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紅夷炮圖文資料集(四)崇禎朝晚期
民國本《順義縣志》所載該縣的兩門崇禎十二年紅夷炮,長七尺,口徑尺許。
洪承疇崇禎十二年捐資鑄造的鐵炮,復原長度296厘米,口徑11厘米,銘文炮重5400斤,可用鐵彈8斤,鉛彈12.5斤。 由于明代火炮虛標重量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且缺乏足夠的尺寸數(shù)據(jù),難以估算出其實際重量,故而我對這門火炮的現(xiàn)有重量存疑。
根據(jù)《明代后期有銘火炮概述》一文的記述,該炮可能因為二戰(zhàn)的原因,導致原本完整的鐵炮成為一門殘炮,殘長僅80厘米。后來應該是根據(jù)民國時期的留存的圖文資料復原修復而成
該炮在民國十九年還是完整的,根據(jù)《傅斯年全集》中的報告資料,該炮長九尺六寸(約307厘米)銘文炮重5400斤
該炮的照片,兩門小炮身后的那門火炮
該炮的銘文
還有一門同時期由洪承疇等官吏捐造的六千斤鐵炮銘文
《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中記錄了兩門崇禎十二年紅夷炮,分別保存在山西省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由于在庫房中,具體尺寸數(shù)據(jù)暫時未知。
崇禎十二年兩廣總督張鏡心督解運過山東河南三百一十二門紅夷炮?,F(xiàn)有五門儲存在濟寧博物館,可惜原本炮身的雙鈕已經(jīng)斷裂遺失。鑄炮工匠可能在澳門的葡萄牙炮廠工作過。
第一批炮的押運官是施烱然,于崇禎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押運紅夷炮一百門,備用紅夷炮四門從廣東出發(fā)。于崇禎十三年五月三十日抵達山東濟寧,交付部分火炮。由于途中被地方官吏詐取過路費,前后處理打點耽擱了三個月,最終于九月二十日抵達河南磁州(當時屬河南彰德府),交付另一部分。 第二批炮的押運官為何吾嶷,于崇禎十二年十月初二押運紅夷炮一百門,備用紅夷炮四門從廣東出發(fā),于崇禎十三年六月初五抵達山東濟寧,八月十六抵達河南磁州。 第三批炮的押運官為蘇萬邦,于崇禎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押運紅夷炮一百門,備用紅夷炮四門從廣東出發(fā),于崇禎十三年六月初四抵達山東濟寧,八月十四日抵達河南磁州。
張鏡心《云隱堂文集》卷七:所述大城需要配用二千斤大銃,小城則需配用五百斤到一千斤中小銃。 張鏡心《云隱堂文集》卷八:張鏡心北解的這批火炮有大銃五十五門,中銃一百三十五門、次銃一百一十門,總共三百門。重量有四五百斤、六七百斤、一千斤、二千斤。
康熙本《磁州志》所載【先考兵部尙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湛虛公事實】中關(guān)于崇禎十二年兩廣總督張鏡心北解三百門紅夷炮的史料。 己卯長安戒嚴公簡勁旅三千人勤王獻紅衣銃三百位
咸豐本《濟寧直隸州續(xù)志》所載咸豐三年,為防備捻軍,新辦團練時,于濟寧普照寺挖到16門可以使用的崇禎年紅夷炮,其中有6門為崇禎十二年兩廣總督張鏡心督造的紅夷炮 第七尊:崇禎十二年八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功授司何吾嶷,叁運備?用守備陳玉英造,匠人霍鵬。用葯二觔半,鐵子二觔。
