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風景】在壓力與成長之間反復橫跳的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日語研究生在讀體驗


前言:早春三月,一年之計初始之時。廣東的春日更像是在秋季,枯葉黃燦燦的,又間雜著紅白的落花鋪滿一地,行人踩過便沙沙作響;枝椏也光禿禿的,若和藍白的天相映襯,沒有一絲云彩,像幅水墨畫似的。但總歸是春天,也有樹仍是茂密的綠葉,深淺不一,淡粉的燦黃的花開得四處都是。半城春色半城秋,倒也絲毫不突兀。



20年的三月,我還埋頭于書桌前,等想起稍作歇息時,只瞧見窗外暗藍的天空。
21年的三月,路過學校陳舊的校門,攔著一排水馬,似是在修新的校門,只戴著口罩遙遙窺一眼,一枝玫紅色的花已越過圍墻探出頭來。當時只把自己也想作是一株花,好探進那校園里去,融為一體。
22年的三月,我已坐在那教室里,不時地望向這種種景色,心中有萬分慶幸,也有萬分感慨。一晃三年過去,我而今是研二的學生了。那就在這里,向大家談談我這一年多里的諸多變化,供大家參考。

回想起研一新入學第一個星期,正是試聽課的時候,好早些定下未來三年的學習方向和指導老師。因為自己沒有格外感興趣的方向,對廣外的各個老師也一點不了解,就一股腦地全都去聽了。
廣外的日語語言文學分了許多小方向,文學、中日比較文學、翻譯、日本文化、日本經(jīng)濟等等,自然課也就分得多。聽得越多,越是云里霧里。什么新感覺派、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啦,什么日本的儒教文化啦,什么功能翻譯理論,只覺得這些課程似乎自己是一個也承受不來,怎的旁的同學全神貫注,倒像是頗有收獲。最終也沒拿準自己究竟在哪一個方面有天賦,或許是一個也沒有,就選了最保險的一門——文學,畢竟我從小自詡“讀書人”,想來也不難(問就是現(xiàn)在腸子悔青)。又選了一個極漂亮溫柔的老師,好減輕我心里的壓力(再次感謝老師的多次包容)。
所以選課這一塊,也沒有什么心得,只能勸大家開學之前就多讀多看多了解,早早選定適合的方向,避免抽盲盒行為(我錯了)。文學并不是一門如高考閱讀理解一樣簡單明了的科目,其中的理論多而雜、晦澀難懂,相關的論文堆積如山,不是好應付的。當然讀至研究生,沒有哪一門是簡單的,只是就我自己的了解淺談一點對文學方向的想法。
選定方向和導師之后,就是選課了。廣外日語學碩的規(guī)定是學位必修課程6學分(即3門),學位選修課程20學分(即10門),所以選擇了自己方向的課后,還需要選一些其他方向的課才能修夠學分。
除了文學,我還選過文化、民俗學、語言學、神話等方面的課,學起來也是很有趣的(語言學太難了除外[發(fā)怒]),總之只要不是學來寫畢業(yè)論文的課總是有趣些(笑)。
課上不再像大學以老師授課為主,而是互相交流較多,提倡大家說出想法,提出異議。大多數(shù)課程都需要作發(fā)表,也就是presentation,畢竟廣外人稱CPU(Crazy Presentation University),不同老師自有不同要求,也有些課人數(shù)較多,不要求發(fā)表,只作期末論文就好的。只是無論如何要謹記,選擇各課程的發(fā)表時間時,一定要錯開些,避免撞在一起。
我就不太幸運地,因為調(diào)課、放假課程延后、各課發(fā)表速度不同等種種原因,不得已一周做了8次發(fā)表(還活著)。至于期末論文,只能自己平時多看多感悟,具體的寫作方法都要靠自己去學習。



除了日語的課,還要上些思政課,這倒不難,難的是還要上一門英語課。我原以為學日語的學生大多都一樣,是學了日語就丟了英語,二者多半不能相容的??墒堑谝还?jié)英語課就把我嚇得夠嗆,好幾個同學能和老師全英對話、侃侃而談,一些沒有發(fā)言的同學也是一副了然神色,像是全聽明白了。
實話說,我很是震驚,我不該認為人人都像我一般懶,沒法兩頭顧。一節(jié)課下來,像是只有我一頭霧水,腦子里盡是些“Does it mean……ですか”和“Englishわかりません”。研一一整年,我可謂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自己英語不及格,在此勸誡大家,不要步我后塵,學什么都不能忘了英語。
有關畢業(yè)論文,每個老師的風格不太相同,開組會的頻率也不一致。但靠大家平時自己去啟發(fā)靈感,建立“問題意識”,尋找自己的課題,這一點是大家都一樣的。如果研一偷懶不看論文,研二上半年就要作開題答辯,很可能會趕不上交稿或是答辯不過關,一定要自己做好計劃。

