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奧運射擊選手其實壓根看不清靶子的環(huán)數

對于射擊運動來說,視力遠沒有多數人想象的那么重要。
普通人無法看清的靶紙,很多射擊運動員同樣無法看清。
因為一來靶紙那么小、距離那么遠,已經超過人類視力的極限。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都看的不是很清……二來即便存在“千里眼”看得清清楚楚,如果無法做到動作穩(wěn)定、且心態(tài)平靜的完成射擊,依然無法實現目標。
畢竟射擊向來比的不是誰看的最準,甚至不是比誰射擊的技術,而是比誰心理更沉著,動作更「穩(wěn)」。
——所以射擊選手花了大量的時間,都用來訓練抗壓能力/心理負荷和穩(wěn)定性。包括所有射擊項目用到的道具,射擊服、射擊鞋等,主要的作用也都是提高穩(wěn)定性、降低干擾。

之前和射擊隊的聊過,其中兩點記憶猶新。
打氣步槍射擊的,別管平時表情多么搞怪面部動作豐富,射擊時控制面部肌肉顫抖的能力相當重要(實際上很多身體的細微動作并不受主觀控制,這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另外別看射擊運動員比賽中每個動作那么穩(wěn)、甚至視覺上動作表現的很程序化很僵化,其實他們的身體動作非常柔和(笨重的射擊服也限制了活動),射擊運動員在所有奧運運動員里,可能具備最強的姿勢模仿能力。
這個姿勢模仿能力,也是選拔潛力小射擊運動員的重要標準之一。

多放一些射擊相關的設備和數據,對視力和射擊這件事理解就能直觀很多。
也就能明白為什么說,視力其實壓根不是決定最終成績的關鍵因素。
奧運射擊分為兩類,固定靶射擊(氣步槍、氣手槍)和飛碟移動靶射擊(雙管霰彈槍)。固定靶射擊里最短距離10米,固定射擊位+固定靶紙。
找了三張十米氣步槍比賽的照片,注意距離十米遠的靶紙上的黑點(很?。?/p>
照片里幾乎看不清的黑點,長這樣:



具體尺寸為:
總直徑= 45.5mm; 4 環(huán)直徑=30.5mm; 9 環(huán)直徑=5.5mm; 10 環(huán)?=0.5mm; 劃線寬度0.1mm至0.2mm
就這么點大,且那么遠。
想要看清靶紙上的7~10環(huán)區(qū),對人類的視覺而言幾乎就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
而想靠眼睛去區(qū)分更細微的、能決定選手成績的*.*環(huán),更是完全天方夜譚。
如果普通人有機會嘗試一下10米氣步槍射擊,能打中靶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結果了。




今年東京奧運會首金楊倩,女子十米氣步槍,楊倩的最后一槍只有9.8環(huán),發(fā)揮失常,她自己打完可能都以為冠軍沒戲了,然而俄羅斯的阿納斯塔西婭·加拉希娜更是很失誤的打了8.9環(huán)。最后一槍決出了勝負。
楊倩:

加拉希娜:

結合10米這個距離、這個小黑點,想象一下對她們而言大失水準的9.8環(huán)、8.9環(huán),是什么概念。它們和各自最高的10.9環(huán),位移的差異,又是怎樣一個毫米數值。
——人類的視覺,精度完全沒法達到這個水準。
這種情況下,視力度數的差異,影響也就沒那么大了。

所以開頭才說,視力無法成為決定最終射擊成績關鍵因素,心理負荷的調節(jié)能力和技術動作的穩(wěn)定性,才是最最最重要的。
很多人提到楊倩,都知道她是00后,最近還在熱議她頒獎時的比心動作、美甲圖案、清華學生身份……這個2000年7月出生的姑娘,2011年已經開始射擊訓練、2012年就參加比賽了。
這整整十年的專業(yè)訓練中,心理一直是需要伴隨技術同步訓練的內容。集中的志趣定向、超強的自控力、堅忍的意志品質、進取心……缺一不可。
區(qū)別其他項目,射擊運動員往往要更榮辱不驚一些,尤其是在參加大賽的多個項目中,不管第一項是奪冠還是失敗,都要求選手能盡量恢復到平常心的狀態(tài)進入另一項——就這種能力的考驗而言,整個奧運會項目中也很難找到第二個了。

