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別話(十四):我們不應只關注與技術性的操作,技術背后的原理更值得探究

【壹】
到今天為止,這個暑假過去了整整一個月,在這一個月里,我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遺憾與不足?
這一個月過著的是正常而又平淡的日子,每天按時上下班,正常作息,隔一天去一次健身房,周末窩在寢室做自個兒想做的事情,讀書寫作、聽音樂、看紀錄片。
不再為熬夜畫圖而傷神苦惱,工作量還比較樂觀,甚至還有多余的時間可以給自己充電。
最讓我有成就感的事情莫過于有同事向我請教相關方面軟件的操作方法,這算是給自己一直自學以來的一絲慰藉吧。
雖然我學的是規(guī)劃專業(yè),但我對建筑情有獨鐘,這體現(xiàn)在我做課程設計的時候。相比于做建筑設計,規(guī)劃設計會使我陷入一頭霧水的尷尬境地,沒有絲毫的想法和靈感,甚至心生抵觸之感。
在做建筑設計的時候,我的腦子就像充了電一樣,頓時煥發(fā)了生機,作品里涉及到的設計理念和靈感,我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好像有永遠說不完的想法。
除此之外,我對建筑建模抱有極大的興趣,建模對于我來說就像玩游戲一樣。雖然現(xiàn)在的建模軟件有很多,建模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我更愿意去思考和推敲模型的建造思路,發(fā)現(xiàn)它最本質的東西。
昨天空間里面青哥發(fā)了一條說說,他在武漢進行軟件的學習培訓,他的授課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
“我們不應只關注與技術性的操作,技術背后的原理更值得探究”
相比于技術性的操作,我對技術背后的原理似乎更感興趣,因為只有回到它的本源才能真正的了解某件東西的價值,這種刨根問底似的的學習勁頭兒正是我們缺失的東西。
青哥說他是軟件班里面學習進度最慢的一個,我不覺得這是一種恥辱,反倒覺得是種好事,真正掌握真本事的人是會刨根問底究其原因的。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只停留在了表面,甚至有些人會自以為是的覺得,自己知曉了些許皮毛就可以洋洋得意,沉浸在自我滿足感中不能自拔。
做事如此,做人亦然。
做人不能忘本,能夠自始至終地堅持把一件事做好實屬不易。
很多東西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我從來不相信哪一件事情是可以隨隨便便、輕輕松松地迅速完成的。
這點我是有感受的,在我的一些同學所做的設計作品中,那些凡是通過一個通宵或者很快就完成的人,最后往往得到的分數(shù)和等級不會很高,即使有那也是小概率事件。
真正做到又快又好的人那也是鳳毛麟角,就我自己而言,每做一個設計作業(yè)我是真的下了功夫的,即使這些細致的工作不會被他人所知曉,但是我知道我現(xiàn)在所作的一切,將來一定會給我一個滿意的回報。
有些懶還是不要偷比較好,有些苦還是該吃比較好,有些麻煩還是不要嫌棄比較妥當。
【貳】
市面上或者廣告中的那些“XXX天學會XXX”、“100天從入門到精通xxx”之類的標題黨看著就讓人覺得很不靠譜。
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里,廣告無處不在,它在無形當中就給我們灌輸了很多意識流的東西,毫不客氣的說,我們所謂的三觀,完全被網絡支配著。
《了不起的匠人》中有一期的主角叫王震華,人送外號“上海木癡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歲的時候,他源于對木工的喜愛開始自學木工圖,后來又開始學習古建修復,一不小心,這個愛好就陪伴他走了40多年之久。
在一次他打電話給某個知名的模型商,詢問能否不用膠水制作古建模型,但他得到的回答是:“一滴膠水都沒用的模型,這個世界上是沒有的”。
不服氣的老王,最后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出一個像樣的來!于是就開始了他的祈年殿的“建?!敝谩?/span>
他在城郊租了一套民房,每天騎著小電驢,早出晚歸,從最開始的CAD繪圖到最后的7108個零部件的制作,歷經十萬多道工序,最小的零件僅有2mm,種種這些都是親力親為。
其中,他因為一個文獻參數(shù)的錯誤,七千多個零件必須的推倒重來,一切的努力付諸東流!

最后,他做了第一個版本不滿意,又做了一個版本,又不滿意,接著又做了一個版本,直到第四個版本的問世,他從各個角度看得滿意之后才一錘定音地說“成了!”。

王震華憑借“第四版”祈年殿,一句摘得“2016世界手工藝產業(yè)博覽會金獎”,市場估價數(shù)千萬。

而對他來說名與利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尋回了失傳已百余年的,全榫卯結構微雕非遺技藝。
在這個社會高速運轉的物質時代,還有多少人能夠像匠人那樣執(zhí)迷于一件事,孜孜不倦呢?
我們太忙了,忙得沒有時間和朋友或戀人好好吃個飯、和父母親人通個電話、抽時間去運動、去閱讀,生活被簡單的重復所填充。
【叁】
很早之前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xiàn)在做設計是否還需要手繪,或者說手繪的軟件繪圖孰重孰輕?
現(xiàn)在我的觀點是,手繪不僅重要,還挺重要的。那些向別人吹噓著手繪學了沒有的同學該醒醒了!
考研需要手繪,在很多公司或者設計單位面試需要手繪。曾經有一位已經畢業(yè)了的直系學長和我說過這么一番話,至今記憶猶新。
“這世界上沒有什么沒有用的東西,當初我們學習手繪的時候自以為是的認為手繪沒用,現(xiàn)在覺得有點后悔了,現(xiàn)在去哪個大中公司不要手繪表現(xiàn)的?”
早幾天在B站看一集關于安藤忠雄的紀錄片,鏡頭中他從實地考察回來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紙和筆在那里寫寫畫畫了,不一會兒,一張設計草圖就橫空出世了。


在我看來,手繪是對設計構想最原始的記錄,也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這應該是設計師的必備技能,它才是設計的鼻祖。
在這里給大家補充一個有意思的東西,2015版本的sketchUp中,一開始打開界面的那個老頭叫做Steve,去查閱相關資料后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老頭子。
他的手繪功底很是了得,在那個不是電腦繪圖的年代,只能靠手繪去表達設計作品的場景關系。
Steve老先生曾經給貝律銘的工作室畫過很多手繪的建筑效果表現(xiàn)圖,我有幸有看到其中幾張他的作品,不覺驚呼:這效果和光影關系簡直了得,就像親眼看到的一樣!
現(xiàn)在做設計的形式已經不拘一格了,正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
比如說我們給甲方做方案介紹的時候,我們有很多種可視化的表達形式。
可以用光輝城市的smart+,也可以直接在sketchUp里面建立場景漫游,還有一些異軍突起的可視化表達的軟件,像Escape、Twinmotion啊,還有現(xiàn)在很火的Lumion等。
但是我想說的是,去學習的掌握這些具有技術性的軟件當然是種好事,但最本質的東西還是不能丟掉。
如何在手繪與電腦繪圖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關鍵看你個人了。現(xiàn)在我好想有事沒事的時候拿出紙和筆在那里寫寫畫畫,自由自在,任由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
多好?。?/span>
至于遺憾的話我還是留在心里吧,讓這些遺憾讓時間慢慢地去消化。
2018.8.12 亥時 收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