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業(yè)醫(yī)師備考-內(nèi)科-血液科-溶血性貧血
溶血的鑒別診斷
溶血指RBC提前遭到破壞,溶血未必導致貧血,與骨髓的代償能力有關;溶血也未必黃疸,與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關;
溶血性貧血的發(fā)病原因:
紅細胞內(nèi)部異常:
細胞膜異常-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后天獲得的)
酶異常-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PK缺乏;
血紅蛋白異常-肽鏈量的異常(地中海貧血)、肽鏈質(zhì)的異常(HbS)
紅細胞外部因素:
機械物理因素-金屬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化學因素-蛇毒
感染因素-瘧疾
自身免疫因素-新生兒溶貧、血型不符的輸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溫抗體、冷抗體型)、藥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溶血的臨床表現(xiàn):
急性溶血-主要見于異型輸血;發(fā)熱、寒戰(zhàn)、黃疸、腰背痛、血紅蛋白尿、急性腎衰、頭痛、嘔吐;
慢性溶血-貧血、黃疸、肝脾腫大;并發(fā)膽石癥、肝功能損害;
輔助檢查:核素檢查紅細胞壽命縮短是最可靠指標
提示紅細胞破壞:
高膽紅素血癥-間膽為主(<5mg/dl)、尿膽原和糞膽原增加;
血清LDH升高;
血紅蛋白血癥-常見于急性血管內(nèi)溶血>5mg/dl;
血清結合珠蛋白降低-<50mg/dl,溶血停止3-4天后才恢復
血紅蛋白尿-尿潛血(+);
含鐵血黃素尿-ROUS試驗陽性,溶血發(fā)生一定時間后腎小管上皮細胞把重吸收的HB轉化為含鐵血黃素并脫落到尿液內(nèi),提示慢性血管內(nèi)溶血;
上述異常在血管內(nèi)溶血都可以見到,血管外溶血只能見到第一條;
提示骨髓增生的證據(jù):
網(wǎng)織紅細胞增加-5-20%(正常<1.5%)
骨髓幼紅細胞增生活躍,粒紅比例倒置(正常1-5.2:1)
紅細胞異常反應:提示病因
紅細胞的形態(tài)改變-球形、橢圓形、靶形、破碎細胞;
紅細胞吞噬現(xiàn)象及自身凝集反應
海因小體-不穩(wěn)定血紅蛋白病,G-6PD酶缺陷
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表面積減少)/減低
?
?
診斷思路:
是否發(fā)生了溶血:
紅細胞破壞增加的證據(jù)+骨髓代償增生的證據(jù)
確定溶血的原因:
是否有明確的物理、化學、感染因素;
如沒有就考慮自身免疫因素+紅細胞自身異常導致的溶血
Coombs試驗陽性-自身免疫因素導致的溶血
Coombs試驗陰性-紅細胞自身原因
??????? 血涂片發(fā)現(xiàn)異常形態(tài)紅細胞-遺傳球、遺傳橢圓
??????? Ham(+)糖水試驗(+) CD55,59陰性細胞計數(shù)>10%-PNH
??????????? G6PD活性測定-G6PD缺乏;
血紅蛋白電泳、熱變性試驗、異丙醇沉淀試驗-血紅蛋白異常
南方G6PD、地中海貧血多見,北方PNH、AIHA多見(腫瘤、免疫病、感染、骨髓異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遺傳性紅細胞膜異常,血中球形紅細胞增多、滲透脆性提高是主要特征;有不同程度的黃疸和脾大;
發(fā)病機制:
紅細胞膜支架蛋白異常,通透性增加,引起被動性鈉鹽進入紅細胞;需要消耗更多的ATP才能泵出鈉,ATP相對不足;Ca-Mg-ATP酶受到抑制;Ca沉積在紅細胞膜上使紅細胞變形性降低,容易在脾被破壞;
臨床表現(xiàn):
貧血、黃疸、脾大;
輔助檢查:
血常規(guī)-正常細胞性貧血,DC見球形紅細胞;
滲透脆性提高;
診斷:
貧血、黃疸、脾大;球形紅細胞>10%;滲透脆性增加(溫浴后提高敏感性);
Coombs試驗(-)除外繼發(fā)性球形紅細胞增多;
治療:
??? 切脾療效顯著;>6歲;
?
?
?
?
?
?
?
?
?
?
?
?
?
?
?
?
?
?
