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青色头像情侣网名,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扒下她的小内裤打屁股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方文論課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

2022-05-26 21:11 作者:圣兔知  | 我要投稿

西方文論

?
盧卡奇的現(xiàn)實主義文論 P1 - 01:04
?


  • 《歷史與與階級意識》《邏輯哲學論》《存在與時間》
  • 1、生平 著作

1885 1906 席美爾 韋伯 《貨幣哲學》《現(xiàn)代戲劇發(fā)展史》《心靈與形式》

1914 《小說理論》 本雅明《德國悲劇的誕生》

1917 1925 《歷史與階級意識》

1963 《審美特性》“物化” 馬克思“異化” 《1844》

  • 一、物化批判與總體性辯證法

1、理論資源

  • ①馬克思 商品拜物教 異化

黑格爾 對象化 → 肯定 馬克思:對象化 →異己力量 →控制主體

  • 勞動異化的四個方面:
  • 勞動對象/產(chǎn)品→異化
  • 勞動本身的異化→否定
  • 勞動與勞動者的異化→類本質(zhì)異化
  • 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
  • ②席美爾(貨幣)
  • ③馬克思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計算 合理性
  • 2、物化批判的兩個維度
  • ①理性批判 現(xiàn)代社會本質(zhì)區(qū)別→商品形式的普遍化 物化社會
  • 物化的產(chǎn)生:現(xiàn)象必須要回到歷史當中 勞動者變成了機器化、原子化
  • 導致:勞動對象被分解 勞動之間只有量的區(qū)別,沒有質(zhì)的區(qū)別→時間→ 合理性計算原則 導致的結(jié)果:人的意識被物化
  • ②歷史哲學
  • 突破點→無產(chǎn)階級 物化→不是必然,而是歷史的某個環(huán)節(jié)
  • ③總體性辯證法
  • 整體性 審美思維→整體性思維 藝術應該反映社會現(xiàn)實本質(zhì) 片段→總體
  • 二、現(xiàn)實主義文論
  • 1、理論基礎:反映論
  • ①藝術起源問題:巫術→本質(zhì)模仿 對現(xiàn)實生活的認識;激發(fā)人的感情 這兩個就可以指向藝術→總體性原則
  • 2、理論核心:典型論
  • 柏拉圖 典型→理念 盧卡奇: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共性不能臉譜化 類型化 個性:不能用局部代替整體
  • 3、理論原則:總體性
  • 反映現(xiàn)實→社會歷史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 形式主義 (席勒) 日常生活 否定 超越 盧卡奇認為他沒有看到總體性,強調(diào)形式
  • 自然主義 左拉 鏡子說 沒有總體性
  • 三、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論證
  • 1934——1938 《表現(xiàn)主義的偉大與衰亡》《現(xiàn)實主義辯》 卷入:布萊斯特 本雅明
  • ①主客觀統(tǒng)一
  • ②反映社會總體性 碎片
  • ③創(chuàng)造典型
  • ④參與型 介入型 →現(xiàn)代 冷靜客觀

?
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 P2 - 00:24
?

葛蘭西 文化霸權理論與“民族 人民”文學觀

  • 生平著作 1891 1919《新秩序》 1921 1922 1926 《獄中書簡》1946 《獄中札記》1951 實踐哲學 1937逝世
  • 一、葛蘭西的市民社會理論
  • 1、“完整的”國家 國家+政治社會+市民社會
  • 經(jīng)濟基礎 上層建筑 中間還有個市民社會 政治社會:暴力、強制 市民社會:文化、道德、意識形態(tài)
  • 市民→社會輿論 意識形態(tài)
  • 國家:暴力智能 教育者智能
  • 2、市民社會→上層建筑 體現(xiàn)在思想文化 具有非物質(zhì)性
  • 方式:認同 同意 談判 斗爭
  • 二、文化領導權 (文化霸權)
  • 1、概念:市民社會 某種集團 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
  • 2、特征:動態(tài)性 非強制性 權威性
  • 3、前提:同意
  • 三、有機知識分子
  • 1、背景:沒有革命知識分子
  • 原因:民眾 →思想 行動
  • 2、傳統(tǒng)知識分子:獨立于社會之外 自認為不受社會事物控制 非歷史性

  • VS 有機知識分子 :文化社會集團分子 社會事物介入 高度組織性 特征:有機性 與社會結(jié)合;階級性;群眾性
  • 四、陣地戰(zhàn) →分子式入侵 運動戰(zhàn)→暴力革命
  • 五、“民族、人民”的文學觀
  • 1、新文學 與民眾形成有機聯(lián)系 →思想共同體
  • 民族性 人民性→與大眾緊密聯(lián)系 文學性 體現(xiàn)出思想、道德、政治傾向 當時知識界遠離人民,應該民族+人民
  • 2、文學與社會生活關系
  • 文學要從現(xiàn)實中挖掘素材 文學與想象→基于現(xiàn)實 凡爾納 愛倫坡
  • 3、文學評價標準 道德、情感、審美
  • 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克羅齊 割裂了現(xiàn)實與文藝的關系
  • 4、如何對待文學遺產(chǎn)問題
  • 經(jīng)典→審視 被經(jīng)典化 但丁《神曲》
  • 5、通俗文學的肯定
  • 科幻小說 偵探小說 《基督山伯爵》→有趣的因素 切身的體驗 藝術性的想象力
  • 通俗文學背后的商業(yè)價值 人民的趣味和愛好 皮蘭德婁《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
  • 6、文化研究中的葛蘭西轉(zhuǎn)型
  • 兩種范式:文化主義→有機性(經(jīng)驗主義) 結(jié)構主義 阿爾都塞 場域→ 兩種形成了葛蘭西轉(zhuǎn)型,滲透著某種可能性

?
戈德曼的文學社會學理論 P3 - 00:02
?

