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物和舊物
心理學(xué)上有個有名的“鳥籠效應(yīng)”,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并不養(yǎng)鳥,但是偶然獲得了一個漂亮的鳥籠,那么他為了鳥籠不被閑置,就會開始養(yǎng)鳥,并且為此附加一堆配件。甚至可以驚悚描述為被鳥籠俘虜了。
但是我最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之相反的效應(yīng),暫且稱之為“反鳥籠效應(yīng)”。起因是一把在陽臺上的躺椅,它長這個樣子。放置了一些雜物。

曾今的它并不屬于這個房子,是我們從另一個房子帶來的。是那個房子里的合理配置,得到我們一致的喜歡。于是在去年5月中旬初被迫搬走時,房東為表歉意,不僅支付了我們一部分違約金,且答應(yīng)屋子里的東西想要的都可以帶走時,我們一致決定帶著它還有兩個長著花小花盆。
倒不是我們高風(fēng)亮節(jié)、知足常樂,實在是對于一直租房、換房的我們來說,深刻的意識到東西越少越好,能扔則扔。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愛好和喜歡是奢侈且沉重的負擔(dān)。比如我的書......
但是當(dāng)我們不辭辛勞的把它搬到新房子,沒多久之后它就劃歸了待扔的雜物。因為新房子的陽臺北向,難以見到陽光,且前樓很近無景可賞。樓下又是小區(qū)里的主路,人來車往,嘈雜的很。經(jīng)常會發(fā)生爭執(zhí),于是這陽臺不多的作用就是用來吃瓜,聽樓下國粹對罵。


如上圖所示,之前的房子視野要開闊且景色也怡人。尤其是在封控期間,堪稱世界之窗??梢愿惺芩募撅L(fēng)雨。畢竟當(dāng)時除了做核酸,下樓晃悠會被大白帶著喇叭追著勸諫。
然后就是所謂“鳥籠效應(yīng)”,說到底那些被額外購買的配件,其單項價格其實很低,而大多數(shù)人防微杜漸的能力并不高,才會被其乘虛而入。
如果像這把椅子一樣,需要一個大大的房子。而我連租金都掏不起,所以我選擇扔掉椅子。
于是我想起了我古老的賣房時期的回憶,有一個“櫻桃樹”的故事,我當(dāng)時嗤之以鼻,現(xiàn)在依舊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