?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紅細胞獲得性缺陷導致的對激活補體異常敏感的慢性血管內(nèi)溶血,表現(xiàn)為與睡眠有關的間歇性的血紅蛋白尿、3系降低、反復血栓形成;paroxysmal noctural hemoglobinuria PNH;
發(fā)病機制:
造血干細胞獲得性異常,導致紅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膜上的 GPI(糖基磷脂酰肌醇)錨連膜蛋白缺乏,主要是CD55和CD59;導致細胞對激活的補體異常敏感;CD55和CD59有抑制補體的作用;
臨床表現(xiàn):
血紅蛋白尿-醬油樣或葡萄酒樣尿,輕者只有尿隱血陽性;早晨重下午輕,與睡眠有關;補體作用最適合的pH<7;睡眠時呼吸中樞敏感性降低,血pH降低誘發(fā)溶血;
三系降低-貧血、出血、易感染;
血栓形成-補體作用于血小板導致血小板聚集,多見肝靜脈血栓形成導致布加綜合癥(肝大、黃疸、腹水)
輔助檢查:
血常規(guī)-可3系降低,尿中丟失鐵過多可有小細胞低色素貧血;
尿隱血試驗陽性、尿含鐵血黃素試驗陽性(血紅蛋白從腎小球濾過被腎小管重吸收,在小管上皮細胞內(nèi)變?yōu)楹F血黃素,腎小管上皮細胞脫落入尿,可以導致鐵的丟失)提示紅細胞破壞;
骨髓3系增生活躍;提示代償造血;
蔗糖溶血試驗-低離子強度溶液中補體活性增強,血和10%GLU溶液1:10混合,37℃溫浴30min后發(fā)生溶血;初篩
酸溶血試驗Ham-紅細胞與HCl混合酸化到pH6.4,37℃溫浴1-2h后發(fā)生溶血;診斷的重要依據(jù);
蛇毒因子溶血試驗-特異性敏感性優(yōu)于Ham;
診斷:
糖水試驗、Ham試驗、蛇毒因子溶血試驗、ROUS試驗中2項陽性;
或溶血證據(jù)+1項陽性;
治療:無特異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
輸血-洗滌紅細胞,否則輸入更多補體加重溶血;
右旋糖酐和5%NaHCO3可緩解溶血;
?
?
G6PD缺乏癥
發(fā)病機制:
G6PD酶活性降低-還原型谷胱甘肽缺乏-過氧化氫氧化血紅蛋白-形成海因小體-紅細胞僵硬在脾被破壞;
紅細胞不能形成足夠的還原性物質(zhì),遇到氧化劑就會發(fā)生溶血;
凡是海因小體形成導致的溶貧,都有脾的破壞作用;
診斷: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是G6PD的篩查試驗,G6PD存在可形成還原性物質(zhì)NADPH,可將高鐵血紅蛋白還原為血紅蛋白,產(chǎn)生顏色的變化;
G6PD活性測定-主要診斷依據(jù);
G6PD活性降低+溶貧證據(jù)就可診斷;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分型診斷;
臨床表現(xiàn)和分型:
無誘因的溶血性貧血:
G6PD嚴重缺乏,活性可為0;自幼就有貧血,感染、服藥可加重;
溫浴后滲透脆性正常(溫浴時GLU大量消耗,不能通過GLU為Na泵供能,再測滲透脆性,遺傳球和PK滲透脆性顯著增加);
自身溶血試驗(紅細胞于自身血漿溫浴,消耗血漿內(nèi)的Glu,由于Na泵沒有能量,發(fā)生溶血;遺傳球沒有酶的缺陷加入Glu或ATP溶血都可糾正;G6PD缺乏加入Glu或ATP都可部分糾正;PK缺乏只能加入ATP糾正);
無血紅蛋白病、Coombs試驗陰性;
反復輸血、糖皮質(zhì)激素、切脾效果不好;
蠶豆?。?/span>
多于食入蠶豆半月內(nèi)發(fā)病,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嚴重程度與食入蠶豆量無關;G6PD活性10%,可出現(xiàn)海因小體;溶血是自限性過程;
禁食蠶豆、反復輸血、糖皮質(zhì)激素
藥物誘發(fā)的溶血性貧血:
G6PD活性10-60%,溶血程度與酶活性、藥物劑量有關;
溶血有自限性過程;
停止用藥,反復輸血、糖皮質(zhì)激素
感染誘發(fā)的溶血性貧血:
新生兒黃疸:
光照療法、注射苯巴比妥、換血療法
?
?
