者讀大學的時候和同學發(fā)生了矛盾,認為寢室的人在針對他,孤立他,讓她沒有安全感。后來她得了焦慮癥,休學在家,越想越氣不過,找人恐嚇了對方,那個同學很害怕,也給她發(fā)了短信道歉。雖然這件事表面上已經解決了,但她的內心卻陷入到更深的焦慮之中,擔心自己給對方造成了影響,擔心她會報復自己。

???? 后來,她的問題也發(fā)生了轉移,有了潔癖,恐艾。凡是會讓他聯(lián)想到死亡的事情都恐懼,想要逃避。在街上看到某個人好像不健康的樣子,她就不能讓對方碰到自己的衣服,擔心傳染疾病。懷孕后,潔癖更加嚴重,衣服總是要反復洗,別人也不能碰她的東西。親人住院,她不小心碰到了邊上癌癥晚期人的柜子,回到家里就要把衣服都扔掉。

當然,沒有人不怕危險,沒有人不恐懼死亡,但當一個人陷入到焦慮,就沒有辦法正確評估他所遭遇的到底是真的危險,還是只是他想象的很危險。

當和一位有死亡恐懼的患者在分析的時候,他談到這樣一句話:對死的恐懼,來自于對生的執(zhí)著。所以,一個人越是執(zhí)著于生,就越是害怕死,而對生的執(zhí)著與對死的恐懼成正比。

危險也是如此,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險,有時并不是來自于客觀,而是來自于主觀。而主觀的想法,又受到潛意識中執(zhí)念的左右,當一個人執(zhí)著于百分百的安全,那么一定會無法接納那百分之一的不安全,當一個人想要排除萬一,那么他定會被萬分之一所困擾。越是無法接受危險的可能,就越是會把風險無限放大化。

為了維系絕對安全的幻想,患者會發(fā)明很多自欺欺人的東西來緩解自己的焦慮,陷入到了強迫之中,例如,一位男性患者,擔心自殺和殺人,當想到的時候,就會把當下的事情做兩三次,他認為這樣這些不好的事情就不會發(fā)生。雖然他的行為很荒誕,但他并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好,并且反駁到,人難道不應該去追求健康和美好的生活嗎?

當然,人是應該追求平安和健康,但這卻無法強求,一旦強求就成了一種強迫。畢竟這個世界并沒有絕對的安全,當一個人執(zhí)著與此,就算他耗費所有的精力都不會如愿,畢竟百分百的安全本就不存在。

想必,當一個人可以放下安全的幻想,當一個人可以接受這個真實的世界,當他可以發(fā)現自己只是一個渺小的人,并不是全能的神,也許這個世界也就回歸了他本來的面目——它既沒有你想的那么完美,也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一位焦慮患者和我談到,大學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舉報領導結果被領導打擊報復的新聞,結果他為此焦慮了若干年。結果,當他工作后發(fā)現,這一切壓根就沒有發(fā)生,他根本就不會舉報領導,領導也沒有打擊報復他,這一切完全是一種杞人憂天。

?

4、 自己一定是得了嚴重的疾病,只是醫(yī)生還沒有檢查出來

?

對于急于治好的患者來說,他往往會變得缺乏理智,變得盲目,就算確診焦慮,他依然會固執(zhí)地認為這不是心理問題,認為是生理問題,依然幻想解決了生理的問題,他便什么病都沒有了。

疑病患者總是去跑醫(yī)院,試圖解決自己諸如,頭暈,心臟,頸部等各種不適,就算醫(yī)生反饋問題不大,但卻依然想要消除這些癥狀,并認為自己焦慮就是因為這些癥狀,消除了外在癥狀,他就什么病都沒有了。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人的身體不可能永遠舒服,就算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依然會出現新的癥狀,把重點放在外在癥狀的解決上,這只是暫時緩解,而不能從根本上停止焦慮。

