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膠片機的體驗與切入角度
1.購買膠片機的動機分析:
1.1膠片色?這實際上是兩個問題
1.1.1民用來說,膠片色是被掃描儀和商家定義的,對于懶得或不會調色的人來說,確實有用,但隨著APP的不斷發(fā)展,這種優(yōu)勢被不斷縮小。
1.1.2專業(yè)領域來說,膠片色是被工藝水平和物理特性定義的,追求極致的藝術家來說,可能需要這種細微的細節(jié)差別來增加作品的“含金量”。
1.2慢拍?這實際上是兩個問題
1.2.1物理層面的慢拍
由于機械結構的特性,導致早期的手動過片相機效率低下,并且自動化水平較低,這種相機拍起膠卷來確實是沒完沒了,因為每一次精準曝光,都極度依賴測光表。尤其體現(xiàn)在大畫幅相機上。
但如果買了傻瓜相機(抑或中后期的快拍機亦稱PS機),則不存在物理意義上的慢拍,按快門起來和手機一樣輕松。
1.2.2心理層面的慢拍
如果你恰巧財力雄厚,那么心理上的慢拍可能是不存在的,這只存在于被膠卷價格壓迫的普通玩家。
時空穿梭回那個年代拿干活機的職業(yè)攝影師,膠片可一點也不慢,甚至越快越好,命中率越高越好,因此那個年代的干活機如今價格反而很便宜,除了還在用膠片干活的獨立攝影師會買,一般玩家會嫌又重又丑,加上膠片價格暴漲以及數(shù)碼老款全畫幅單反價格探底,曾經用作“低成本全畫幅”的玩法已經不復存在。
1.3新奇?這實際上是兩個問題的答案
這通常來自于數(shù)碼相機和手機倦怠癥,CCD相機回春,一方面來自于商家爆炒和膠片暴漲,另一方面也因為復古相機確實好玩,曾經被認為沒有標準答案情況下,又有大量用戶基數(shù)保底,可以生產各類奇怪相機,總能滿足人們奇怪的癖好。
同理,曾經千奇百怪的膠片相機也滿足了這種夾雜著“消費新奇玩具”的欲望和“復古符號展示”的欲望。
1.4創(chuàng)作?
如今的藝術創(chuàng)作已經成為了一棵大樹,每個分支都有無數(shù)杰出的藝術家。
一部分藝術家擁抱最前沿的科技,擺脫了相機:如沃夫岡的“無相機攝影”
一部分藝術家在探索民用設備的“攝影語言”:如肖爾的“手機與無人機”拍攝實驗。
一部分藝術家在用大畫幅回歸經典,那也必然有藝術家選擇保持使用膠片
可以說,這是一種選擇問題,而非必需。
1.5穩(wěn)定性?
1.5.1基于最基本的概率學來說:流程越多,出錯概率越大
數(shù)碼流程:鏡頭故障/CMOS或CCD故障/儲存卡故障/讀卡器故障/硬盤故障
膠片流程:在上述故障的基礎上增加,沒掛上卷/漏光/斷卷/郵寄丟失/沖洗失誤
1.5.2另外,從損失量來看
玩135的話,膠卷損失的最小單位是36張照片(出問題就是一卷起報廢)
而數(shù)碼損失的最小單位是1張照片(一出問題理論上就能發(fā)現(xiàn))
2.確定需要買膠片機以后該做什么?
基于大多數(shù)人就為了圖一樂,其實機器越廉價反而成本越低,玩得越開心,畢竟,購買一個炒作溢價超高的商品,會讓人自貶為一棵韭菜,而淘到物超所值的尖貨,才令人格外快樂。
2.1因此建議購買價格在10卷膠卷價格以內的相機,壞了不心疼(財力雄厚請自行酌情)
避開:因明星網紅而暴漲的相機,選擇:同系列的冷門型號或前一代
避開:具有奢侈品屬性的相機,選擇:便宜耐用的實用品相機
避開:古早的電子化相機,選擇:經過大保養(yǎng)的純機械相機或2000年后的電子化相機
避開:拍攝體驗和當代數(shù)碼相機雷同的相機,選擇:獨具特色,有鮮明時代烙印的相機
2.2以下為一些關鍵詞,可自行探索,為避免價格炒作,不做任何推薦。
曾獲得日本Japan Camera Grand Prix、歐洲TIPA等相機評比大獎
某方面做到極致:如極小、極輕薄、極自動智能、開關方便等
特殊屬性:閃光功率高、三防、小眾焦段、帶有黃斑對焦、帶有腰平取景等
結語:
考慮到大眾的喜好是圖一樂,我也并非專業(yè)膠片相機用戶,本文面向的也是同樣的圖一樂人士,選擇玩復古器材,或許更多的,是對曾經擁有的巧妙設計的贊嘆。
至于畫質、氛圍感、參數(shù),還是留給現(xiàn)代器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