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片《金發(fā)夢露》,成也夢露敗也夢露。

被波米安利了這片子,熬夜把它看完了。不僅熬了夜,還有點睡不著了。如果,讓我打分的話,可能也確實只能打六分。其原因倒不是因為差評里說的全片帶著“男性凝視”,而是,它松散的敘事結(jié)構(gòu),如果不是因為“夢露”這個名字,那電影在敘事上是斷章的,整部電影結(jié)構(gòu)是不完整的。我作為觀眾,假如不是早對“夢露”的那些“花邊新聞”有所了解,光靠這部電影是很難拼湊出來內(nèi)容的。也就是說,這部電影,假如有人看出了門道,那多少是因為自己腦補(bǔ)完整個劇情。而假如有人看得生氣冒火,覺得這部電影侮辱了“瑪麗蓮夢露”本人,那也一定是他自己腦補(bǔ)著把這片解讀完整了。

我也認(rèn)為,這部電影里的“男性凝視”鏡頭是這部電影的關(guān)鍵。整部電影由大量的“窺視”鏡頭組成,使得我在屏幕外幾度呼吸困難,為這位角色感到窒息。我在觀影前,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你了解瑪麗蓮夢露嗎?在你的記憶里,她是(? )她拍過(? ),果然,除了那些艷史和她誘人的身材,還有那種已經(jīng)符號化的性感圖影,再無其他了。然后,我對自己說,好的,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只把她當(dāng)做角色,一個全新的故事。電影的前半部分,我全然被帶進(jìn)了角色,開場講述單身嗑藥母親給她帶來的童年陰影。母親指著墻上的男人照片告訴她,這是她的爸爸。當(dāng)小女孩伸出手想要觸摸照片的時候,母親卻厲聲阻止了她。然后,我們聽到了下面這句臺詞:“不要用你黏糊糊的手去碰,你會把它弄臟的”。有人說,這片就是一個夢露找爸爸的故事。我卻想說,這是一位普通女性尋找身份認(rèn)同的故事。這句臺詞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我母親常常會說的話?!八吘故羌依镂ㄒ坏哪腥税 ?,雖然這句話本意是為了埋怨我爸爸。但,這話的潛臺詞是什么呢?“男人”一個“偉大”的身份。這個身份是該“高高在上”的,甚至應(yīng)該被當(dāng)做神啟。他應(yīng)該是“那樣”的啊!一個對老公有著期盼但沒有如愿的我母親的潛臺詞正是這個。我們再來回看夢露母親的話:“不要用你黏糊糊的手去碰,你會把它弄臟的”,在這里,我要跟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描述一個細(xì)節(jié)。這張父親的照片是裱在鏡框里的,所以,小女孩不管手多臟,都不會因為觸碰而使照片弄臟。夢露母親的角色,是一個遭遇情感背叛,遭遇拋棄靠嗑藥來度日的可憐婦人。而夢露是非婚生子誕下的孩子,一個不被承認(rèn)的孩子。母親嗑藥后瘋癲的話語里多次提到這一點。母親怨恨夢露的精神狀態(tài),其實這是一種心理轉(zhuǎn)嫁行為,就是自己遭遇了巨大傷痛后,反將這種痛苦加注到別人身上。母親不愿意接受自己現(xiàn)實已被這個男人拋棄,便認(rèn)為被拋棄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生下了夢露。夢露又同時成為了那個男人和自己的污點。
其實,大部分有著父母不和童年記憶的人,都對這樣一種轉(zhuǎn)嫁行為并不陌生。母親常常會扮演一個受害者的形象,告訴你自己過得有多苦,而這全部的苦都是因為“你”,不陌生吧。諸如,我還不都是因為你。如果不是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我最錯的事兒就是因為生了你。OK,請觀眾代入一下,我在開場就有點窒息了,也猜到了電影的命題。

分析這部電影,我覺得身為女性(曾經(jīng)的小女孩),應(yīng)該從女性角度展開說說,關(guān)于“父親”。我相信很多女性也是如我一樣的童年記憶,“父親”象征著權(quán)威,“父親”是“一家之主”,得到“父親”的認(rèn)可,是一個小女孩的非常微小和簡單的愿望。所以,其實當(dāng)母親將象征著“父親”的相片指給她看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種潛意識的“父權(quán)”的灌輸了。小女孩小時候?qū)Α案赣H”多少是崇拜的,加上如果遇到一位喜歡轉(zhuǎn)嫁的母親,那小女孩不僅對父親崇拜,還會以為“父親”愛自己勝過“母親”愛自己,誰會不喜歡一個不訴苦,不情緒化的家庭成員呢。與其說,夢露在尋父,不如說,她一直活在“神話父親”的想象里。之所以,這種想象沒有破裂,正是因為她從來沒有見過真實的父親,一直到死。
影片里的小女孩長大成人直接跳過,直接到了她的“被潛規(guī)則”的那一日。獻(xiàn)出屁股得到角色,夢露開始她的演藝生涯。接著,最出色的一段劇情設(shè)計就是當(dāng)她要面試出演一位憎恨自己孩子的母親時,試鏡時,她分析起了角色的心理,并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導(dǎo)演和制片人都在她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時候笑了。

