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億票房難擋賈玲被催婚的尷尬:四大深層原因讓人無語
前段時間,新晉導演賈玲帶著電影《你好,李煥英》的主創(chuàng)人員一起出席了一場在成都舉辦的見面會。
不料在輕松歡樂的氛圍中,有名女粉絲卻冷不丁地沖著賈玲來了句:“咱倆差不多大,你看我現(xiàn)在都兩個孩子了,你呢?”
賈玲當時愣了一下,隨即笑著回答道:“你有倆孩子了······所以你是打算送我一個嗎?”從而機智地逗笑了眾人、化解了尷尬。

眾所周知,作為今年賀歲檔最大的一匹“黑馬”,賈玲導演的《你好,李煥英》一時可謂風光無兩。而賈玲本人更是憑借這部電影處女作直接晉升成為中國票房最高女導演。
就算將此前在演藝圈取得的成績全部歸零,賈玲也同樣稱得上是所謂的人生贏家了。
然而事實貌似并非如此。
因為世俗意義上的“贏”法,往往要苛刻和淺薄得多。
比如單單是事業(yè)有成往往是不夠的,你還得樣貌出眾、配偶優(yōu)秀、家庭幸福、孩子乖順······總之,對于這些“幸福人生”的各色標準,“贏”得任何單單一項都是不夠的。你最好是事事周全、樣樣獨占鰲頭,一舉拿它個“大滿貫”,這樣才有可能經(jīng)得起世俗對于你個人無休止的審視和挑剔。
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坐擁40多億票房的賈玲仍然難逃被人傲嬌催婚的尷尬一幕。
表面上看,這似乎代表了人們之于大齡未婚女性的某種世俗的偏見。而往細了想,背后的原因則更為深刻和復雜。事實上,它并不僅僅是代表了某一類人之于某一類人的偏見,更是體現(xiàn)了大多數(shù)人都難以規(guī)避的一些人性的弱點。
1、見識狹窄導致的思維局限
所謂見識狹窄,并不是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優(yōu)越感,而其實是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的一個問題。
因為無論我們各自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我們每個人能夠接觸到的人、事物和空間總是有限的,因而我們的所知所聞也終歸是有限的、是帶有每個人單一的生活印記的。
我們無法擁有上帝之眼,自然也無從洞悉每一種生活、每一種人生。于是我們往往就會想當然地以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自己所熟知的人生,就是這個世界的全部。
我是這樣生活的,我身邊的人、我知道的人都是這樣生活的,所以我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這樣生活。
我結婚生子、洗衣做飯,幸福地做著一個合格的賢妻良母,于是我認為所有的女性無外乎都應當如此,方才稱得上幸福。
我工作順利、事業(yè)有成,成功地創(chuàng)建了屬于自己的公司,于是我認為成功人士概莫如是。
我們就像一只只行走的盒子,永遠也看不到盒子外面多姿多彩的人生風景,也永遠難以理解竟然有人有著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想法、過著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
就像故事里的國王會對饑餓的老百姓發(fā)出“何不食肉糜”的疑問一樣,饑餓的老百姓也同樣會幻想國王每天肯定有吃不完的土豆和大餅。
我們的“見識”,就是如此不容置疑地主宰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思想面積。
所以我們每個人終究都難逃“我如何如何,你呢?”這樣的尷尬和困局——就像賈玲不得不面對女觀眾的質疑一樣。
2、“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心理誤導。
在一些決策性的事情上,人們慣于采用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這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問題。
但有些原則一旦用得太過“順手”,往往就難免被誤用或是濫用。
比如在我們的生活和人生中,“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就已然不知不覺地被推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們似乎普遍認為,“少數(shù)”理應向“多數(shù)”看齊。
大多數(shù)人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活,那就是應該擁有的生活;大多數(shù)人擁有什么樣的人生,那就是應該追隨的人生。
因為“多數(shù)”往往意味著“正確”,而“少數(shù)”自然就意味著“錯誤”、意味著“不對勁”。因為它沒有達到“大多數(shù)”該有的標準。
就像當大多數(shù)人都已經(jīng)在30歲之前成家立業(yè)、相夫教子的情況下,那些30歲還煢煢孑立的“單身狗”,往往便無可避免地會遭遇旁人異樣的眼光。
但是我們分明忘了,人并不是生產線上的貨物,更不必在統(tǒng)一的流水線上打上統(tǒng)一的合格的標簽。
就算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這場比賽也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優(yōu)勝者,因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相同的起點,更不是所有人都身處同一條賽道。人生的“姿態(tài)”,遠比我們看到的廣闊和絢爛,而不是只有我們目之所及的“多數(shù)派”和“少數(shù)派”。
3、外強中干的恐懼心理
有的人看似傲嬌霸道、咄咄逼人,實際上卻不過是只“紙老虎”,內心充滿不安和恐懼。
由于他們不太確定自己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是否“正確”,故而迫切地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陣營、跟自己過一模一樣的生活——尤其是那些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以便彰顯和證明自己的選擇是靠譜的、是完全沒有任何“威脅”、也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他們不遺余力地去影響和“塑造”別人,督促別人積極地向自己的人生靠攏,為的便是成功使別人變成自己的“同類”,從而讓自己能夠“抱團取暖”,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4、隱秘的嫉妒心理
生活中同樣也不乏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看似滿意,實際上在內心深處卻并不認同。但他們并不愿意承認這一點。于是他們往往會極力表現(xiàn)出對自己的一切很滿意的樣子,以此掩蓋自己內心的挫敗和落寞。
然而一旦看到有人擁有他們真正向往的人生、過著他們無法企及的生活,他們便會在無意中覺得受到了莫大的冒犯和羞辱。
于是他們通常就會不自覺地啟動一套獨特的自我保護和防御系統(tǒng),也就是用自己虛張聲勢的幸福,去攻擊對方所擁有、也正是自己真正希望擁有的事物。
就像小孩子往往會因為羨慕別人的漂亮衣服而反過來炫耀自己的玩具一樣,為的不過是獲得內心某種牽強的平衡。
然而這卻恰恰暴露了他們內心深處之于對方的某種隱秘的嫉妒。
既然被對方的“優(yōu)勢”所“刺傷”,那么他們理所當然地就會想到用自己的“優(yōu)勢”去“刺傷”對方的“劣勢”,而不是坦然承認自己的挫敗和艷羨,或是努力去擁有跟對方一樣的“優(yōu)勢”。
就像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女主角千頌伊對妒忌她的假面閨蜜劉世美所說的那樣:“聽說人心就是如此,看到處處比自己好的人,不是想著我也要去那里,而是你也來我這泥潭里吧······”
倘若我們在生活中果真不幸遭遇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最好的做法亦是像千頌伊那樣帥氣地表示:“不好意思,我是不會下去的,你生活的那片泥潭,怨恨某人、嫉妒某人、如地獄般的地方,我不會的, 所以不要再向我招手,叫我下來了?!?/p>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