  • 生平與著作 1913—1970

1913 阿德勒 盧卡奇 1940 皮亞杰 1945博士畢業(yè)《康德著作中的人類社會和宇宙》

1948 與盧卡奇會面 1956《隱蔽的上帝》

  • 著作:《馬克思主義和人文科學》1970
  • 一、社會背景與理論資源
  • 1、背景 經(jīng)濟:二戰(zhàn)之后,資本主義發(fā)展→消費社會 商品交換滲透到文化領域→文化工業(yè)
  • 政治:國際共產(chǎn) 主義運動退潮 中產(chǎn)階層(不相信崇高 享樂主義)
  • 思想:孤獨 焦慮 陌生→反思人與世界的關系
  • 文學:向內(nèi)轉(zhuǎn) 俄國形式主義 英美新批評 (文學內(nèi)部本身)割裂了作者和社會
  • 2、理論資源
  • 盧卡奇 總體性原則 小說發(fā)生理論 史詩 小說
  • 皮亞杰 發(fā)生認識論 圖式 同化 順應 平衡
  • 馬克思 經(jīng)濟基礎→上層建筑 辯證法( 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 社會學批評傳統(tǒng) 1840 斯達爾夫人 《從文學與社會制度關系看文學》 1869 丹納 《藝術哲學》種族 環(huán)境 時代(三要素) 1904 法國朗松 《文學與社會學》
  • 對話對象:法國的結(jié)構主義 結(jié)構主義:只關注文學作品中的內(nèi)部關系 問題:消解價值本身,結(jié)構主義追求科學→消解了人的主體性
  • 發(fā)生結(jié)構主義:把人本主義拉入到文學研究 意義 結(jié)構:動態(tài)的 意義性的
  • 二、發(fā)生結(jié)構主義文論
  • 1、文學作品是一個有意義的結(jié)構
  • 有意義的結(jié)構?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一種反應 文學創(chuàng)作→社會環(huán)境→有意義的反映
  • 如何把握有意義的結(jié)構?
  • 理解與解釋→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辯證法
  • 理解:字面意義的描述 解釋:把作品放到更大的結(jié)構中顯示它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以及有意義的內(nèi)容
  • 理解與解釋是不可分割的 解釋學循環(huán)
  • 2、文學與社會同構
  • 拉辛
  • ①共時層面 作品的精神結(jié)構與特定的精神集團之間的關系 精神結(jié)構→世界觀 存在于作品和社會之中
  • 拉辛 三角形的結(jié)構模式 上帝 女性 人 冉森主義
  • ②歷時層面 文學的結(jié)構變化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
  • 資本主義社會 自由資本主義→個人價值被凸顯 →動搖了傳統(tǒng)→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 問題人物小說 (主人公與世界發(fā)生沖突)《堂吉坷德》
  • 壟斷資本主義 個人價值在競爭中喪失→獨一無二的個體消失了 →集體人物 /體現(xiàn)人的反抗消極情緒 卡夫卡《變形記》
  • 消費社會 →全面物化社會→符號化小說 人物符號化 羅伯格里《嫉妒》 人被物化
  • 3、文學與社會
  • 1、某種聯(lián)系性 2、結(jié)構具有開放性,不斷變化發(fā)展 3、結(jié)構的循環(huán)性
  • 三、悲劇世界觀
  • 1、人的生存境遇 《隱蔽的上帝》理性主義、個人主義上升,宗教信仰消退
  • ?
    馬舍雷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 P4 - 01:11
    ?
  • 生平與著作 1938 法國 1960 哲學學士 《對斯賓諾莎的哲學和政治學研究》《列寧——托爾斯泰的批判家》1966 《文生產(chǎn)理論》《論作為意識形態(tài)形式的文學》1990《文學在思考什么?》 伊格爾頓
  • 一、理論資源與思想基礎
  • 1、馬克思 藝術生產(chǎn)理論 生產(chǎn) →物質(zhì)生產(chǎn) 精神生產(chǎn) (科學 道德 宗教 藝術)藝術生產(chǎn) 物質(zhì)生產(chǎn)與精神生產(chǎn)的不平衡性
  • 本雅明《作為生產(chǎn)者的藝術家》作家就是生產(chǎn)者 →技巧
  • 2、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
  • 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幻覺、想象
  • 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實踐
  • 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無意識
  • 癥候閱讀 文集《讀資本論》無辜的閱讀→對作品內(nèi)容的全部接受→不可能 有罪的閱讀 兩者本質(zhì)上都是柵欄閱讀
  • 二、馬舍雷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
  • 1、沉默 文學意義的支撐點 文本正未曾說出的東西 不可見的
  • 文本 可見層面 不可見層面 《狼來了》 空白的產(chǎn)生源自意識形態(tài)→社會
  • 2、文學生產(chǎn)與意識形態(tài)
  • 1、創(chuàng)造 (無中生有) 與生產(chǎn) (原料加工)
  • 2、原料→意識形態(tài) 語言 意識形態(tài)從社會歷史中來 日常語言與文學語言的區(qū)別 文學語言意義不確定 、多義性
  • 3、意識形態(tài)與離心結(jié)構
  • 結(jié)構 結(jié)構主義:將作品視為有機整體
  • 馬舍雷:結(jié)構是揭示作品沒有說出內(nèi)容的那個線索 馬舍雷不是形式,而是內(nèi)容
  • 離心結(jié)構 作品思想 作家呈現(xiàn) 《文學作品的多重解讀》
