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大跌百姓最吃虧,一個貌似正確的觀點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東西,常常因為偽裝,會以正面的角色出現(xiàn)在公眾的面前,甚至會誤導很多人。特別是掌握著話語權的專家、學者,一旦發(fā)表某種觀點、看法,會引來不少的掌聲,也會引來許多的附和。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和思考,這些所謂的觀點、看法,實際是漏洞百出、問題很多,甚至是危害極大。
近日,在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在接受財經(jīng)雜志專訪時表示,如果房價大幅下跌,最吃虧的是普通老百姓。
他的理由是,中國房產(chǎn)財富占居民財富的比重,城鎮(zhèn)大概是60%-70%。高收入家庭有更多的商業(yè)財富和其他財富,包括海外財富。所以房價下跌以后,對高收入家庭幾乎沒有影響。但對于房產(chǎn)價值占所有財富價值比重達到百分之六、七十的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損失就很大。

如果粗略地看一看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甚至是非常正確的。想想也是,家庭財富的6、7成都是房產(chǎn),如果房價大幅下跌了,這些房產(chǎn)也就會大大縮水,最終帶來居民家庭財富的縮水。從理論上講,沒有任何錯誤,也有比較可靠的數(shù)據(jù)做支撐。
再退一步講,如果站在已購房者的角度來看,這一觀點也很有道理。掏干了六只口袋、再背上房貸,好不容易買了一套房,突然房價大跌,除了財富會大量縮水,房貸還一分不能少,確實是老百姓吃虧,甚至不排除會出現(xiàn)大量斷供者。

但是,仔細分析和思考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觀點又存在比較大的漏洞和缺陷,存在以點概面現(xiàn)象。首先,它忽略了居民財富中房產(chǎn)比重過高的原因。為什么居民財富中的房產(chǎn)比重會這么高,難道是居民購買的房產(chǎn)數(shù)量過多造成的嗎?顯然不是,而是房價上漲過快造成的。特別是那些在房地產(chǎn)市場放開初期購買了房子的居民體會最深,那時,在三、四線城市,房價基本在1、2000元,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20萬左右,房產(chǎn)占家庭財產(chǎn)的比重,大多沒有超過一半,更多的是30-40%,有的則不到20%。但是,到了2007年、2008年,這套房子的價值就上升到了10萬左右,在居民家庭財產(chǎn)中的比重也上升到60-70%。如果有房貸的家庭,甚至可以接近100%,超過100%的也不在個別。也就是說,所謂的房產(chǎn)價值,是存在大量水分和泡沫的,并不是真實財富的體現(xiàn)。
其二,它忽略了房價上漲過快對居民綜合消費能力的影響。早購房者,由于房價低,成為既得利益者,房價變動,對他們的影響不大,對其他消費的影響也不大。而在房價高位時進入的購房者,一旦成了房奴,家庭的綜合消費能力、購買能力、消費信心、消費預期就大大降低。尤其是近年來,受疫情影響,居民的消費信心更低。如果房價不是如此快地上漲,而是只有目前的一半,消費市場還會如此低迷嗎?只看到房價大跌對已購房居民的影響,而看不到高房價對居民綜合消費能力的傷害,顯然是不全面、不客觀、不實事求是的。

第三,忽略了未購房者的需要。房價大跌對已經(jīng)購買了住房的居民來說,確實是財富縮水,但是,對未購房的居民來說,則是好消息,也是省錢的方式。同樣的住房,如果只需要掏一半的錢,很多就不需要做房奴,或者房奴的成色沒有那么高,就能騰出更多的財力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消費市場就能活躍很多,消費對經(jīng)濟的拉動作用也會更強,需求對企業(yè)的支撐力也會更強,形成良性循環(huán)、良性互動,而不是現(xiàn)在的惡性循環(huán)、惡性互動。
看不到高房價對消費市場的影響,看不到高房價對居民消費信心的影響,看不到高房價對居民消費能力的影響,而只看到房價大跌對居民財富泡沫的損耗,實在是過于機械教條,也沒有發(fā)展眼光了。實際上,房價大跌帶來的最大風險和危害,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政府、銀行和開發(fā)商。地方政府沒有了房地產(chǎn)支撐,銀行會出現(xiàn)不良貸款大幅增加現(xiàn)象,開發(fā)商會全面暴雷。從這個角度來講,房價不能大跌,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的。但是,把房價不能大跌的“鍋”讓普通百姓來背,就顯得不太厚道,也不太公正、合理了。這個“鍋”,普通百姓不能背,也背不動。如果真的認為房價大跌會對居民財富產(chǎn)生損失,那就讓銀行承擔一部分房貸的責任,讓房奴們少還一點房貸,而不是用高房價來維持銀行債務的虛假平衡。少還房貸帶來的風險,比高房價帶來的風險,要小得多。一旦房價下跌到一定水平,不僅購房者多了,市場可以恢復了,其他方面的消費也會大大增加,最終形成良性循環(huán),銀行的風險也會在發(fā)展中得到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