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當(dāng)年「滿腔熱血要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最后卻多成了平庸的中年人?


在面試開始的時候,我總喜歡問他們一個問題:「你的夢想是什麼?」
極有意思的是,我最常聽到的答案是:「我想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做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不得不說,這是一群善良的好孩子,沒有人回答「我要賺大錢、當(dāng)高官」之類的。 然而,當(dāng)我再進一步細問:「你想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動機是什么? 你想要'影響力'來做什么? 過平凡的人生難道不好嗎?」
這時候,就有很多申請者語塞,回答不出來了。
可能他們并沒有細想過,這些聽來很「熱血」的事情究竟意味著什么,背后要付出多大的犧牲和努力。 當(dāng)然,這不完全是他們的錯──畢竟在臺灣學(xué)生的成長過程當(dāng)中,從來沒有人教導(dǎo)他們?nèi)フJ真思索這些事情。
然而,能夠回答出來的人,我往往能聽到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的是家境貧寒,想要出人頭地回饋家鄉(xiāng)的; 有的是感到和社會格格不入,想要改變社會的; 有的是受到楷模的啟發(fā),想要追逐人生意義的; 有的是感受到人群的痛苦,出于共感而行動的; 有的是對目標有癡狂般的熱愛,義無反顧的追逐極致...... 無論哪種,我都能感受到他們要「改變世界」的心是真心誠意,而且會付諸行動的。
回顧起自己的大學(xué)時代,同輩中滿嘴理想的青年也不在少數(shù); 然而十年過去,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shù),卻變成了極為平庸的中年人。
事后回頭來看,這些人在年輕時候確實有著理想。 然而,他們卻缺乏深層的內(nèi)在動機──于是當(dāng)他們面臨舒適的生活的時候,就立馬放棄了奮斗。
人生的意義在于追求快樂,但「快樂」對于不同人的定義是不同的。
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快樂代表著「追求舒適」。 所以他們趨樂避苦,甘心日復(fù)一日過著平淡的小日子。 對他們來說,只要有吃有喝,有玩有樂,那日子就能過得下去。 就算有什么憤怒和不滿,那也只在嘴巴上,永遠不會付諸行動。
然而,對于少數(shù)人來說,快樂在于「追求意義」,追求意義往往代表著要犧牲舒適,往往代表著要承受痛苦。
我很討厭老一輩動不動「年輕人要多吃苦」這種說法。 沒事活得好好的,去自找苦吃,為了吃苦而吃苦,這叫做有病。 要吃苦的話,為啥不干脆拿釘子扎自己的大腿算了。
痛苦不是目的,而是「追求意義」的必然過程。?追求意義的道路是一個平凡人走向英雄的道路,而成為一個英雄,必然是痛苦的。
舉個例子,臺灣有個我很欽佩的鋼琴演奏家,叫做張欽全,他在國際上獲得許多世界知名獎項,算是一個小眾領(lǐng)域的臺灣之光。
我有幸修過他一門通識課。 在課堂上,張欽全常分享自己練琴的經(jīng)歷,他說自己有種「拚死也要把琴彈好」的著迷,常常在比賽前練到雙手指尖都染滿了鮮血,還練到渾然忘我。
我身周遭也有些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家,他們過著「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干得比驢多」的生活,卻絲毫不以為苦,因為在實踐自己的目標而樂在其中。
同理,一個運動員要成為奪得奧運金牌,必然需要經(jīng)歷非人的折磨和訓(xùn)練; 又譬如說,一個作家要寫出杰出的作品,必然要經(jīng)歷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
但能夠站上世界舞臺頂峰的人,都有這種「追求意義」的偏執(zhí),他們并不覺得這樣的犧牲為「苦」,反而能在實踐目標的過程中感到愉悅。
培養(yǎng)下一代的英雄
這么說來,為什么大學(xué)時代,同樣看來朝氣勃勃的年輕人,后來多數(shù)都變成了平庸的中年人,只有極少數(shù)實現(xiàn)了自己當(dāng)年的理想,原因也很明確了。
因為只有極少數(shù)人擁有強大的內(nèi)在動機,在追求意義的道路上執(zhí)著前行──也唯有這樣子的人,才擁有實踐理想的可能性。
我們作為教育者要做的事情,不是鼓勵年輕人去吃苦,而是啟發(fā)他們的內(nèi)在動機,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每個人都有踏上英雄之路的可能,只要能找到最深層的動力。

轉(zhuǎn)自?為什麼當(dāng)年「滿腔熱血要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最後卻多成了平庸的中年人?|劉庭安/我所見的世界|換日線 (c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