第八尊:崇禎十二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阮泰。用葯二觔半,鐵子一觔半。
第九尊:崇禎十二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功授都司何吾嶷,?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霍煥。用葯二觔,鐵子一觔半。
第十尊:崇禎十二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沈泰。用葯二觔鐵子一觔半
第十一尊:崇禎十二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陳興。用葯二觔,鐵子一觔半。
第十二尊:崇禎十二年十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效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霍雪濤。用葯二觔半,鐵子二觔。
還有一門獅首的崇禎十二年鐵炮已經(jīng)移到濟寧新博物館保存,炮身雙鈕全部遺失,炮耳遺失一個。
乾隆本《濟寧直隸州志》所載明末【鄭與僑守御記】中的濟寧城防火炮: “城每面用紅夷炮十位,滅虜炮等百位,拐子炮、浮梁機(佛郎機)又倍之”
濟寧城防配備紅夷炮40門,滅虜炮400門,拐子炮和佛郎機800門。大小火炮共1240門。據(jù)康熙《濟寧州志》記載,濟寧州城周長“九里三十步”,約合5200米,則城墻上每130米就安置一門紅夷大炮,每4.4米就布置有一門輕型火炮作為支援,其火力密度在明代同類型的城池中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 火炮的彈藥也由專人督造:“鉛子大小視炮口為度,俱預為制造,以兩孝廉、兩諸生監(jiān)之”火炮的附屬器具也多有制備 “凡炮車、炮枕、炮錐、炮鏟、榔頭、舂棍、竹(上竹下甬)、藥袋之類,無不畢具”。
所備守城諸器中,除40門紅夷大炮來自外省通過運河北運“題留”外,其余的1200門大小火炮都是“括資招商,往山右置買”來獲得。
崇禎十二年,宣大總督陳新甲奏報以捐資白銀4870兩,鑄造成西洋大炮十二門以及其他器械。
郁南縣博物館所藏崇禎十二年鐵炮。 1987年1月,建城鎮(zhèn)南門出土明代鐵炮一門,炮身鑄有“崇禎十二年鑄造,防護西寧縣城,重三百斤”17個字。
民國本《盧龍縣志》所載一門崇禎十二年鐵炮,長度3米左右,最大直徑在65厘米以上,口徑推測在14厘米以上,重約數(shù)千斤。 府城(永平府)上水關(guān)清圣廟右有大炮一座,九尺余,圍六尺余,重約數(shù)千斤或曰萬余斤,府城鐵炮無有大于此者,口微細,上有小字兩行,曰大明崇正(禎)己卯歲中春吉旦造(崇禎十二年)
咸豐本《濟寧直隸州續(xù)志》所載咸豐三年,為防備捻軍,新辦團練時,于濟寧普照寺挖到16門可以使用的崇禎年紅夷炮,其中有1門為崇禎十三年兩廣總督張鏡心督造的紅夷炮,應該是張鏡心第二年新鑄一批后再次北運的火炮。 第十六尊:崇禎十三年九月,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左布政姜,叅將王化行,督同指揮蘇萬邦,紀錄?用守備陳玉英鑄造,匠人霍顔。用葯三觔,鐵子二觔。
