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略軍改及其對羅馬共和國的影響



公元前113年,由于日益寒冷的氣候,一支游牧的日耳曼部落離開他們北方的家鄉(xiāng),越過多瑙河侵入羅馬的領土。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們在羅馬的領土上四處劫掠,還擊敗了幾支前來抵抗的小規(guī)模的羅馬軍隊。公元前105年,日耳曼人在阿勞西奧擊潰了羅馬2支執(zhí)政官軍團,羅馬軍團8萬人損失殆盡,這使得形式變得嚴峻起來。羅馬人陷入恐慌,日耳曼人隨時會殺到羅馬城下。
?

共和國似乎搖搖欲墜,直到一個人返回羅馬城接過軍隊的指揮權。他就是蓋烏斯·馬略,他剛剛打敗了努米迪亞的國王朱古達。他甚至還未回到羅馬,就被選為當年的執(zhí)政官。他一回到羅馬,就大刀闊斧的改革了羅馬的軍事制度,以應對這前所未有的危機。他的改革對于羅馬軍團和羅馬共和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改革都是馬略的創(chuàng)新。他之前的許多羅馬將軍已經在慢慢的改良羅馬軍團,為馬略最終的改革鋪平了道路,例如簡化軍團的后勤。但是馬略不僅將之前的軍事改良固化下來,還引入了新的軍事制度。
?
在馬略軍改之前,羅馬公民入伍軍團必須滿足一定的財產要求。這極大的限制了羅馬軍團可以招募的士兵人數(shù),因為公民必須自己購買武器裝備,還得擁有至少3500塞斯塔的財產。而馬略軍改的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廢除了加入軍團的財產要求,他允許羅馬的無產者加入軍團。這些數(shù)量龐大的貧窮的無地流民也能加入軍團,即便他們身無分文。
?

?不僅如此,所有的武器裝備由國家統(tǒng)一采購和供給,每名士兵還能從政府領取薪酬并在戰(zhàn)爭中獲得戰(zhàn)利品和虜獲物。因此大量一貧如洗,也沒有其他一技之長的無產者涌入馬略的軍團。和共和國早期的軍團在戰(zhàn)爭結束后會解散不同,馬略的軍團士兵會和政府簽長達16年的兵役合同。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招募常備軍,也極大的提高了軍團士兵的素質。
?
另一方面,戰(zhàn)場上羅馬軍團中各個階層的公民之間的平衡也被打破了,軍團中的士兵絕大多數(shù)來自無地的貧窮無產者。這一變化正在悄悄的為共和國危機埋下隱患,因為軍團的士兵對他們的將軍的忠誠逐漸超過了對共和國的忠誠。這看起來是一場標志性的變革,但其實不過是羅馬軍團日益降低對公民財產要求的大勢所趨的最后一步。
?

這次改革還徹底改變了羅馬軍團的組織型態(tài)。羅馬軍團早期的中隊戰(zhàn)術最后一次使用的記載見于公元前109年發(fā)生在努米迪亞的朱古達戰(zhàn)爭中。由于這一戰(zhàn)術早已過時需要更新,羅馬人很快就拋棄了這一軍事傳統(tǒng)。公元前104年,馬略取消了5種羅馬軍旗中的4種,這些軍旗用于在戰(zhàn)斗中進行指揮和控制。牛頭人,烈馬,豪豬和孤狼被舍棄,只有鷹旗被保留下來,成為羅馬軍團的標志。
?

以中隊為基本戰(zhàn)術單位的羅馬軍團被大隊軍團所取代。相對于120名士兵組成的中隊,一個軍團大隊擁有600人,分成6個百人隊,其中480人是軍團士兵,而另外120人是非戰(zhàn)斗人員,例如仆人,奴隸或技工。每個百人隊由100人組成,由一名百夫長指揮。其中80名士兵,20名非戰(zhàn)斗人員。軍團大隊沒有指定的軍官,一般認為要么由6位百夫長中最有經驗的一位來指揮,要么6位百夫長組成一個委員會來管理和指揮大隊作戰(zhàn)。
?
軍團大隊的最小單位是十人隊,由一位“什長”來指揮。其中8人是軍團士兵,2人是非戰(zhàn)斗人員。10個十人隊組成一個百人隊,6個百人隊組成一個軍團大隊。10個軍團大隊組成一個羅馬軍團,大概6000人,其中4800名士兵,1200名非戰(zhàn)斗人員。
?
和中隊軍團一起廢除的還有共和國中期羅馬軍團三列陣廣泛采用的三種不同類型的步兵。青年兵,壯年兵和成年兵的分類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三列陣中的步兵統(tǒng)一使用類似壯年兵的武器配置。
?

