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坤輿府·史籍整理《渤海國記》自敘,上篇·國統(tǒng)

2023-01-07 22:18 作者:桑葉chain  | 我要投稿


二小姐鎮(zhèn)樓,作者:ものべ
pixiv ID: 56397826

最近畫地圖之余,也在整理一些史料,畢竟雖然現(xiàn)在我只畫某小島的地圖,但也許以后也會盡可能涉獵其他方面,所以史料收集也不限于小島,這篇民國黃維翰撰寫的《渤海國記》,是我去年4月份左右用CCLUE 古文語言理解測評基準進行斷句整理的,當時整理到中篇,后因電腦系統(tǒng)崩壞,故整理的文稿全部丟失,然而今天在吾同學Tsing Mei小姐姐的群文件里找到文稿,于是在今天對其中一些斷句重新整理,并適當添加了一些注釋(如公元紀年),發(fā)到專欄,供有需要者使用。

作者簡介(摘編自百度,維基百科)

黃維翰(1867~1930),字申甫,號稼溪。江西省崇仁縣連城鄉(xiāng)舍頭村人。清末、民國政治人物、學者。

清光緒二十年(1894)鄉(xiāng)試中舉,次年中進士,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候補直隸州知州。三十二(1906)年,隨直隸總督袁世凱檢閱北洋新軍。三十三年,內(nèi)閣協(xié)辦大學士徐世昌總督東三省時,乃奏調(diào)黃維翰到沈陽,委為署(即署理,代理職務)陸軍督練公所參議。不久,黑龍江巡撫又將其調(diào)任呼蘭知府兼辦呼蘭稅局。任職期間,黃維翰不顧個人安危,頂住壓力,依法嚴懲肇事的沙俄,日本的僑民和教民,禁止國人出入日本浪人開設(shè)的賭館, 毅然斷絕鴉片,還有如拒洋人入境測量礦產(chǎn)、禁止外船在內(nèi)河航行等,處理涉外事件不失國格人格,講究策略,措施得當,“東北輿論,交相稱許”,因政績受到清廷嘉獎。

宣統(tǒng)二年(1910),調(diào)任署龍江府(府治在省城齊齊哈爾),兼省會警務公所總辦。呼蘭士民吁留不得,念其家境清貧,饋贈數(shù)千金,被他拒絕。離任時,送行者甚眾,有的一直送到哈爾濱。到任后,他與民政司使趙淵通力合作,嚴厲打擊賭博、吸食鴉片等劣行,措施有力,成果顯著。時嫩江洪災,他創(chuàng)辦常平倉;饑民中流行鼠疫,他自任省城防疫會長,集中醫(yī)務人員救治,使疫情及時得到控制。黃維翰再次受到清廷嘉獎。三年,他的房考師、頂頭上司巡撫周樹模的弟弟觸犯警律,他依法給予懲處。周樹模大怒,將他參劾罷官。

民國三年(1914年),應黑龍江督軍朱子樵聘,黃維翰主持《黑龍江通志》纂修局務,纂修已停頓多年的《黑龍江通志》。不二年,修志因故又告中輟。黃復去北京,讀書自遣。1919年,被聘為國史編纂處編纂主任。被禮制編纂會、國立編譯館和《東三省鹽法新志》、《江西通志》、《吉林縣志》諸局聘為編修。1929年,萬福麟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重設(shè)黑龍江通志局,再聘他為纂修。黃維翰負責纂修《地理志》,僅成唐代的前部分,突而中風,延至次年6月,不治而歿。黃家家道窘困,無以成殮,龍江志局舊友涂子厚為之經(jīng)理后事,并籌資送其家眷歸里。

代表著作:《武昌起義紀事始末》1冊,《黑水先民傳》25卷,《蒙服志》1卷,《渤海國記》3卷,《呼蘭府志》12卷,《吉林縣志》目錄1卷,《歷代名人生年表》2卷,《稼溪詩草》4卷,《稼溪文存》2卷等。另有未完稿:《豫章姓系》、《江西歷代地理志》、《江西疆域志》、《江西名人傳略》、《豫章大事記》、《撫州先賢傳略》等。

關(guān)于本書(摘自百度百科)

該書為作者晚年所撰,初稿完成于1929年。然修訂尚未完成,作者已經(jīng)離世,后由其友人鮑奉寬編輯成書。書中“再建國”一章有目無文。按原章已寫就,后從黃氏之門生陳祗堂之言刪去,而“別系其事跡于各篇下”,鮑奉寬輯書稿,仍存其目,并注明原委。據(jù)作者在該書自敘,有感于“東荒諸國”,“處僻陋有大國風,惟渤海耳”,乃撰《渤海國記》,“以示偏方霸國多歷年所,蓋亦有不拔之道云”。該書在征引史料方面,已較唐晏《渤海國志》廣有增益,不唯中國史料,即如朝鮮史書、日本史書亦有征引,用黃氏自己的話,那就是“網(wǎng)羅群籍,旁及海外史”,故該書多有發(fā)明創(chuàng)見。如康王大嵩璘乃文王大欽茂之孫,即據(jù)日本史書得知,十四世王大瑋瑎則從《唐會要》得知,凡此種種。另外,在“下篇”九章中首立“朝貢中國”、“交聘日本”、“比鄰新羅”三章,界定并廓清了渤海國與中原唐王朝以及日本、新羅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頗具見地。然而作者在引用朝鮮、日本史料等史料方面,卻過多的引用了第二手資料,且未注重對原始資料的核對,所以導致了許多舛誤。

