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航線裝備檔案【ALEF---ED044,F(xiàn)STTR-44型聚變能源核心】
·授權確認
以下模塊內容僅對已簽署條約或已獲得授權的合格人員開放,來自外來人員的非授權瀏覽可能會導致來自碧藍航線的定位、監(jiān)視甚至殺傷性打擊。
?
?
?
?
YOU HAVE BEEN WARNED
Vous avez été prévenu
Вас уже предупредили
你已經被警告過了
??? ?? ?????? ??????
Ustedes han sido advertidos
?
?
?
?
?
?
?
---授權確認,準許深入瀏覽

【主目錄:碧藍航線檔案庫,裝備檔案】
【子目錄01:基本裝備】
【子目錄02:能源裝置】
【子目錄03:FSTTR-44系列聚變能源核心】
【基本信息】
裝備名稱:FSTTR-44型聚變能源核心(Full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Thermonuclear Reactor,FSTTR)
類型:基本裝備
所屬陣營:碧藍航線
生產商:碧藍航線前沿科學與先進技術研發(fā)實驗室
研發(fā)日期:1978年12月5日
生產日期:2010年6月28日至今
?
部分規(guī)格:
長:40米
寬:20米
高:4米
重量:445噸
操作人員:自動/1人(手動操作時)
結構:鎢偏轉器結構
運行模式:低動量注入運行模式(射頻波主導)
?
部分性能參數(shù):
核心溫度(攝氏度):2.8億
Q值:6.8
穩(wěn)態(tài)電壓調整率(%):≤±1
常用功率:500w kW
電壓波動率(%):≤±0.2
備用功率:750w kW
瞬態(tài)電壓調整率(%):﹢20~﹣15
額定功率因數(shù):COSΦ=0.4(滯后)
電壓穩(wěn)定時間(s):≤0.2
額定輸出電壓:40kV/23kV
穩(wěn)態(tài)頻率調整率(%):≤±0.5
頻率波動率(%):≤±0.2
瞬態(tài)頻率調整率(%):﹢10~﹣7
頻率穩(wěn)定時間(s):≤0.5
啟動控制方式:自動
原料類型:輕原子核
噪聲(LP7m):35dB(A)
?
注:類型為“基本裝備”的裝備將不會被統(tǒng)計在普通裝備中。(也就是那些游戲里能看得到而且能裝能拆的那一種。)
?

裝備概述:
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研發(fā)過程,包括前期的理論儲備等工作,從塞壬降臨前就開始了。然而要算取得了真正的突破,那還是在人類開始解析第一個心智魔方以后。
核聚變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將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且釋放出遠比核裂變要強大的能量,但問題是:如何控制這會毀滅一切的能量。
早在1933年,人們就在實驗室里通過加速器加速原子實現(xiàn)了核聚變,然而這樣得到的能量還比不上加速原子消耗的能量,想要對外輸出能量根本不可能。
對心智魔方的解析帶來了被稱為“托克馬克”的受控核聚變裝置。它的名字(Tokamak)來源于環(huán)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線圈(kotushka)幾個俄語單詞。
從它的名字當中,我們就得以一窺控制核聚變的方法。
核聚變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要有輕質原子核,二是核聚變反應要在數(shù)千萬乃至上億度高溫下才能進行。
但問題是,如此高的溫度,只有在恒星的內部才能達到,而且,人類目前能生產出的所有材料的化學結構都無法經受住如此高的溫度。
但托克馬克裝置巧妙地避開了這一曾經困擾科學家們許多年的問題。
既然實體物質不行,就用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來約束。
這就是托克馬克的基礎設計思想。
利用能產生出強烈磁場的線圈,約束并加熱位于環(huán)形真空腔室內部的等離子體,不僅引發(fā)核聚變反應,而且讓反應始終維持在腔室內部,繼而實現(xiàn)了對聚變反應的控制。
最先開發(fā)出“托克馬克”裝置的,是對心智魔方有相當激進研究的北方聯(lián)合。1968年8月份,在北方聯(lián)合新西伯利亞召開的第三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研究國際會議上,北聯(lián)科學家阿齊莫維齊宣布在T-3托卡馬克上實現(xiàn)了電子溫度 1 keV,質子溫度 0.5 keV,nτ=10的18次方m-3.s,這是人類受控核聚變研究的重大突破。
此后在多個國家的鼎力合作下,托克馬克裝置迅速發(fā)展,終于,在1985年,第一代的實用性超導托克馬克聚變反應堆終于在北方聯(lián)合問世。這世界上第一座聚變反應堆機組,被部署在了北聯(lián)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人類從此獲得了一種清潔、安全且原料取之不盡的理想能源。
第一代的反應堆體積龐大,占地足足有幾平方公里,而且效率也很低,可靠性也不佳,但它至少代表著人類的突破。在此后的時間里,受控核聚變技術不斷發(fā)展。聚變裝置的體積也在不斷變小,效率提高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可靠性。
為了整合各國技術成果和科研力量,在北方聯(lián)合部署了他們的第一座聚變反應堆后,由碧藍航線主導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計劃”正式啟動,這是直到目前為止全球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其目的是建造更加高效、清潔且安全的核聚變反應堆。
在該計劃框架下,碧藍航線前沿科學與先進技術研發(fā)實驗室啟動了將要被作為國際標準的“下一代聚變能源核心(Next Generation Fusion Energy Cores,NGFEC)”計劃,其成果就是FSTTR(全超導熱核聚變堆,F(xiàn)ull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Thermonuclear Reactor,F(xiàn)STTR)系列鎢偏轉器非圓截面聚變反應堆。
今天FSTTR的基礎結構來源于東煌的國家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也就是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東方超環(huán),F(xiàn)ull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EAST) Oriental super ring),是在其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第三代鎢偏轉器非圓截面聚變反應堆。具有體積小,用料少,輸出能量高,可靠性強,便于維護等特點。
作為FSTTR艦載型中最大的44型,該型號是為戰(zhàn)列艦和航空母艦級的大型艦船所準備的,不管是電磁軌道炮還是電磁彈射器,都需要比一般設備更多的電能,因而這一型反應堆體量也會比它的兄弟們大一圈。
同為FSTTR艦載型家族的36型則是為巡洋艦級的中型艦船準備的,而同樣,還有為驅逐艦級小型艦船準備的24型。
而在一般指揮官所不知的領域,F(xiàn)STTR家族的成員也在其他領域發(fā)光發(fā)熱。有用于人類太空計劃,安裝在同步軌道衛(wèi)星上的型號,有用于核電站,為國家電網輸入澎湃電量的民用型,也有安裝在實驗室中,以超高溫和超強磁場等特點為特化的實驗型。
44型反應堆于2017年走出實驗室,隨即投入生產,今天,它是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大型艦船的標準配置。我們認為,在更加先進的元素嬗變反應堆所問世之前,它應當就是目前功率最強,可靠性最佳的理想型艦船能源裝置了。

與設定中不一樣的是,人類至今仍然沒能完全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ITER也不由碧藍航線主導(笑),不過,咱們的EAST的確為ITER做出了卓越貢獻這點倒是沒錯。2017年7月,EAST實現(xiàn)了穩(wěn)定的101.2秒穩(wěn)態(tài)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讓我們?yōu)椤皷|方超環(huán)”歡呼!
加油!中國的可控核聚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