實際上,患者所關注的軀體的癥狀大多并沒有器質性病變,就算是有也多是些小問題,或是焦慮情緒的軀體化反應。就算解決了軀體的癥狀患者也并不會真的解脫,畢竟焦慮障礙患者往往有長期的病史,只不過之前的焦慮持續(xù)時間短,嚴重程度低,并沒有引起他足夠的重視。這說明,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只是附著在了某種軀體癥狀之上,就算這個癥狀消失,這種焦慮的情緒依然就好像鬼魂一樣,附著在其它方面。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軀體癥狀本身,不能心存僥幸,或幻想生理問題解決就萬事大吉,我們必須直面自己的焦慮與心理問題。認為這問題出現在身體上,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逃避,也許我們不敢直面內心深處我們一直不敢面對的東西,而這正是接下來分析與治療的重點。

?

5、一旦犯錯,就會發(fā)生無法挽回的結果

一些人的焦慮是因為怕犯錯,怕失敗,怕被否定所引發(fā)的,在他心中認為,他不應該犯錯,不應該失敗。另一方面他認為只要犯錯,只要失敗,就會有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如,被批評,被否定,成為一個失敗者,被別人所嫌棄與拋棄。

一位患者男性患者,擔心犯錯,心情壓抑,被診斷為抑郁和焦慮。他擔心工作中的實驗出問題,擔心被批評,給單位造成重大損失。

從小他就膽子小,怕黑,怕生人,不敢主動打招呼,父母吵架很多,小候就很乖,怕老師。媽媽性格強勢,不溫柔,從小不和父母親近,初中才感到爸爸是愛他的。他學習成績好,所以這方面父母沒有說過他,父母吵架的時候他感到無助,他哭的時候父母也不管。小時候他看到壞了的凳子,就覺得很可憐,當然這不過是他內心感到自己可憐的投射。爸爸嚴厲,平時不管,一管就比較兇,和父母沒有深入的交流,隱藏自己。而媽媽的控制欲很強,小時候偷看他日記,30多歲媽媽還管他是啥發(fā)型,就算他已經結婚,媽媽依然把他當小孩,很多事情依然要參與。

從小他就是一個乖小孩,從來不給大人添亂,他也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但他的哥哥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因為學習不好,淘氣,所以父母不喜歡哥哥。當然,多虧他學習好,不然他在家里就不會那么好過了。

缺愛,成了他不安全感的來源。在家里只要表現不好就會被批評,所以他不得不壓抑和表演,把自己裝成了一個好孩子。

從小他就焦慮,擔心父母回來晚,擔心他們出意外,一旦一個事情不在他的控制范圍就焦慮。當然他也自卑,認為自己除了學習好,就沒有任何優(yōu)點了。認為自己只有某些方面比別人好,才能混下去,不然就感覺自己不被接納。

?? 生活中,他以人為善,討好,擔心傷害別人,有同情心,寬以待人,嚴以律己。這一切看似美德,但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及維系“好孩子”人設的方式。他在好人設中也維系了他的自戀與優(yōu)越感。

?? 而之前他過著相對平穩(wěn)的生活,直到工作調動,他當了部門領導,之后壓力更大了,出一點問題就焦慮,尤其擔心那種限期完成的工作。因為擔心犯錯,所以在工作中總是一驚一乍,擔心給單位帶來損失,擔心被處分,面子上過不去。所以在工作中,他總是反復檢查和確認,效率很低。

??? 雖然,他也知道工作中也有人犯錯誤,并沒有嚴重的結果,但他不能,因為犯錯就意味著他人設的崩潰,自戀的破滅。所以焦慮的外在表現是怕犯錯,而內核在于他不能接受一個會犯錯,不完美,不如人的自己。

現實是這個世界是寬容的,只是他活在自戀當中,才覺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被討厭,不允許自己被批評,才覺得得現實很可怕。

當放下自戀,接納不完美的自我,想必犯錯與失敗也就沒有那么可怕了。當然如何接受自我,這正是之后的章節(jié)探討的問題。

?

