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出現的4個征兆,可能“苦日子”要來了,你注意到了嗎?
就當前的社會狀態(tài)來看,似乎大家的生活都比較安穩(wěn),對比前兩年的不穩(wěn)定,社會上“叫苦連天”的聲音明顯降低不少。但實際上,依舊有部分居民的生活是比較艱難的,并且在今年下半年,這種情況或將加劇,這是為什么呢?不妨一起來看看!

社會出現的“4個征兆”
事實上,不少人對于今年都充滿了期待,畢竟在疫情的影響下,大家的生活都比較艱難,而隨著我國全面放開,大家都清楚在經濟上能夠得到不錯的緩解,大家的生活壓力能夠降低。但社會中出現的“4個征兆”,可能“苦日子”或將來襲!
1、樓市成交量持續(xù)下跌
眾所周知,自2020年之后,我國樓市的走向就有些低迷了,在后面的幾年里,各地都開始出臺各種利好政策,但依舊沒能挽回樓市的局面。
原本以外,是疫情的影響,導致老百姓的收入降低,放棄了買房的想法。但在各種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加上全面放開,樓市的成交量依舊沒有上漲,反而在后面的幾個月里,成交量還在持續(xù)走低。
不僅如此,除了開發(fā)商的房子賣不動之外,二手市場的情況同樣不太好過,成交量依舊不盡人意,同時二手房的掛牌數量也在持續(xù)增長。
當然了,樓市成交量的下跌,跟它本身的價格有莫大的關系,對于當前的年輕人來說,想要依靠自己買下一套房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大量的年輕人都選擇不買房,隨著需求量的降低,樓市的成交量自然也下降了不少。

2、人口出生率下跌
隨著社會水平的提升,居民在對孩子的教育水平、育兒成本上有明顯的增加,同時這些壓力的增加讓不少年輕人放棄了生育孩子的想法。而人口出生率的下跌,是影響我國社會老齡化的主要因素。而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并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
3、消費欲望降低
在經歷了三年疫情之后,我國居民的消費習慣有十分明顯的轉變,大家不在像過去那般“無腦”消費,面對各種物品,大家能夠理智對待,控制個人欲望。
同時,對于存錢的欲望是越來越高,從近幾年不斷增長的銀行存款就可以看出來,當然除了銀行存款之外,也有不少居民選擇將錢放在其他渠道來保障被動收入的提升,如國債,基金或是符合大勢所趨的外貿經濟平臺如代銷等方向。

4、就業(yè)壓力增加
當然了,最重要的就是就業(yè)壓力的問題。因為這幾年來我國倒閉了大量的企業(yè),大量員工失業(yè)工作,就業(yè)市場的壓力增加;
而今年還有1159萬應屆畢業(yè)生即將參與工作,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就業(yè)壓力。當然,若是這批畢業(yè)生沒有好的出路,也會給其他賽道增加壓力,比如考公的人員會增加。
總的來說,以上四點是目前比較明顯征兆,相信這些都是一時的壓力,相信隨著各種政策的出現,這些壓力都能夠得到解決。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