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 烈日灼人 炎鳳涅槃(原創(chuàng)微電影)



▲? 漢未央二十四節(jié)氣微電影 · 大暑??▲

? ? ? ? 大暑,是夏季的第六個節(jié)氣,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二個節(jié)氣。
? ? ? ??于每年陽歷7月22-23日交節(jié),太陽抵達黃經120°為大暑。
? ? ? ??癸卯年大暑交節(jié)時刻——
? ? ? ??陽歷7月23日09:50:15。



?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p>
? ? ?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 ? ? ??北半球夏比冬長七天。是以,大寒已是寒末,未必最冷,大暑正值中伏,真是最熱。大暑節(jié)氣時在三伏之中伏,是一年中日照最強、氣溫最高的時期。


? ? ? ??大暑為六月節(jié),消息卦為遁卦,象征隱退、躲避。
? ? ? ??小暑至立秋的三十余天,地表陽氣極盛,地下陰氣蓄積,上曬下蒸,天氣更加悶熱而潮濕,人與動物此時只能躲藏起來,以避暑氣。伏之為言伏,此是一義。
? ? ? ??從另一角度看,艮為下卦,不動如山,指形勢不利于我,要注意收斂言行,不露鋒芒,與人為善。

下卦為艮? 上卦為乾
艮為山? 乾為天
兩者構成卦象天山遁


? ? ?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岸菸病敝皡枴?,不往何災也?執(zhí)“用黃?!?,固志也?!跋刀荨敝畢?,有疾憊也?!靶蟪兼?,不可大事也。君子“好遁”,“小人否”也。“嘉遁,貞吉”,以正志也?!胺识荩瑹o不利”,無所疑也。
? ? ?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遁之時義大矣哉!

? ? ? ??遁卦的卦象是艮下乾上,為天下有山之象,寓示隱讓退避。遁卦所啟示的道理是與時消息、明哲遁世,倡導人在大時代、大趨勢中覺悟、順遂且主動的處世態(tài)度,講求和善下處、柔身進退。
? ? ? ??陽雖強,而陰漸長,此宇宙天地之大勢,不可違逆,陽氣須順天應命,與時偕行,當退則退,漸次消隱,以待天時,是之謂遁。



▲ 北緯30度 7月23日20:30 全天星空
斗柄指未? 時維長夏

? ? ? ??《禮記·月令》:
? ? ?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 ? ? ??這便是說——
? ? ? ??季夏之月,日躔于朱雀第三宿之柳宿。
? ? ? ??初昏時刻,大火星(即蒼龍第五宿之心宿)居于南方中天。
? ? ? ??拂曉時刻,奎宿(即白虎第一宿)居于南方中天。

▲ 北緯30度 7月23日20:30(昏) 心火南正

▲ 北緯30度 7月23日4:30(旦) 奎宿南正
? ? ? ??當代大暑昏時星位,心宿二大火星南正,與《禮記·月令》“昏火中”吻合。當代大暑旦時星位,奎宿南正,與《禮記·月令》“旦奎中”吻合。

▲ 大火星昏見? 以三月出? 以九月伏
? ? ? ? 當此之時,象征一年陽運與熱力的大火星,昏時南正,宣示天地炎烝,酷暑當道。
? ? ? ??此時,夜空星火焚天,人間苦夏煎熬。

? ? ? ? 《淮南子·天文訓》:“......加十五日指未(地支)則大暑,音比太蔟?!?

? ? ? ??大暑,在陽則太陽黃經120°,在陰則北斗星柄指向丁(天干)或未(地支),在卦則古人稱為巽(先天八卦)或坤(后天八卦)的方向,即西南方。


? ? ?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蟲羽,其音徵,律中林鐘,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 ? ? ??大暑在六月,律呂為六呂第四——林鐘。
? ? ? ??《白虎通義·五行》:“六月謂之林鐘何?林者,眾也,萬物成熟,種類眾多。?”
? ? ? ??《呂氏春秋·音律》:“林鐘之月,草木盛滿,陰將始刑。”
? ? ? ??華夏古樂有十二音高——
? ? ? ??黃鐘、大呂、太蔟、夾鐘、姑洗、仲呂、
? ? ? ??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 ? ? ??其中,單數稱律,雙數稱呂,合稱“十二律呂”。

