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小時候常常聽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心想行善能夠過的好,行惡會被懲罰,而行善便能夠避免懲罰。但這種虛無縹緲的令人心寬的念想終究還是被生活糾正
先講一下我的性格形成路程吧:
很小的時候在床上玩,踩到我爸的私處,被打。從此他人生氣會令我不安
一年級,有一天回家偷了一支筆,回家和我媽講,我媽說了一些話,第二天我回家偷了一把橡皮,被打。從此便盡量領會會到他人的情緒
后來在外婆家不顧外婆勸導,把一條因我任性而買來的大鯉魚活活養(yǎng)死,后來也沒做菜,浪費了。從此愧疚對我影響很大
在入學前的初中夏令營,因為我在寢室里太過歡脫與吵鬧而被排擠。從此他人的排擠令我恐懼
高一時非常自閉,下課整天到處亂跑,和父母之外的人每天說話基本上不超過十句,到高二時因人際關系嘗到苦果。到后來不再對身邊的人封閉自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被遺棄是在高二,之前還相信是因為相處后初中時班里人后來對我很好(包括最開始的室友)
道德的樹立,首先要被教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向善的傾向(愧疚)。而后需要他人反饋(被打,被排擠),形成教訓(恐懼,不安)。關鍵是共情能力(盡量體會他人的情緒),不然無法踐行
而道德的教導在各個時代往往不同,但所求往往為穩(wěn)定與和諧(如帝制被推翻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時被教導的人明白他人也被如此教導,便形成規(guī)矩,在從眾心理下大多也會遵循,而這也是社會性的一部分
而道德樹立中的其他要素大致可以被概括為人倫,是人類演化中形成社會性的要素
而人們遵守道德的動機往往是減少不安或者增加快樂,和金錢的價值很像,但不同的是金錢對當今社會人的價值是源自人們對金錢的認知,而遵守道德的動機往往因不同情況而為二者中的一個(比如在交警面前過紅綠燈與沒有交警時禮讓行人)
每個人的道德傾向(遵守道德的動機)可能存在不同。應教導人們因享樂而行善,減少只因外部威脅而遵守道德的情況
但當你受到的外部威脅是非道德的時候,要么打要么跑,請不要將道德納入考慮,道德不是一定要遵守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