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絞肉機”?為何CBA打到半決賽核心國手“傷亡過半”
遺憾出局的深圳隊球迷說,如果咱們的G5有大鳥在,一切不會是這樣!
此時的浙江廣廈球迷站了出來,你咋不看看我們的G4,上半場打的多好,可下半場我們少了胡金秋。

這話一出遼寧隊球迷坐不住了,你們后面幾場打得好,還不全因為我們少了艾倫。
對啊,早傷不算傷嗎?我們不是也早早讓了一個蓋利?

好吧,大導算是看明白了,現(xiàn)在的情形便是得健康者得天下!CBA正式進入了剩者為王的時代!
都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看著場邊趴著做治療的艾倫,傷了腳踝又被開了眉骨的大鳥,還有腿上綁著冰袋被人攙著一瘸一拐走下場的大秋,我們的心里確實五味雜陳。那為何傷病總在這兩年的CBA季后賽中蔓延?
首先我們的聯(lián)賽鼓勵對抗,但裁判的臨場水平卻始終難以在對抗與犯規(guī)之間精細的把握尺度。就像浙深G5戰(zhàn)第四節(jié)客場作戰(zhàn)的深圳隊在28秒內(nèi)被連吹四個犯規(guī),看似是裁判為了浙江的主場優(yōu)勢叼了個哨子胡吹,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控場失敗。

浙深G5第四節(jié)裁判報告
上半場吹的還不算離譜,可下半場的吹罰尺度便開始放馬游韁,對很多夸張的拉拽直接視而不見,整個第三節(jié)兩隊就差沒打起來了。

裁判一瞅這玩意再打下去要出人命,想在第四節(jié)上來想瞬間將尺度往回收,那先遇難的肯定是整場下風球的深圳隊。不得不說,這種松松緊緊的吹罰尺度確實使球員很難控制動作,極易制造傷病。

其次,賽程過密、球隊陣容深度不足,核心球員上場時間過長也是導致其季后賽頻繁受傷的另一原因。
最有代表性的一點便是,如果你問大導我廣廈孫銘徽的替補是誰,我還是會脫口而出是馮欣??神T欣都退役一年了,那這賽季幾乎場場掄40分鐘孫銘徽的替補到底是誰呢?吳曉?還是卡明斯基?這依舊是個問題!

最后是我們聯(lián)賽保障方方面面專業(yè)性,運動訓練的康復保障一直是我們最為薄弱的一環(huán)。休賽期的體能儲備是否充足,針對自身傷病的康復訓練是否系統(tǒng),對賽季中后期的傷病預防是否存在有效的干預,不能總存在著僥幸心理去扛整個賽季。
另外提幾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小細節(jié)——
孫銘徽在自家主場熱身,結(jié)果自己中暑了...
客場比賽結(jié)束完了一身大汗的遼寧隊走出球場,發(fā)現(xiàn)更衣室的門被鎖上進不去了...
趙繼偉鞋被踩掉光腳狂奔半場,提鞋怒追卡明斯,主動要犯規(guī)裁判不予理會....

鞋防大濕
都隔著鬧呢諸位,這么多年了,果然還是那句,論業(yè)余,我們是專業(yè)的!
別忘了還有不到3個月,就是又一次的男籃世界杯,可如今的情形又讓我們想起了2019年的那個難以忘懷的夏天,我們久傷不愈的小丁,我們臨陣骨折的周隊。
所以還是希望球隊的大佬們高抬貴手,別讓這些已傷的國手們帶傷上了,實在不愿再次見到那個又在傷病中風雨飄搖的中國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