目錄

?渤海國記自敘

?渤海國記上篇

?渤海國記中篇

?渤海國記下篇

?渤海國記跋

?渤海國記校錄

以下全部公元紀年為本人所加,供讀者參考。

此外,本書的最大特點為“網(wǎng)羅群籍,旁及海外史”(黃氏語),作者引用大量朝鮮史書,日本史書有關(guān)渤海資料,如海圓、黃義敦《朝鮮歷史》,《日本史》(應為作者泛指自己所引用的日本史籍,根據(jù)索引內(nèi)容,應包含日本的六國史,例如《續(xù)日本記》、《日本后紀》、《續(xù)日本后紀》等,以及江戶時期的紀傳體史書《日本史記》,特別是其中的《二百卅八列傳第百六十五諸蕃七·渤海傳》。必須說明的是,因作者在引用上述史料時,未注重對原始資料的核對,導致出現(xiàn)一些錯誤,特別是黃義敦《朝鮮歷史》,“為朝鮮各學校之教本書”,(金毓黻語)(關(guān)于渤海國的一些記載頗不可信,例如關(guān)于渤海歷代君主的稱號(詳見文末《渤海君主列表》)。關(guān)于本書錯誤的校正詳見近代學者金毓黻《渤海國記校錄》。

《渤海國記》崇仁黃維翰申甫纂輯

渤海國記自敘


? 渤海位青、營二州間,漢于其西南陸置渤海郡,唐于其北陸建渤海國。海旁出為「勃」,作渤,非正文,然后世沿用之。渤海,唐東荒大國也,地方五千里,置五京,為府十五,為州六十,又二州各領(lǐng)縣,數(shù)當倍蓰于州。始唐武后圣歷二年己亥,訖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傳世十五六,閱年二百二十有九。典章制度,規(guī)橅諸夏,何其蔚然文也。東荒諸國,魋結(jié)蠻夷,服土苴政教,不能變其國俗,自夫余以下皆然。處僻陋,有大國風,惟渤海耳。渤海宜有史,國既覆于契丹,史遂亡,契丹亦自安于夷者也。《唐志》太和中,幽州判官張建章有《渤海國記》三卷,王應麟《玉?!芳o渤海事,轉(zhuǎn)引祇一則,疑其書已亡。近世滿洲震鈞有《渤海國志》,朝鮮徐相雨有《渤海疆域考》。震氏取材隘,徐氏遺遼東地,各有得失焉。今網(wǎng)羅群籍,旁及海外史,為書三篇,仍名曰《渤海國記》,以示偏方霸國,多歷年所,蓋亦有不拔之道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己巳(1905年)夏五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崇仁黃維翰。


●渤海國記上篇(國統(tǒng) 種族 禮俗)

○國統(tǒng)

? ? ? ?渤海者,肅慎之苗裔也。肅慎,唐虞舊國,北齊初猶與中國通,后乃更稱靺鞨。肅慎朝貢中國,訖于北齊天保五年(552年)。癸癸:申未:戌,靺鞨朝貢中國,始于北齊河清二年(563年),甲甲、癸戌、戌未,均見《冊府元龜》。案:癸癸、甲未、未戌、甲甲、癸戌、戌未,相距凡九年。或曰肅慎、靺鞨,實一國,音轉(zhuǎn)之訛也,《滿洲源流考》。靺鞨部落凡數(shù)十,據(jù)有肅慎舊疆。隋、唐之際,復席卷那河南北地。粟末在那河南最強,有勝兵數(shù)千,數(shù)與高麗戰(zhàn)爭,后乃臣屬之。唐高宗總章初,夷高麗為郡縣,粟末內(nèi)附。唐有高麗,粟末土地人民,而不能綏靖之也。閱三十年,而粟末勃興,據(jù)高麗故地而王,號其國曰渤海。唐因授之。其傳國世次,猶可考也。

?

