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韓國看到它曾附庸中國的證據(jù)
2004年6月,我應邀來到韓國大邱市參加嶺南大學法律學院主辦的“法學教育制度改革國際研討會”。作為主題發(fā)言的嘉賓,我介紹了中國的法學教育情況,并就法學教育的目標和方法等問題發(fā)表了個人的見解。

會議結束之后,東道主熱情地安排我去觀光。于是,我在該校教師和翻譯的陪同下,驅(qū)車約200公里,來到韓國著名的傳統(tǒng)旅游勝地——安東市回河村。
安東市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號稱是“韓國精神文化的首都”。從新羅時期到高麗時期,安東地區(qū)曾經(jīng)是佛教和儒學的主要傳播地;而在朝鮮時期,受中國宋代的程朱理學的影響,安東則是代表該國統(tǒng)治思想的“性理學”的發(fā)祥地。20世紀后期,安東憑借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chǎn),成為韓國有名的文化觀光城市。
那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特別是那繞山回轉(zhuǎn)的河水與沙灘相配,竟然形成了一幅太極八卦圖,令人嘆為觀止。大概由于那是一塊風水寶地,所以自古便有賢人居住,許多高官退隱之后也在此修身養(yǎng)性,其中一位便是在朝鮮歷史上享有盛名的柳成龍。

柳成龍生于1542年,死于1607年。當日本倭寇于1592年入侵朝鮮半島時,他正擔任朝鮮王國的宰相,率領軍隊英勇抗擊倭寇,被后人譽為“抗倭英雄”。退隱之后,他在回河村潛心研習儒家學說并興學重教,附近的“屏山書院”就是他當年向弟子講學的場所。他撰寫的《懲毖錄》一書充分展現(xiàn)了他那深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人生哲理和思想。

我們參觀了柳成龍的故居,包括忠孝堂、養(yǎng)吾堂和三神堂,觀看了其人生事跡的展覽。在展出的歷史文物中,我看到一些漢語文獻,包括柳成龍在明朝嘉靖年間參加科舉考試的“進士捷報”、在隆慶年間擔任“圣節(jié)使書狀官”前往明朝的文牒,以及在萬歷年間獲得賜封大將軍的書卷,還有大明朝皇帝的詔書。這些文物記錄了當時的大明國與朝鮮國的宗藩關系。


據(jù)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登基之后,就派遣使節(jié)前往高麗國諭告。次年,高麗國王王顓也遣使祝賀大明朝開國,并請封號。朱元璋皇帝于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誥,封王顓為高麗國王,確立了兩國的宗藩關系。大明朝還特許高麗國學士到京師參加科舉考試,而且不限考取的名額。高麗國改為朝鮮國后,與大明國基本上保持了這種宗藩關系。1418年,明成祖派遣特使到朝鮮國,封李祹為“朝鮮國王”。萬歷年間,日軍入侵朝鮮,在數(shù)月內(nèi)幾乎占領朝鮮半島。朝鮮國王向大明國求援。明軍入朝后與朝鮮軍隊共同抗擊日軍,最終取得勝利,維護了朝鮮國的獨立與安全。這段歷史記載了中朝兩國的傳統(tǒng)友誼。
近年來,韓國出現(xiàn)了一股反華浪潮。一些韓國人還不斷竊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成果,例如,他們把端午節(jié)和春節(jié)都說成是韓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甚至還想把孔子說成是韓國人。這些韓國人的行為不可能改變歷史,只能貽笑大方。不過,他們的行為也證明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與廣博。
與司法活動相似,歷史研究也需要證據(jù)。我曾經(jīng)在韓國看到的那些歷史文獻就是證明兩國歷史關系的證據(jù)。不過,18年過去了,那些文物是否還在安東的柳成龍故居展出,我就不得而知了。我相信,歷史學家一定掌握很多這方面的證據(jù)。他們的證明更有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