《明清史料甲編10》所載崇禎十三年三月一日至三月底,洪承疇在遼東鑄成一門紅夷銅炮。
《隨州志》【知州徐世淳蒞隨殉難實錄】 崇禎十三年,徐世淳任隨州知州,在任期間,隨州剛剛經(jīng)歷匪禍以及旱災,民生凋敝,城中百姓因禍半死,徐世淳不忍看到百姓食不果腹,便廣建食粥廠賑濟災民。 不久,又有數(shù)萬潰兵過境,索要糧餉。徐世淳不愿隨州再經(jīng)兵禍,便授兵登陴,單騎入見潰兵主帥周總鎮(zhèn),與之辯論,憤慨對之:“我向在蜀作監(jiān)軍,今至楚,詢知官兵殘虐,早以弊上之閣部命我攝監(jiān)紀事,旦暮得諭旨,爾安得橫肆如此!”周總鎮(zhèn)聽后嚇得后臉色蒼白,只得斂眾退去。 之后徐世淳回到城內(nèi),著手了解各商賈所售賣的物價情況,并分給行鋪和署銀二百兩,以示安撫,商鋪百姓得之無不心歡。 安撫流民,驅(qū)逐亂兵,穩(wěn)定物價后,徐世淳開始著手整頓防務(wù),并招募新兵三百名。 次月初,公謁府回,召兵書問城內(nèi)器械若何,對曰:涂爺在日,守備精好,城破之後,百無一存。僅得竹鎗數(shù)十、銃數(shù)門、弩數(shù)張而已。公曰:是何足以捍賊,卽出署金五十兩,造紅夷砲四門、百子砲二十門、鳥銃三十門、火藥二百觔,權(quán)備用
由于此時僅憑府衙之財力難以多造器械,故而徐世淳召來當?shù)氐泥l(xiāng)紳士名,讓他們出捐米粟錢糧,以充實府庫。 公復曰:本州先出金製造器械公等陸續(xù)出辦,無苦公等爲也,卽採買火藥二千餘觔、造大銃八門、百子砲三十門、鳥銃五十門、三眼砲六十門、鐵燈籠一百八座、以及火器砲弩等物,雖未及精好,而已初備矣
崇禎十四年三月,張獻忠自襄陽來犯,徐世淳親自坐鎮(zhèn)南城譙樓,苦守一個多月,最終還是被張獻忠攻破城北,徐世淳讓兒子徐肇梁將官印藏匿起來,隨后騎馬與張獻忠的軍隊展開巷戰(zhàn)。結(jié)果“矢貫頤,耳鼻橫斷,墜馬,亂刃斫死”以身殉國,徐肇梁被捕后怒罵賊寇,連同親屬二十人被殺。明廷后贈其太仆少卿,建祠,以肇梁祔。
《萊州府志》《濰縣志》所載崇禎十二年春,清軍攻陷濟南后,登萊巡撫楊文岳帶兵途徑濰縣,看到濰縣的城防為夯土結(jié)構(gòu),于是提醒濰縣縣令邢國璽,讓他重新加固一下,以免以后遭遇禍亂悔之晚矣。于是邢國璽慨然捐俸銀,首倡集資修筑石城,歷時8個月,石城竣工。 《山東通志》記載“石城高四丈有奇,厚二丈五尺,周圍一千三百四十九丈有奇,垛口凡一千六百有奇,正樓、五角樓二,敵臺二十八,堡屋炮房間之甕城三,北門舊無甕城,起空心樓一座,池闊二丈深五尺衛(wèi)以崇墻” 邢國璽覺得如果只有堅城,而沒有器械,一樣無法有效防守,于是命工匠鑄造紅夷巨炮4門,安置在石城四個角樓,之后又鑄造鍛造大小鐵炮1600余門,萬人敵不計其數(shù)。 崇禎十五年年末,清軍圍攻濰縣多日而不克,此時的邢國璽由于治理得當,已經(jīng)升任海防道,赴任途經(jīng)青州時,悉知濰縣戰(zhàn)事激烈,他說:我昔日和濰縣百姓一起筑城,現(xiàn)在濰縣有難,自然也要同濰縣百姓一起守城,便慨然反身率軍赴濰援助。 行至昌樂堯溝,遭清伏兵截擊,邢國璽身先士卒,統(tǒng)軍奮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面對包圍的清軍,他誓死不降,最終身負重傷墜馬殉難。憑借邢國璽修建的堅城,鑄造的火炮,濰縣百姓最終擊退了清軍。聽聞邢國璽在救援濰縣途中殉難,于是收斂其遺骸,葬于城南。 《濰縣志》