? ? ? ??十二律以隔八相生法與三分損益法,次第求得。
? ? ? ??故黃鐘隔八,三分損一,復生林鐘。







? ? ? ▲ 高溫酷熱
? ? ? ??大暑節(jié)氣正值中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盛、氣溫最高的階段。全國大部干旱少雨,許多地域氣溫在35度以上,40度的酷熱亦不鮮見。

? ? ?▲ 伏旱惜雨
? ? ? ??此階段,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各地旱、澇、風等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 ? ? ??農諺云“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若大暑前后有雨,則預示秋后雨水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之說。


? ? ?▲ 喜濕作物快長
? ? ? ??驕陽似火,熱氣蒸騰。陰雨時,天悶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大暑第二候“土潤溽暑” 即充分說明了這一時節(jié)的天候物候。
? ? ? ??土壤高溫溽濕,人體感不好,但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尤其喜濕性作物生長非??臁4藭r玉米開始拔節(jié)抽穗,中稻進入孕穗期,大豆也開花結豆莢了。

? ? ?▲ 收早稻種晚稻
? ? ? ??南方有的地區(qū)早稻已是“禾到大暑日夜黃”了。適時收獲早稻,不僅減少后期風雨之害,確保豐產豐收,且可及時栽插雙晚稻,爭取足夠的生長期。此時要根據天氣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前栽完雙晚,最遲不能遲過立秋,以盡可能汲取熱力濕力,且避秋寒。
? ? ? ??早稻收,晚稻栽。既要收割又要插秧,農事之緊,不亞于芒種時節(jié)。
? ? ? ??酷熱的天候下?lián)屖論尫N無異于 “龍口奪食”。農諺云“早稻搶日,晚稻搶時”、“雙晚不插八月秧”等,足見晚稻搶種不容片刻耽誤。

? ? ?▲ 播種蔬菜正當時
? ? ? ??伏天是種菜的好時節(jié)。農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芥,三伏里頭種白菜”、“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說。
? ? ? ??已出苗的蔬菜要灌溉得當。澆水直接決定蔬菜的長勢、產量及品質。夏季溫度高,土壤和植株水分蒸發(fā)快,易旱而影響長勢并誘發(fā)病毒,若澆水不當,亦易于導致生理性病害。




? ? ? ??大暑節(jié)氣送“大暑船”——在浙閩沿海有悠久的歷史。
? ? ? ??驅除瘟疫,惟以至凈之水泄之,以至烈之火焚之,必水火交加,非如此不足以蕩除滌盡——這是源于太古的極古老的觀念與傳統(tǒng)。

? ? ? ??浙江臺州一帶“送大暑船”以椒江葭沚規(guī)模最大,聲名遠播?!按笫畲卑凑张f時三桅帆船2/3比例縮建,長約8米,寬約3米,船內載各種祭品?;顒娱_始后,數十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巷里弄間巡行?!按笫畲弊罱K運至碼頭,祈福儀式后,被漁船拉出椒江口外洋,潑油點燃,漂流滄海,任其沉浮,以此祈五谷豐登,愿生活安康。

? ? ? ??“大暑船”其實就是瘟船、毒船、災祟之船。
? ? ? ??送大暑船的文化根脈,源于遠古初民遣舟送瘟、辟邪禳災的端午傳統(tǒng),是夏至-端午-大暑節(jié)俗的核心,亦是龍舟競渡的本相。

? ? ? ??可見,送大暑船實為龍舟傳統(tǒng)的一部分,剝離后世的層累附會,還原其原生本義,揭示其底層邏輯,主要即在于禳災驅疫。這是一種跨域廣泛、跨時較長的強大的民間傳統(tǒng)。