?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溫抗體型)
免疫功能紊亂產(chǎn)生自身抗體,吸附于紅細胞表面引起的一種貧血;抗人球蛋白試驗多陽性;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根據(jù)抗體作用于紅細胞時所需要的溫度分為溫抗體和冷抗體型;
溫抗體-37度時最活躍,主要是IgG,不完全抗體;55%是繼發(fā)的;
冷抗體-20度時最活躍,主要是IgM,完全抗體,可直接在血循環(huán)中發(fā)生紅細胞凝集反應;
發(fā)病機制:血管外溶血
紅細胞起初是正常的,表面吸附有不完全抗體IgG和(或)C3,致敏紅細胞不在血管內(nèi)破壞,而在脾等單核吞噬系統(tǒng)內(nèi)破壞;屬于2型超敏反應;
溶血嚴重程度與RBC表面IgG多少和分型、補體多少和巨噬細胞活性有關;
臨床表現(xiàn):
起病緩慢,全身虛弱、頭暈、皮膚粘膜蒼白;貧血
可有黃疸;溶血
半數(shù)以上脾大,部分肝大、淋巴結腫大;單核巨噬系統(tǒng)破壞紅細胞;
溶血危象可由于感染等誘發(fā),大量溶血而超過骨髓的代償能力,除了貧血嚴重外,腎功能常受到損害;
輔助檢查:
血常規(guī)-正常細胞正常色素性貧血;DC可見球形細胞(IgG吸附在RBC表面導致的)、幼稚紅細胞;若同時伴有血小板減少稱為Evan綜合征;
網(wǎng)織紅細胞增加、骨髓呈增生反應(幼紅細胞為主、粒紅倒置);
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用人的IgG和C3分別免疫家兔,產(chǎn)生含有抗人IgG和抗人C3的完全抗體的抗血清,如果患者紅細胞表面吸附有IgG或C3,加入抗血清后在體外可導致紅細胞聚集;(提示病因)
間接Coombs試驗-測定血清中游離的IgG和C3;
診斷:
Coombs試驗陽性,4月內(nèi)無輸血、奎尼丁、青霉素、甲基多巴的使用(不是藥物、輸血導致的),除外CTD(SLE、RA、干燥、MCTD)、腫瘤(淋巴瘤、CLL)感染(EBV、CMV、肝炎)等繼發(fā)因素;
如廣譜Coombs試驗陰性,但臨床表現(xiàn)符合,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或切脾治療有效,又能除外其他溶血性貧血,可考慮為Coombs試驗陰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治療:和ITP的治療類似
首選糖皮質(zhì)激素;
切脾-切脾后紅細胞仍然被致敏,但是脾的破壞作用減少;
免疫抑制劑-糖皮質(zhì)激素無效或需要>10mg/d維持;切脾無效或不能切脾;
其他-輸血要輸入洗滌紅細胞、丹那唑、環(huán)孢A、IVIG、血漿置換;
最后一招可用美羅華,375mg/m2,qw×4次,注意防止感染;
血紅蛋白病
遺傳病,珠蛋白結構異常的血紅蛋白病,珠蛋白肽鏈量異常的海洋性貧血;
異常血紅蛋白病
發(fā)病機制:
血紅蛋白=4條珠蛋白肽鏈+4個血紅素;α2β2;α2γ2;α2δ2
大多數(shù)異常是珠蛋白肽鏈中的一個氨基酸被取代;
臨床表現(xiàn):
鐮狀細胞貧血:
β珠蛋白的6位谷氨酸被纈氨酸替代,HbS對氧的親和力降低,脫氧時成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型多聚體,導致紅細胞鐮變,變形能力差在微循環(huán)淤滯而發(fā)生溶血;黃疸、貧血、肝脾大;亞硫酸鈉鐮變試驗可見大量鐮變紅細胞助于確診;無特效治療,避免缺氧誘發(fā)紅細胞鐮變;
不穩(wěn)定血紅蛋白:
負責連接珠蛋白和血紅素的氨基酸發(fā)生替換,容易受氧化作用丟失血紅素,剩下的珠蛋白在紅細胞內(nèi)沉淀形成海因小體,附著于紅細胞膜,僵硬的紅細胞在脾被破壞;海因小體生成試驗、異丙醇沉淀試驗、熱變性試驗有助于診斷;防止磺胺等氧化藥物的使用,切脾可減輕溶血;
海洋性貧血:
發(fā)病機制:
血紅蛋白中的珠蛋白鏈一種或幾種的合成受到抑制;
HbA-α2β2,占成人血紅蛋白95%;
HbA2-α2δ2,占成人血紅蛋白2-3%;
HbF-α2γ2,胎兒血紅蛋白,占成人血紅蛋白1%;
α珠蛋白鏈合成減少是α海洋性貧血;β珠蛋白鏈合成減少是β海洋性貧血
β鏈合成減少時α鏈相對過剩,自聚合為不穩(wěn)定的包涵體,引起膜的損害而發(fā)生貧血;α鏈減少時γ鏈代償增加,HbF比例增加導致對氧的親和力提高,組織缺氧;
臨床表現(xiàn):
β海洋性貧血:
重型是Cooley貧血-貧血、黃疸、肝脾大、特殊面容;HbF>30%;
中間型-HbF10%
輕型- HbF<5%
α海洋性貧血:
標準型-幾乎無癥狀,少數(shù)可見H包涵體(HbHβ4),電泳不見HbH;
血紅蛋白H病-大量H包涵體可見,電泳可發(fā)現(xiàn)HbH;
HbBart胎兒水腫綜合征-HbBartγ4>80%;胎死宮內(nèi)或出生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