《萊州府志》
《全濰紀略》
崇禎十三年鐵炮,長1.94米,炮口外圓直徑25公分,炮膛出口直徑8公分,炮膛進深1.70米,炮重約750公斤,可用鐵彈3斤,鉛彈4.5斤,目前由青龍縣文保所保存。 《河北省明代長城碑刻輯錄 下》
崇禎十三年鐵炮,保存于德勝門箭樓 該炮身銘文鑄有明代官職:『居庸昌平總兵官右都督』 且有『庚辰()歲吉日立』亦有『總監(jiān)昌宣二鎮(zhèn)軍門』等字樣。 該炮長2.45米,內(nèi)口徑10.5,現(xiàn)重約1600斤,可用鐵彈7.5斤,鉛彈10.5斤。
《明代后期有銘火炮概述》
1989 月,西山口曾出土鐵炮一尊,長2.29米,口徑8.5 米,炮身鑄銘文“崇禎庚辰歲吉旦,總監(jiān)昌宣二鎮(zhèn)軍門申捐制。督造工部廠掌司劉國禧”
明《元氏縣志》六卷。崇禎十三年該縣新造武備: 崇禎十二年九月初一日,知縣張愼學因兵患初寧,盜賊蜂起,?心安戢矢志掃清。
於掁武練兵之外更設(shè)揚武一營,選鄕兵六百名,以把總七員統(tǒng)之,其兵各有身家,無工食逢操練,本縣破格奬賞。
崇禎十三年秋圡寇大作,命振武兵守,內(nèi)揚武兵禦外,乃獲保全。
庫貯軍噐:俱知縣張愼學新製西洋炮六位、威遠大炮三十位、(威遠)小炮三十二位、隨營炮三十位、佛郎機八桿、鳥(銃)機三十桿、三眼鎗三百五十桿、單眼神鎗二十桿、長鎗五十桿、大砍刀一百口、腰刀一百口、弓七十五張、箭三千三十枝、火罐一千箇、萬人敵一百桶、挨牌一百面、鐵蒺莉一百箇、火藥三千斤、淸硝七千斤、柳柴灰五千斤、鉛子三千斤、鐵子六千斤。按兵農(nóng)之制,其來尚矣,善則資以捍衞,否則徒以飬奸。元氏西連井陘,東通趙州,無事猶可茍安,有事必先受敵。
河道總督張國維為了緩解北方西式火炮匱乏的困境,于崇禎十二,十三年在山東鑄造了一批紅夷大炮,以應軍需, 張國維除了仿制火炮外,還制造了一批望遠鏡,分發(fā)給炮兵當做觀測工具。 根據(jù)張國維的《撫吳疏草》【馮令行取疏】一文所載,崇禎十二年六月,已捐造六百斤紅夷炮六門。
咸豐本《濟寧直隸州續(xù)志》所載咸豐三年,為防備捻軍,新辦團練時,于濟寧普照寺挖到16門可以使用的崇禎年紅夷炮,其中有3門為崇禎十三年河道總督張國維督造的紅夷炮?,F(xiàn)存一門在濟寧博物館,該鐵炮的尾珠和提鈕已斷裂遺失。
咸豐本《濟寧直隸州續(xù)志》 第十三尊:崇禎十三年八月內(nèi),?總督河道軍門張,行委濟甯衛(wèi)掌印指揮張世臣督造,標下督工把總官孫子龍簡能,匠人邵廷臣。用葯二觔半鐵子一觔半。
第十四尊:崇禎十三年八月內(nèi),?總督兩廣軍門張行委濟甯衛(wèi)掌印指揮張世臣督造,標下承鑄把總官孫子龍簡能,匠人張豪。用葯三觔,鐵子二觔。
第十五尊:崇禎十三年八月內(nèi),?總督河道軍門張,行委濟甯掌印指揮張世臣,督造標下承鑄把總官孫子龍簡能,匠人歐景寰。用葯三觔,鐵子二觔。
崇禎十三年本《江陰縣志》所載該縣有六百斤紅夷炮六門。
崇禎十四年,戎政衙門給原薊遼總督洪承疇發(fā)過神威大將軍炮六門,長度在210厘米,薊鎮(zhèn)發(fā)過紅夷炮四門,長度240厘米。
乾隆本《高密縣志》所載崇禎十五年高密縣令何平所寫《壬午全城記》中的縣城武備情況。崇禎十五年年末,清軍在阿巴泰的帶領(lǐng)下入侵山東,令幾千人猛打高密數(shù)次卻始終無法攻克,只得劫掠高密縣周邊八十余日。 按壬午全城紀事密邑武庫原貯有大西洋砲、大滅鹵(虜)砲、小滅鹵(虜)砲、佛狼機、三眼銃等火器,又新造紅夷大砲四尊,西洋砲十尊,今無存。