? ? ? ??夏至、大暑是節(jié)氣,端午是節(jié)日。節(jié)氣在天在先,節(jié)日在人在后。一體兩面,二位一體。作為節(jié)氣的夏至與大暑向節(jié)日層面轉化,即為端午。
? ? ? ??夏至乃陽氣極盛,是一種先見的洞察。
? ? ? ??大暑乃暑熱極盛,是一種切身的感受。
? ? ? ??從夏至的陽氣之極生發(fā)為大暑的暑氣之極,其間需經歷1-2個月。應將這段時期作為全年最熱之整體來理解,均面臨五毒并出、瘟疫孽生的共同威脅。
? ? ? ??是以:
? ? ? ??從夏至到大暑,節(jié)氣的自然命題一致,節(jié)氣的人文應對一致,于是節(jié)俗也便一致。某一禮俗,并不囿于某一節(jié)某一氣,而是貫穿于整個大周期。某地行之于端午,某地行之于大暑,無非或前或后,其義則通,其道則一。
? ? ? ??“大暑船”便是這樣的節(jié)俗。
? ? ? ??其最終完成是在大暑,其前期醞釀與鋪墊從夏初即已開始。首先要造好大暑船,接著迎五瘟使者,開展請神享神告神等一系列人神互動事項,并于大暑當日將五瘟使者請入大暑船上神龕中,拉出江口拉向海面,火燒海浸,一去不返。
? ? ? ??該習俗本身具備相當的時間跨度,成為貫通且涵蓋夏至-端午-大暑龍舟驅疫禮俗的整體表達。

? ? ? ??于是,伏夏的陽毒,盡付龍舟;人間的瘟疫,盡付流水。送瘟船從夏至(端午)開始,至大暑結束。這是人們熬過酷暑、克服疫癘的精神慰藉與心靈力量。到立秋處暑,天時一變,則人事亦一變。遣舟送瘟的人間之俗,便落下帷幕。




? ? ? ??大暑節(jié)氣,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之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jié)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互贈。
? ? ? ??按說大暑是大熱天,荔枝屬熱性水果,熱上加熱,似無道理。那莆田民間為何一直流傳此俗呢?
? ? ? ??醫(yī)家稱:大暑雖熱,但暑主陰,人體外熱內涼,易為暑、濕、邪所侵,甚至發(fā)病。故此時節(jié)不宜食涼以至陰上加陰,而應食熱以中和陰陽,增強機體抗病力,以驅除暑、濕。
? ? ? ??狗、羊,均為陽畜,荔枝亦屬熱。廣東中山、開平、陽江及廣西欽州等地,至今仍有夏至吃狗的習俗。廣西玉林夏至前后更有“荔枝狗肉節(jié)”。其文化原理便在于此,不僅并非惡俗,相反還是上古食療文化的悠久傳承。

? ? ? ??伏天食羊,絕非孤例。
? ? ? ??在魯南,大暑有“喝暑羊”之俗。入伏之時,麥收結束,新面上市,短暫的農閑到來。農忙過后家人團聚一堂,吃新麥饃饃、喝羊肉湯來犒勞夏收的辛苦勞作。
? ? ? ??江蘇徐州“吃伏羊”傳承千年,安徽蕭縣也有“伏羊宴”?!稘h書·楊惲傳》:“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炰羔,斗酒自勞?!毖蛉庑詼責?,補氣滋陰,夏收后來一碗羊肉湯,帶走體內寒濕,排汗排毒。

↓ 夏至食狗之俗詳見下帖 ↓



? ? ? ? 大暑是鄉(xiāng)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jié),人們茶余飯后便以斗蟋蟀為樂。
? ? ? ??斗蟋蟀亦稱“秋興”、“斗促織”、“斗蛐蛐”。蟋蟀體形矯健,用蒸熟后特制的馬尾鬃引斗,使其互相較量,幾經交鋒,敗的斂翅退卻,勝的張翅長鳴。
? ? ? ??舊時城鎮(zhèn)、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賭場,今已廢,但民間仍有遺存。斗蟋蟀自興起后,經宋、元、明、清四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后八九百年漫長歲月,始終廣受喜愛,長盛不衰。


? ? ?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人心氣易虧耗,伏茶一般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茶水,“解內熱,緩肝火”,有清涼祛暑之用。
? ? ? ??舊時,好心人將伏茶擺在宮廟門口或街市路旁,任人飲用,以解苦力、車夫、路人之渴。一碗伏茶飲下,對勞苦的人們真是莫大的慰藉。燒伏茶、喝伏茶的民間文化相沿成俗,代代相傳。