  • 4、意識形態(tài)批評
  • 兩種錯誤的批評方式:經(jīng)驗主義 →把范圍和對象混淆了 ,作品只是范圍,使自己成為了作者的同謀
  • 結(jié)構主義 找到某種結(jié)構 范式,只強調(diào)了文學作品的共性
  • 科學的文學批評:傳統(tǒng):作品是什么 VS科學: 文學作品如何產(chǎn)生
  • 對列寧論托爾斯泰的分析 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托爾斯泰的作品反映了某種矛盾 矛盾是一種反應,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破碎性
  • 三、對文學哲學的思考《文學的對象》
  • 1、對文學與哲學關系進行歷史考察 古希臘 18世紀 形式主義 存在主義
  • 2、走向文學哲學 黑格爾 藝術終結(jié)論 希利斯米勒 文學終結(jié)論 →文學的發(fā)展與文學的未來
    ?
    布洛赫的希望哲學與藝術幻想論 P5 - 00:07
    ?
  • 1、生平與著作
  • 1885 1905 移情說立普斯 1908 席美爾 →盧卡奇 1911 韋伯 1917 本雅明1918 《烏托邦的精神》1952《主體 客體 黑格爾》1956 1959《希望的原理》1977 盧卡奇 →認識論維度→總體性 布洛赫→存在論維度→體驗 經(jīng)驗 科學主義→阿爾都塞 異化
  • 一、歷史背景與思想淵源
  • 1、資本主義危機與浪漫主義思潮
  • 工業(yè)發(fā)展 資本主義發(fā)展 →祛魅 信仰的缺失 上帝死了 意義世界 物化
  • 浪漫主義→目的 重回傳統(tǒng) 重建意義,站在批判資本主義的立場上出發(fā)的
  • 2、猶太人的身份危機 猶太人同化→現(xiàn)代人 守護宗教精神
  • 二、人本主義的希望哲學
  • 1、出發(fā)點:人的本質(zhì)→存在論
  • 2、希望哲學的原理:①生命的基本狀態(tài):匱乏 必不可少的缺席→匱乏 ②生命的本質(zhì):尚未→ (某種可能性 動態(tài))
  • 黑暗→尚未獲得本質(zhì)
  • 驚訝→意識到“尚未意識到的東西” 揚棄此在的狀態(tài)
  • ③匱乏產(chǎn)生的原因:沖動 批判弗洛伊德→生物性
  • 沖動→特定的社會階級關系 基礎→饑餓→物質(zhì)生產(chǎn)
  • 3、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的烏托邦
  • 烏托邦的理論 無階級 自由 無異化 →希望的行動
  • 資本主義→糾纏于事實→無法把握 “尚未”
  • 布洛赫思想源頭:克爾凱郭爾 反對理性 人如何存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記》 烏托邦政治
  • 三、幻想藝術論
  • 音樂 1、藝術的本質(zhì):幻想、顯現(xiàn)
  • 幻想:假象不是假象→“尚未”→讓你的某種非異化的追求 ;人對于未來可能性的推測 → 現(xiàn)象背后的情感最重要
  • 顯現(xiàn):揭示尚未被展現(xiàn)的意義
  • 藝術是一種非生產(chǎn)性勞動 非異化性
  • 2、藝術幻想:百日夢的改造
  • 白日夢:①弗洛伊德:本能的升華 ②布洛赫 白日夢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材料
  • 真正的藝術:①面向未來的運動→純粹的靜觀 →形式主義 ②對表現(xiàn)性的冷漠滿足
  • 藝術是片段的 →體現(xiàn)某種未完成的過程 尚未
  • 四、對表現(xiàn)主義態(tài)度
  • 1937 《言論》貝恩 盧卡奇 布洛赫 布萊希特
  • 表現(xiàn)( 扭曲 指向內(nèi)心)VS再現(xiàn)
  • 1、表現(xiàn)主義是否代表法西斯主義
  • 盧卡奇:是 布洛赫:否
  • 2、是否具有人民性
  • 盧:無→先鋒→脫離大眾 布:有→現(xiàn)實主義→高雅→脫離人群 表現(xiàn)主義→回歸人民性
  • 3、如何看待表現(xiàn)主義的先鋒性、破壞性
  • 盧:破壞性 布:①先鋒性→陌生世界 可能性 ②對舊有關系的破壞→資本主義
  • 4、如何看待實驗與創(chuàng)新?
  • 盧:脫離了古典趣味 布:符合社會進步趨勢→打破了某種陳規(guī)陋習的創(chuàng)作方式
  • 盧卡奇:認識論VS 布洛赫 存在論 審美性 無功利的,存在論 文學表現(xiàn)情感
    ?
    布萊希特的史詩劇與間離化理論 P6 - 00:01
    ?
  • 【生平 作品】
  • 1898 1918《巴爾》1920《夜半鼓聲》1926 史詩劇 1956《三分錢歌劇》《屠宰場里的圣約安娜》《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伽利略傳》《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包待制智勘灰闌記》《所羅門斷案劇》《酉陽雜記》
  • 一、理論背景
  • 社會背景 戲劇 資產(chǎn)階級戲劇:①頹廢派 ②激進 生存 異化;無產(chǎn)階級戲?。翰怀墒?;布:人民戲劇
  • 二、布萊希特戲劇觀
  • 1、教育劇 戲劇家=哲學家→呈現(xiàn)世界 改變世界→教育人民 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一種客觀呈現(xiàn)
  • 爭議:缺乏娛樂性 娛樂VS 教育 寓教于樂
  • 2、史詩劇
  • 敘事劇 非亞里士多德戲劇 科學時代戲劇 反理性主義戲劇
  • 亞劇 :(亞里士多德 模仿 真 沉浸.)情節(jié)性;觀眾被卷入戲劇中;消耗觀眾的能動性;出發(fā)觀眾情感;感同身受;采用誘導方法;急切關注戲劇結(jié)局;情節(jié)的必然性
  • 史詩劇 :敘述性;觀眾成為觀察者;激發(fā)觀眾能動性;迫使觀眾作出判斷;探討問題;采用說理方法;觀察事物的進行;情節(jié)的跳躍性
  • 核心:打破觀眾的共鳴體驗,恢復關注思考能力→打破第四堵墻
  • 3、辨正劇
  • 《戲劇辯證法》內(nèi)容、形式、演員→辯證