6、不完美,不優(yōu)秀不能活

?

想必,每個人都對自我,對生活都會有所期待,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平平安安,順順利利,但普通人卻明白生活本來是不完美的道理,所以面對人生的缺失往往可以有一個平常心。但對于焦慮患者來說,完美才是正常的,不完美才是不應該的,并且他認為完美是可以實現的,如果放棄對完美的執(zhí)著,他就會認為這是一種對人生不負責的表現。

正因為如此,一位女性患者對自己提出:思想必須純潔,身體必須干凈的要求時,她也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而另一位男性患者要求自己必須要搞懂一切,弄清世間萬物的規(guī)律時,也不認為有何不妥。但當他們的身體或精神不純潔,或有搞不懂的事情的時候就會陷入內心的沖突,此時他只會責怪自己不好,并沒有反思自己已經陷入了完美欲的陷阱。

不僅如此,他們也會對別人提出極致完美的要求,他要求別人有好的品格,有上進心,有純潔的肉體與心靈。如果在戀愛中,他也會及其挑剔與苛責,不僅要對方外形好,也要求可以精神的溝通,他也會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圣人般的人設,當發(fā)現對方不純潔,不完美(如,女友不是處女)就極難接受。

而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也會要求自己說好話,做好人,總是反復回想自己的言行,擔心有不妥的地方。工作也因此成為極大的負擔,并總是陷入到自卑與自責當中,認為別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是世界上最差的人。

在他眼中,好的是應該的,不好的是不應該的。所以,生活中總是充滿焦慮,甚至對封建迷信,吉兇禍福一類的事情也變得敏感,因為他擔心自己的生活出現任何不好,有任何破壞他幸福的東西出現。

當然,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放下對完美的執(zhí)著,接受生活本來就是有好和壞組成的。當一個人接受生活本不完美的現實,那么他也就不會對現實感到那么焦慮了。

7、要避免任何不吉利的東西,不然就會遭遇厄運

雖然現在都已經21世紀了,但焦慮患者卻深信某些儀式,顏色,圖騰,數字等,具有特殊意義。他會過度相信算命,骨像學,星座,解夢的東西,如果結果不好就會恐慌,擔心災難性預言成真,并為此惴惴不安。他悲觀的認為,假如某些不好的事即將發(fā)生,那非常有可能就剛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

一位女性患者,小他就害怕接觸一些不吉利的人,比如家里死人的人。她認為生活不應該是這樣的,這些不好的事情不應該發(fā)生在她的身上。她一直存在的問題是擔心不吉利的數字。如果想到什么的時候,這事恰好想到4,就要把想過的事情再想一遍。后來,她又開始擔心在自己看不起的人面前經過,就怕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人。之后泛化,她又擔心自己會想到討厭的人,自己也會成為這樣的人,比如,社會底層的人。這個時候,她就需要想一下成功人士,試圖通過這種強迫思維來緩解焦慮。

另一位男性患者,從小就存在焦慮,不過很快好了,也沒有放在心上。高考的時候從擔心失眠開始,隨后任何小的事情都能引發(fā)他的焦慮,比如,怕黑,怕同性戀,不敢看抑郁的東西,負面的不能接納,擔心自己不正常,對自己沒有信心。

他喜歡算命,如果結果是好的,他舒服,但如果結果不好,他就焦慮。而這次焦慮發(fā)作也是因為算命,算命先生說他的情感方面會不好。他家里有一個菩薩,每天都會拜一拜,但最近出現了一個可怕的想法,就是想要扇菩薩兩個耳光。

他想到這些事就焦慮,之后找到八字的先生,學易經的。本來他想聽先生說沒事,但師傅說最好還是要消災了事,不然會影響運勢,這卻增加了他的焦慮。

為了消除焦慮,他又加了一個神婆微信,對方回復的比較慢,最后回復:有些東西不好說,明天說。之后他更焦慮了。

實際上,對宗教,圖騰,星座,算命這些東西的迷信,主要說明他在患病之前內心就有焦慮和不安全感,而通過這些迷信的東西,讓他找到了些許的安全。讓他相信這一切是好的,對未來有了掌控感。但一旦結果不好,就把他這些虛假的安全感打破,內心的恐懼就迸發(fā)了出來。