校園生活總是很美好。
我不大愛去圖書館,總是自己窩在宿舍學習,自在、方便,要什么都在手邊,發(fā)出什么聲響都無須顧忌。學累了的時候,就走到陽臺去,倚著欄桿看外面的樹,偶爾能看到小松鼠竄來竄去,有時也觀察路上的行人,幻想各人的故事什么的。
又有時在宿舍待膩了,就到教學樓去。在教室里難免碰上阿姨打掃,手忙腳亂地抱著自己的東西換到其他教室去,所以我更愿意到教學樓下去。教學樓的一層大多設有學習區(qū),擺上些桌椅,但六教那一片上課的課室多,人來人往也多,我總是到七教那邊去,更清靜些。學累了就走到水池邊,看看水里的落花,看看魚群,時不時揮揮手假裝撒餌,哄得他們一窩蜂地涌過來。



也不總是在學習,抽空逛逛學校,走走操場。北校(白云校區(qū))不算大,從宿舍走去教學區(qū)也不過十來分鐘,但逛逛校園也是夠的,總能遇到成群結隊的人,挽手聊天,或是約著打球回來,還有正在揮拍對打的。
我總是在晚上去尋丁達爾效應,看著光一條一條一片一片地散射開來,很是高興。有時傍晚回宿舍,看夕陽照在地上、墻上,會覺得幸運。



操場和其他學校大差不差,有一種獨屬校園的、尋常的美。清晨走走,便看看日出,傍晚閑逛,就看落日晚霞,若是在晚上,跑步的人多,就看看漆黑透亮的天空中掛著或缺或圓的月亮,也看看云的形狀。
遇上雨天也是美的,整個操場只有零星幾個人,四處都是細雨蒙蒙,我只顧走,雨水打濕了衣袖,又被積水濺濕了褲腳,我反而覺得輕快起來。


學校里多的是球場,經(jīng)常見有人打籃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和網(wǎng)球,我也覺得手癢癢,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想打,但總沒有機會。若是愛好運動的人,定會好好利用機會。
恰好有了去南校(大學城校區(qū))上課的機會,總是在傍晚去,夜晚回。南校更大,路邊的行道樹也更有整齊劃一的美,得空了去橋邊看看流水,像是在公園里閑逛。
“研究生只有錄取和畢業(yè)的時候才是開心的?!边@話很有道理。
讀研以前,我總是往優(yōu)等生的頭銜靠,不管身處什么環(huán)境,我都力爭上游,從不自暴自棄,總覺得事在人為,努力就有回報。讀研后我才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有這么多靈動鮮活的人,從口語到寫作、思維邏輯再到種種才能,不止各有所長,更可謂全面發(fā)展。即便是入學成績不甚理想的,我也總暗暗為對方的優(yōu)秀折服。我深深地感覺到,我像是墊底的。
正如前文所說,課堂上的內(nèi)容也總是不大懂,這個理論適用于什么,這篇論文有什么不足之處,創(chuàng)新點何在,這句話又為何要這么說,我只能盡力去理解,搜索枯腸。旁的同學卻總有深刻見解,我知道,這叫學術天賦。同伴壓力折磨著我。
如此一來,論文也是沒有頭緒的。不愿多做贅述,總而言之,學業(yè)壓力也折磨著我。
研一時,我躺在宿舍的床上,沒有一天不譴責自己——你有什么資格躺在這里,享受學術資源?我沒有一天不逼自己奮發(fā)向上,但仍忍不住悲觀:“我好像觸到了我的天花板”。悲觀情緒是洶涌而來的,我開始覺得自己“不配讀研究生”,聽到他人的夸獎總是心虛不敢接受,不斷懷疑自我,“我真的能夠畢業(yè)嗎?”,退學的想法一天天在我心里打轉。一面逼迫自己:辛辛苦苦考上的研究生怎么能退學,一面又歇斯底里:這個學我真的上不下去了?。ㄒ绘I查詢精神狀態(tài),笑)
直到現(xiàn)在,這種反復的情緒還在折磨著我。但我已經(jīng)有了對抗的力量,在這里也分享給大家。其實在遇到困難時,有情緒上的崩潰是再尋常不過的。重要的是,要正視情緒,合理宣泄。
高中時便學過,“不必妄自菲薄”。成長是有跡可循的,回眼望去,我確實成長不少,在初心作翻譯、上課,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都是成長的印記啊。難道只因為論文寫不出,就要否定一路成長而來的自己嗎?若能一路成長,又如何到不了寫出論文的那一日呢?
再者,想來同伴壓力,應該不止我一人有。只要想清楚,人活世上,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這條路無關他人,不管別人走的是康莊大道,還是羊腸小徑,我們終究只能自己走自己的路。無論旁人是升了高官還是買了豪宅,都與我無關,只要我達成了自己的目標,便是學有所成?!翱赡盟俗霭駱樱豢梢蛩俗钥??!边@句話,勸人也勸己。
時間稍縱即逝,但一切努力都會留有痕跡。能將校園生活延長三年,如何不美好呢?
“關關難過關關過,前路漫漫亦燦燦。”愿大家都能考入自己心儀的學校,找到人生的方向,不斷前行。
END
感謝安學姐來稿,分享研究生生活見聞,祝學姐事事順心~
也歡迎其他在讀研究生的同學給日語專業(yè)考研投稿,分享屬于自己獨特的研途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