三、布萊希特的戲劇美學(間離化)

  • 1、傳統(tǒng)戲劇美學:共鳴 主客交融
  • 2、布的萊希特:傳統(tǒng)戲劇→順應世界
  • 3、間離化
  • 使人既能認識對象,又保持陌生→陌生化→認識論
  • 制造距離→破壞共鳴→以旁觀者視角審視作品
  • 方式:制造奇特、新奇→新的認識
  • 讓觀眾選擇立場
  • 演員高于角色
  • 四、盧卡奇與布萊希特的爭論
  • 1、現(xiàn)實主義的出發(fā)點
  • 盧→人本論(異化→總體性) 布:階級論(階級斗爭)
  • 2、對現(xiàn)實主義的理解
  • 盧:再現(xiàn) 布:酷似真實 洞察本質(zhì)
  • 3、表現(xiàn)中心:事件 人物 盧:人物 布:事件
  • 4、表現(xiàn)方法: 盧:內(nèi)容 形式統(tǒng)一 布:內(nèi)容高于形式

?
伊格爾頓的美學意識形態(tài)理論 P7 - 00:20
?

  • 生平與著作
  • 1943 工人階級出身 1961 劍橋大學 利維斯→雷蒙德 威廉斯 1964 《文化與社會》《漫長的革命》1967《莎士比亞與社會》1968《共同文化的觀念》 1969 牛津大學 1970《作為語言的身體》 新左派 1976 《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與文學批評》 阿爾都塞 自上而下 1983《文學理論導論》《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1990《美學意識形態(tài)》1991《意識形態(tài)導論》1996《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幻象》 2000《文化的概念》2003《甜蜜的暴力》悲劇→反抗2007《如何讀詩》《人生的意義》2003《理論之后》→后理論2012《文學事件》事件哲學
  • 一、文學本質(zhì)問題(1983)
  • 1、文學如同“雜草” 虛構性
  • 文學無本質(zhì)→出于某種理由賦予高度價值的作品→反本質(zhì)主義
  • 2、2012 五大“未相”《文學事件》
  • 唯名論 →共相(本質(zhì))→符號
  • 唯實論→共相→實體
  • 文學的共相:虛構性、道德性、語言性、非功利性、規(guī)范性
  • 二、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
  • 1、文學→意識形態(tài)
  • 原因 文學→觀察世界的方式 特定時空背景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 18世紀文學地位上升→資產(chǎn)階級興起→19世紀 浪漫主義文學 文學概念窄化(唯美) →19世紀后期→文學研究興起 宗教衰落
  • 2、反對反映論、自然主義
  • 反映論→文學是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庸俗反映論
  • 文學意識形態(tài)形式挑戰(zhàn)→揭露虛假意識
  • 三、文學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性
  • 語言(1)文學是有意義的結(jié)構
  • (2)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文學形式變化
  • 四、文學生產(chǎn)與美學意識形態(tài)
  • 1、文學生產(chǎn)方式 經(jīng)濟基礎→上層建筑
  • 文學→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上層建筑)
  • 文學→特殊的生產(chǎn)方式(經(jīng)濟基礎)
  • 2、文學生產(chǎn)過程中的六大范疇
  • 生產(chǎn)方式 :具體的一般的生產(chǎn)方式 ;文學生產(chǎn)方式
  • 意識形態(tài):一般意識形態(tài) (占據(jù)主導地位);作者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
  • 3、美學意識形態(tài)
  • 感性學 誕生于18世紀 資產(chǎn)階級興起
  • 美學:意識形式,又有某種抵抗性 馬爾庫塞 新感性學
  • 五、政治批評
  • 關注:文本的寫作策略 →套路
  • ?
    詹姆遜的政治無意識理論 P8 - 00:12
    ?
  • 馬克思主義文論:1、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早期:馬克思 恩格斯→后繼:列寧 普列漢諾夫 盧那察爾斯基 高爾基 梅林 布哈林
  • 2、西方馬克思主義:

①早期 盧卡奇 葛蘭西;

②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本雅明 阿多諾 霍克海默 第二代:哈貝馬斯);

③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弗洛姆;賴希

④結(jié)構主義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 戈德曼 馬舍雷

⑤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布羅姆 薩特 梅洛龐蒂

⑥新英美派馬克思主義:雷蒙威廉斯 (文化研究)伊格爾頓 詹姆遜

【基本生平及著作】

1934年 1954 哈佛大學 1956 耶魯大學 1960 《薩特:一種風格的起源》1971《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2《語言的牢籠:對結(jié)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的批評》1981《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征行為的敘事》→馬克思主義三部曲 1984《后現(xiàn)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1985 →《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1986《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1988《理論的意識形態(tài)》1998《文化轉(zhuǎn)向》2015 北大:奇異性美學

一、《馬克思主義與形式》

1、盧卡奇《小說理論》小說→史詩 小說代替史詩,具有不確定性

詹/杰姆遜 →盧卡奇→類型學→小說的形式

詹姆遜指出他忽略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 →內(nèi)容與形式不可分割

黑格爾 演變→絕對精神 內(nèi)容→有自身的發(fā)展邏輯 內(nèi)在形式:作家→內(nèi)容→內(nèi)在形式

二、《語言的牢籠》

1、結(jié)構主義語言學 :索緒爾

優(yōu)點:擺脫了經(jīng)驗論;意義差異

局限:武斷的判斷→共時與歷時的割裂 意義與歷時無關 這個論點有點問題

2、對俄國形式主義的批判

文學語言的獨特性:陌生化

優(yōu)點: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區(qū)分→文學理論的先決條件→建立了等級制度→目標

文學史觀→形式演變史

局限:形式 語言

3、結(jié)構主義→形成的系統(tǒng) 建立模式 強調(diào)整體性 局限性→靜態(tài)

4、辯證批評

1、強調(diào)文本的作用→闡釋:主導符碼

2、多樣性闡釋→ 闡釋 重寫

生產(chǎn) 消費

3、結(jié)合社會背景

4、強調(diào)整體性 總體性

三、《政治無意識》敘事→社會象征

1、歷史主義的困境

歷史→實際存在的人類活動→客觀的 可還原的 歷史:不在場性→還原 通過敘事、文本

2、解決歷史主義困境的方式

①文物研究 遮蔽了現(xiàn)實本身

②存在論歷史主義 體驗→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新歷史

歷史相對主義→否認歷史確定性

③結(jié)構類型學→馬克思主義

表層 :現(xiàn)象→多元 深層:本質(zhì) 規(guī)律→單一

④尼采式反歷史主義

3、政治無意識

政治是無意識的 →被改裝、壓抑的現(xiàn)實

無意識是政治的→文本 幻想→集體性無意識的欲望

?
詹姆遜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論 P9 - 00:02
?