震國公舍利乞乞仲象,《舊唐書》無,《新唐書》有。姓大氏,本粟末靺鞨。王溥《五代會要》:舍利官乞乞仲象,名震鈞?!恫澈尽罚荷崂?,至祚榮始稱大氏。補注:寬按:震鈞遜政后冠姓,更名唐晏。唐滅高麗,仲象內(nèi)屬,徙家營州。武后萬歲通天年(696年),契丹降酋松漠都督李盡忠與其妻兄歸誠州刺史孫萬榮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翙。唐師北討,仲象乃與靺鞨首領(lǐng)乞四比羽率高麗余眾東走,分王高麗故地。武后封仲象為振國公,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俱赦其罪。比羽不受命。盡忠、萬榮相繼死,唐遣左玉鈐衛(wèi)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擊斬乞四比羽。是時仲象已卒,子祚榮代領(lǐng)其眾。徙營州,封振國公。二事舊書系之大祚榮,今從新書。振國:新書作「震國?」,今從《冊府元龜》及舊書。分王高麗故地,從《五代會要》。李楷固東討?!缎聲肺聪的?,舊書系之李盡忠死之下。案盡忠死于萬歲通天年(696年)之十月,孫萬榮破冀州、瀛州。明年(697年)三月,萬榮又敗清邊道總管王孝杰十七萬眾于東峽石,進陷趙州。六月,萬榮為其奴所殺。萬榮未死時,幽、營道不通,楷固之兵無緣引而東。且楷固契丹將也,萬榮死來降,狄仁杰請赦而用之。《新書·契丹傳》:久視元年(700年),左玉鈐衛(wèi)將軍李楷固討契丹,破之,則其擊斬乞四比羽,及為大祚榮所敗,亦當在久視元年,決非萬歲通天及神功圣歷紀元時事,故系于盡忠、萬榮相繼死之后,而仍不敢系年,志慎也。


論曰:渤海以粟末部建國,粟末為靺鞨七部之一,其先則肅慎也,與高麗之出于夫余者,源異而流自別,五帝子孫,有降居大荒東北經(jīng)者矣。羅泌《路史》:大庭氏之后有大氏,粟末,倘其苗裔歟?李盡忠之陷營州也,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當預其謀,武后赦之,且爵以上公,欲離其交也。豪俠所居之國,輒為世輕重,與夫羈旅他邦,錄錄無所短長者異矣。

?

渤海太祖高王大祚榮,太祖之稱,從海圓、黃義敦《朝鮮歷史》。驍勇,善將兵,頗知書契。乞四比羽既死,祚榮引殘痍遁去。唐將李楷固窮追,度天門嶺以迫祚榮。祚榮因高麗、靺鞨之眾以拒楷固,楷固大敗,脫身而還。時突厥驟強,數(shù)寇唐,奚及契丹咸附之。武后以渤海道遠,未能討。《五代會要》:圣歷中稱臣朝貢,新舊書未載,故不取。上距仲象東去營州僅五歲也。王之六年,唐中宗復辟(705年),遣侍御史張行岌來招慰,令遣子入侍。會契丹、突厥寇邊,使不達。《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一作「招慰靺鞨渤??ね醮箪駱s」,疑是時高王已自稱渤海王也。先是,唐于靺鞨地嘗置渤海都督。十四年二月,唐先天二年(713年)二月也。玄宗遣郎將崔欣冊王為渤??ね?,授左驍衛(wèi)員外大將軍,以所統(tǒng)州為忽汗州,領(lǐng)忽汗州都督。《五代會要》:唐中宗號渤海都曰忽汗州,封渤??ね酢R芍凶趯嵱惺敲?,使未達,故玄宗補加冊命。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朝貢不絕。是年,遣王子入朝,二十年卒,時唐開元七年(719年)三月丁酉也。《舊書·玄宗紀》。六月丁卯,唐遣左監(jiān)門率上柱國吳思謙攝鴻臚卿持節(jié)充使吊祭,贈王特進,賜物五百段。《冊府元龜》:案:高王卒于開元七年三月丁酉,至六月丁卯,而唐遣使冊立吊祭,相距四月,為日九十有余。凡后王冊立于五月以前者,其嗣立均疑在前一年。國人謚曰高王。《新書》凡謚均據(jù)《新書》,《新書》無者則注所出。子武藝嗣。自高王以降,世襲渤??ね?、忽汗州都督,皆有唐詔冊,其謚則國人為之,非唐命。

?