身為女性,這個笑,你們一定也不陌生。就是當(dāng)你表現(xiàn)出了你“竟然不是花瓶”的時候,這樣的笑聲就會出現(xiàn)。男人們總是瞬間擁有這種默契,就是一旦女性表現(xiàn)出了智慧,他們就會諱莫如深地彼此互看一眼,然后竊笑。由于這種“笑”日常會表現(xiàn)的“神不知鬼不覺”,盡管當(dāng)事人感覺到了,卻又不好挑明了說開,以免又要換來一句“小題大做”“情緒化”的針對女性的“指控”。因此,大部分女性只能選擇隱忍,淡化這種“譏笑”的氛圍感。我很感謝這位導(dǎo)演這個細(xì)節(jié)的處理,尤其在“男性凝視”鏡頭下這樣處理,反而是對于“男性凝視”的極度諷刺。夢露試鏡完,離開。導(dǎo)演和制片商量要不要定她演這個角色,兩人討論不出結(jié)果,就想問老板的意見。而這時老板盯著夢露的背影,贊嘆道:“瞧這姑娘的屁股”。夢露既不是因為試鏡成功,也不是因為讀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而是,她因為屁股得到了這個角色。
插播一個題外話,我前陣子的一個項目里,被叫“美女”,如果不是還有一點點家教,我的白眼都要翻到天上了。我回來后就跟P說這件事,她也馬上大呼,她最討厭“美女”兩個字。怎么,女性是沒有工作職位了嗎?怎么,我沒有名字嗎?在明知道名字和崗位名稱的時候,竟然還要選擇這兩個字,不會真有女性會輕骨頭的默認(rèn)這兩個字,還開心吧。

在一個嚴(yán)肅的工作環(huán)境里,用這樣一個詞可以瞬間瓦解你全部的專業(yè)印象,會這樣叫的男人,骨子里必然是壞透了。其心可誅啊。倘若我真是貌美如夢露,令你情難自控,脫口而出,那這個稱呼也只能裹挾了你的“猥瑣”和“下作”罷了。所以,不管是哪位女性,被人在工作場合里以“美”稱呼,其本質(zhì)都是“不尊重”,和削弱你的“工作能力”的詭計。正如,我們的夢露盡管人紅得名,卻還是被當(dāng)作眾人的“玩物”。當(dāng)眾人瘋迷她時,她開始厭惡“瑪麗蓮夢露”這個名字。也許,我們可以把“瑪麗蓮夢露”的名字當(dāng)作“性感尤物”“美女”這類代名詞。在夢露看來,一個工作場合里,別人都顯得非常職業(yè),而她卻只是“性感尤物”的代名詞。也許,她對表演的角色是有熱情的,但,她已經(jīng)擺脫不掉人們“物化”她的現(xiàn)實。她——無法離開。影片進(jìn)入她的幾段戀情后,是我不能給這個電影打高分的原因。也一下子把我從一開始只想把夢露當(dāng)做獨立成電影的角色的那種觀影狀態(tài)里,不得不抽離了出來。觀影的情緒上必須組接一些明星艷史才能認(rèn)同為什么導(dǎo)演非要拍這一段,因為前后不挨著,結(jié)構(gòu)上它很散,極其需要觀眾腦補(bǔ)。

如果作為一個全新的角色,我正在期待導(dǎo)演接下來怎樣劇情化人物,如果作為傳記類電影,那么,它又不夠詳盡。甚至,有幾段令我感到跳脫太快。如果是為了遵照傳記類所以鋪設(shè)了那對男同,結(jié)合夢露3P艷史,那能解釋得通。如果作為敘事,就覺得真的很沒有必要了。(我想也許商業(yè)電影,刺激點不是我這樣的影迷追求的)
目前我也只能就敘事結(jié)構(gòu)上試著去理解這一段??偨Y(jié)來說,就是這個女人一直企圖從男人身上尋找認(rèn)同感(看完全片我才意識到,這部電影里除了她母親的角色以外,與她有親密聯(lián)系的都是男性。)因此,她一直對男性崇拜,我們可以歸結(jié)為早年的母親給她的童年灌輸,像神明一樣被掛在墻上居中位置的父親的照片,不可以用黏糊糊的手去觸摸的父親的照片。她骨子里尋找父親,是希望被這樣的“男性”認(rèn)可。
因此,這對男同迷惑她,使得她產(chǎn)生被“男性”認(rèn)可的幻覺。這也是為什么她始終叫男人“爸爸”,戀父情結(jié),本質(zhì)上無法擺脫“男權(quán)”思維。