長治市崇禎十五年鐵炮。就圖來看,應該也是一門雙層復合鐵炮,該炮呈圓形錐狀,后膛大,前膛小,炮身全長197厘米,后身最大直徑28厘米,炮身直徑14厘米,炮筒口徑7.5厘米??捎描F彈2斤,鉛彈3.5斤。 炮身鑄11道加強箍,箍高2.3厘米。炮身中部由左右對稱的把柄(一把已經(jīng)殘破),把柄呈圓柱形,長6.5厘米,直徑4厘米,近尾部中間有直徑4.6厘米的圓形點火孔,尾鈕圓球狀。炮身箍間鑄有銘文,一箍間豎鑄文三行23字。銘文內(nèi)容為“崇禎十五年造長治縣知縣顏習孔置造委官縣丞沈季惠”。另一箍間豎鑄文29字,銘文內(nèi)容為“金火匠:姜守賓姜守銀鑄眼匠:王意福靳奉洛李奉口祕頭:李三口靳奉樓”。
崇禎十五年,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京師造炮,根據(jù)《蔣氏敬日草》卷六所載崇禎十五年潤十一月二十九日,【召對-中左門議處督撫及救劉總憲紀事】 御史楊若橋舉薦德國傳教士湯若望造炮事宜,除正在鑄造的無間大將軍炮外,以鑄西洋炮頗多,崇禎皇帝令湯若望挑選四五十門鑄造好的西洋炮先行洗發(fā)點放試驗。 試驗完后則讓湯若望交付給押運火炮的將領(lǐng),并傳授使用方法。
《蔣氏敬日草》卷八所載崇禎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召對-觀德殿恭紀】 崇禎皇帝在觀德殿外的庭院中親自觀看湯若望制造的七門無間大將軍炮,皆為銅鑄,一號炮重一萬二千斤,并配有炮車,體態(tài)頗為沉重。二號重二千四百余斤、三號重一千三百余斤,一共六門,也均配有炮車。眾臣仔細查看后,都認為制造的非常精良。
《明書》166卷所載,崇禎十五年,湯若望制造了無間大小火炮二十余門,最大的一萬二千斤、次者三千余斤、小的不下數(shù)百斤。
《天主教傳行中國考》所載,湯若望督造的一萬二千斤無間大將軍炮用火藥28明斤(合33斤)前后鑄炮共五百二十門。
按湯若望在《火攻挈要》中的彈藥比例來運用,那么用藥33斤,用彈應該在40斤。 凡火器,量彈用藥。小者,彈作五分,藥作六分;中者,彈藥相均;大者,彈作六分,藥作五分。此尋常比例之暑數(shù)也。
下圖為現(xiàn)存的明代吳三桂捐造的“定遼大將軍”炮。是由吳三桂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捐資鑄造(共造十門),全長約380cm,內(nèi)徑為10cm,可用鐵彈6斤,鉛彈9斤。 膛深估計有320厘米,倍徑約為32。屬于一門長炮,該門炮為鐵心銅體,是目前中國大陸保存下來的最長紅夷炮。
配有插入式準星
崇禎十六年, 遼東巡撫黎玉田在崇禎十六年的奏本中說自己多方打聽到后金在錦州儲備了新舊西洋炮(紅夷炮)一百門,并且很快就會用來攻打?qū)庍h和山海關(guān),而寧遠城目前缺兵少餉又無多少戰(zhàn)馬,全城新造的紅夷大炮僅有自己和吳三桂在崇禎十五年捐造的十門,故而哀嘆道“酋鑄百炮而有余,我鑄十炮而無力”,“而今鑄炮造藥十倍于我之神器”。迫切希望明廷趕緊調(diào)撥火炮和兵馬支援。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 第五卷中記錄了他于1952年去東北博物館訪問的時候,看到了兩門定遼大將軍炮。他記下了最大一門炮身上的銘文,同為吳三桂在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捐造,長12英尺(3.65米)口徑5英寸(12.5厘米)可用鐵彈12斤,鉛彈18斤。小一點的應該就是上面那那門炮,大點炮目前不清楚所存位置,可能已經(jīng)熔毀亦或者保存在遼寧博物館庫房中。