渤海武王大武藝,初封桂婁郡王,既嗣位,唐賜典冊襲王,并所領(lǐng)如其父,又加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唐會要》、《日本史》均有此官,不審何年月所加?!秲愿敗肪砭虐倭哂钟芯判昭嗳欢级揭还?。燕然,唐屬朔方郡,今不取。改年仁安。《新書》。渤海新君嗣位,改年自武藝始。元年(720年),遣生徒六人入唐太學肄業(yè)。《玉?!?/span>。八月,唐冊王嫡男大都利行為桂婁郡王。《舊書》。九月,唐遣左驍衛(wèi)郎將、攝郎中張越來告討奚及契丹,以背恩義也。六年(725年),使弟大昌勃價朝于唐。七年(726年),使嫡男大都利行朝,均留宿衛(wèi)。八年,唐封大昌勃價襄平縣開國男,遣歸國,并降書勞王,賜彩練百匹。《冊府元龜》。是年,遣寧遠將軍郎將高仁義聘于日本。《日本史》。九年(728年)四月,大都利行卒,唐以其喪來歸。十年(729年),使弟大胡雅、大琳相繼入朝,唐留宿衛(wèi)。十一(730年)年,使弟大郎雅入唐賀正。五月,又遣使獻海豹皮五、貂鼠皮三、馬瑙杯一、馬三十一匹。十二年(731年),兩遣使朝。《冊府元龜》。先是,唐置軍府于黑水,靺鞨王怒黑水請?zhí)乒俣幌雀嬉玻鼓傅艽箝T藝將兵擊之。門藝諫,不聽,懼禍奔唐。王請門藝于唐,使歸即戮,不獲,乃與唐絕。語具人物篇。十三年(732年)九月,大將張文休浮海攻唐登州、萊州,殺唐登州刺史韋俊。《冊府元龜》作開元二十一年,今從新、舊書。進至馬都山,唐將烏承玼窒要路,塹以大石,亙四百里,師不得進,乃還。《新書》烏承玼傳系其事于武藝刺客入東都之下,無攻登、萊文。韓愈《烏氏廟碑》:渤海擾海上,為得其實。詞從新書,敘次則從韓文。唐命左領(lǐng)軍將軍葛福順,《舊書》本紀作「蓋福順」,今從《通鑒》。援登州。明年(733年),又遣大門藝發(fā)幽州兵,太常卿金思蘭發(fā)新羅兵,分道擊我。屬山阻寒凍,雪深丈余,士卒死者過半,各引退。《舊書》未系年,今從《唐會要》。

?

十七年(736年),遣弟大蕃及李盡彥先后入朝。唐主玄宗敕曰:「卿于昆季之間,自相忿鬩,門藝窮而歸我,安得不容?然處之西陲,為卿之故,亦云不失,頗謂得所。何則?卿地雖海曲,常習華風,至如兄友弟悌,豈待訓習?骨肉情深,自所不忍。門藝縱有過惡,亦合容其改修。卿遂請取東歸,擬肆屠戮。朕教天下以孝友,豈復忍聞此事?誠惜卿名行,豈保護逃亡。卿不知國恩,遂爾背德,所恃者遠,非能有他。朕比年含容,優(yōu)恤中土,所未命將,事亦時有。卿能悔過輸誠,轉(zhuǎn)禍為福,言則似順,意尚執(zhí)迷,請殺門藝,然后歸國,是何言也!觀卿表狀,亦有忠誠,可熟思之,不容易爾。今使內(nèi)使往,宣諭朕意,一一并具口述。使人李盡彥,朕亦親有處分,皆所知之。秋冷,卿及衙門首領(lǐng)百姓平安好,并遣崔尋挹同往?!箷覆欢?,及集賢院學士張九齡之詞也,《張曲江集》。 十八年(737年)八月,使大首領(lǐng)多蒙固朝,送還沒蕃。唐人又嘗請縛送突厥使者,以示忠誠,唐主俱報之以書。書具《朝貢中國篇》。是年薨,時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也。武王卒年,《舊書·玄宗紀》作開元二十六年,《渤海傳》作二十五年,《冊府元龜》作二十年,《通鑒》作二十六年八月辛巳。今從《舊書·渤海傳》。謚武王,葬西京。震鈞《渤海國志》:光緒中,有人于興京發(fā)地得磚,乃渤海王大武藝墓磚。余曾得其拓本,系陽文隸書,有「渤海大興某年字。武王,蓋葬西京也。?」王好用兵,斥大土宇,東北諸夷具臣之。子欽茂嗣。


渤海文王大欽茂嗣位,唐遣內(nèi)侍段守簡如渤海,冊王為渤??ね?,仍嗣其父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一作左金吾大將軍,忽汗州都督《舊書》。敕曰:念卿亡父,素勵誠節(jié),與善無征,奄至殂謝,興言求往,軫念良深。卿是長男,當襲父位,宜全忠孝,以繼前蹤。今故遣使持節(jié)冊命,兼申吊祭。冊命文曰:「于戲!王者宅中,守在海外,必立藩長,以寧遐荒。咨爾故渤??ね醯兆哟髿J茂,代承緒業(yè),早聞才干。昔在爾考,忠于國家,爰逮爾躬,當茲負荷。豈惟立嫡,亦乃擇賢,休問可嘉,寵章宜及。是用命爾為渤海郡王。爾往欽哉!永為藩屏,長保忠信,效節(jié)本朝,作范《殊》俗,可不美歟!」《唐玄宗文集》。王拜命,大赦境內(nèi)。改年大興,遣使隨唐冊命使入朝,貢貂鼠皮千張、干文魚百口。《冊府元龜》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事在年閏八月。又遣使赴唐寫《唐禮》、《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唐會要》事在開元二十六年六月。自是數(shù)遣諸生入唐就學,并通好新羅《朝鮮歷史》。日本入唐大使平群、廣成自登州來,假道歸國,王遣若忽州都督、忠武將軍胥要德、云麾將軍已珍蒙等護行,且聘焉,修舊好也。二年(739年),遣優(yōu)福子入唐謝恩。唐授王特進、太子詹事,《唐會要》作天寶中,故系于此。日本使大伴犬養(yǎng)來報聘,尋遣內(nèi)雄等來學,《日本史》作學問音聲。三年(740年),唐以平盧節(jié)度使領(lǐng)押渤海、黑水兩蕃使。《新書方鎮(zhèn)表》

?

