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徑02】明明上課認真聽講了,為何一到考試就不會

【一】記憶目標與學習目標
知識為什么變得抽象?抽象的作用是什么?
在學校,學生需要掌握的內(nèi)容可分兩種:
1.信息——記憶
具體:只描述一個情況
2.知識——學習
抽象:同一類問題的所有情況(包括老師從未提及的新情況),以至于不得不用概括性詞語來描述各種情況的共同特征
信息與知識不能混為一談,對于兩者有不同的學習目標,也導致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掌握信息目標:重現(xiàn)——方法:記憶
掌握知識目標:泛化——方法:學習
重現(xiàn)舊信息
方法:達成目標行為
(泛化:生成新信息/解決從未記憶過的新情況 )
判斷一個行為是學習還是記憶,就看該行為是否可以解決從未記憶過的新情況
根據(jù)目標選擇對應的行為:
例:
歷史信息——記憶方法
數(shù)學知識——學習方法
知識名稱——記憶方法
記憶方法使用場景相對狹窄,因為記憶的前提
記憶適用條件:情況有限、事先可知
學習適用條件:情況無限、事先未知(通過學習獲得泛化能力)
有意義學習:學習材料→用于泛化
機械記憶:學習材料→背誦材料(使其學習材料失去應有意義的行為)
困惑:
學習材料不就是用來記憶的么?不記憶,該怎么學?
——達成泛化的方法(我們到底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xiàn)泛化,獲得解決新情況的能力的?)
【二】指令學習與歸納學習(達成泛化目標的學習方法)
學習的目標/目的不是記憶已見過的就情況(重現(xiàn)),而是解決從未見過的新情況(泛化),就不能只針對具體情況,而是要在腦中建構(gòu)一個規(guī)律,用規(guī)律來生成從未見過的新情況
指令學習:對概念、規(guī)律、共性的語言描述,建構(gòu)規(guī)律的方式
歸納學習:通過觀察多個實際案例,讓大腦自動找到不同案例之間的共性,用共性來推測從未見過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多數(shù)情況,歸納的過程不是我們的意識直接控制的,而是大腦在特定條件下自動執(zhí)行的
大腦潛意識自動歸納的規(guī)律不一定正確,所以即使人腦擅長歸納學習,但我們還需要使用指令學習
指令學習+歸納學習 同時使用:先用定義和概念等描述性詞語(指令)來大致確定規(guī)律,再用實例來幫助大腦建構(gòu)規(guī)律
對于難知識:歸納為主,指令為輔(做題、理解定義,再做題、再理解定義)
理解即使感知模式:to understand is to perceive patterns
模式:可重復的共性(不同實例中都會重復出現(xiàn)的共性、規(guī)律)
感知差異、共性
為什么同樣是學習,學習效果有好有壞?
影響學習成果的因素是?
如何做題才合理?更有效率?
使用這兩種學習方式時有什么注意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