終于,她遇到一位看起來更趨向了解她內(nèi)心的男人是那位劇作家。他們聊契訶夫,聊劇本里的人物角色。夢露這時候展露出來的是她“不是花瓶”,她能給出“觀點”。然而,又一次被騙。男人似乎為了一部她的傳記片才與她結(jié)婚。為了深入的記錄下她的全部。(對這段未進(jìn)行查找,不知是否有理解錯誤,僅從電影角色理解。)電影放映后被眾人詬病的是,電影把夢露拍成了不知反抗,受人憐憫的可憐人。[可實際上,夢露曾在自傳《我行我素》中寫道:“沒有任何人能夠利用我,更確切的說是利用我的身體;在我的生命中如果只有一件事值得我驕傲,那就是我從未做過被別人包養(yǎng)的情婦。]所以我說,這部電影一方面想蹭IP的熱度,盡收傳記電影的好處,一方面又否認(rèn)自己是一部傳記電影。假如,這部電影沒有利用夢露的IP,那么會不會被大眾接受。也就是說,如果她是一個不知名虛構(gòu)女演員的一生。它的關(guān)注度一定會被降低。甚至,很有可能不能融到資,這也將導(dǎo)致我們無法觀看一個聚焦“性感尤物”女演員的真實“男性凝視”視角的電影。

假如,這部電影是虛構(gòu)的,是否又會對觀眾有著“真實的切膚之痛”呢?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恰恰因為,在戲劇之外的一條線索,無處不在地影響著觀眾,導(dǎo)演選擇用“窺視”視角,全片只有幾處用了主觀視角,一個是熊,一個是父親的相片,一個是衣柜,一個是電話。而我以為妙就妙在了“窺視視角”,這使得“她”一直被“窺視”,被“物化”,被“評價”,被“觀賞”,被“定義”。這使“她”更“真實“,也使“她”更“可憐”,更“孤獨”。所有那些人,和她的親密關(guān)系的人,都與她保持著距離,就連那段她以為的“幸?;橐觥?,也是用拍照式的構(gòu)圖來表現(xiàn)的。觀眾體會不到那一點點甜。因為全是客觀鏡頭+凝(窺)視鏡頭。影片里的夢露特別像錄像帶里的人。

假如,我們把鏡頭本身看成一個人,隨著這個鏡頭的運動,拉近推遠(yuǎn),我敢說,這就是個冷漠的人,他看她,不論哭還是笑或是瘋,他就這樣看著她,心里沒有一絲絲情感。他(它)不共情,這個鏡頭很冷血,但卻又很客觀。聊完了電影里夢露的情史,我們來聊聊“孩子”。前面提到了,夢露童年時對自己的身份認(rèn)知,來自于母親灌輸?shù)摹?strong>父神”論,后期,她一直沒有遇到真正的父親。導(dǎo)致她對男性的認(rèn)知始終沒有擺脫這種“父神”論。當(dāng)懷孕后,她身為女性有了自己“所屬物”,她可以歸屬的一個出口。一方面,她童年缺失母愛,導(dǎo)致她需要心理補(bǔ)償,因此,在得知懷孕的時候,她是雀躍的,高興的。
墮胎后,再次懷孕,她懷著歉意和內(nèi)疚,想要保住卻又流產(chǎn)。這使她與世界的連接又?jǐn)嗔蚜?/strong>。就是說,她很努力了,她熱烈地投入去愛,她投入角色去表演,她期盼將愛給與孩子,然而,她與這一切的聯(lián)系又?jǐn)嚅_了。發(fā)現(xiàn)了么,這個角色,很典型的概括了女性對于“愛”的普遍認(rèn)知。大部分女性的成長史,似乎都是這樣。而電影并沒有另這個角色反抗,這于是,成為了眾多夢露影迷的批判的點。影迷們認(rèn)為它刻板印象了“夢露”,他們反對他們將她描寫成被動的,不知反抗的女性。我覺得,人家影迷沒有錯,你用人家的IP虛構(gòu)了一個故事,贏得了“價值”,不管你的電影好壞,我甚至可以給你定個“消費夢露”的罪過。哪怕你這部電影拍得無可挑剔,影史上奪得金獎,你都不能否認(rèn)你利用了“夢露”這一點。最后,我想談?wù)勥@部電影的價值,嗯,我想了又想,如果作為一位普通女性,我能舉例出很多文藝類型電影來與之比較,我會覺得,就作品意義上來,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新穎的。它的特別之處,只是在于,它描寫了一個非普通的女性,就像夢露和服裝師的那段討厭“成為瑪麗蓮夢露”的對話。無人會信,這么紅的巨星又怎么會討厭成為“巨星”呢?我想這部電影的意義,對于女明星來說,是具有意義的。對于神話女明星的人是有意義的。我也曾經(jīng)不止一次提到過藝人不過是被資本操控的棋子。他們只是一個符號,有時候他們扮演這個符號,在光圈下,找不到自我。這部電影真實的揭露了,為什么“她們”會找不到自我。所以,我想這部電影本質(zhì)上要吐槽的是好萊塢,是資本運作的體系。而夢露又一次成為了棋子(槍子),在她去世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