十八年(755年),徙都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新書》作天寶末,故系于此。唐安祿山以范陽叛。十九年(756年),平盧留后徐歸道遣果毅都尉行柳城縣兼四府經(jīng)略判官張元澗來乞師。王疑有奸,留元澗不遣。已而歸道鴆殺節(jié)度使劉正臣于北平,叛附祿山。安東都護王玄志討歸道,斬之。唐授玄志平盧節(jié)度使。

?

二十一年(758年),玄志遣將軍王進義來乞師,且告國事,始知肅宗還西京,迎太上皇于蜀,因遣使朝于唐。《日本史·唐傳》。王玄志見《舊書》《侯希逸傳》。劉正臣見新、舊書劉悟傳》。正臣,悟之大父也。《舊書》不言正臣之死,《新書》言襲范陽,不克死。合《日本史》觀之,則正臣忠于唐,不附于祿山者也。日本使小野田守來聘。二十二年(759年),遣輔國將軍、木底州刺史兵署少正楊承慶答之。二十三(760年)年,遣楊芳度入唐賀正,并送日本使高元度于唐,迎入唐大使藤原清河歸國,《日本史》。二十五年(762年),唐以渤海為國,冊王為渤海國王,進檢校太尉。《唐會要》大歷中累拜司空太尉,《新書》則系于進封國之下,今從之。二十八年(765年),唐以淄青節(jié)度押新羅、渤海兩蕃使。《新書·方鎮(zhèn)表》案:平盧軍本治營州,自上元二年(675年),平盧節(jié)度使侯希逸引兵保青州,因號淄青平盧節(jié)度。安史之亂,平盧道不通,渤海朝貢皆道青州,與新羅同,故改置領(lǐng)蕃使。凡蕃使至青州以聞,敕許入京,乃遣官領(lǐng)以行。三十五年(772),遣青綬大夫壹萬福聘于日本。三十六年(773),閏十一月,質(zhì)唐王子,盜修龍袞。事覺,辭曰:「慕中華文物。唐代宗矜而舍之?!?span id="5tt3ttt3t" class="color-blue-04">《冊府元龜》卷四十一。三十九年(776),遣獻可大夫、司賓少令、開國男史都蒙賀日本王登基,并吊王妃之喪。《日本史》日本光仁帝即位七年矣,渤海兩遣使通好,至此乃賀登極,理不可曉。日本廢后井上內(nèi)親王以先一年卒。王妃之喪,疑指廢后言。四十年正月,獻日本舞女十一人及方物于唐《舊書》。四十二年(779)正月,唐德宗即位。閏五月,詔罷我國及新羅歲貢鷹鷂,既至者,所在放之。《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八,四十九(786)年,東南徙都東京。《新書》:貞元時,《朝鮮上世史》:貞元二年(786)。五十四年(791),遣使大常靖朝,又遣王子大貞翰入宿衛(wèi)。五十七(794)年,王子大清允朝。王事唐謹,頻遣使朝獻,或閑歲一往,或歲二三往《舊書》。是年三月四日薨。《新書》敘欽茂事,至貞元時徙東京止,《舊書》敘至貞元十年(794)正月王子大清允來朝止。卒之月日俱未詳。今從《日本史·大嵩璘·遺日皇書》。時唐德宗貞元十年也。謚曰文王。王偃武修文,國境太平,人民謳歌之,《朝鮮歷史》。嫡子宏臨早死,族弟元義立《新書》


論曰:渤海建國,高王荒之,武王疆之,疑至文王欽茂始康之也。先時朝于唐者,有拂涅、越喜、鐵利、靺鞨諸稱,欽茂之世無之,則府州之制立也。先時朝于唐者稱首領(lǐng),或稱大首領(lǐng),欽茂之世則稱使,或署官,則秩官之制立也。王者之制,莫大于體國經(jīng)野,設(shè)官分職。欽茂享國歷年,多能法諸夏以新其國,國人謚之曰:「文,其以此夫?!共澈M醮笤x,《舊書》、《冊府元龜》均無,《新書》有。以文王欽茂族弟繼立,猜虐,國人弒之,推文王之孫華玙為王。《新書》:元羲,羲義立一歲,被弒?!冻r歷史·渤海王統(tǒng)表》作國人廢之,不言立一歲。渤海成王大華玙,《舊書》、《冊府元龜》均無?!缎聲酚小?/span>文王欽茂之孫,父宏臨早死,既嗣位,復還都上京,改年中興,數(shù)月薨,謚曰成王。弟嵩璘嗣。《新書》華玙在位久暫無文,今從《朝鮮歷史·渤海王統(tǒng)表》。

?