一、后殖民主義基本觀點

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東/西) 宗主國/邊緣國

東方:被建構的東方→話語結(jié)構 超越二元對立→走第三條道路:多元

批評方法:文本的世界性;文本的生產(chǎn)性→作為閱讀的文本/作為寫作的文本(生產(chǎn)性)

賽義德 東方主義

二、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

《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世界文學》

背景:艾柯 文化沖突 ①征服 (教化 毀滅)②掠奪 ③交流

二戰(zhàn)之后,殖民體系瓦解 →權力關系 西方中心主義依舊存在 →表面上文化交流 本質(zhì)上文化領導權 →第三世界“失語癥”

1995 曹順慶 《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問題》

第一世界瓦解,關注第三世界 →詹姆遜

1、寓言理論

①寓言的本質(zhì):譬喻 象征 影射

言在此意在彼;表面相似性,潛在統(tǒng)一性;多義性

②本雅明的寓言理論 →德國17世紀巴洛克時代的語言風格

古典主義 →明白曉暢、生機勃勃世界 →象征

巴洛克時代 →混亂、殘缺社會 →寓言 →不能用認同現(xiàn)實的方式呈現(xiàn)現(xiàn)實,所以只能用寓言的方式

落腳點:現(xiàn)代社會 →賦予寓言以政治維度

象征 與 寓言之間的區(qū)別:象征同一性;寓言:差異性 →指向總體性

③詹姆遜的寓言理論

寓言本質(zhì):“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再現(xiàn)論 碎片化、差異化的方式重建總體性;連結(jié)個體與社會的紐帶

2、寓言的產(chǎn)生:資本主義社會的分裂

言意分離

①古典社會:個體與社會 →穩(wěn)定、和諧 →歷史為個人掌握

現(xiàn)代社會:動蕩、分裂 →藝術 呈現(xiàn)碎片化、非主體化 →實現(xiàn)總體化:寓言

現(xiàn)代主義:私有制 弗洛伊德

現(xiàn)實主義:公共 歷史 階級 馬克思

②分離原因

晚期資本主義社會 →階級關系削弱

文本喪失革命性

③主奴辯證法:黑格爾

主:第一世界 奴:第三世界 《狂人日記》

3、民族寓言:

(1)政治與個人融合

《狂人日記》弗洛伊德:幻覺的形成 →重建 魯迅 →重建社會 黑暗 吃人的社會

體現(xiàn)中國現(xiàn)實 狂人 →個人,實際上是社會

《阿Q正傳》《藥》吃 →中國

阿Q 被羞辱,自我辯護 →西方帝國主義 吃人

民族寓言:第三世界文本中體現(xiàn)出特有的民族國家焦慮

個人欲望打上民族國家烙印

獨立文本與帝國主義搏斗的疤痕 果戈里《狂人日記》魯迅 郁達夫《沉淪》

(2)知識分子

第一世界:局限在專業(yè)中 →喪失意義

第三世界:文化知識分子+ 政治知識分子

民族寓言 →重建第一世界的文化

三、反思

肯定 :民族寓言 →視角 把作品放到民族國家的視野 →歷史化 《東京審判》《羅生門》1950 寫作 權利的召喚

否定:悖論 分裂

男人能否真正理解女人?

?
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與后殖民批評 P10 - 00:14
?

三劍客:賽義德 斯皮瓦克 霍米巴巴

【生平與著作】

1942 印度 加爾各答 1955 1962 康奈爾大學保羅 德 曼 1967 《巨輪:葉芝詩歌中抒情之聲的幾個發(fā)展階段》 《論文字學》

1976 翻譯《論文字學》德里達 譯者前言

1978 《女性主義與批評理論》

1981《國際主義框架下的法國女性主義》

1985《底層人的研究:結(jié)構歷史編纂學》

《三個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批判》

1987《在他者的世界里》1988《底層人能說話嗎》

1999《后殖民理性批判:當下正在消逝的歷史》

2003論文集《一門學科之死》 2006《他者的亞洲》2012《全球時代的美學教育》

一、解構理論與解構實踐

1、解構主義基本思想

結(jié)構主義:事物的背后都有一個穩(wěn)定的秩序 差異性背后有共同性、結(jié)構→忽視復雜性和差異→中心化 權威性 迷戀

方式:避免形而上學→認識“真理”局限 →被壓抑的他者 出場

2、對“他者”的解構

自我 →他者 (西方→東方)文明VS 野蠻

(1)反對中心主義的傲慢

德里達 列維斯特勞斯 土著 無言的等級邏輯

(2)擯棄個人特權

女性主義思想 →第一世界

(3)解構式閱讀

文學 →可能性

3、對康德思想的解構

(1)對崇高的分析

美感→合目的性 無目的 崇高→ 無限的大 不合目的 合目的:道德倫理上的目的→痛感轉(zhuǎn)化為快感

道德→絕對律令→普遍性

(2)預設理性人 粗陋人的差異

二、庶民研究

庶民、屬下、底層人

1、對克里斯蒂娃、詹姆遜的反思

互文性《中國婦女》 西方的優(yōu)越感,把東方女性當做一個課題 女性主義→女性的“他者”問題 2005《無窮動》女性內(nèi)部差異可能大于女性與男性的差異

2、庶民研究

(1)庶民→(葛蘭西)與無產(chǎn)階級

缺乏主體意識(沉默)VS 主體意識

(2)對庶民話語的反思

印度 “庶民研究小組”→被遮蔽的歷史

反思:本土知識分子→西方只是體系 與西方話語協(xié)商→對第三世界的遮蔽

悖論:“庶民” 無法回應→對“庶民”的研究(單向)

三、殖民話語批評實踐

1、批評方法:消解中心

2、《簡愛》女性主義 伯莎 野蠻人 死亡 男權立場

女性主義批評不由自主地復制了帝國主義

男/女 西方/東方 《魯濱遜漂流記》

?
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與身份問題 P11 - 00:12
?

