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簫張力很弱、音孔發(fā)音不耐受?

什么是簫聲的張力?就是說我們吹奏某個音的時候,這個音,吹奏的時候在保持音準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可強可弱,可實可虛,音量可大可小,這樣就說這個音的張力好。相反部分洞簫的音,稍一加壓就破,很不耐受。因為洞簫這個樂器,十分小眾,所以一直難以規(guī)范化,尤其是洞簫制作這塊,導致市面上很多洞簫存在問題,進而簫友遇到一件好簫,里面就有了運氣的成分。
洞簫是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不要過分去強調(diào)傳統(tǒng)這個標簽,因為總是有人把古老的、傳統(tǒng)的東西,與科學割裂開來。比如有人說洞簫本身就是音不準的樂器,你要是和他辯論,他也許會說你偏執(zhí)。在我的心中,首先洞簫是眾多樂器中的一種,另外洞簫是我喜歡的一種樂器,再其次,我靠洞簫從業(yè)。但洞簫終歸是一件樂器,樂器得講科學,它的性能是靠制作者遵循科學、精工操作而來,不是碰運氣。
不講廢話了,言歸正傳。講部分簫發(fā)音的張力弱的原因。簫友可以參考,去觀察一下自己手中的洞簫,如果手中有合適的工具,甚至可以動手去操作修正。
簫吹口到音孔,錐度過大或者沒有錐度,都會導致音孔發(fā)音不耐受的情況。簫管的錐度是有限度的,最上端的最粗處,與簫管最細的地方,也就3毫米左右,而且簫管本身的粗細也要適當改變這個差值。而且錐度過大和沒有錐度同時也會導致音準問題。
簫吹口到音孔中間內(nèi)徑過大,這會造成這個音孔一把度音不耐受,張力很弱。但是這個位置也不能太細,如果這里內(nèi)徑過細,就會導致這個音孔二八度音有問題,發(fā)飄,同樣的不耐受,很容易加壓就破,甚至音怎么吹都不實,發(fā)虛,不飽滿。
音孔附近的內(nèi)徑過小,很多簫,基音孔或者第一孔都存在這個問題。一味的縮管,導致這地方過小。使得發(fā)音很不耐受。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的音孔發(fā)聲很不穩(wěn)定,音色音準都不穩(wěn)定,這種情況,如果不是上面幾種原因的話,多半是音孔兩側的問題,可以試著用砂紙把兩側磨一下,立竿見影。??

賀蘭原,原名李家雨,著名洞簫制作人、工藝美術師。
賀蘭老師精于理論研究和工藝實踐,其作品兼具物理性能和工藝美學,在洞簫制作領域享有盛譽,制作的作品不僅在中國大陸和中國港澳臺地區(qū)使用者眾多。在海外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分布著賀蘭老師簫作品的使用者。賀蘭老師說,對于海外的簫友,他的簫作品不單就是一件樂器,更攜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賀蘭老師曾說,每一支簫都是他的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