論曰:文王喪嫡子,諸孫華玙、嵩璘具在,元義以族弟主國,何歟?文王薨于甲戌歲三月,唐以乙亥歲二月冊嵩璘為王。嵩璘嗣立之歲,即文王薨之歲,乃中間有元義、華玙二代,華玙復徙上京,又何其多故而舉嬴也?且嵩璘貽日皇書,既稱緩告而未質(zhì)言之,可疑滋甚。故存元義、華玙之名,而刊其年,以俟后之君子考正焉。

?

渤海康王大嵩璘,文王欽茂孫也。嵩璘,《新書》作「嵩鄰」,《舊書·德宗紀》作「嵩」,本傳作「嵩璘」,今從《舊書》本傳暨《冊府元龜》、《日本史》作「欽茂孫」,《舊書》作「欽茂子」,《新書》作「欽茂少子」,《日本史》嵩璘啟稱文王為祖,大行大王,自稱孤孫,文義甚明,故從之。既嗣立,改元正歷。元年(794)乙亥,二月乙卯,唐遣內(nèi)常侍殷志瞻冊王為渤??ね?、左驍衛(wèi)大將軍、忽汗州都督。《舊書·德宗紀》、《玉?!芬短茖嶄洝纷髫懺荒甓乱页髢悦?。案:乙卯在二月中旬,乙丑在二月下旬。《新書》作右驍衛(wèi)大將軍。遣廷諫大夫、工部郎中呂定琳聘于日本。告喪,告即位也。凡國王之喪,嗣王遣使告哀,告嗣位于天子及鄰國,禮也。王以祖欽茂,唐寶應初進封渤海國王,而已所授仍為郡王,遣使敘理。四年(797)三月,唐冊命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進封渤海國王。案:欽茂開元中襲父位為郡王,寶應元年(762),進封國王。及嵩璘襲位,但授郡王、將軍而已。嵩璘遣使敘理,重在郡王、國王之別,再加冊命者,進之為國王也。而新、舊書與《唐會要》均作進封渤海郡王,仍為郡王,不得言進封。今從《冊府元龜》。日本遣使來聘,并敕能登國建客院,禮接渤海使《日本史》。十一(804)年五月,唐加王金紫光祿大夫、撿校司徒,加金紫光祿大夫,從舊書本傳。加撿校司徒,從《舊書·順宗紀》及《冊府元龜》。明年(805)十月,進王檢校太尉。《舊書》。王承文王之后,文弱不自振,謹職貢于中國,亦善事日本。十三三:四年薨,時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也。按《冊府元龜》繼襲門元和四年嵩璘卒,封冊門又云:「元和四年正月,以嵩璘男元瑜為渤海國王」,與舊書同,今從其同者,故作「薨于元和三年」謚康王。子元瑜嗣。

?

渤海定王大元瑜嗣立,改年永德元年(809)正月,唐遣中官元文正為吊祭冊立使,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jiān)、忽汗州都督,依前渤海國王。《唐會要》,元瑜冊命在元和元年(806),今從《舊書》及《冊府元龜》。秋七月,日本使林東人來。使高才南朝于唐,二年,又使王子大延真朝,四年薨,時元和七年(812)也。謚定王。弟言義立。

?

渤海僖王大言義,定王長弟也。定王薨,權(quán)知國務,改年朱雀元年(813)正月庚午,唐遣內(nèi)侍李重旻冊為渤海國王,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jiān),領(lǐng)忽汗州都督。《舊書·憲宗紀》。使王子朝。二年(814),使高進禮朝,進金銀佛像各一。高進禮以元和九年正月至唐,當為客歲所遺,故系于王之二年。三年(815)再朝,四年薨,時元和十一(816)年也。《新書》有言義弟明忠一代,故系言義之薨于是年。謚僖王。弟明忠嗣。

?

渤海簡王大明忠《舊書》、《冊府元龜》均無?!缎聲酚?。改年太始,立一歲薨。《朝鮮歷史》立半年卒,今從《新書》。謚簡王。從父仁秀知國務,《新書》。

?

渤海宣王大仁秀,高王祚榮弟野勃之四世孫也。明忠薨,以權(quán)知國務嗣立,遣使李繼常等朝于唐,且告哀。《舊書》渤海告哀于唐始此。前后各王無文,史略之。蕃王卒,遣使告哀天子,天子遣使吊祭,而冊立其嗣王,禮也。改年建興。元年(818)戊戌。五月辛丑,唐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jiān)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冊府元龜》:冊命在元和十三年四月,今從《舊書·憲宗紀》作十三年五月。二年(819),使李承英聘于日本,《日本史》。三年閏正月,唐加王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七月,唐分淄、青、齊、登、萊五州為平盧軍,以平盧節(jié)度,仍押新羅、渤海兩蕃使。《舊書·穆宗紀》及《薛嵩傳》。六(823)年,遣大聰睿五十人入唐,備宿衛(wèi)。王在位,朝貢于唐者十,聘日本者六。自康王大嵩璘以來,狃于文治,國勢衰弱。王南畧新羅,北討海北諸國,開拓境宇,號稱中興。《唐書》:仁秀討伐海北蕭國,開大境宇。《遼史 地理志》:唐元和中,渤海大仁秀南定新羅,北畧諸部,開置郡縣。黃義敦《朝鮮歷史》:大仁秀南畧新羅邊境,北滅越喜、虞婁、鐵利、率賓、拂涅諸國,又逾黑水,埽平海北諸部,國勢中興。今約三書文意為之。十三(830)年庚戌薨,時唐文宗太和四年也《新書》。謚宣王,孫彝震嗣。

?