【生平與著作】

1949 孟買 1970孟買大學 1974 牛津大學 碩士 博士師從伊格爾頓

90 2001 哈佛大學 2002 清華 2010 北京大學

著作:1994《文化的定位》 論文集

主編《民族與敘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世界主義》《賽義德:繼續(xù)對話》

索卡爾事件

一、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論資源

1、對法農(nóng) 賽義德的質(zhì)疑1952《黑皮膚白面美》《黑人和精神病理學》

黑人 精神分裂 (想成為白人 被白人建構 )

巴巴 《質(zhì)疑身份》殖民話語不穩(wěn)定性→身份 不單向認同,而是異化

(2)賽義德 東方:被建構的 二元對立

2、精神分析:拜物教

弗洛伊德《性學三論》

戀物、拜物→欲望

戀足 兒童經(jīng)驗→對差異的補償

3、??碌脑捳Z理論

德里達 解構理論

(1)福柯→陳述→無法抵達對象→建構

(2)德里達 書寫→線性 文本的原初意義→不存在

二、后殖民話語的混雜性問題(雜交)

1、混雜性提出

1984《作為奇跡的符號》 印度傳教士回憶錄 《福音書》殖民體系 《黑暗的心》

符號:英語書→拜物

(1)殖民話語的混雜性

混雜:不同文化接觸→相互影響、滲透 瓦解對立關系→瓦解殖民權威

殖民者→矛盾 貶低對方;好奇對方

希望同化對方VS擔心完全同化

(2)文化身份的含混性問題

流動→權威不存在

2、殖民話語的矛盾分裂

(1)二元對立的瓦解 殖民話語→并非單向流動 被殖民文化→無聲抵抗

殖民話語的源頭→純粹→不可能 重新確立文化權威性

(2)重復:文化符號→不自信→英語書 拜物教

源于差異→害怕文化斷裂;害怕文化受本土影響 焦慮

3、混雜性批評策略

(1)模擬→主 客 心理戰(zhàn) →似像非像 →對殖民文化本真性消解

(2)第三空間 →混雜空間 →無二元對立

文化差異→解釋 文化認同,并非單向→相互協(xié)商

(3)身份協(xié)商 消除本質(zhì)性 →不同身份混雜、協(xié)商 身份的流動性

三、霍米巴巴理論的反思

指責:精英主義 歐洲中心主義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2666》

(1)吉爾伯特 精神分析 二元對立再次復制 →混雜性 純粹性

(2)阿赫默德

《文學后殖民性的政治》①忽視階級 ②消費主義邏輯 特權→平等→階級問題

(3)德里克 《后殖民氛圍: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世界批評》 忽視→具體語境

?
女性主義理論的發(fā)展歷程 P12 - 00:16
?

憎恨學派

一、女性主義的理論主張

1、目標:父權制→二元對立 →權力關系

→瓦解父權中心主義

《性的創(chuàng)造》文化差異

二、女性主義的理論基礎

思想 創(chuàng)作 (理論)——政治

1、馬克思主義 階級分析 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商品剩余價值

2、精神分析

《女性氣質(zhì)》《此性非一》夏爾佩羅 《藍胡子》《費切爾的怪鳥》禁忌 《閣樓上的瘋女人》

3、解構主義

對二元對立 一切中心進行反抗 語言中心主義

三、女性主義的三次浪潮

起源:18世紀 《為女權辯護——關于政治和道德批評》

1、第一次浪潮(19世紀中——20世紀60年代) 異中求同 泰勒《女性的選舉權》

巴霍芬《母權論》穆勒《婦女的屈從地位》

伍爾夫《自己的一間房子》AO3

波伏瓦《第二性》朱麗葉米切爾《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睡美人》

2、第二次浪潮:20世紀60—80年代

同中求異→英美派VS法國派 實證研究 VS 理論研究

(1)法國派

西蘇 《美杜莎的笑聲》伊瑞格瑞 《此性非一》《他者女人的窺鏡》克里斯蒂娃《詩性語言革命》《恐怖的力量》《符號學》

(2)英美派

肖瓦爾特 《她們自己的文學》《走向女性主義詩學》《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

凱特 米萊特《性政治》費爾斯通《性的辯證法》《她的國》《使女的故事》《證言》

吉爾伯特《閣樓上的瘋女人》安妮特克羅德尼《為女性主義批評下定義的幾點想法》戲謔的多言論 勞拉莫爾維《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

?
西蘇的”身體寫作“與伊瑞葛來的... P13 - 00:10
?

芭芭拉史密斯《邁向黑人女性主義批評》 陶麗 莫依《性與文本的政治》瑪麗雅克布斯《閱讀婦女》

3、第三次浪潮(1990——今)

異種求異:邊緣女性

貝利卡 洛克《女性主義告白與面貌轉(zhuǎn)換》

艾米理查茲《少女宣言:女孩、女性與未來》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目標:①挖掘女性書寫傳統(tǒng)②分析女性寫作中的象征手法③重新發(fā)現(xiàn)古典文本④從女性視角全新解讀作品⑤抵制文學中的性別歧視⑥增強關于性別政治的認識

《醒來的女性》

第十三講:西蘇的“身體寫作”與伊瑞格萊的"女人腔”

西蘇 生平著作1937 1968《喬伊斯的流放》

1975《美杜莎的笑聲》1976《閹割還是斬首》

1、身體寫作:

