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保養(yǎng)德性,樂教首章。南風。
正宗樂教系列一,如何正確保養(yǎng)德性。南風。
儒門,能夠化人育人,千年傳承的標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這樣的主義走下去,所有的事物,都能仔細推敲情況。從孝敬雙親、珍愛自身,到仁愛眾人,有利社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同理心和同情心,都要確實發(fā)揮,不斷地去落實成行為,才能成就建設。個人先要有德性的養(yǎng)成,才有推行王道的可能。這是內聖外王的根本。
人們對待世事,要先把心態(tài)擺清楚。對一般人來說,做學習好像是要看,個人有沒有興趣?那麼,對於聖賢君子而言,學習是一種必需。
一般大眾都知道,知識性的東西,是追求不完的。有知識的正確、技能的熟練,當然事件好事情。那麼,能夠使生命完整、影響生活意義的,又是什麼呢?
從生命的角度來看,沒有人不需要清楚自己,掌握自己的本性和本色,方能順利經營生活。社會上,有許多不同的項目,透過不同的人去實踐,才能完整健康。
禮記中樂記一篇說到,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人一出生,就繼承了父母的訊息。生命開始的表徵,就會發(fā)生氣息,產生動靜。個體生命彼此認知,產生呼應,而導致行為。
生物會感應,物質有動靜。這都會產生"聲音"。聲音會表現(xiàn)出某種特性。清楚這種特性,用誠敬的精神去感應。就能開啟禮樂的正路。
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句話作為例子說明。這就如同五臟六腑的不同劃分。臟器為實,食陰氣,如皮色表象。腑器為虛,食陽氣,如水穀能量。
眼器為實心,所見色相為陰。耳器為虛心,所聽動靜為陽。
中國文字,有形音義三合,順理能成章,方圓作規(guī)矩,文以載道。一筆一畫,皆有動靜文氣。例如,聖賢的聖字,就有耳,有口,有壬。故用耳能聽陰陽虛實,用口能述說觀察,溝通人際,生發(fā)仁義道德,懷妊萬物者,由是形焉,聖字作成,不亦宜乎。
耳聰目明的是賢士,能述能作的聖明。又宇宙天地萬物間,五行流動,八方使用。由無極太極始來,分化陰陽二氣,節(jié)度四像,寄託八方,氣動成爻,交疊成卦,指向事物,寄託法理。客觀的外物變化,早早先賢先聖皆有流傳。
個人能體太極,觀察陰陽,就能明瞭,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化用於獨眾之間。豈不能縱橫來去,吉兇不拘,榮辱不驚?
如此一來,個人誠敬精神,耳聰目明,能聽陰陽動靜,口述仁義道德於人際,充滿德性,就能行王道。那先於行道的德性?是怎樣養(yǎng)成的??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