下圖為山海關(guān)的神威大將軍炮,明崇禎十六年鑄造。炮長2.7米,內(nèi)口徑10厘米,口外徑31厘米,可用鐵彈6斤,鉛彈9斤,銘文炮重五千明斤,但這個重量很大程度是虛標了。(除去笠型炮尾,把炮身看做一個高度260厘米的圓臺,炮膛看做一個高度227厘米,直徑10厘米的圓柱。由于炮口是特意加寬的,外口徑若按25厘米計算,套用積公式,若灰口鐵密度7.4/㎝3,那該炮的重量約為3540斤(合約2980明斤) 《魅力中國》 2021年第13期 P68-69頁
山海關(guān)城樓上的神威大將軍炮 明崇禎(十六年)造,炮長3米,口內(nèi)徑10厘米,口外徑31厘米,可用鐵彈6斤,鉛彈9斤。炮身銘文清晰。系國家一級文物。銘文炮重五千明斤(除去笠型炮尾,把炮身看做一個高度280厘米的圓臺,炮膛看做一個高度227厘米,直徑10厘米的圓柱。由于炮口是特意加寬的,外口徑若按25厘米計算,套用積公式,若灰口鐵密度7.4/㎝3,那該炮的重量約為3830斤(合約3223明斤) 《魅力中國》 2021年第13期 P68-69頁
上海市文物整理倉庫所存兩門崇禎十六年紅夷滅虜大將軍鐵炮。
湖南文管會所藏兩門崇禎十六年鐵炮
梧州市博物館收藏的一門崇禎十六年明代鐵炮。長158厘米,內(nèi)口徑7厘米,重量應和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所藏鐵炮相似,約三百五十明斤,可用鐵彈2斤,鉛彈3斤。
《陵縣志》所載[坦生(藺剛中)殉難記略]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攻打太原城,守城明軍用鳥銃、神槍、西洋大炮、弓弩進行抵抗。
廣州博物館,崇禎十七年鐵炮,炮耳均遺失。口徑10厘米,長度266厘米,可用鐵彈6斤,鉛彈9斤。 銘文:“崇禎拾柒年□ 布政司安奉兩廣軍門□ 巡撫□史□淮 南□□□ 銃重二千斤……”
珠海市斗門區(qū)博物館收藏的崇禎十七年一千斤紅夷炮(約合840明斤)長207厘米,口徑8厘米,可用鐵彈3斤,鉛彈4.5斤。 “崇禎拾柒年玖月?日/布政司晏?奉/兩廣軍門?沈/巡按御史?劉/□□□鑄□□□□□/□□□官廣東□□□□□/□□華/協(xié)督造官廣東鹽課提□/曹顯澤/買鐵堂中軍官黎光前/匠人楊應奇”
廣州博物館保存的崇禎十七年,兩廣軍門沈,廣東□院劉,大銃重壹千斤。(感謝鷹揚銃手提供圖片)
廣州出土崇禎十七年鐵炮,炮長約170厘米,重500斤。目前保存在廣州博物館。
當時發(fā)掘出古炮的新聞
《中國古代火炮史》記錄了湖南博物館也有一門崇禎十七年鐵炮,長度和重量與南山博物館,斗門博物館收藏的差不多,或許是一批鑄造的。
深圳南山博物館保存的崇禎十七年紅夷炮,該炮重一千斤,當時一共捐造了20門這樣的千斤大銃,并連帶著捐造了一千把鳥銃。捐造者可能是巡按御史劉逵。
《梅氏日本記》鄭芝龍于崇禎十七年在澳門葡萄牙炮廠購買了150門二十四磅炮。(這個數(shù)量是存疑的,畢竟卜加勞鑄炮廠的產(chǎn)量滿足葡萄牙在遠東的使用都很勉強)
鴉片戰(zhàn)爭博物館保存的三門崇禎十七年鐵炮。 “崇禎拾柒年陸月兩廣軍門□廣東□院劉督造廣東都司□書月光華補造肇府大銃三佰伍拾斤匠□□□”