渤海王大彝震,宣王大仁秀孫也。父德新,蚤死。宣王薨,王以權(quán)知國務嗣位,改年咸和。渤海新君未逾年,改年自彝震始也。《新書》:彝震立,改年咸和。明年,加冊命。二年(831)正月己丑,唐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jiān)、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舊書》。王改建宮闕,擬唐制,《遼史·地理志》。三年(832),遣王子大明俊朝唐。唐使內(nèi)養(yǎng)王宗禹歸國,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舊書·文宗紀》,案:王宗禹當即冊命使也。四年(833)正月,同中書右平章事高寶英朝唐,謝冊命,并遣學生入學。先遣學生,事業(yè)稍成,請準遞乘歸本國。唐帝從之。《冊府元龜》。尋遣王子大昌輝等朝于唐,年無考。文宗與王書曰:「敕渤海王大彝震、王子大昌輝等,自省表陳賀,并進奉事。具悉。卿代襲忠貞,器資仁厚,遵禮義而封部仁樂,持法度而渤海晏寧。遠慕華風,聿修誠節(jié)。梯航萬里,任土之貢獻俱來,夙夜一心,朝天之禮儀克備。龍庭必會,鳀域何遙。言念嘉猷,豈忘寤嘆。勉弘教義,常奉恩榮。今因王子大昌輝等回國,賜卿及信物,至宜領(lǐng)之。妃及副王、長史、平章事各有賜物,具如別錄?!?span id="5tt3ttt3t" class="color-blue-04">《封敖集》。十一(840)年,遣使如唐,貢火玉三斗及松風石,尋又貢馬瑙樻、紫瓷盆,皆珍物也。具物產(chǎn)篇。火玉、松風石,武宗會昌元年貢,貢馬瑙樻、紫瓷盆,亦武宗時事。新、舊書、冊府元龜皆逸之,今從蘇鶚杜陽雜編。惟原文?;鹩瘛⑺娠L石俱夫余國所貢,并注云:夫余,見漢東夷傳。夫余是時寔屬渤海也,故改作渤海。二十八年(857)丁丑薨,時唐玄玄:宣?宗大中十一年(857)也,謚無考。弟虔晃嗣立。

?

渤海王大虔晃,《冊府元龜》無。《舊書本傳》無。《宣宗紀》有?!缎聲緜鳌酚?。以王彝震弟權(quán)知國務嗣立,改年未詳。元年(857)二月,唐授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jiān)、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舊書宣宗紀》。王于咸通中三朝獻,《新書》有咸通中三朝獻之文,不言虔晃也。又再通使日本,十二年(871)卒,《朝鮮史·年表》。時懿宗咸通十年也。謚無考。

?

渤海景王大玄錫,《舊書》、《冊府元龜》無,《新書》、《日本史》、《朝鮮歷史》有景王謚,從《朝鮮歷史·年表》。繼王虔晃嗣立,疑虔晃孫也?!?span id="5tt3ttt3t" class="color-blue-04">日本史》,玄錫啟有繼先祖遺烈語。改年未詳。《朝鮮史年表》:元年(871)庚寅。二年(872)遣政堂省左允楊成規(guī)聘于日本。四年,入唐賀平徐州使崔宗佐自日本放還。《日本史》。案,《通鑒》:唐龐勛據(jù)徐州叛,咸通十年己丑八月平之。渤海賀使癸巳歲漂至日本,上距平徐州四年矣。十三(883)年,壬寅,遣文籍院少監(jiān)裴颋聘于日本。颋高才有風儀,日皇禮敬之,異于他使。具人物篇。二十二年(891),新羅弓裔叛,略北原東部十余郡縣。自是渤海東南邊事日棘,王之所以固其圉者,史無明文也。卒年未詳,謚景王,《朝鮮史·年表》在位三十一年庚申,則為唐昭宗光化三年(900)也。

?(注:因大諲撰時期關(guān)于渤海的史事記載語焉不詳,網(wǎng)友“窩窩鄉(xiāng)蠻大人”的《東亞年號紀年表》初版亦未載大虔晃以后渤海紀年,以下本人添加公元紀年也許存在沖突,以阿保機926年滅渤海為準。)