身體美學 基督教:靈肉分離 笛卡爾:身心二元關系 心:理性 尼采:身體是人的存在的根基 梅洛龐蒂:身體是一種前意識 ??拢荷眢w政治

(1)“身體書寫”的內(nèi)涵

女性作家以自己的身體為主要敘述對象→表現(xiàn)自我→挑戰(zhàn)父權

女性處于失語狀態(tài) 李清照 →“失身”

(2)“身體書寫”的目的

A、①對二元論的超越 ②身體與書寫的關系 (傳統(tǒng):身體是書寫對象 西蘇:身體是寫作的動力 寫作是一種釋放身體的途徑

B、消解男性中心主義

(3)身體書寫的內(nèi)容

A、女性主體 身體 合二為一 審美主體 ,書寫女性的欲望、經(jīng)驗、感受

B、書寫滲透在身體之中的靈魂

身體絕非物質(zhì)→身心合一 靈魂 《黃色壁紙》

C、書寫語言 女性特質(zhì)的語言 反理性 無規(guī)范 具有破壞性 反父權制

女書 私人語言

(4)“身體書寫”的英雄

林白 陳染→審視女性 2000衛(wèi)慧《上海寶貝》木子美事件 →迎合了消費主義 商業(yè)社會(資本主義 父權制)

(5)“身體寫作”的理論局限

未能提出一種具體的 切實的寫作方式

2、兩性性:另一種雙性同

(1)伍爾夫的“雙性同體”

男女互為主體→和睦 消解權力結(jié)構 《奧蘭多》→反本質(zhì)主義者 反生理決定論

(2)西蘇 另一種雙性同體

女性的生理性別是一個決定條件

女性特性→兩性性 既能認同男性,也能認同女性 雙性同體只有女性有,男性沒有

男性:單一性

影響男性的小說比較單一,影響女性的書籍比較多樣

二、伊瑞 格萊

生平 著作:1973《錯亂的語言》1974《他者女性內(nèi)視鏡》1977《此性非一》

拉康

1、女性性別特征:女人腔

(1)反對弗洛伊德《女性氣質(zhì)》→陽具中心主義→絕對的“一” 忽略了女性的身體

女性快感多元性

(2)反對洞穴之喻

洞穴內(nèi) →虛假 洞穴外→真理 中間的通道是最重要的,但柏拉圖并未提出來 ,所以反對二元對立

2、女性的身體價值

(1)市場→女性身體 商品 剩余價值

(2)女性社會角色 母親 處女 妓女

?
肖瓦爾特的女性批評與米莉特的“... P14 - 00:12
?

一、肖瓦爾特的女性主義批評

【生平與著作】1941 1970獲得博士學位

1971《女性解放與文學》1977《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小說家

1979《走向女性主義詩學》1981年《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1985年《婦女 瘋狂 英國文化》1990《性欲無政治狀態(tài)》1991《姐妹們的選擇》2001《創(chuàng)造女性自我》

1、她們自己的文學

(1)核心:挖掘女性文學傳統(tǒng)

女性文學傳統(tǒng)→亞文化

(2)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

A、女人氣(陰性階段)→模仿當代男性作家 冒名 匿名 假名→創(chuàng)作焦慮 (渴望成功 不像是女人) 勃朗特姐妹

B、女性主義階段→批判抵抗 既有價值觀

女性氣質(zhì)被歪曲 女性作家拒絕男性價值標準

不要試圖跟人辯護

C、女性階段 遵循女性自身的寫作風格

特點:無特點 階段劃分:過分概括

2、走向女性主義詩學

(1)女性主義批評的兩大類

作為讀者的女性 符號→文本意義 (女性形象、意識形態(tài))

作為作家的女性(文學生產(chǎn) 文學史 主題 類型)

文學倫理學 批評 為什么會形成這種現(xiàn)象

(2)批評實踐

托馬斯哈代 《卡斯特喬市長》對小說評論的評論 歐文豪

3、荒野中的女性主義 荒野:女性文化 福地→未來構想

英國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壓迫

法國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壓抑

美國女性主義:詞語文本→表達

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四種模式:

①生物學批評模式:性別差異與文本的關系

②語言學批評模式

③精神分析批評模式:作家的心理和創(chuàng)作過程

④文化批評模式:社會 經(jīng)濟 歷史

4、《我們自己的批評》文章

女性主義批評發(fā)展階段:

①雙性同體詩學

②女性主義美學→女性創(chuàng)作

③女性批評→閱讀

④女性本源批評 后現(xiàn)代

⑤性別理論

二、米利特《性政治》

【生平與著作】

1934 1970《性政治》2017去世

1、“性政治”含義

兩性關系 →政治→權力

(1)兩性不平等的起源:父權制

兩性差異→分工→建構

(2)兩性真正差別:文化,而非生物

體現(xiàn):經(jīng)濟、教育

2、性政治歷史發(fā)展

19世紀30年代→20世紀60年代

1830—1930 性政治革命發(fā)展時期

1930—1960 性政治反革命時期

家庭

3、性政治的文學反映

勞倫斯、亨利米勒、諾曼 梅勒、讓 熱內(nèi)

《查泰勒夫人的情人》《兒子與情人》《美國夢》

抵抗式閱讀→反思性

?
格林布拉特的新歷史主義理論 P15 - 00:11
?

