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國黃土高原的“地坑院”民居,都會在院子里種一棵樹?
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由于不同地區(qū)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人們就會因地制宜的來建造居住的房屋,從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房屋建造形式,我們就稱為“民居”。比如在我國西南地區(qū)云南省的西雙版納,當(dāng)?shù)氐靥師釒е脖幻?,傣族的竹樓就是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理想居所;在我國的長江流域的江南地區(qū),民居多是粉墻黛瓦,前后通透,廳堂高大,與當(dāng)?shù)爻睗穸嘤?,夏季氣候悶熱的地理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地坑院
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由于年降水量減少,民居建筑的防水功能逐漸減弱,特別是到了我國的西北地區(qū),降水稀少,房屋多以土墻建造,很少考慮防水排水。不過,我國北方地區(qū)由于緯度較高,冬季氣候較為寒冷,民居建筑的防寒保暖功能比較突出。比如,在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qū),由于擁有深厚的黃土覆蓋層,當(dāng)?shù)鼐用裨诖怪钡狞S土立面上,開挖窯洞,作為居住場所,成為黃土高原特有的景觀。窯洞民居在我國山西、陜西、河南、甘肅等省份都有廣泛的分布。

黃土高原分布圖
我們知道窯洞的開挖需要一個(gè)垂直的黃土立面,也就是相當(dāng)于要有一個(gè)黃土懸崖,但是黃土高原有些地方地勢整體十分平坦,比如在河南三門峽陜縣、山西運(yùn)城、甘肅垅東的慶陽及陜西的部分地區(qū)就是類似情況,也就是說當(dāng)?shù)厝藳]有辦法開挖窯洞。由于當(dāng)?shù)氐叵曼S土覆蓋層深厚,厚度在100米以上,而且當(dāng)?shù)貧夂蜉^為干旱,地下水水位多在30米以下。所以,當(dāng)?shù)厝司拖肓艘粋€(gè)辦法,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深達(dá)6至7米,長寬12至15米的巨大正方形或長方形深坑,把這個(gè)坑作為院子,然后在深坑的四壁水平開挖10至14個(gè)窯洞,從而形成居住的場所。

過年時(shí)的地坑院
這種當(dāng)?shù)靥赜械木幼》绞?,所有的房屋建筑和家居設(shè)施都在地平面以下,也就是居住在地下,所以就稱為“地坑院”,這是當(dāng)?shù)厝藗円虻刂埔说闹腔垠w現(xiàn)。在地坑院的院子當(dāng)中一般都會種一兩棵樹,我國黃土高原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fēng)氣候,所以種植的樹多屬于溫帶落葉闊葉林,常見的樹種包括梨樹、榆樹、桐樹或石榴樹,樹冠通常高出地面,露出樹的頂部。院子里種一棵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起到“警示作用”,由于地坑院隱藏在地下,地面上的人們很難發(fā)現(xiàn),利用高出地面的樹冠來提醒人們,以免掉落到坑內(nèi)。此外,院子中種上一棵樹在夏季季節(jié)也可以起到遮擋陽光的作用,到了冬季落葉后又可以減少對陽光的遮擋。

地坑院和院中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