那么,他為何如此恐懼生活的不美好?原因就是他一直沉浸在一切都好的幻覺中,他把幻想當成了現實,所以才無法面對現實本身。而越想得到,就越害怕失去,越想要一切都好,越是擔心一切都不好,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剝開表象看本質,雖然這一切都因迷信而起,但本質卻和迷信沒有關系,而是患者妄圖通過神秘的力量可以掌控人生與命運,維系“幸?!钡幕孟?。

想必,只有當一個人停止幻想,停止與現實的對抗,接受自己與生活的好和不好,才能擺脫迷信與吉兇禍福的焦慮與強迫。

8、驚恐發(fā)作很可怕,會讓我死掉或變瘋

急性焦慮發(fā)作(驚恐發(fā)作)的時候,患者往往會感覺“我無法應付”“我快要死了”“心臟病發(fā)作了”,此時,他也許會立馬叫120急救,擔心控制不住自己出意外。但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對癥狀的錯誤認識,過高地估計了危險性,等到了醫(yī)院,還沒有等急救,他也就平復了。

就算如此,患者依然不能停止焦慮,他依然擔心驚恐再次來襲,因此惴惴不安。此時,他產生了“對害怕的害怕”,產生了對驚恐發(fā)作相聯(lián)系的軀體感受的恐懼。一旦心臟或手腳不舒服,他就擔心是“狼”來了,所以他壓根就放松不下來。而越是如此焦慮,就越容易出現植物神經活動亢進的情況,又會被他誤以為是驚恐發(fā)作。

他們傾向于將軀體感受解釋為災難性事物,所以他們的行為也大多是逃避性的。越是這樣,就越不能發(fā)現驚恐實際上只是一種情緒與軀體的感受,并不可怕,也不會讓人變瘋。

一位男性患者,他發(fā)病是在大三的時候,那時候暈倒兩次,產生死亡恐懼,之后害怕心臟病,對他整個生活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他最后只能在他認為安全的地方待著,他不能出差,約會。后來,他又擔心自己自己會抑郁,擔心自己會自殺。

我從業(yè)18年來從來沒有遇到一例因為驚恐而死亡或變瘋的個案。反而遇到了很多最后從驚恐焦慮中走出來的患者,最后連他們自己都對自己當時的想法和行為感到可笑。

但在這之前,他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甚至也擔心自己會變瘋。但恐懼變瘋和真正變瘋是兩碼事。擔心變瘋的僅僅是焦慮,并不意味著真的會變瘋。當然,從恐懼變瘋也可以發(fā)現,實際上他恐懼的是丟人和出丑,打破之前給別人留下的好的形象與人設——一個人越是活得道貌岸然,越說明他恐懼人言可畏。

驚恐發(fā)作的底層邏輯在于對死亡的恐懼,有時一些醫(yī)院的誤診,也會強化他這種認知。畢竟,驚恐發(fā)作也叫做“心臟神經官能癥”,發(fā)作起來和心臟方面的疾病類似,不細致檢查容易誤診,做一些不必要的治療或手術。例如,一位男性患者,小學的時候出現過一次驚恐發(fā)作,初中的時候再次發(fā)作。到醫(yī)院診斷為心肌炎,住了一個月院,休學一年,到后來也沒有搞明白是什么問題。

心理學家艾德蒙.伯恩也在他的著作《焦慮癥與恐懼癥手冊》中寫道:

驚恐卻是讓人恐懼不安,但它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危險。驚恐發(fā)作只是在應激狀態(tài)下一種自然的身體反應。驚恐發(fā)作生理反應不是由真正的出現的危險引起的,只是因為身體內在原因造成的,所以并不可怕。

請記?。?/p>

驚恐發(fā)作不會造成心力衰竭或心臟停止:心臟病發(fā)作和驚恐之前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

驚恐發(fā)作不會使你的停止呼吸或窒息,沒有致命危險。

驚恐發(fā)作不會使你暈厥

驚恐發(fā)作不會讓你變瘋

驚恐發(fā)作不會讓你失控

?