馬略軍團的三列陣和早期共和國的軍團三列陣也有很大的區(qū)別。馬略軍團的大隊之間間隔更小,排列更加緊密。而且軍團大隊的陣型也更加深厚??梢杂行Х乐故勘驗榭只哦R陣脫逃,因為他們可以得到周邊戰(zhàn)友的掩護而更加安全。馬略軍團成為一支更加標準化,更有威力的重步兵軍隊。他們裝備的主要武器是短劍,還有一把近戰(zhàn)防身的匕首,這些制式統(tǒng)一的戰(zhàn)士被稱為軍團士兵。
?
馬略軍團士兵的裝備和早期羅馬士兵基本一樣,但是馬略改進了他們的標槍。將原來固定標槍矛頭和木桿的兩顆鐵制螺栓更改位一顆鐵制,一顆木頭。這樣投出去的標槍在擊中敵人的盾牌后就會變形,這樣不但使得敵人無法重用這些標槍,而且還能癱瘓敵人被標槍擊中的盾牌。
?
至于防護裝備,軍團士兵會裝備頭盔,護甲和護膝。但他們最主要的防護裝備仍然是巨大的方盾,可以為士兵提供從肩膀到腳踝的防護。在戰(zhàn)斗中,羅馬士兵還能用盾牌推搡和擊打敵人,這樣盾牌就像武器一樣具有攻擊性。
?

馬略軍團中1200名非戰(zhàn)斗人員,主要承擔戰(zhàn)爭中的物流后勤工作,為羅馬軍團的日常運作提供食物,牲口,燃料和維護。馬略非常重視軍隊的后勤,馬略軍團的士兵常常被稱為“馬略的驢子”。這是因為,馬略軍團的士兵必須獨自負重所有的裝備和個人物品,而不是依賴騾馬車隊。這大大的提高了軍團的戰(zhàn)斗力,因為經常的負重行軍和訓練,使得羅馬士兵在戰(zhàn)斗中比敵人更有耐力。
?
同時,士兵們隨身攜帶土工工具,使得他們可以快速的修建防御工事,營地和壕溝。最后,擺脫了行動緩慢的運輸車隊,羅馬軍團的行軍速度大大加快。唯一的缺點就是士兵們對繁重的體力勞作的抱怨,馬略的士兵經常自嘲自己就是“馬略的驢子”。
?
隨著共和國的擴張,羅馬人越來越不喜歡擔任騎兵,這使得羅馬軍團嚴重缺乏騎兵。當羅馬人在亞平寧半島和他們鄰居進行小規(guī)模戰(zhàn)斗時,少量的騎兵已經足夠了。然而,當羅馬人和意大利之外的強敵交手時,例如日耳曼和高盧人,這些敵人大都擁有恐怖的騎兵部隊。這使得羅馬人吃了不少虧,哪怕他們的步兵擁有優(yōu)勢。
?

在扎馬戰(zhàn)役之后,羅馬軍團會招募大量非意大利的騎兵來彌補自己的騎兵弱勢。到了馬略改革之后,羅馬軍團徹底放棄使用意大利騎兵,而是大量征用被征服地區(qū)的同盟土著騎兵。這些騎兵的訓練更好,并且擁有他們本土的特殊騎兵裝備。
?
在凱撒征服高盧時,凱撒先是依賴著名的努米迪亞騎兵,后來又依靠高盧和日耳曼重騎兵贏得了戰(zhàn)爭。事實上,公元前52年的阿雷西亞戰(zhàn)役中最后起決定性作用的騎兵沖鋒,就是凱撒的日耳曼騎兵。
?
馬略也取消了早期羅馬軍團中擔任標槍兵的輕步兵,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同盟國的輔助輕步兵。大量帝國境內外的本地人被征召進入羅馬軍團擔任輔助兵,包括但不限于日耳曼的輕步兵,巴雷里克的投石兵,希臘的弓箭兵和西班牙的近戰(zhàn)輕步兵。
?
擁有新羅馬軍團的馬略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公元前102年和101年的幾次決定性的戰(zhàn)役中,羅馬人一勞永逸的擊敗了日耳曼人。

馬略軍改取得了預想的成功,使得羅馬軍團成為一支職業(yè)化的常備軍,戰(zhàn)斗經驗得以繼承,軍事效率大大提高。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馬略軍團成為古代世界最高效和致命的戰(zhàn)爭機器。除了這些收益,如此大規(guī)模的改革不會不對共和國造成長久的影響。由于羅馬的將軍們負責為士兵提供服役的薪資和退伍的土地,羅馬士兵對于他們的將軍比對羅馬政府更加忠誠。隨著軍團中的士兵以無產者為主,這種趨勢更加惡化了。因為士兵們渴望從他們的將軍那里獲得報酬和升職,權力的天枰開始從元老院向軍閥手中傾斜。從馬略到蘇拉到龐貝,最后是凱撒,這一變化導致羅馬擁有軍權的政治強人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的滑向內戰(zhàn)。最終,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導致奧古斯都的羅馬帝國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