【生平與著作】

1943 1969 莎士比亞研究專家

1975 提出“新歷史主義”

1980《文藝復興時期的自我塑造》

1882《文類》前言 使用了“新歷史主義”的概念

1983 主編《表征》1988《莎士比亞的商討》

1990《向災禍聲討》1997 哈佛大學

2001《煉獄中的哈姆雷特》

一、文藝復興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形式主義的衰落 英美新批評→針對對象

文本 超歷史

2、后現(xiàn)代主義→針對對象

反中心 →困惑→人性、意義 價值

(二)研究意圖

打破歷史/文本二元結(jié)構

文學作品本身即是歷史

①將文本看作歷史的一部分 民族國家 想象共同體②將歷史看作權力爭奪場域(文學)

(三)研究宗旨

反形式主義→重申歷史維度

反泛文化學→文學對歷史的制約

反后現(xiàn)代→歷史與意識形態(tài) 權力話語的關系

(四)自我造型(形塑)

主體意識→主體性

自我:個體生存感受 社會歷史文化形塑 微觀權力

舊歷史主義與新歷史主義區(qū)別

新歷史主義:歷史的文本性(歷史與文本有相同的價值) 文本的歷史性(社會歷史)

舊歷史主義:理解事物→放置在背景當中

人類行為→社會基礎 鮮明的認識論色彩

新歷史主義:關注事物的形成過程

文本與歷史同等視角(都是文本)

解構文學與歷史的二元關系 (詫異性 斷裂性)

大范圍檢查不同的文本

(二)文化詩學→新歷史主義

1、界定

文學文本視為文化政治的產(chǎn)物

歷史、社會 權力關系的研究

2、特征:跨學科性 文化的政治屬性 歷史的意識形態(tài)性

(三)基本內(nèi)涵

1、文化詩學是文本闡釋的文化理論實踐

人類一切活動都視為 文化文本

歷史與文本之間存在互文性

2、文化詩學強調(diào)文化的整體性

文化→流動性 抑制性

3、從大歷史到小歷史 →視野 微觀細部上→尋找新的概念

童慶炳→文化詩學 不一樣

文本 :語言 修辭 符號

歷史

新歷史主義偏重歷史,童慶炳的文化詩學兩者都重要

(四)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評價及影響

1、體現(xiàn)了對待歷史的辯證眼光 對二元關系

2、跨學科雜交品質(zhì) 批判姿態(tài)

3、以文學與非文學兩個維度解讀作品

4、尚未定型、可能性

問題:①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歷史的文本性→敘述 ②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

文學批評的公共性 如何可能

?
海登懷特的元歷史與歷史詩學 P16 - 00:23
?

新歷史主義主義的基本理論:

①強調(diào)歷史的文本性(歷史性與文本性的制衡)

②單線歷史的復雜化和大寫歷史的小寫化

③客觀歷史的主體性 必然歷史的偶然性

④歷史與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化

新歷史主義的批評方法:

①強調(diào)批評者發(fā)揮主體意識

②奉行“逸聞主義”,挖掘深層文化意義

③捕捉歷史真實

④歷史解釋的“語境化”“生活化”

【海登懷特生平與著作】

1928 1966 論文《歷史的重負》

1971論文《克羅齊和貝克:影響力政治筆記》《批評文化》《非理性與歷史知識的問題》

1972《野性的形式:思想考古學》《什么是歷史體系》《歷史中的闡釋》

1973著作《元歷史 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

1978著作《話語轉(zhuǎn)喻》1999《比喻的現(xiàn)實主義》2004

一、元歷史

背景:歷史認識論的危機

歷史哲學:思辨的歷史哲學→對歷史過程的反思(維特 黑格爾)

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歷史的知識性質(zhì):(人文主義:維新派 :普遍規(guī)律不可能→科林伍德)

科學主義:實證派→普遍規(guī)律→1942 亨普爾《論普遍規(guī)律在歷史學科中的作用》

1、元歷史的定義

方法原則:歷史的闡釋框架→說明歷史的發(fā)展進程、規(guī)律

歷史不是偶然事件的展開→連續(xù)性

(1)歷史事件與歷史事實的區(qū)分

存在和發(fā)生的現(xiàn)象(可經(jīng)驗的、唯一的給定的、歷史記載、證據(jù)可以證明) VS 對歷史現(xiàn)象的描述(主觀的、多樣的、不穩(wěn)定的、存在于思想、語言和話語當中)

聯(lián)系:事件靠語言轉(zhuǎn)換成事實 工業(yè)革命

(2)真實、虛構→重新界定

文學 :想象的 史學:實證的

2、元歷史的理論體系:轉(zhuǎn)喻理論

從語言學角度看歷史

歷史具有詩性結(jié)構

(1)作為語言結(jié)構的歷史

將歷史看作是一種語言結(jié)構→把握歷史真實→歷史的詩性真實

(2)轉(zhuǎn)喻理論:歷史詩學的語言學意涵

轉(zhuǎn)義→修辭→比喻 背離字面意思,用不同的符號進行指稱 敘述→轉(zhuǎn)義

歷史敘述的轉(zhuǎn)義:歷史的深層結(jié)構詩性(轉(zhuǎn)義)、因果闡釋→失敗→追求邏輯同一性

(3)歷史話語的三種闡釋策略、四種表達方式

A、反諷三種闡釋策略

情節(jié)敘事 形式論證 意識形態(tài)論

B、四種表達方式

隱喻 轉(zhuǎn)喻 、提喻、反諷

二、文化批評理論

1、啟蒙運動文化觀念的缺陷(權力)

文化專制 理性→歷史進步觀 (理性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文化等級

2、歷史的文本化

(1)文本是歷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

(2)歷史書寫的語言特性決定了歷史作品的文本性

(3)歷史文本的意義不具有透明性

文本意義、作者意圖

三、對新歷史主義的辯護

1、雙重冒犯

誤讀:文化、文學→歷史(階級) 誤讀的原因:雙重冒犯→文學領域 歷史領域→跨學科

2、多重方法

主導地位的學科范式→顛覆

四、新歷史主義的批判

①時間的空間化危險 ②再度虛構 ③成果零碎

================2022.09.04

西方文論課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万载县| 滨州市| 西宁市| 六盘水市| 霞浦县| 西昌市| 富蕴县| 黎城县| 安岳县| 郓城县| 台州市| 深圳市| 海伦市| 永安市| 昌乐县| 望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卓资县| 泸水县| 孝昌县| 双城市| 海宁市| 双鸭山市| 密山市| 龙游县| 青岛市| 宜春市| 罗源县| 阜阳市| 呼和浩特市| 黄平县| 长宁区| 紫云| 桦南县| 长宁区| 岑溪市| 延寿县| 新巴尔虎右旗| 佛冈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