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子女選小學,是公辦民辦,還是國際學校好?
20201119。儒鼎二四。問題回饋。廣東群友,為子女選小學,是公辦民辦,還是國際學校好?
這個是大家都共同關心的問題,所以就在這邊簡單的說明一下。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直接真心的提供參考。
因為現(xiàn)在這十多年來,政府大力提倡國學!以及這個議政機構的大力宣講,這個不是沒有意義的!中國終歸是中國,她不可能捨棄掉原本的東西。當然社會上有三六九等士農(nóng)工商,家長能夠做的教育選擇權,當然會比子女來的大多!那麼按照如儒學的原則,學問是要經(jīng)世濟用的。當個人的身心完整,能夠成仁之后,會有經(jīng)世濟用的方向。按照這樣的指導原則來做說明,有幾點可以讓大家在充分、有能力,能夠做教育選擇的狀況底下,來做一些說法。
第一個,像我自己的一位親戚長輩,就把我兩位表兄弟,小學畢業(yè)之后,送到新加坡求學。你看這父母的志愿是有如何的期許呀!新加坡那邊,是華人社會中,國際化非常充分的地方。要讓中國成為世界,這裡蘊含的特色,有相當?shù)膬r值可以參考。
第二個,這個現(xiàn)實的考量,對于人來說,就是這樣,你不可能先有了朋友公司,之后才有父母。人出生一定是先有父母之后,才有師長,師長學的好本領之后,才有公司對不對?所以這個血緣跟這個才藝,還有付出的地方,都是可以做具體分析的。那麼現(xiàn)在政府不是都會倡導,有效的內(nèi)循環(huán)嗎?那早些年出去留學的,不過也都是要回到自己的土地,來做貢獻,可能才是更正確,更受贊譽的事情。像很早以前的勤工儉學,對不對。那麼在現(xiàn)況可能稍微模煳的當下,自己的志向跟規(guī)劃,就要相對清晰!這樣才能夠而有所調(diào)整,大家說是不是這樣?如果你的子女,往后你是要安排他完整的走過世界一圈,但是一樣要落葉歸根在我們的土地上面做貢獻。如果是這個路子的話,那當然,小學中學高中,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適應政府的規(guī)劃,然后在家庭的范圍中,有效的去運作,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一時間雖然不滿意,但是根本性的東西,還是要落地呀。
另外選擇的一條路,興辦教育,參與教育。適應一些法規(guī),來經(jīng)辦教育目標。臺灣有開放很多所有的自學法和20名合格的公民你們有你們的教育需要都可以成立合法的團體然后跟政府登記完整或得這個批準就可以設立小學校,迷你的小學校。
在廣州珠江新城,有那個臺灣方面的人,有些辦學經(jīng)驗但內(nèi)容也多是華德福的酒裝在傳統(tǒng)文化的瓶子裡。
話說回頭,你黃皮膚黑頭髮,你走到哪裡,人家都認得你。同樣的你也要認得你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就帶有中國的氣息。當年 孫中山先生,歸納出來,中國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強烈存在就是,孝道和大學。這個是在精神意識上的特殊性。
那麼小朋友身上,是不是能夠長時間操作,養(yǎng)成呢?孝道當然可以啦,但是效果會不太穩(wěn)定,大學也是。為什麼說不太穩(wěn)定呢?大家都學過一篇文章,叫傷仲永。作者是王安石。寫的是這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持續(xù)學習,完整的規(guī)劃,才是一個后天不辜負先天的做法。父母擔任子女的導師,這是必要的。當然政府能夠開放到,甚麼地步,我想大家樂觀其成。
也必須了解,這個跟著吃飯的人這麼多,牽一髮動全身呀。不要忘記這件事情,不要忘記這件事情,近百余年來,很多我們自己人,連自己是誰,都不認識?今天有關注子女教育的人士,期望來接受傳統(tǒng)文化,這當然是肯定正確的。同樣的,你不要忘了自己,跟你的小朋友朝夕相處,讓他耳濡目染,身教強言教。自己就是孝子,家裡面按月實行家祭,光明正大擺上祖先和圣賢,時時傳播天天沉浸沐浴身心,你說,帝力于我有何哉?
另外,說科舉,恢復科舉可不可行?其實現(xiàn)在也有啦,現(xiàn)在也有的,那個叫黨校,對不對?科舉,也就國家取材,那制度也是過去的事,實質(zhì)內(nèi)容復興,那也更重要可長可久呀。
所以這個時候,仁人志士,得以安身立命,一定是在我們的精神! 其他的都可以依序來解決。要讓子女接受更完整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那是不是有完整,是不是有先生?要不要自己辦一個, 還是為人作嫁衣,或是輕裝上陣就就那樣子而已?同樣的,這都是一個重點!一定要合法,因為小心駛得萬年船,教育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三天兩天啊。教育這個東西,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對對?在群裡面十年前認識我的大陸朋友,二十年前的臺灣朋友,或是三十年前的親戚長輩,一路走來不就這樣。教育這路子就是這樣。歷練,學成,遺傳,都有實踐。
因為現(xiàn)行制度,是模彷兩百年前的西方,所以這些是落后的。進入資訊時代,人們豐沛的精神迸發(fā),敏感的看待這些建設。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讓你的子女更好的接受這些教育,就是運用課外輔導,然后仔細尋找?,F(xiàn)在市級省籍,學校都有部分的教育自主權。很多校長他們也都有這個自編教材。合法的報章雜誌等等,都有談論這個問題。
有時候,這個資訊也,太過于雜亂。那要親臨現(xiàn)場,了解仔細,才好做下決定。論語裡指導,再思可行,見利思義。一般的機構去參訪,卻處處言利,那這種機構,如果聲稱是辦教育的?那一定要遠離,不要繼續(xù)來往。如果,校長和師長,教學核心,不一致?那肯定也會溷亂。
是才藝班,才講成績效果。是商業(yè)公司才在商言商。那是育成養(yǎng)仁的學校,哪有急功進利氛圍呢?那樣子,權重不對,后續(xù)作法,更不可能會著于德性修養(yǎng)。
父母的眼光,決定小子的飛翔。選擇學校的是你,就讀學校的是他。眼光要準確,是更好的平安符。
之前我和某老師,去拜訪當?shù)?,一家很知名的小學。有了解到,這個學校出入舊兩條,前門后門,前門門口就是,校長在外頭規(guī)劃的營業(yè)項目?這個當?shù)厝碎T才了解當?shù)胤ㄒ?guī)啊,如果是在臺灣,這是被禁止的。
重點就看同理心,不然就是人品,希望你的小朋友,遇到一個好老師。那當然就是需要接觸拜訪,才可能會提供你比較豐富的資訊。如果這個班導師的講話,條理不清晰,然后凡事模凌兩可,或者只是刻板性的回答?那他可能,沒有辦法,有一個準確性的內(nèi)容提供, 是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