渤海哀王大諲撰,新舊書均無?!秲愿敗贰ⅰ段宕鷷?、《遼史》、《日本史》有。繼大瑋瑎嗣王,未審瑋瑎親疏屬改年未詳。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始見,《冊府元龜》?!冻r史·年表》謂嗣立于唐昭宗改元天復之歲,則是元年(907)太歲辛酉也。王庸暗,統(tǒng)御失宜,不能理其國。初嗣位,遣使如新羅修好,《五代會要》。契丹夷離厪、轄底挈其二子來奔,尋復亡去。《遼史》。于時阿保機為契丹大迭烈府夷離厪專征討,數(shù)侵我西南邊。《遼史·天祚紀》:太祖攻東京,力戰(zhàn)二十余年,乃得之。王寂《遼東行部志》:契丹與渤海血戰(zhàn)數(shù)十年,乃滅其國。大諲撰嗣位時即被兵,故系于此。四年(904),新羅弓裔稱帝。五年,弓裔攻我南鄙,邊將尹喧以鶻巖城附之。王怒,使將軍達姑狄盛兵攻新羅、登州,大敗,喪其師。邊將高子羅復叛,《朝鮮歷史》。自是失鴨淥江以南地。七年(907),阿保機稱帝,陷我鐵利府及東平寨。《遼史·食貨志》作神冊初,以長城之役證之,為阿保機稱帝初年事也,故系于此。改東平寨曰鎮(zhèn)東軍。《遼史·地理志》。四月,唐朱溫建國號曰梁,改元開平。八年(905),契丹筑長城于鎮(zhèn)東海口。《遼史·太祖紀》。王遣使聘于梁。十八(918)年,遣使聘于契丹。契丹陷我顯德、東平二府,改顯德為遼陽府,東平為遼州。《遼史·地理志》:太祖伐渤海,先破東平府?!侗炯o》:神冊三年,幸遼陽故城,故均系于是年。

?

十九年(919),契丹修遼陽府以逼我。二十三(923)年十月,晉王李存勖滅梁,建國號曰唐。二十四(924),遣王子大禹謨、王侄大元讓相繼聘于唐,襲殺契丹遼州刺史張秀實。二十五年(925),契丹攻我遼東,無功而還。二十六(926)年閏十二月,契丹主阿保機大舉入寇,圍我扶余府城。二十七年(926)丁亥正月二日庚申,扶余城陷,守將死之。王使老相赴援,途遇契丹安端、蕭阿古只先鋒,騎兵敗績,上京被圍。明日,契丹主駐軍城南,王素服稾索牽牛,率僚屬三百人出降。阿保機優(yōu)禮釋之。尋遣近侍康末怛十三人入城索兵器,為邏卒所戕。阿保機復攻城,城陷,王請罪馬前,阿保機以兵衛(wèi)王及族屬以出,更渤海為東丹國,忽汗城曰天福城。冊其長子倍為人皇王鎮(zhèn)之。渤海諸府州有拒命者,次第平定。秋七月,遂遷王族于臨潢,筑城居之。賜王名曰烏魯古,王之妃曰阿里只。《遼史·太祖紀》。烏魯古阿里只者,阿保機與后述律氏受王降時所乘二馬名也,因以為王夫婦名。《遼史·語解》。卒年無考,謚哀王。《朝鮮史年表》。

?

論曰:渤海世次,新舊《唐書》、《冊府元龜》異文。大瑋瑎一世,惟見《唐會要》,他書俱闕。自乞乞仲象迄大諲撰,蓋傳十有六世矣。唐代諸蕃,莫強于突厥、回鶻、吐蕃,歷年久遠,莫過于契丹。然世次湮滅,多內(nèi)亂,分崩離析。渤海國于忽汗海,父子相傳,或兄終弟及,未聞有冒頓、五單于纂弒爭立已事。雖夷狄也,吾欲進之于中國矣。

?

附錄:

本人依據(jù)百度百科,維基百科等整理合并的渤海君主表。

渤海君主謚號僅為“X王”,無帝號。其中的“廟號”,“謚號”均系偽書《桓檀古記·大震國本紀依據(jù)《太白逸史》杜撰,置于表內(nèi)僅供使用者參考,辯誤。


《渤海君主列表》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就點個關(guān)注吧,不定時更新古籍數(shù)字化整理以及本人所繪地圖。

致謝

感謝吾同學@在下星影噠,封面的AI圖為ta提供。

感謝吾同學Tsing Mei,因為ta的群,我才得以保存這篇文章的草稿。

感謝吾好友@無影TEL,他大概不知道,封面圖的渤海南界是我描的他的圖。(心虛)

感謝坤輿府,就是標題上那個神秘組織。

感謝二小姐芙蘭朵露·斯卡蕾特,因為她真的非??蓯?。












坤輿府·史籍整理《渤海國記》自敘,上篇·國統(tǒng)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中超| 无锡市| 台湾省| 策勒县| 麻栗坡县| 九龙城区| 翁源县| 定南县| 平阳县| 新乐市| 明光市| 乐山市| 榆社县| 景谷| 四子王旗| 巴楚县| 衡山县| 邵阳县| 乡城县| 东辽县| 赣榆县| 亳州市| 临汾市| 施甸县| 阳信县| 无极县| 如东县| 札达县| 钟山县| 富顺县| 汶川县| 武功县| 山阴县| 自治县| 凤阳县| 邯郸市| 青冈县| 双牌县| 舟曲县| 湟源县|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