長157厘米,口徑6厘米,可用鐵彈1斤,鉛彈1.5斤
“崇禎拾柒年玖月布政司晏清奉兩廣軍門沈,巡按御使劉,南部資行造大銃重壹千斤,督造官廣東都使月光華,協(xié)督官廣東提舉司曹頭軍匠任□德” 長250厘米,口徑6厘米,可用鐵彈一斤,鉛彈1.5斤。
崇禎十七年,時任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等處軍務(wù)的袁繼咸在《潯陽紀事》中提到自己給鄭芝龍弟弟鄭鴻逵新募水兵新造鳥船三千艘,改造民船百余艘,并鑄發(fā)紅夷炮一百余門,令其協(xié)助左良玉奪回襄陽。
《宜春縣志》所載
《史忠正公集》史可法在崇禎十七年五月的【請頒敕印給軍需疏】中提到他曾在南京制造紅夷、滅虜?shù)却笈?,鳥銃、三眼槍、腰刀等軍器不下數(shù)千件,由于此時督師揚州,正在籌建親軍標營,則取用原先下發(fā)的紅夷炮五十門以做標營軍資。
揚州史公祠有史可法鑄造鐵炮的拓印,炮身長180厘米,口徑10.3厘米。
清同治二年(1863),安徽按察使吳坤修治軍蕪湖,在疏通河道時發(fā)現(xiàn)一門鐵炮。同年,吳坤修修建鳩江書院,便將該鐵炮置于書院門外。江蘇按察史勒方锜到蕪湖公干,見此鐵炮立于鳩江書院門外,且炮身有銘文,“其文曰崇禎甲申年二月立,又曰南京兵部正堂史,又曰嘉協(xié)右營弟五號,又曰監(jiān)督:博士陳于階、參將江城”。勒方锜對鐵炮的來源款識、斤重尺寸進行了詳細考證,確認鐵炮“為公(史可法)遺物”。鐵炮鑄于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身長五尺,首圍二尺,尾圍三尺,重一千四百余斤,由史可法擔任南京兵部尚書期間監(jiān)造,在欽天監(jiān)博士陳于階、參將江城督造下完成。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鐵炮被太平軍從維揚或金陵攜走至蕪湖,不慎落入水中沉入河底,直至同治二年疏通河道時才被發(fā)現(xiàn)。同治五年,史公七世孫史兆霖從蕪湖順江運回。特于史公墓祠側(cè)建亭以為尊藏。史兆霖請甘泉散館編修顧奎模(?。┡诔蓤D,并將圖和勒方锜之記裝池成軸,為后裔景仰,以垂永久。1937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劫掠遺失。 民國十五年《鎮(zhèn)揚游記》中亦有提到該炮
揚州的《甘泉縣續(xù)志》所載同治初年甘泉縣廣儲門外的護城河中也打撈一門史可法在弘光元年鑄造的鐵炮。
乾隆本《廣信府志》所載:該府城城門的防御器械有發(fā)熕炮十八門,均為崇禎年鑄造。
《熙朝定案》中所載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康熙令工部查驗京師所存明代守城紅夷炮還剩多少未被毀壞的,并驗明炮重和彈重。查得康熙十五年三月庫存曾有重九千斤以下,二千斤以上的前明紅夷炮十三門,但目前都以廢毀,鑄造紅夷炮唯有一門西洋紅夷炮因為鑄造精美,體型龐大,而留藏在鑲紅旗內(nèi),該炮長一丈三尺五寸(430厘米),重六千斤余斤,用彈八斤(10.5磅),口徑推測在11.5厘米,火炮倍徑大概是34的樣子,屬于長炮。
富源縣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崇禎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