9、如果我擔心的事情發(fā)生,我將無法面對和應付

?

預期焦慮是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的擔憂?;加薪箲]癥的人,總是有很強的挫折感,認為某些尚未發(fā)生的事存在威脅,從而對其產生緊張不安。同時,他們還會對引起焦慮的事難以適應,而且愈演愈烈。甚至對事情的細枝末節(jié)也極為敏感,以至于因此終日煩躁而難以自拔。

一位女性患者,就存在強烈的預期焦慮,當明天有重要的事情,比如,考試或面試,就會很焦慮。之前找工作,雖然找了關系,但初試的時候卻被面試官卡了一下,結果她就不停地哭,歇斯底里。而現在談對象也焦慮,一旦對象她不冷不熱,她就無法接受,感覺對方要離開自己。當然這里存在的病態(tài)要求是: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

她患有“公主病”,她的需要一定要被滿足,只要有不滿足,她就痛苦。從小只要父母不滿足她的要求,她就又哭又鬧。而爸爸也一直順從她,并且認為她是特別的,與眾不同的,她也因此感覺自己有了某種特權。而長大后就好像成了一個女王,要求這個世界以她的意志為轉移。

???? 所以,并非是事情的結果不能接受,而僅僅是她不愿接受。當我們要求這個世界以我們?yōu)橹行?,幻想可以掌控一切,才會對不可控的現實與結果產生恐懼與焦慮。因此,并非是這個世界要滅了我們,只是我們妄圖掌控命運。

??? 越是試圖掌控一切,越是會放大化危險的存在。實際上你所擔憂的事情99。9%都不會發(fā)生。

焦慮患者就如同撒哈拉沙漠的土灰色的沙鼠。每當旱季來臨的時候,它們就爭相囤積草根,用來應付即將到來的艱苦歲月。從早到晚,沙鼠們忙得不可開交,它們在自家的洞口上進進出出,滿嘴都叼著草根。有一個現象卻很奇怪,當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他們度過旱季時,沙鼠仍然分秒不停地尋找草根,否則便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實際上,沙鼠根本用不著這樣勞累和過于憂慮。沙鼠在旱季里,只需要吃兩公斤草根,而沙鼠一般都要運回十公斤草根才能踏實下來。后來大部分的草根都腐爛掉了,沙鼠們還要費盡力氣將腐爛的草根從洞里清理出去。也就是說當別的小動物都在享受陽光、微風和食物的時候,只有沙鼠們活得焦慮又疲憊不堪。

?

其實這跟焦慮的人們與沙鼠多么相似,我們總是不停的為生命中還沒到來的事情而感到憂慮,總是妄想能提前排除危險。雖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有些事情我們終究是瞎操心。畢竟,我們擔憂的一切不過是自己的想象,我們執(zhí)著的一切不過就是自己的幻想,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逃離現實,除了接納與面對,別無它法。


焦慮癥與驚恐發(fā)作:總是想到負面的事情怎么辦?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静宁县| 临高县| 邳州市| 达州市| 阿合奇县| 石河子市| 镇康县| 太白县| 连州市| 新乡县| 洮南市| 建阳市| 翁源县| 昌江| 衡阳市| 米易县| 余庆县| 延庆县| 山西省| 新和县| 图木舒克市| 崇文区| 寿宁县| 永川市| 绥棱县| 封开县| 金湖县| 涟水县| 灌南县| 赣榆县| 清水河县| 海安县| 庆阳市| 上思县| 祁阳县| 兴宁市| 偏关县| 广平县| 宣恩县| 武强县| 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