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到底準不準?”│精神科量表使用釋疑
1、你更容易被哪種異性吸引嗎?2、你的性格主導色是什么?3、你的心理年齡有多大?4、你最適合的職業(yè)是什么?
想知道?來做個心理測試吧! 這年頭,經常網上沖浪的人,誰還沒做過幾個特別準的“心理測試”。拿到結果一看,“帥的/浪漫的神秘紫/60歲/藝術家,原來這才是真實的我!也太準了!”然后生成圖片,轉發(fā)到朋友圈——那些年,我們轉發(fā)過的“心理測試”,沒有一百,也有幾十。 但是,你做過真正的心理測試嗎?畫風不一樣哦。
1、醫(yī)院里的心理測試醫(yī)院
去過精神心理科的患者,對心理測試都不陌生.
第一次門診,有些醫(yī)院會在進診室之前,就先讓你做一套測試題。跟醫(yī)生見面之后,聊過幾句,醫(yī)生刷刷刷,又開好幾套,SCL-90(90項癥狀清單)、MMPI(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EPQ(艾森克人格問卷)、PHQ-9(抑郁癥篩查量表),等等。復診的時候,醫(yī)生又會開一些。話沒說幾句,都做題去了,題目又多又無聊,做完半天都過去了,價格也不便宜,都幾十上百的。但是,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心理測試。

不是為了獵奇,也不是為了騙點擊,專業(yè)人員的心理測試,都是為了實際需求而使用的。智商測驗是為了能夠把落后兒童和超常兒童篩選出來,以便因材施教;職業(yè)傾向性測驗是為了提前發(fā)現個人興趣特長,實現真正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精神科評估量表,是為了及時篩查疾病,輔助診斷,評估治療效果,以便早發(fā)現早治療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精神科最常用的量表之一PHQ-9為例,眾所周知,絕大多數精神科疾病還是根據現象學在診斷,醫(yī)生根據你癥狀的嚴重程度、持續(xù)時間,以及疾病對功能的損害程度,來判斷你到底有沒有問題,情況嚴不嚴重,而PHQ-9就是這樣一個篩選和輔助診斷量表。如果你把PHQ-9的問題,和DSM-Ⅴ的診斷標準做個對照,會發(fā)現基本都是一一對應:癥狀持續(xù)時間對應,癥狀對應,陽性標準對應。所以,通過簡單的9道題,醫(yī)生就可以迅速對患者是否可能存在抑郁癥有個初步評估。而研究發(fā)現,PHQ-9診斷抑郁癥的敏感性高達0.91,特異性高達0.97,也就是說,臨床上PHQ-9測試結果為陽性的患者,最后絕大多數都被診斷為了抑郁癥。在某種程度上,量表就像精神科的“化驗單”,可以將精神疾病的診斷和評估標準化、細致化、客觀化、數量化。 當然,不同的量表有不同的測量內容和使用場景,有些適合篩查(有或無),有些適合評估(嚴重程度),有些是綜合量表,有些專門測試一個疾病或癥狀,門診上,醫(yī)生開的每一個量表檢查項目,都自有其目的和考量。
2、一個專業(yè)量表的誕生
有時候,我們看著網上那些刷屏各種趣味測試,也在想,難道專業(yè)的心理測試就不能也做成這樣嗎?還真就難兩全。
為了給大家提供更專業(yè)便捷的自助工具,我們部門一直承擔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重新整理和開發(fā)平臺上的量表。當然,我們能力有限,與其說是開發(fā),不如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量表優(yōu)化,然后,我們發(fā)現,一個能被廣泛應用的專業(yè)量表內容,并不只是憑題目和分數:量表的測評理論、測評內容、應用范圍、結構因子、計算邏輯、常模、信效度、敏感性和特異性等等,都需要一一搞清楚。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測,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這是衡量量表質量最主要的兩個指標。信度指的是量表的可靠性,今天測是有病,明天測沒病,肯定是不行的;而效度指的是量表的有效性,即量表測試的結果是否是你想要的,你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抑郁,但這個量表測的是焦慮程度,這肯定也是不行的。而為了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量表的題目數量就不可能太少,內容就不可能太夸張,就不可能做成趣味測試。

/趣味心理測試,互聯網上的流量密碼/
通觀那些刷屏的趣味測試,則同時存在以下3個特點:
題目數量少;
內容詼諧有趣;
結果模棱兩可;
題目數量少,才能保證完成率;內容詼諧有趣,才能保證傳播性;結果模棱兩可,才能保證“準確性”;而專業(yè)量表則是根據理論支撐和科學依據,從事實基礎上抽象出的關鍵問題,以上3點,都與一個專業(yè)量表的要求相悖。
3、如何解讀測試結果?
還有不少患者疑惑,很多醫(yī)院開的量表,跟我在網上找到的免費的一樣啊,憑什么你們就要收費? 因為很多量表,更重要的是對結果報告的專業(yè)解讀,而你在醫(yī)生或者付費量表那得到的,往往不僅是一個分數。 以我們平臺上已更新的付費量表為例,會對測試結果有無、嚴重程度做詳細的解釋說明,如果包含多個維度,會對每個維度的分數逐一做出解釋,會提示疾病風險,還會給出一些合適的自我調整建議。如果你把量表報告給到醫(yī)生,他們可以提供更多診療相關信息。而且,有些量表里的名詞,跟臨床實際意義可能有差異,需要專門解析。


/好心情量表報告示例/
另外,我們自己在看量表結果的時候,請不要忽視上面的提示,“該測試結果僅作為評估工具,不能以此作為診斷”,量表的作用相當于實驗室檢查,結果僅供臨床醫(yī)師和患者參考,不能替代臨床醫(yī)師的工作和判斷,更不是精神鑒定。更切忌“一測定終身”,這段時間情緒很down,測出來“重度抑郁”,就給自己貼上抑郁癥的標簽,一直沉溺在消極情緒當中,放棄調整,最后去醫(yī)院一診斷,只是一時的抑郁狀態(tài),醫(yī)生告訴你,調整兩周就好了。雖說網上的很多量表都不太正規(guī),或者解釋簡單,但認識問題、正視問題往往是走向問診的第一步,現在精神心理問題越來越常見,心理測試尤其是疾病篩查,做總比不做好,做專業(yè)的總比做不專業(yè)的好。希望下次,我們朋友圈刷屏的心理測試,是專業(yè)的精神科篩查量表。
參考文獻:
[1]閔寶權, 周愛紅, 梁豐,等. 病人健康問卷抑郁自評量表(PHQ-9)的臨床應用[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 2013年13卷6期, 569-572頁, ISTIC, 2013.[2] 張明園,何燕玲.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