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幻影G:達索弄出來個變后掠翼,最后成就了F-14大貓
上期聊到的幻影F1,以常規(guī)布局成了無尾三角翼布局的幻影家族中的另類,其實幻影家族還有一個更加另類的、采用變后掠翼的幻影G,并且還自成了一個小系列,不過可惜的是,這個系列最終都停留在原型機階段,沒有投入量產(chǎn)。但要聊幻影G,還得先提一下幻影F2,因為幻影G和幻影F1實際都可以看作是以幻影F2為基礎的洐生機型。幻影G和F-14也有極深的淵源,在文章最后,有興趣的可以直接拉下去。

在幻影G之前,西歐并沒有成熟的變后掠翼機構可供借鑒,德國于二戰(zhàn)期間研制的P.1101只能于起飛前在地面上調(diào)整后掠角,實際主要是研究不同后掠角時的飛行特性,此后對變后掠翼持續(xù)研究的主要是美蘇兩國,但在60年代之前也只有貝爾X-5“算是”獲得了部分成功。法國和英國當時正打算聯(lián)合研制變后掠翼戰(zhàn)斗機,但合作出現(xiàn)裂紋,加上法國一心想退出北約,于是發(fā)出了研制自己的變后掠翼戰(zhàn)斗機的要求,英國一個人研制不出來,后來只好變成英德意合作,就是后來的“狂風”。

為了響應法國政府的要求,達索還是以幻影F2的機身為基礎,將其固定翼換成可變后掠角的上單翼,換裝了一臺斯奈克瑪授權生產(chǎn)的普惠TF306渦扇發(fā)動機,1965年以幻影IIIG的名義出現(xiàn)在當年的巴黎航展上,隨后1965年10月份,達索收到了研制原型機的訂單,飛機也正式命名為幻影G。

變后掠翼的主要問題是隨著機翼后掠角的變化、飛機的飛行特性也會隨之改變,有人戲稱米格-23的三種后掠角,幾乎相當于駕駛三架不同的飛機,并不是虛言。一些采用變后掠翼的飛機為了規(guī)避這個問題,以及外掛武器的需要,一方面會把可動部分做小一些,像F-14的可變部分機翼只占到全部翼展的60%,另一方面則會把中間的翼盒做得比較大,用以容納變后掠機構和外掛點、同時收納后掠時的部分機翼,也能起到“中央翼”的作用,比較典型的仍然是F-14,中央翼盒不僅寬而且高,從前面看形成了獨特的“聳肩”效果。

相比之下,幻影G的翼盒顯得更小,轉(zhuǎn)軸離機身也更近,因此當機翼后掠角較大時,必然有一部分后緣會“切”到機身內(nèi)部,所以幻影G機身上有一條明顯的開槽,這種槽與早前在幻影“米蘭”機頭為那兩撇“小胡子”開的槽有些類似,對達索而言應該也是輕車熟路。幻影G的機翼后掠角變化范圍比F-14和蘇-17等都大,只比米格-23稍小一點,但也只能在四個預設值上由飛行員手動選擇變化,分別是20度(完全展開)、30度、55度和70度(完全后掠),要和米格-23類比的話,應該是相當于駕駛4架不同的飛機了。

1967 年10 月 18 日,首架幻影G原型機進行了首飛,此時距離正式開始設計也只過去了2年。為安全起見,首飛時機翼固在最小后掠角位置,也就是20度,當年11月24日的第5次試飛過程中使用55度后掠角飛到了1.15馬赫;25日第7次試飛時機翼收到了70度最大后掠角,馬赫數(shù)達到1.5;30日第9次試飛達到1.6,12月8日達到2.1,著陸速度進一步縮小到200公里/小時。

法國空軍對幻影G在試飛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能非常滿意。但幻影G只有一臺發(fā)動機,航程和載荷能力有限,而法國空軍更希望擁有一款能夠執(zhí)行遠程偵察打擊和電子戰(zhàn)任務的戰(zhàn)斗機,同時也希望進一步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因此想讓達索把幻影G改成采用兩臺阿塔9系列發(fā)動機。雙發(fā)版命名為幻影G4,法國空軍訂購了2架原型機,但到1968年以后,法國空軍高層腦袋發(fā)熱,又提出了必須能夠攜帶核武器以低空高速突防、最大平飛馬赫數(shù)要達到2.5等新要求。
G4后來改成G8,所以沒有圖片.jpg
這些要求無疑大大增加了研發(fā)成本,加上1968年以后法國經(jīng)濟陷入困境,后來法國空軍自己也發(fā)現(xiàn)超出了預算無法承擔,于是果斷中斷了幻影4的后續(xù)發(fā)展,轉(zhuǎn)而研制本土截擊機。2架幻影G4原型機則分別作為新型截擊機的01號和02號原型機,這就是幻影G8。1971 年 5 月 8 日,雙座的幻影G8-01首飛成功,最大飛行馬赫數(shù)達到2.03,而著陸速度僅220公里/小時。02號本來也是雙座,后來拆掉了后面的座艙成為單座型。02號于1972 年 7 月 13 日首飛,一年以后的同一天,幻影G8-02號在第74次試飛中,在12800米高度上飛出了2.34馬赫的最高速度,成為西歐迄今為止最快的戰(zhàn)斗機。


但對于法國來說,獨立行使防務任務下對截擊機的實際需求反而沒那么迫切,因此幻影G8盡管性能優(yōu)秀,但并沒有得到更多的后續(xù)投入,后來也沒有進入服役。唯一的幻影G原型機在1971 年 1 月 13 日的一次試飛中墜毀,兩架幻影G8分別被巴黎的法國航空航天博物館和蒙特利爾的歐洲航空航天博物館收藏。

但幻影G的故事還有后續(xù)。六十年代后期,美國沃特公司在競標美國海軍VFX艦載戰(zhàn)斗機時找到了達索公司,1968 年雙方達成合作協(xié)議,后來沃特參考幻影G設計了V-505和V-507兩種樣機,V-507后來又被格魯門買去用在開發(fā)F-14原型機過程中的參考,這么來看,幻影G的一部分血統(tǒng)就這么流到了美國。今天回過頭再去看V507,誰都能明顯看出來幻影家族和后來F-14的許多影子,當然也還有沃特自己的飛機,比如F-8的影子。

不過要按照某些找爹黨的“邏輯”,既然F-14“參考”的V-507,V-507又是“參考”的幻影G,所以要說幻影G是F-14他爹好像有點不太妥,應該是F-14他爺爺才對……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