如今奧運會采用的淘汰制(得分最低者陸續(xù)被淘汰,最后冠亞軍直接PK對決)在比賽觀賞性上顯然更緊張刺激,對選手的心理考驗是極高的。
因此,射擊屆也有一個默認的說法,高手之間的競爭往往不是技術的競爭,而是一場無煙的心理戰(zhàn)爭。
技術動作的穩(wěn)定性方面,射擊選手也會進行大量的體能訓練、力量訓練??雌饋怼昂翢o訓練痕跡”的射擊運動員,他們在核心肌群的穩(wěn)定性方面,要遠超于普通人。
關于穩(wěn)定性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測試(普通人也可以嘗試一下):
光腳站在平整地面,單腳站立,另一只腳疊放腳背上或懸空,雙臂平伸,閉上雙眼,然后開始計時——普通人往往在20-60秒間,就無法保持平衡了。
而杜麗之前曾透露過,職業(yè)射擊運動員能站數分鐘甚至十幾分鐘。


所以心理負荷的控制能力、技術動作和身體的穩(wěn)定能力,這些都要遠遠比視力重要。
和普通人視力水平相似的射擊選手之所以做到機器般的精準度,用賣油翁的話來說,
“無它,唯手熟爾?!?/p>
最后多提一下氣步槍射擊的裝備——
因為射擊器械、射擊姿勢的不同,氣手槍和氣步槍的裝備差異極大。
氣手槍往往穿著較為舒適、日常運動的服裝即可,也不允許借助外界裝備來提高射擊時的穩(wěn)定性。而氣步槍則全副武裝、如同戴了一副盔甲一樣:


氣步槍的射擊服,用盔甲形容真不為過。一般用料包括兩層厚帆布外加皮革,因此過去的射擊服,重量和厚度都相當的驚人,5+公斤是常態(tài)。2004年雅典奧運會后,世界射擊聯合會(issf)對裝備有過調整,稍微輕薄了一些。
專業(yè)選手的射擊服都是量身定做、專人專制的,整個測量的繁瑣程度,遠超過很多高級定制西裝的規(guī)格。
非職業(yè)射擊訓練者,采購專業(yè)射擊服時如果無法像職業(yè)選手那樣測量,也需要填寫相當繁瑣的身體數據,最終的射擊服才能勉強一用。
——就算兩個選手身高體重一樣,看起來粗粗大大的射擊服依然不能換著穿。

射擊服的所有功能設計,也為達到射擊過程中完美的穩(wěn)定性,以及盡可能杜絕一切外界的、選手自身的干擾,并且對頸椎、腰背等部位起到保護和預防慢性傷病的作用。
其中選手自身的干擾,就包括因為心臟跳動引起的、和呼吸起伏時身體出現的晃動——結合上面射擊成績和靶紙尺寸,想象一下心跳、呼吸等日常毫無存在感的生理動作,都會極大影響射擊的精準度。

但本質上,射擊又會避免裝備帶來的穩(wěn)定性額外加成,所以對裝備依然有條條框框的檢測標準。
比如射擊鞋。
在站姿射擊中,站立的穩(wěn)定性、鞋底的防滑性無疑是很重要的。假設選手穿著完全無法曲折、也毫無緩震性的中底,顯然穩(wěn)定性就能達到最大——issf就杜絕了這種情況。
它要求射擊鞋“必須是可彎曲的”。專門有個測試射擊鞋的器械,要求15牛頓米的力施加到中底時,鞋底必須達到至少22.5°的彎曲。

因而,射擊服、射擊鞋等一方面為了這項運動的單個選手量身定制,盡可能滿足穩(wěn)定性的需要,一方面又不能成為提升精準度、左右成績的額外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